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不同修剪方法对油蟠桃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4年,以‘紫月’、‘新月’、‘美月’油蟠桃新品种为试材,进行长枝修剪与传统修剪比较试验,研究不同修剪方法对油蟠桃叶片光合速率、树体生长、各类果枝、1年生枝条萌发情况以及坐果率和产量、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蟠桃长枝修剪后叶片的光合速率明显提高;翌年萌发的1年生枝中,15~30 cm果枝数量明显高于传统修剪方法;长果枝数量减少,中果枝、短果枝、花束枝数量明显增加,徒长枝数量相差不大。第1次、第3次生理落果后,长枝修剪方法的坐果率高于传统修剪。长枝修剪后的单株产量、单果重均高于传统修剪。在果实品质方面,长枝修剪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优质果率高于传统修剪。  相似文献   

2.
菜豆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笔者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菜豆组织培养及菜豆遗传转化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菜豆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选择、分生组织培养、愈伤组织的诱导、不定芽的诱导、生根培养及移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总结了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2种遗传转化方法在菜豆转基因方面的应用情况。指出了基因型的差异是菜豆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如何建立一套不存在基因型差异的菜豆再生体系,是今后菜豆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3.
大豆遗传转化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综述了大豆的遗传转化的受体系统和转基因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探讨了大豆遗传转化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在大豆遗传转化研究中存在着适合遗传转化的再生系统不完善、遗传转化效率较低且重复性差、大豆受体基因型匮乏等问题,因此建立高效和稳定的大豆组织培养体系,使之广泛适于生产上栽培大豆品种的遗传转化,另外将目前转基因策略中单价基因改为多价基因,可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以新疆杨叶片为外植体,研究新疆杨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建立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MS+0.5 mg/L 6-BA+0.5 mg/L 2,4-D;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MS+0.1 mg/L TDZ+0.3 mg/L IBA,不定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MS+1.0 mg/L 6-BA+0.3 mg/L IBA,诱导生根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1/2MS+0.5 mg/L IBA,新疆杨组培苗在生根培养基上形成的根条数多,苗体健壮,生根率达到100%。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新疆杨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为其转基因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牡丹离体培养中褐化问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褐化是植物组织培养中一种常见的不利现象,直接影响到组织培养能否取得成功。本文重点介绍牡丹组织培养中褐化现象,并对其产生的机理和影响褐化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以评述,同时提出了防止褐化的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菊花‘金不凋’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不凋’属于典型的日中性菊花,可作为日中性菊花开花分子机理的理想研究材料,目前尚未建立‘金不凋’的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以‘金不凋’叶片为外植体,分别对影响再生及转化体系的主要因素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金不凋’叶盘愈伤组织的不定芽分化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5 mg/L+NAA 0.5 mg/L,不定芽分化率为90.0%,平均再生不定芽数达5.5556个;相关性分析表明褐化率与愈伤诱导率以及平均再生愈伤组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试管苗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生根率为100%。在‘金不凋’再生体系建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其遗传转化体系:‘金不凋’叶盘经过24 h预培养,在菌液浓度OD600=0.6的农杆菌中侵染10 min,共培养2 d,延迟培养5 d,叶片不定芽分化潮霉素临界浓度为2 mg/L,生根筛选潮霉素临界浓度为5 mg/L时,转化效率最高。通过潮霉素抗性筛选和PCR鉴定,获得3株PCR阳性菊花苗,转基因阳性苗频率为2.5%,本研究为‘金不凋’的基因工程育种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7.
