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蒜挥发油对米象成虫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索氏提取法,分别以乙醚、正己烷作为有机溶剂提取大蒜挥发油,详细研究了其对米象成虫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两种有机溶剂提取的大蒜挥发油对米象成虫均具有较强的驱避、触杀、抑制和熏蒸作用,尤其是乙醚提取的大蒜挥发油的驱避作用和熏蒸作用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张丽丽  杨长举 《粮食储藏》2005,34(2):6-8,31
用茵陈蒿三种不同溶剂(丙酮、乙醇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赤拟谷盗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茵陈蒿乙醇提取物对试虫的触杀作用和驱避作用较好,其5倍液在处理后72小时,对赤拟谷盗成虫校正死亡率和驱避率分别为57.8%和91.6%。  相似文献   

3.
臭椿树皮提取物对四种主要储粮害虫的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建华 《粮食储藏》2007,36(2):17-20
研究了采用索氏提取法,以乙醚作为溶剂提取臭椿树皮的植物提取物,对米象、锯谷盗、赤拟谷盗、小眼书虱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臭椿树皮提取物对米象、锯谷盗、赤拟谷盗、小眼书虱均有较强的驱避作用,对米象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对锯谷盗和米象具有较强的熏蒸作用,对锯谷盗和米象当代种群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几种植物性物质防治储粮害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经试验证实:苦楝油、山苍子芳香油、苦皮藤种油及根粉对赤拟谷盗、玉米象、谷蠹的综合作用比较突出,有必要开发利用;而柑桔皮的两种提取液的忌避、拒产卵作用明显,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采用索氏提取法以乙醚作为有机溶剂制备高良姜、臭椿树皮的植物提取物,研究其与无水乙醇(溶剂)、吐温80(乳化剂)、凯安保(增效剂)按4:4:100:3:1(体积比)的比例混合复配而成的植物复配剂A对米象成虫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植物复配剂A对米象成虫具有一定的驱避作用和较强的熏蒸作用,而触杀作用较弱。在整个处理期间,其驱避等级一直保持在Ⅳ级以上,处理60h后,驱避率等级达到V级。植物复配剂A对米象成虫的熏蒸作用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显著上升,不同处理浓度之间的熏蒸作用效果差异极显著(df=3,P〈0.01),在最高处理浓度下的校正死亡率达到96.67%。  相似文献   

6.
利用苦楝籽中活性物的不同溶剂提取物防治杂拟谷盗和玉米象,结果表明,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两种储粮害虫的触杀作用较强;三种溶剂提取物对杂拟谷盗均有较好的驱避作用,而对玉米象的驱避作用则较差。  相似文献   

7.
采用索氏提取法,以乙醚作为有机溶剂制备臭椿树皮提取物,并研究其对谷蠹成虫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臭椿树皮提取物对谷蠹成虫具有较强的驱避作用和熏蒸作用,触杀作用较弱。处理12h后,各个处理浓度的驱避率均达到Ⅴ级。在臭椿树皮提取物与丙酮1∶5(体积比)浓度下熏蒸处理4 d后,校正死亡率达到73.73%。  相似文献   

8.
采用4组L8(2^7)正交设计,在盆形嗅觉试验装置中测定了赤拟谷盗成虫对24种常见植物挥发物的β-环糊精包结物样品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丁香酚+1,4-桉叶油素、苯乙醇+芳樟醇、乙酸苯甲酯+香草醛3个样品组合对赤拟谷盗具有明显驱避活性,而且各样品组的2种化舍物之间分别具有强烈的增效作用;桧烯、茴香脑、香叶醇、香芹酚、水杨酸甲酯和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可能对赤拟谷盗有引诱活性;乙酸乙酯和叔丁基苯酚对赤拟谷盗的选择性趋向行为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蒜和芦荟提取物防治几种储粮害虫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通过水蒸汽蒸馏法、减压蒸馏法和索氏提取法三种不同挥发油提取方法的出油率的比较。发现索氏提取挥发油的出油率最高。用索氏提取法提取大蒜、芦荟、花椒、苦楝皮的挥发油,并将大蒜和芦荟的挥发油对谷蠹、赤拟谷盗和书虱的杀虫效果与花椒和苦楝皮的杀虫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无论对哪一种昆虫的种群,大蒜挥发油抑制或触杀作用均最好。芦荟提取物仅对谷蠹的种群抑制效果较好,而对赤拟谷盗和书虱的种群抑制或触杀效果均不如花椒和苦楝皮的挥发油。实验说明了大蒜是一种可进一步开发的植物源农药资源。用柱层析从大蒜挥发油中分离出5种粗组分,以2号粗组分的杀虫效果最好。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分析表明大蒜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主要是含硫的庚烯及杂环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将苦楝籽的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4种溶剂的提取物设计成不同剂量,对主要储粮害虫玉米象进行驱避、触杀试验,计算驱避率和校正死亡率.试验结果表明,四种溶剂的提取物对玉米象的驱避效果不明显,石油醚提取物对玉米象具有很好的触杀作用.  相似文献   

