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生态因素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播期、覆膜调控,研究了不同生态条件下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生长特性。试验表明,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光合面积与根系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光合面积和开花期根系数量与产量都达极显著正相关;相同播期条件下,开花期掖单13光合面积和开花期根系数量大于登海1号。适宜生态条件下,穗粒性状变异系数小,果穗发育整齐一致。掖单13穗长较大,易于形成大果穗,高产潜力大,但高温弱光条件下,穗粒性状变异系数大,果穗发育不整齐。  相似文献   

2.
黄鹂  朱钜勇 《种子世界》2004,(10):33-34
低温贮藏的杂交水稻不育系种子金A、特A、枝A,在大田生长过程中,其叶龄数比新种子的减少;幼穗分化比新种子提前;播始历期比新种子缩短。用低温贮藏的不育系种子大田制种,应合理确定播差期。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在高产田条件下,选用了大穗型核生2号,多穗型烟农15和中穗型泰876161三个冬小麦品种,研究了播种期对小麦边际的影响。主要结果是:1.适期播种晚插有利于发挥小麦边行优势。边行较内行的增产幅度,适期播种下以多穗型烟农15最大,大穗型核生2号最低;晚播下,则以大穗型核生2号最大,多穗及中穗型较低。2边行较内行增穗,增粒,增粒重,以适期播种增加幅度大于晚播。  相似文献   

4.
地膜覆盖对晚播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多年多点的小区试验,对晚播小麦地膜覆盖栽培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晚播小麦地膜覆盖栽培,能够显著促进分蘖的生长,提高分蘖素质,增加分蘖成穗数;能够提前通过春化阶段进入光照阶段,幼穗分化开始早,持续时间长,小穗、小花数目多,质量好,增加穗粒数;能够使生育期提前,特别是抽穗开花期的提前,避免了后期高温和干热风的危害,延长了灌浆过程,提高千粒重,而穗粒重的提高,是晚播小麦地膜覆盖栽培增产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5.
播期对甜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2004年4-9月在西辽河平原的胡力海农场进行了甜玉米的播期试验。结果表明,在4月18日到6月19日之间播种甜玉米均能达到采收标准,4月25日覆膜播种的产量最高,其次是5月1日直播的处理;覆膜播种在穗长、穗粗、单穗重及穗柄长度等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直播各播期的穗部性状晚播好于早播;双穗率与空秆率除个别播期外,大多随播期后延而降低,产量随播期的变化规律不明显,但病虫害随播期后延而加重。  相似文献   

6.
鲜食玉米盘育乳苗栽培技术以盘育乳苗、地膜移栽和大田“足壮高”栽培管理为核心,有效地解决了生产卜鲜食玉米早播、早苗、早熟的难题,实现大田生产足苗、壮苗、匀苗、早发,利于形成壮秆、大穗,促进鲜食玉米个体与群体的协调发展,技术应用避开了直播玉米苗期飞虱危害造成粗缩病以及开花结实期的梅雨、  相似文献   

7.
运用营养生长积温对冬小麦分蘖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其C、N、P代谢状况进行分组研究表明:①京郊小麦生产中分蘖的有效营养生长积温临界值约为250℃,营养生长积温不足175℃的冬前、春生蘖群很难成穗。②分蘖发育成穗及其穗部性状的改良与起身拔节阶段分蘖体内的C、N代谢水平密切相关。在良好N素代谢基础上增加拔节期间分蘖体内的糖分积累既有利于分蘖成穗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分蘖穗部性状的改善。③不同蘖群间,C素代谢优势始终表现为大蘖群>中蘖群>小蘖群;P素营养返青初为小蘖群>中蘖群>大蘖群,拔节后呈大蘖群>中蘖群>小蘖群,返青—拔节为优势转化阶段;N素营养的优势转化期同P素相比明显滞后  相似文献   

