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在进行滨海及盐碱地湿地修复时筛选出耐盐的沉水植物,笔者研究了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穗花狐尾藻、篦齿眼子菜、小茨藻6种常用沉水植物的耐盐性及4项生理指标。在室内模拟条件下,分别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对6种沉水植物进行盐分胁迫,每周进行盐害症状的观测,并测定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及丙二醛的含量。结果表明,在6种沉水植物中,耐盐性为:小茨藻篦齿眼子菜金鱼藻苦草、轮叶黑藻穗花狐尾藻。其中,小茨藻和篦齿眼子菜能在盐度为15‰和8‰的盐胁迫条件下存活。金鱼藻的最高耐受盐度为6‰,苦草和轮叶黑藻的盐度胁迫能力较弱均为4‰,穗花狐尾藻的盐度胁迫能力最弱,仅为2‰。该试验为沿海及盐碱化地区的水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理论依据,为项目工程实践及沉水植物的抗盐生理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在进行滨海及盐碱地湿地修复时筛选出耐盐的沉水植物,本文研究了六种常用沉水植物,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穗花狐尾藻、篦齿眼子菜、小茨藻的耐盐性及四项生理指标。[方法]在室内模拟条件下,分别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对六种沉水植物进行盐分胁迫,每周进行盐害症状的观测,并测定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及丙二醛的含量。[结果]结果表明,在六种沉水植物中,耐盐性为小茨藻>篦齿眼子菜>金鱼藻>苦草、轮叶黑藻>穗花狐尾藻。其中小茨藻和篦齿眼子菜能在盐度为15‰和8‰的盐胁迫条件下存活。金鱼藻的最高耐受盐度为6‰,苦草和轮叶黑藻的盐度胁迫能力较弱均为4‰,穗花狐尾藻的盐度胁迫能力最弱,仅为2‰。[结论]该实验为沿海及盐碱化地区的水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理论依据,为项目工程实践及沉水植物的抗盐生理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不同养殖模式对三角帆蚌体内氮磷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三峡童庄河库湾不投饵养殖模式和湖北公安养殖池塘中肥水养殖模式下的三角帆蚌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放养模式对三角帆蚌生长及养殖产量的影响,同时测定不同养殖模式下三角帆蚌体内和水体中TN、TP,分析三角帆蚌组织中TN、TP与不同水质环境下TN、TP的关系。结果表明:水体中N、P的水平对三角帆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不同TN、TP水质条件下,三角帆蚌组织中的TN、TP没有差异,表明三角帆蚌组织中的TN、TP与水环境中的TN、TP没有相关性;传统肥水养殖模式下三角帆蚌的生长和产量都优于三峡童庄河库湾不投饵养殖模式,不投饵养殖模式珍珠的产能接近池塘传统养殖模式的下线。研究同时表明在大水面水体采取低密度吊样三角帆蚌的放养模式,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水体中的初级生产力。这为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沉水植物衰亡过程中氮磷释放规律及温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揭示含植物的土地处理与修复系统中植物衰亡对系统中氮和磷转化的影响规律,为此类系统运行管理中植物收割与否提供依据。选取在室内水缸中培养的常见沉水植物——蜈蚣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进行浸泡试验,考察植物类型对因植物组织溶解而导致的污染物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快的释放发生在最初的8h内,总氮(TN)的释放量小于总磷(TP)的释放量;TN单位湿重释放量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蜈蚣草(0.164mg/g)>金鱼藻(0.081mg/g)>菹草(0.064mg/g);TP单位湿重释放量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金鱼藻(3.043mg/g)>菹草(2.404mg/g)>蜈蚣草(1.906mg/g)。对于沉水植物蜈蚣草、菹草和金鱼藻而言,单位质量植物的磷释放量较高,需要及时进行收割以避免植物溶解释放引起含植物的土地处理与修复系统中水相磷浓度的升高。另外,选取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进行浸泡试验,设定5℃、15℃、25℃和35℃四个温度,考察温度对因植物组织溶解而导致的污染物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环境条件一样,只改变温度时,最快的释放发生在第8h内,狐尾藻的氮、磷和碳的释放量及释放率均在25℃时最大。  相似文献   

5.