由天津黄瓜研究所所长马德华博士主持承担的《利用生物技术创造黄瓜育种新材料方法研究》课题建立了稳定的黄瓜体细胞再生体系,再生率达80%,并初步建立了黄瓜转基因方法体系。黄瓜未授粉子房培养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再生植株诱导频率达20%的单(双单)倍体诱导技术体系,具有很大应用潜力。黄瓜单倍体技术的应用,将大大缩短黄瓜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并对深入研究黄瓜遗传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石蒜属植物再生体系与鳞茎花卉遗传转化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石蒜属是我国重要的观赏植物资源,其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对于解决种球繁育及种质创新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一些科研单位对石蒜属的组织培养进行了研究,但目前尚未建立成熟高效的再生体系,石蒜属的遗传转化也鲜有研究报道.本研究综述了我国近年来有关石蒜属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外植体选择与处理、培养基激素配比与培养条件,以及再生体系建立可能遇到的问题.最后,概述了百合、水仙等鳞茎类花卉的转基因研究现状,以期为今后的石蒜遗传转化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以薄荷试管苗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激素、光照、褐变抑制剂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进而筛选出合适的生根培养基。研究结果表明:薄荷叶片最佳不定芽诱导的培养基为MS+1.4 mg/L TDZ+0.2 mg/L NAA+30 g/L蔗糖+5.5 g/L琼脂,诱导率达27.78%;暗培养20 d后再转接一次,叶片不定芽诱导率提高至64.29%,褐化率低至11.90%;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0.1 mg/L NAA+20 g/L蔗糖+5.5 g/L琼脂,生根率达97.50%;再生苗经生根、炼苗后移栽,植株成活率达100%。本试验建立了薄荷叶片离体再生体系,为薄荷无菌苗生产和遗传转化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生物技术育种是牡丹品种改良和种质创新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从组织培养、遗传多样性、DNA指纹图谱的构建、功能基因、遗传图谱构建等方面总结了牡丹生物技术育种研究进展,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研究的重点方法、领域及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探讨。牡丹组织培养研究中,生根依旧是难点,分生结节将成热点。牡丹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以及构建指纹图谱和遗传图谱,分子标记开发和应用是重点,全面而准确的DNA指纹图谱的构建以及重要性状QTLs的定位是研究热点。牡丹功能基因研究的重点方向则是基因功能验证及重要性状的分子调节机制。本研究旨在推动牡丹生物技术育种的发展,为相关技术创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及转基因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农杆菌介导法是花生遗传转化最常用的转化方法,近年来,花生农杆菌介导转化技术日渐成熟,但仍存在再生体系不完善,以及转化效率低和基因型限制等难题。为了建立高效的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本文归纳了近十几年来国内外花生组织培养及农杆菌介导转化方法,分析了不同方法的诱导效率和转化效果,认为花生体胚转化体系可以提高外源基因的遗传稳定性,并克服嵌合体等问题。在现有的组培再生基础上,对花生体胚诱导再生进一步优化,建立高频的花生体胚再生体系,进一步提高花生的转化效率,建立标准化、规模化、工厂化以及可重复的安全高效转化体系,是花生遗传转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矮牵牛(Petunia hybrida)是研究植物芳香性状的理想材料,但目前有关芳香型矮牵牛转基因技术体系的研究较少,为建立芳香型矮牵牛的高效再生体系,本研究以特异挥发苯环类物质的芳香型品种‘Carpet Blue’为材料,进行了表面消毒、愈伤组织诱导与不定芽分化、不定芽增殖、不定芽生根等研究。结果表明:先用75%酒精(C2H5OH)漂洗30 s,再用5%次氯酸钠(NaClO)消毒8 min,表面消毒效果最好,无菌外植体获得率可达93.75%;愈伤组织诱导与不定芽分化最适培养基为:MS+1.5 mg/L 6-苄氨基嘌呤(6-BA)+0.3 mg/L萘乙酸(NAA),诱导率可达100%,且能分化出健壮的不定芽;最适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为MS+0.5 mg/L 6-BA+0.4 mg/L NAA,增殖系数可达14.67倍;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0.05 mg/L吲哚丁酸(IBA),生根率为100%,平均根数达37.67条,平均根长达2.61 cm,生根指数最高,达9.82,单条不定根最长可达5.22 cm;炼苗移栽后,成活率高达92.50%。