8.
水稻早穗是指水稻在秧田期间主茎就开始幼穗分化,移栽到大田后过早抽穗的现象。在水稻生理上,营养生长期分为3个阶段:基本营养生长期、感温期、感光期,后两个阶段是可变的(称可变营养生长期),遇到不适宜条件,可变营养生长期缩短,提前进入生殖生长,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覆膜穴播栽培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1)冬小麦覆膜穴播栽培比常规栽培在不同播期生育进程都有所提前,全生育期提早1-3天;个体株高、穗长、结实小穗数和穗籽数均有所增加;主茎第一节间和第二节间长度都有所增长;产量提高3.87%-17.67%,但过早与过晚播种产量提高的均相对较少。(2)覆膜穴播冬小麦适宜播期为9月21日至10月16日;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12粒/穴。  相似文献   

10.
氮肥基追比对不同穗型优质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研究了总施氮量240kg/hm^2的条件下,氮肥基追比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追氮比例产量增加,品质改善,但不同穗型品种之间存在差异。就多穗型品种而言,少施底氮,重施追氮,产量增加较多,形成时间、评价值及曲线面积等品质指标明显改善;大穗型品种随追氮比例增大品质有所改善,但幅度较小,重施底氮,少量追氮,产量较高。试验结果显示,多穗型品种以氮肥基追比5:5或3:7为宜;大穗型品种以7:3为宜。  相似文献   

11.
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小麦新品种豫农202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合理的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有助于挖掘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利用裂区试验研究了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小麦新品种豫农20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对小麦新品种豫农202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较小,除对穗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外,其它均不显著。种植密度则影响较大,除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外,其它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特别是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的显著程度非常高。在不同的播种期下各种植密度间产量差异较大,但产量构成因素差异较小。在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下,穗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较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的直接影响很小。该品种的适宜播种期应该在10月8日至10月25日,早播情况下选择120万/ hm2基本苗较合适,中晚播情况下选择240万/ hm2。  相似文献   

12.
淮北地区晚播麦的生育特性研究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不同类型品种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播期处理,研究了江苏淮北地区小麦播期推迟对冬前麦苗素质、全生育期及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均出现了全生育期缩短,生育进程推迟,穗分化时间缩短的趋势.晚播麦产量构成表现为亩穗数增加,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减少,最终产量下降,其中每穗粒数的减少是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通过选用穗粒中间型品种,提高播种质量,注重返青期及剑叶露尖期的田间管理,晚播麦仍可获得380kg/667m2左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郭海瑛  王胜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0):101-105
为了解陇东半干旱地区环县冬季积温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的影响,通过Mann-Kendell统计检验法、Pearson相关分析法等手段对冬季积温以及冬小麦发育期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冬季积温在近36年的变化过程中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发现,1990年为冬季积温突变的年份;Morlet小波变换分析得到在30~35年上冬季积温呈现出最为显著的周期变化规律;(2)通过对冬小麦发育期特征分析,发现冬小麦除了在分蘖期表现为推迟的状况,其他播种、出苗、三叶、越冬等发育期均表现为提前的变化特征;对冬小麦发育期与积温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均为负相关,表明大多数发育期提前1~5天;在冬季积温偏高的年份,冬小麦各发育期普遍提前4~14天;(3)对冬小麦物候间隔期的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冬小麦在播种—出苗、播种—分蘖、播种—越冬、播种—返青以及播种—抽穗期,间隔时间呈现出延长的变化特征;在播种—三叶、播种—起身、播种—拔节、播种—开花、播种—成熟期,间隔时间呈现出缩短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试验表明,种植鲜食糯玉米采用方块营养土薄膜保温育苗带土定向移栽的全膜覆盖栽培比露地直播鲜穗平均单产增加47.79%;其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排名第一。它能提早播种季节,错开销售旺季和延长供应季节,增加鲜穗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为农民开辟了一条创收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成都平原水稻直播技术的适宜品种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以杂交籼稻‘德香4103’和常规籼稻‘金农丝苗’为材料开展了田间试验,调查测定了直播、机插秧及人工移栽等3 种栽培方式的生育期、分蘖成穗、叶面积消长、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栽培方式间产量的差异与品种有关,杂交籼稻品种直播产量与人工移栽产量相当,高于机插秧;常规籼稻直播产量最高,机插其次,人工移栽最低。此外,直播稻群体数量增长最快,成穗以主茎和一次低位分蘖为主,抽穗后光合生产能力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直播稻群体规模大,采用常规籼稻直播更有利于协调群体和个体的关系,依靠穗数优势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6.
不同播期与基本苗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明稻麦周年生产条件下小麦种植适宜播期和基本苗组合,于2012—2014 年在江苏省沭阳县进行了播期和基本苗组合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10 月10 日、10 月17 日、10 月24 日、10 月31 日和11 月7日、11 月14 日)和基本苗(180 万/hm2、270 万/hm2、360 万/hm2、450 万/hm2、540 万/hm2)条件下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出苗率主要受播期影响,迟播降低明显;随着播期推迟小麦叶龄逐渐变小,全生育期缩短,缩短天数少于播期推迟天数。基本苗处理对出苗率和叶龄影响不大。相同生育阶段,同一播期随着基本苗的增加茎蘖总数增多,相同基本苗处理随着播期的推迟茎蘖总数减少。播期对小麦株高、穗下节间以及穗长影响明显。单产随着播期推迟先升后降,不同播期和基本苗处理对产量构成影响显著或极显著。因此,淮北地区稻茬麦遇冷冬适宜播期在10 月17—24 日,遇暖冬适宜播期在10 月17—31日,最佳基本苗360万/hm2。  相似文献   

