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概述了作物种质资源档案建设研究进展,根据我国甘薯种质资源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首次提出我国甘薯种质资源档案建设的设想:分门别类做好纸质档案的保存;建立基于Web的甘薯种质资源数据库系并简要介绍其开发步骤。  相似文献   

2.
采用室内人工接虫、“自由选择”方法和田间自然感虫法相结合、初筛和复鉴相配套的适于大批量绿豆种质资源抗豆象筛选的方法,对亚蔬80份种质和国内784份品种资源进行了绿豆抗豆象鉴定,以绿豆籽粒被害率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引自亚蔬的80份中共有17份材料对绿豆象表现中抗至高抗甚至免疫,国内仅广西的3份地方品种表现中抗。田间抗感趋势与室内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亚蔬”绿豆在杭州的表现及应用前景初探孙晓德,景晓阳,叶韵芳(浙江省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310008)“亚蔬”绿豆多具产量高、品质好、生育期短、适应性强特点。中国农科院、江苏省农科院、湖北省农科院等先后从“亚蔬”亚洲区域中心(在泰国)引进并鉴定一批绿……  相似文献   

4.
盆栽观赏甘薯品种资源的筛选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087份国家甘薯品种资源的调查、鉴定与评价,筛选出盆栽观赏甘薯品种资源10份,其中包括观叶甘薯品种资源4份,观花甘薯品种资源3份,观赏药用甘薯品种资源1份,观赏菜用甘薯品种资源2份。发掘了甘薯品种资源的观赏价值,创新了甘薯品种资源的利用途径,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丰富了中国甘薯育种的优、异、稀、特等资源材料。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蔬菜地里,特别是保护地蔬菜线虫病日益严重。如何诊断?怎样防治?专家指出——前不久,很多农民反映,近年来,蔬菜地里特别是保护地蔬菜线虫病日益严重,几乎所有蔬菜,如黄瓜、苦瓜、西红柿、胡萝卜、茄子、马铃薯、甘薯、菜豆,甚至菠菜上都会发生。由于线虫病隐蔽性强,防治困难,农民减  相似文献   

6.
黄萍  马朝宏  颜谦 《种子》2012,31(2):67-70
根据通用的甘薯鉴定性状及其生长期记载标准,利用系统聚类法,对省内收集的15个甘薯品种(系)进行27项形态标记记载并聚类分析,研究其遗传亲缘关系,以合理利用品种资源.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材料分成两个类群,品种群Ⅰ包括13个品种,分成两个亚群;品种群Ⅱ可包括2个品种,分成两个亚群.  相似文献   

7.
国外甘著种质资源的引进对我国甘薯生产和甘薯育种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从美国和日本分别引进的南瑞苕和胜利百号两品种以及以这两个品种为主体亲本选出的一批以徐薯18为代表的优良品种,对我国甘薯的大幅度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引进的甘薯近缘野生种对拓宽甘薯的遗传基础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盆栽观赏甘薯既能满足人们的食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的观赏要求,还可以美化、净化、绿化环境,丰富都市人们的个性化休闲方式。两年来,我们从大量的甘薯品种资源中逐一筛选,结果显示台湾紫贵人为最适宜的稀有盆栽观赏甘薯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9.
观赏甘薯冬季温室盆栽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126份国家甘薯品种资源的调查、鉴定与评价,筛选出10个盆栽观赏甘薯品种。观赏甘薯的观赏期长,对土壤酸碱度没有特殊要求,但在温室内安全越冬是推广观赏甘薯的技术关键。经多年多点试验、示范,总结出观赏甘薯冬季温室盆栽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0.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355份甘薯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明确了甘薯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表现,结合品种表现分析,初步建立甘薯品种资源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档案。  相似文献   

11.
常人看到甘薯二字会立刻联想到餐桌上的美食。这里介绍的观赏甘薯却是用来观赏绿化的。甘薯(Ipomoea batatas)为旋花科多年生草本,有乳汁状液汁,原产热带,生态适应性强。近年来,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审美意识和猎奇心理,观赏作物逐渐在绿化植物中显露头角,观赏甘薯就是以其独特的观赏点,在美国的绿化植物中赢得人们的喜爱。我国甘薯资源十分丰富,但种植目的还是为获得其块状根。我们在对我国甘薯资源调查、收集、筛选的基础上,应用常规育种和物理育种等方法,得到一些观赏性较好的品种,并对其绿化应用、栽培管理、栽培方式做了深入研究。这里主要介绍一下盆栽观赏甘薯的绿化应用和栽培管理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2.
嫁接砧木与甘薯亲本的交互亲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嫁接砧木与甘薯亲本的交互亲和性李秀英,马代夫,朱崇文,郭小丁(江苏省徐州甘薯研究中心221121)育种上许多甘薯亲本的优良性状基因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与其在北方地区难以诱导开花有关。因此,研究改良甘薯亲本诱导开花技术,在杂交育种上至关重要。国内前中国农...  相似文献   