沉水植物苦草和轮叶黑藻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沉水植物苦草和轮叶黑藻的对水环境的影响,在控制条件下单独种植苦草、轮叶黑藻和二者混种,笔者比较研究了苦草、苦草+黑藻、黑藻组合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铵氮(NH4+-N)、叶绿素a、总悬浮质(TSS)及总有机氮(TOC)浓度的区别。结果表明:苦草和轮叶黑藻对水环境的影响不同,单独种植苦草时,上覆水中总氮和氨氮含量高于其他处理,但总磷、叶绿素、TSS和TOC含量都低于轮叶黑藻单种和混种处理。研究结果说明,苦草对于降低上覆水中总磷和叶绿素含量作用优于轮叶黑藻,对维持水体水质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爆发已成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云南农业大学科技人员以昆明滇池蓝藻新鲜藻泥为培养基,通过接种苏云金芽胞(Bt)菌种,测定发酵过程中Bt的活菌数及芽胞数,观察其生长过程中形态变化,同时测定杀虫晶体蛋白  相似文献   

7.
氮磷浓度变化下粉绿狐尾藻的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为采用生物方法净化养殖废水,管理植物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以氯化铵(NH4Cl)、硝酸钾(KNO3)、磷酸二氢钾(KH2PO4)提供氨氮、硝氮、总磷,采用室外完全随机试验,研究粉绿狐尾藻在氨氮、硝氮、总磷三因素作用下的生长规律。培养30天的粉绿狐尾藻植株长度和鲜重随氨氮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氨氮浓度为25 mg/L时最适宜其生长。硝氮浓度从5 mg/L变化到35 mg/L时,其鲜重和长度总体呈现先增后减规律,最适宜其生长的硝氮浓度为15 mg/L。总磷浓度在5 mg/L至35 mg/L变化时,其生长状况与浓度呈正相关,适宜其生长的浓度阈值仍需进一步设计试验研究。粉绿狐尾藻生长受氨氮、总磷浓度变化影响显著,受硝氮浓度变化影响较前两个因素小。研究成果可为利用粉绿狐尾藻净化污水中氮磷元素、管理维护粉绿狐尾藻生态净水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绿狐尾藻作为研究材料,探讨添加Lactococcus lactis (LL),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P)和复合菌剂(FH)对绿狐尾藻青贮品质的影响。试验设4 个处理组,即对照组(CK)、actococcus lactis 菌剂组(LL)、Lactobacillus plantarum 菌剂组(LP)、Lactococcus lactis 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复合菌剂组(FH);在青贮第1、3、7、15、30 天取样,实验室分析干物质含量、pH值、粗蛋白含量、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及有机酸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LL菌剂组可以显著降低绿狐尾藻青贮的pH值(P<0.05),提高乳酸含量(P<0.05),较对照组增加了131.2%;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17.23%;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相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比对照组降低了24.56%。FH菌剂组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较对照组高出12.6%。综上所述,乳酸菌菌剂可以改善绿狐尾藻的青贮品质、营养价值以及消化利用率,为绿狐尾藻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数据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9.
研究旨在对长江下游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以及环境因子对它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为长江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及修复做参考。通过Biolog-ECO技术分析了长江下游各江段水体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探究各江段水质理化因子变化与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的关系。研究发现长江下游水质指标除TP、TN外,其他指标均符合Ⅱ类以上标准;微生物群落的整体代谢能力南京江段最强;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在南京江段最高;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安庆江段、南京江段、靖江江段、铜陵江段、芜湖江段;RDA分析表明,水体理化因子TP、Pb对长江微生物代谢六大类碳源呈现正相关关系。综合水质指标和各江段微生物代谢多样性分析,长江下游水体安庆江段和南京江段的富营养化程度较高,TP、Pb对长江下游水体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前,由氮、磷等营养盐所引起的湖泊富营养化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如何有效利用水生植物-微生物系统去除氮、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实验通过对渤公岛某河段水质和细菌总数的监测,以及对其水生植物荇菜、菹草、着生藻的盖度的统计,来分析其水质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水质参数、细菌总数、水生植物盖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实验分析得出:总磷(TP)是细菌生长的限制因子。水生植物荇菜吸收氨氮(NH4+-N)的效果比较好,而且促进了细菌的生长;菹草生长时对水体中TP的吸收效果比较好。同时,大量收割衰老菹草也是降低水体营养水平的重要手段。因而研究荇菜、菹草对水体污染的改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也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而着生藻在生长时可以大量吸收氮、磷等营养盐,但也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不利于营养盐的分解,抑制了其它水生植物的吸收。