17.
以新两优6号为材料,通过对常规湿润育秧条件下不同播种密度和不同秧龄期栽插,以及长秧龄条件下不同基本苗数和不同育秧方式的大田群体数量及产量表现的研究,为安徽省单季稻产区生产提供技术上的支持。结果表明,新两优6号在湿润育秧条件下,秧龄不宜超过40d,45d及更长秧龄的显著减产,随秧龄延长而减产幅度加大;稀播的减产幅度略小,减产的原因主要是秧龄。随着秧龄的延长,群体总茎蘖数、LAI、单位面积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等群体数量递减,而茎蘖成穗率相差不大。长秧龄移栽条件下,增加栽插基本苗数,或采用肥床旱育秧培育长龄多蘖壮秧,是获得理想产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作物生育期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作物生育进程受环境直接影响,其中气候条件是主要的影响因子之一。本文基于中国粮食主产区分布,阐述了历史气候变化对小麦、玉米和水稻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使北方冬麦区小麦播期推迟,传统品种生育期缩短;西北区冬麦越冬死亡率降低,水分利用率提高,但全生育期缩短。东北区春玉米适宜播期提前,近50年来潜在适宜生长期延长10天左右,晚熟玉米面积增加;华北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适宜生育期延长,推动了小麦—玉米“两晚技术”发展;西北区玉米整体播期提前,灌区玉米全生育期延长,旱区生育期缩短。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生育期普遍提前,除东北区水稻生育期延长约3天/10年,其他地区水稻全生育期基本呈缩短趋势。总体而言,气候变暖使生产中作物春季适宜播期提前,秋季适宜播期推迟,生产中传统作物品种生育期普遍缩短。通过品种选择和播期调整,可以充分发挥热量资源潜力,规避关键生育期灾害风险,并通过延长作物生长期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覆膜育苗移栽技术对鲜食玉米生长及鲜穗产量的影响,以覆膜直播为对照,分析比较了2种栽培方式对鲜食玉米出苗(成活)率、生育进程、株高、穗位高及穗部性状、鲜穗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覆膜育苗移栽的有效苗率较直播提高15.8%,且生育进程明显早于直播,鲜穗收获期提前;覆膜育苗移栽可使株高和穗位高降低,对穗长及鲜穗产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对秃尖的影响极显著。对鲜穗产量影响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覆膜育苗移栽使生育进程提前,有效灌浆期延长,百粒重增加。随着相关配套技术的应用,鲜食玉米覆膜育苗移栽技术在晋北高寒地区的优势突显,很好的推广这一技术将是该地区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一次革命性突破。  相似文献   

20.
小麦精播“三高”栽培技术的实践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小麦精播“三高”栽培技术的研究,依据了小麦的生物学原理,针对淮北小麦分蘖成穗、穗分化、籽粒灌浆特征,从减少播量,降低基本苗,精细播种为突破口,通过一系列调控优化技术的实施,提高群体质量,促进库容发育挖掘单株综合生产潜力,从而达到群体高质量,个体高素质,种植高效益的“三高”目的,形成了完善的精播“三高”栽培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