13.
我国常年甘薯种植面积较大,约占世界甘薯种植面积的70%~75%。甘薯生产及其加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据调查,我国甘薯消费比例为:工业加工用约45%,饲用35%左右,食用28%。近年来加工用的比例有所提高。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甘薯已由粮食作物转为经济作物,其加工产品也变成保健食品。国际上对甘薯的营养保健作用倍加重视,在中国也正被人民所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甘薯生产,对提高农民的种植效益,促进畜牧业和轻化工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推广优良品种,特别在茎线虫病严重危害的地区,如…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甘薯小象甲的rDNA ITS-1遗传变异及入侵来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薯小象甲是国内外重要检疫性害虫,明确中国不同地区甘薯小象甲的遗传多样性可为甘薯小象甲的鉴别检疫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中国6个地区甘薯小象甲种群rDNA ITS-1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探讨了中国6个地区种群的入侵来源。结合世界其他地区已公布35个甘薯小象甲种群序列,经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甘薯小象甲起源于印度次大陆,在亚洲地区随甘薯的调运而自东南向西北扩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为印度地区分支和亚洲东部分支两个大的分支,而亚洲东部分支又进一步划分为东南部和东北部两个亚支,中国的甘薯小象甲种群分别位于东北部分支的两个亚分支上,说明中国6个地区甘薯小象甲种群至少通过两个不同地区侵入中国,并在中国定居。  相似文献   

15.
《种子》2021,(9)
以引进的33份甘薯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利用形态标记聚类分析法,研究材料间亲缘关系,为贵州甘薯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欧式聚类9.71处,可将33份材料分为两大类群,类群Ⅰ包括31份材料,分成两个亚群;类群Ⅱ包括两份材料。同一类群的性状相差小,欧氏距离相近;类群间的性状差异较大,欧氏距离相差大。  相似文献   

16.
孙凯 《中国种业》2020,(10):104-105
甘薯种苗质量对甘薯生产十分重要。吉林省是我国甘薯的新兴产区,其育苗技术相对粗放。本文通过良种选择、育苗方式、苗床制作、浸种与排种、苗床管理以及采苗介绍了甘薯种苗繁育技术,以期为吉林省甘薯生产者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甘薯是贵州省重要的旱地作物之一,长期栽培形成了丰富的甘薯种质资源.本研究对收集到的45份贵州甘薯地方品种资源进行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45份贵州甘薯地方种质资源的变异系数在0.07~0.81之间,平均为0.4,表明45份贵州甘薯地方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较近,思南黄皮桔红心和石阡紫皮黄心的最大,为0.81,瓮安白皮白心和铜仁黄皮桔红心的最小,为0.07.通过ISSR分子标记明晰贵州甘薯地方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以期为贵州甘薯杂交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山川紫是日本 2 0世纪 90年代初育成的紫心甘薯品种 ,因其薯皮、薯肉均为紫红色 ,接近紫黑色又称黑甘薯。 1 993年我国引进后试种 ,产量很低或基本不结薯 ,在生产上无直接利用价值 ,仅作品种资源保存 ,不能推广应用。因近几年我国掀起黑色食品热 ,甘薯紫色素为一种无毒且有保健  相似文献   

19.
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是新品种选育的基础。甘薯地方品种具有很多优异的基因,但是很多性状未能得到利用。为有效利用我国甘薯地方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不同时期收集的甘薯地方资源表型上的差异。本研究分析了177份甘薯地方品种资源。结果表明, 11个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H’)在0.42~2.08之间, 3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CV)在18.40%~46.83%之间,大部分性状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以11个性状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将177份甘薯地方资源分为2个类群。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2000—2009年和2010—2019年收集的甘薯资源主要分布在Cluster 3和Cluster 4,另外3个时期收集的资源则分布相对分散。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各性状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彼此相互关联。不同时期收集的甘薯地方资源在表型上具有显著差异。在不同的收集时期,“薯皮色、薯肉色、茎直径、最长蔓长、基部分枝”在11个性状中变化最大。在描述型性状上,5个阶段收集的占比最多的资源的薯肉色以“白肉、黄肉、淡黄肉、桔黄肉、淡黄肉”在变化。在数量性状上, 2010—2019年阶段的茎直径显著缩小,基部分枝性状在5...  相似文献   

20.
2005~2007年通过对我国1126份甘薯品种资源的调查、鉴定与评价,筛选出叶柄菜用甘薯品种商薯19。菜用甘薯的叶柄宜炒食,青脆、味甘、质滑、爽口。营养丰富,维生素C的含量高于苋菜和莴苣。叶柄中的膳食纤维能加快食物在肠胃中运动,具有清洁肠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