11.
植物精油防治储粮害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化学农药长期大量使用导致的环境污染、害虫抗药性以及对人畜不安全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对储粮害虫进行控制日显重要。植物精油属于植物源农药,它是一类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具有生物农药的优点。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植物精油对仓库害虫防治方面的研究报道,主要包括毒杀、驱避、拒食和生长发育抑制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关于机理研究方面则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2.
以无水乙醇为溶剂提取苍耳、枫杨和苦楝三种植物精油,研究其对玉米象成虫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苍耳、枫杨和苦楝精油对玉米象成虫均具有较强的驱避、熏蒸和触杀作用.其中苦楝和枫杨精油的驱避效果较好,处理120 h后,对玉米象的驱避率达到Ⅳ级;苦楝的熏蒸作用最好,处理72 h后,熏蒸校正死亡率达到91.1%;枫杨精油的触杀效果最好,处理96 h后,触杀的校正死亡率达到100%.研究表明:枫杨、苦楝和苍耳精油具有作为储粮防护剂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3.
以传统作坊式水代法芝麻油、传统作坊式压榨芝麻油、商品芝麻油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和聚类分析对不同芝麻油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检测和系统对比。结果表明: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水代芝麻油和商品芝麻油的挥发性化合物组成相似程度更高;此外,芝麻油中吡嗪类化合物、含硫杂环化合物和苯系物因不同加工处理方式的差异显示出较大变化,其中3-乙基-2,5-二甲基吡嗪、4-甲基噻唑、愈创木酚等可作为区别三种芝麻油的关键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莲蓬壳中挥发油的成分及含量,以莲蓬壳为试材,采用索氏提取法从莲蓬壳中提取出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计算机检索系统对其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莲蓬壳挥发油共鉴定出32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性物质含量的99.83%,主要分为烃类、醇类、酮类、酯类、酚类、酸类等7类化合物。通过面积归一化法对其含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莲蓬壳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琢-香树精、?茁-香树精、12-齐墩果烯-3-酮、?茁-谷甾醇油酸酯、谷甾醇、乙酸环阿屯酯、羽扇烯酮等,其中,?琢-香树精含量最高,为27.93%。本研究确定了莲蓬壳中挥发油的主要化合物组成,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莲蓬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测定了3种植物油(精制松树油、棕榈油及精制松树油和棕榈油混合油)和二甲苯分别配制的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在上海青上的残留差异。结果表明:药后1d、3d,以3种植物油配制的甲维盐乳油在上海青中的残留量均比用二甲苯配制的甲维盐乳油的残留量高,其中棕榈油作为溶剂的甲维盐的残留量最高; 药后7d,三种植物油柄制的甲维盐乳油在上海青中均未能检测到残留,而二甲苯配制的甲维盐在上海青中仍有少量的残留,说明利用植物油替代二甲苯配制甲维盐乳油能在药后7天有效降低甲维盐在蔬菜中的残留量。  相似文献   

16.
自然环境中,昆虫与植物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及持续的相互作用,其中植食性昆虫主要依靠嗅觉识别植物产生的挥发物来区分寄主或非寄主植物,研究植食性昆虫嗅觉对寄主植物挥发物的感受机制,有助于揭示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协同进化关系,筛选植物抗性品种及开发害虫绿色防控技术。本文综述了植物挥发物种类及特性和植食性昆虫对植物挥发物的响应、触角嗅觉感器神经元类型及功能、触角嗅觉相关蛋白种类及其功能,展望了昆虫化学生态研究中最新的研究思路、方法,为害虫的无公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亚麻籽油、大豆油、菜籽油与葵花籽油为原料,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氧化并测定其不同时间的同步荧光光谱,分析同步荧光光谱及荧光物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4种植物油不同温度下的同步荧光光谱峰变化主要集中在300~415 nm内,且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存在波动现象;在50℃和150℃加热氧化条件下,300,330,375,415 nm这4个峰都存在明显的波动现象;二维相关分析表明,这4个峰的荧光强度变化速率不同,不同油变化差异较大;同种油在不同温度下,4个峰的波动情况、相互关系、变化速率均有明显差异。这些峰的变化与油脂氧化过程中荧光物质和油脂氧化程度的变化有关,可以利用同步荧光光谱的变化特性作为监控油脂氧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蓝桉叶油等13种植物精油对谷蠹成虫熏蒸活性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试了13种植物精油对谷蠹成虫的熏蒸活性,结果表明在浓度为10 μL/L的处理条件下,13种植物精油中蓝桉叶油和大蒜素油效果最佳,熏蒸48 h的校正死亡率均达到97%以上;熏蒸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蓝桉叶油和大蒜素油对谷蠹成虫的致死中浓度均随熏蒸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在熏蒸24 h时,两者的LC,50值分别为7.208 μL/L和4.565 μL/L,而在熏蒸96 h时,两者的LC50值分别降为1.785 μL/L和1.287 μL/L.  相似文献   

19.
唇形科植物在储粮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应用唇形科植物粗提物、活性成分、精油等对储粮害虫进行防治的研究进展,并指明了今后防治储粮害虫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