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茶油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制取茶油主要采用4种工艺,分别为压榨法、溶剂法、水酶法及冷榨法。主要介绍了4种工艺提取油脂的机理、流程及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2.
以油茶籽为试验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建立了超临界CO_2萃取茶油提取率的二次多元模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探讨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等因素对茶油提取率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萃取时间、萃取压力对茶油提取率影响极显著,萃取压力与萃取温度的二次项影响显著,根据萃取模型优化出超临界CO_2萃取茶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31 MPa,萃取温度38℃,萃取时间2.6 h,在该条件下茶油提取率为96.48%,与试验值96.58%的误差小于5%,说明得到的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超临界CO_2萃取的茶油与压榨、浸出法提取的茶油在脂肪酸组成上没有显著差别,而毛油品质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冷榨法、热榨法制取茶油的工艺流程及特点,由于加工温度的差异,冷榨茶油和热榨茶油品质差异大,冷榨茶油保留了大量的生育酚、皂苷、茶多酚、角鲨烯等生理活性物质,热榨茶油的这些成分受热分解。茶油中的很多物质具有护肤美容作用,通过对冷榨茶油和热榨茶油的品质以及化妆品用油基质进行分析比较,论证冷榨茶油在护肤美容上的优越性,为新一代高级美容护肤产品的研究提供理论和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4.
微波辅助提取油茶籽油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油茶籽油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选择提取时间、微波处理功率以及液料比为自变量,茶油得率为响应值,应用Design Expert 8.0.5软件技术,采用响应曲面法设计、分析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油茶得率的影响,并利用预测的二次回归模型优化微波辅助提取油茶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提取时间4 min、微波处理功率500 W、液料比3.4:1(mL/g)。  相似文献   

5.
《科学种养》2008,(11):61-61
随着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人们对健康、优质植物食用油的需求将与日俱增,未来的茶油市场将非常旺盛。如果我国要达到人均茶油占有量2千克/年的标准,每年缺口将达250多万吨,全国茶油产量需增加10倍。另外,随着贸易全球化以及国际市场对我国特有茶油的优质特性的认识,国外企业进口中国原料制作茶油产品,以及国内企业将茶油产品销售到海外,将成为一种趋势。油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必将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茶油的功能特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茶油是一种纯天然高级可食用油脂,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本文首先简述了茶油的理化特性及脂肪酸组成。接着,从茶油的不同使用途径,阐述其具体功能特性。最后,分析了茶油产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茶油的性质及其精炼工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茶油(一种优质的食用植物油)的性质、精炼工艺、应用现状作了简要的概述,并指出了茶油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油茶树的品种不同,其油茶籽仁含油率不同,这跟种植技术和分布地区的不同有直接关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用油中,茶油、植物油、鱼油构成了主要三大类。围绕茶油含油率以及脂肪酸的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茶油行业经营情况和未来发展格局作出评估与预测。  相似文献   

9.
离心低温分离法去除茶油中苯并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油是纯天然木本食用植物油。茶油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苯并芘残留。苯并芘属于常见的高活性间接致癌物。本研究旨在探讨去除茶油中苯并芘的新方法。将不同介质加入茶油样品中,离心分层后分别放入冷冻箱内,设置冷冻温度为-1,-2,-3,-4,-5℃,当分离介质层出现充分冰冻凝结后,记录冰冻时间。再取出所有样品进行分离,将上层的茶油完全吸出,下层冰冻物在室温下完全溶化后测其中苯并芘含量。结果显示,一号介质在冷冻分离时间28min,温度为-4℃时对苯并芘的分离量最高;二号分离介质在冷冻分离时间30min,温度为-5℃时对苯并芘的分离量最高。离心低温分离法对于去除茶油中的有害物质苯并芘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一号介质是分离去除茶油中残留苯并芘的最佳分离介质,分离温度-4℃的效果最好且相对经济。  相似文献   

10.
赖建辉 《茶业通报》2013,(3):120-121
1茶籽油的定名和主要生理功能 1.1茶籽油的定名在100多种山茶科植物中有78种生长在我国,但以南方各省和中东部为多。从山茶科植物种籽中榨油食用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此我国是山茶科植物的故乡,茶籽油是我国特有的国油,但现时主要用于榨油食用的山茶科植物种籽多为油茶、山茶、茶(饮料茶)和茶梅等,而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还有“豫省闽粤皆食茶油,而不知为栲树子油,俗呼茶油实非茶子之油也。煎熬不熟,食之令人泻”的记载。栲树就是白蜡树,其皮入药后称“秦皮”,为与此种“茶油”相区别,我们将从山茶科植物种籽中提取的油脂统称为“茶籽油”,更确切地应称为“中华茶籽油”。  相似文献   

11.
续随子种子油提取工艺响应面法优化及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琴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9):133-141
确定续随子种子油的最优提取工艺,并对其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通过比较索氏法、超声法、水酶法对续随子种子油的提取效率,选出最佳提取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 设计筛选索氏提取法中影响提取率的因素。以种子油提取率作为响应目标,对筛选出的因素通过中心复合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进行优化,确定索氏提取法的最优提取工艺。三种方法的最高得率分别为41.97%,36.38%,34.33%。提取溶剂、液料比、温度、时间为影响最明显的因素。确定了索氏提取法的最优提取工艺为:提取溶剂石油醚,液料比30:1(v:m),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9 h。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种子油成分,共鉴定出8 种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99%以上。其中,不饱和脂肪酸以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和花生酸等为主,其含量达到总脂肪酸90%以上。在此工艺条件下,续随子种子油得率理论值为54.353%,实测值为54.175%,与理论值相比,相对误差为0.120%。研究结果可为续随子种子油的提取工艺提供参考,为续随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建立基础。  相似文献   