本研究初步建立了芳香型矮牵牛‘Carpet Blue’的高效再生体系,为后续通过转基因手段研究苯环类挥发物质的代谢规律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总结梨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梨遗传改良工作奠定基础,本研究分析了培养基类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等对茎尖培养和叶片培养过程中各环节的影响,阐述了外植体的褐变原因及对策,归纳了目前梨遗传转化研究中导入的外源基因,分析了基因型、抗生素、农杆菌等因素对梨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最后总结了转基因植株的鉴定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存在以下问题:(1)受基因型的限制,梨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的范围还较窄;(2)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转化频率不稳定;(3)与品质、抗性等相关的功能基因的遗传转化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今后需要建立高效稳定的再生和转化体系,开发更有效的遗传转化方法,并加快功能基因的研究,从而加速梨的遗传改良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为构建高效的西瓜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以西瓜‘SM1’材料子叶节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激素配比对子叶节再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导入外源基因,研究潮霉素浓度、农杆菌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等因素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建立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SM1’不定芽分化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0 mg/L+IAA 0.1 mg/L,不定芽分化率为91.7%。最优遗传转化组合为农杆菌侵染时间15 min,共培养3 d,之后进行选择培养。外植体不定芽分化潮霉素最适浓度为10 mg/L,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6-BA 0.1 mg/L+NAA 0.01 mg/L。通过潮霉素筛选和PCR鉴定,获得12株阳性转化株系,转化率为6.5%。本研究建立了高效西瓜‘SM1’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为进一步开展基因功能研究及西瓜遗传改良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杜梨子叶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林静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9):41-47
为梨树品种改良、遗传转化及功能验证奠定基础,以杜梨(Pyrus betulaefolia)子叶外植体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暗培养时间、碳源、外植体等因素对其再生能力的影响,筛选出适合杜梨不定芽分化的培养及生根培养条件,建立杜梨子叶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子叶诱导不定芽生长最佳培养基为NN69+6-BA5mg/L+IBA0.05mg/L+蔗糖35g/L,再生频率为100%;出芽后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6-BA1.0mg/L+NAA0.1mg/L,平均再生芽数4.84;诱导不定芽生根最佳培养基为1/2MS+IBA1.0mg/L+蔗糖30g/L,生根率为80%。通过上述条件的优化,建立了杜梨子叶高效的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16.
棉花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纤维和油料作物。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棉花育种和种质创新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极大地推动了棉花育种的进程。现代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成功应用大多是依靠有效的再生体系的建立。因此棉花组织培养及其再生技术在品种改良、种质资源的繁殖和保存、杂种优势的固定和遗传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颇受各国研究者的重视。本文综述了棉花的体细胞培养、花药培养、茎尖培养、胚珠和胚培养以及原生质体培养等方面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棉花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杨霏  邹瑞  张玥  杨自云  吴田 《种子》2020,(4):46-49,54
为了保护珍贵的十里香茶树资源,掌握利于十里香茶的最优组培条件,本研究对十里香茶组培过程中外植体类型、消毒时间、培养基添加物及培养条件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采用轻微木质化的带腋芽茎段经升汞消毒15 min,接种后暗培养5 d,MS+0.2 mg·L^-1 NAA培养基中添加3 mg·L^-1 PVP+2000 mg·L^-1 Vc或者6 mg·L^-1 PVP+3000 mg·L^-1 AC,可在低污染率的前提下将褐化率降为10%左右,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茶树组培中褐化率高的难题;采用1/8 MS+1 mg·L^-1 IBA培养基有利于外植体生根且增殖迅速。本研究建立了十里香茶的无菌苗离体培养及再生体系,可通过组培手段对其进行大量繁殖。  相似文献   

18.
水稻高效花药培养技术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水稻花药培养效果,产生大量的花粉植株,以多年的试验并结合多方面的研究结果,论述了水稻花药培养各个环节中的关键技术,创建了通常情况下的一套水稻高效花药培养技术体系。本系统着重于在利用基因型的选择和基本配养基的交叉使用以提高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的的前提下,在其它的每个环节,尤其是壮苗和移植管理技术方面进行了优化改进,以提高绿苗分化率和组培苗移植后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