12.
超声辅助水相酶解提取文冠果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文冠果种仁粉为原料,利用超声波辅助预处理样品,采用水相酶解法提取文冠果油。研究了酶种类、酶解pH值、固液比、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文冠果种仁油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了水酶法提取文冠果游离油的较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纤维素酶和碱性蛋白酶均能有效促进蛋白质的水解,提高文冠果油的得率;水相酶解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6(g∶mL),温度45℃,碱性蛋白酶(pH值7.0)用量3.0%,纤维素酶(pH值4.5)用量1.0%,反应时间8h(各反应4h),游离油的总提取率可达81.2%。水酶法无溶剂残留,是一种提取文冠果油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杜仲籽为原料,采用索式提取法对杜仲籽油进行提取及工艺优化研究,并采用复凝聚法研究杜仲籽油微胶囊化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正己烷萃取杜仲籽油的最优条件为:萃取试剂与杜仲籽比例为7.5:1(mL:g),萃取温度为85℃,萃取时间为6 h,此时出油率为31.55%,利用明胶和阿拉伯胶作为壁材微胶囊包埋杜仲籽油的最优条件为:芯材与壁材比例(即杜仲籽油、明胶和阿拉伯胶的质量比)为1:2:2,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60 min,pH值为4,此时油利用率为87.8%,包埋率为34.32%,产品收率为51.16%。  相似文献   

14.
蜜蜂授粉对农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为了研究不同蜂种授粉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茶树‘金茶1号’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与地熊蜂(Bombus terrestris)开展蜂媒授粉技术及增产提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蜂授粉组访花频率最高,意蜂授粉组柱头花粉数最高,地熊蜂授粉组单花访问时间最长。中蜂授粉能显著提升茶树的茶叶籽座果率与茶叶籽油茶多酚含量,但对茶叶籽的含油量影响不显著。意蜂授粉与地熊蜂授粉对座果率影响不显,但能显著提升茶叶籽的茶多酚含量与含油量,3个授粉组对茶叶籽油的主要成分并无显著影响。在实际中可以根据生产需要选择对应的蜂种进行授粉。  相似文献   

15.
普通油茶种子4个发育时期的转录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油茶产业迅速发展,种苗繁育及栽培技术不断进步,但油茶分子基础研究薄弱,决定油茶产量、茶油质量、抗性等指标的重要经济、生长性状的分子机理研究甚少,这必将阻碍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项目首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solexa技术对普通油茶"长林4号"无性系种子发育的4个时期转录组进行测序,经组装分析获得80 310条uni...  相似文献   

16.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经单因素试验研究投料量、粉碎度、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对糖茶藨籽油萃取率的影响;以糖茶藨籽油萃取率为指标,经正交试验选出最佳萃取工艺条件;通过GC-MS对提取的糖茶藨籽油进行组分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糖茶藨籽油的萃取条件为投料量400 g、粉碎度35目、压力35 MPa、温度45℃、时间50 min,在此条件下糖茶藨籽提油率为23.23%;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的糖茶藨籽油是澄明的黄色油状液体,用GC-MS检测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5%以上,其中亚油酸含量为29.57%,糖茶藨籽油酸价是1.10 mg/g,过氧化值是2.70 mmol/kg。本研究得出该工艺条件可为糖茶藨籽油的提取工艺提供了实验支持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单因素试验探讨了水分和金属铁对压榨大豆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和p-茴香胺值随储存时间延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压榨大豆油储存过程中,水分活度应控制在0.4左右,不宜高于0.6;压榨大豆油的含铁量很高,不宜长期储存,故货架期较短。  相似文献   

18.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南瓜子油,气相色谱等方法测定了南瓜子油的理化成分、脂肪酸组成、品质特性。结果表明,南瓜子含粗蛋白质为33.28%,粗脂肪为42.77%;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南瓜子油的提取率为90%,明显优于其他提取方法;南瓜子油含丰富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占52.29%,所得南瓜子油品质良好酸价为1.46 mg/g,过氧化值为1.62 mmol/kg。  相似文献   

19.
刺葡萄籽油萃取及成分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刺葡萄种籽为原料,采用普通超临界和超声波强化超临界萃取技术,对发酵、未发酵不同处理的刺葡萄种籽进行脂肪酸萃取,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刺葡萄种籽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刺葡萄种籽油萃取的最佳工艺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35℃,分离温度55℃,分离压力12 MPa,在此条件下,普通超临界装置萃取的刺葡萄籽油萃取率高、油脂清亮且透明度好,优于超声波强化超临界装置。GC-MS分析显示,2种不同处理的刺葡萄籽油的成分都以脂肪酸为主,其中未发酵的刺葡萄籽油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87%,不饱和脂肪酸以亚油酸为主,质量分数为85.67%;发酵后的刺葡萄籽油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83%,不饱和脂肪酸以亚油酸为主,质量分数为82%,其油脂微浊,酸价较高,油质较不发酵的刺葡萄籽油脂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