因而利用水生植物和藻类富集氮、磷是治理、调节和抑制湖泊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鱼腥草种植对吉富罗非鱼养殖池塘污染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研究浮床栽培鱼腥草(0、5%种植面积)对吉富罗非鱼养殖池塘污染物的(水质和底泥)影响,测定了TOC、COD、Chl、TN、NH_4~+-N、NO2--N、NO_3~--N、TP、PO_4~(3-)-P等水质指标和底泥中TOC、TN、TP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5月份鱼腥草塘浮床区和敞水区TOC、TN、NH_4~+-N显著下降,敞水区Chl显著下降;6月份浮床区和敞水区COD、Chl、TP、PO_4~(3-)-P显著下降,浮床区NO_3~--N显著下降;7月份浮床区和敞水区COD、Chl、TN、TP显著下降,且浮床区TOC显著下降;8月份浮床区和敞水区TN、TP显著下降,浮床区TOC、COD,敞水区Chl显著下降;9月份浮床区和敞水区TOC显著下降,且浮床区Chl,敞水区COD、TN、NH_4~+-N、NO_3~--N显著下降;10月份浮床区和敞水区COD、Chl、TP显著下降,浮床区NH_4~+-N和敞水区TN显著下降。鱼腥草种植塘6月份TOC、TN、TP显著降低,7、9月份TN显著降低。鱼腥草能显著降低吉富罗非鱼养殖池塘水体中COD、TN、TP指标和底泥中TOC、TN、TP指标,且能显著提高其总产量、成活率,降低其饵料系数和相应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珠三角地区密养淡水鱼塘水体叶绿素a及水环境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2年5月—12月调查了珠三角地区主养笋壳鱼(Oxyeleotris marmoratus)、草鱼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乌鳢(Channa argus)四个品种池塘水体中的叶绿素a(Chl a)含量和水环境因子动态变化。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研究池塘间水质因子的差异,使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池塘中Chl a含量变化的影响因子,使用自组织神经网络(SOM)分析方法探讨池塘水质状况。研究结果显示:池塘水体TN、TP和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Mn)变化范围分别为1.52~22.76 mg/L、0.20~4.82 mg/L和3.71~50.76 mg/L,呈现出严重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状况;池塘间Chl a含量差异显著(P<0.05),从高到低顺序为:草鱼(均值)>乌鳢>加州鲈>笋壳鱼,各池塘Chl a含量的影响因子差异较大;乌鳢池塘中盐度(Sal)、电导率(Cond)、总可溶性固体(TDS)、TP、PO43--P、TN、NO3--N和CODMn等因子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整个采样期池塘水质状况可分为5大类,并呈现出一定的时序和空间特征,池塘水质优劣顺序为笋壳鱼>加州鲈>草鱼>乌鳢。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在浙北山区小流域特定的自然条件下,人工水塘-湿地复合系统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效果,通过连续采样和跟踪监测的方法,研究了安吉县深溪河小流域内人工水塘-湿地耦合系统对农业面源污染中TN和TP等污染物的削减效果。结果表明:2012年5—10月中张溪人工水塘进水TN浓度为3.7~6.4 mg/L,对TN的去除率为9.9%~63.4%,且去除效果受进水TN浓度的影响较大;中张溪人工渠进水TN浓度在2.5~5.1 mg/L之间,对TN的去除率为5.0%~48.1%;洪家村人工塘和深溪村人工塘对农田水TP去除率均在30%以上,且在人工塘进水TP浓度较高的时期,去除效果较好;洪家村深溪河下游湿地对污染水体TN、TP的净化效果较好,对TN的去除率为25.0%~96.0%,对TP的去除率为21.8%~98.1%。该区人工水塘-湿地复合系统全年平均TN去除率达到60.4%,最高达到86.8%,平均TP去除率为78.6%,最高达94.9%,对深溪河流域面源污染的治理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芽孢杆菌防控水产养殖中蓝藻水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睿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9):27-31
蓝藻暴发是水产养殖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概述了蓝藻水华的成因、危害以及主要的防控措施。采用芽孢杆菌等微生物进行生态防控是治理蓝藻水华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文章介绍了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的应用以及在藻类调控方面的作用方式和机制,并对其在抑制有害藻类生长和修复水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5.
花卉蔬菜秸秆对水环境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田秸秆废弃物是导致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云南滇池流域是中国重要的鲜切花、蔬菜生产地和集散地,年加工流通蔬菜、花卉量达400万t以上,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大量农田固体废弃物的富集,加大了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治理的难度。笔者选择流域内5种代表性的蔬菜、花卉秸秆,分别进行浸入试验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其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浸入试验中,在相同水平的秸秆投加量下,TN、TP在秸秆投入水中约14和21天左右达到最大值;蔬菜秸秆在水体中TN、TP的总释放量明显高于花卉秸秆;水体TN、TP含量与秸秆投加量均成显著正相关。(2)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中,蔬菜花卉秸秆TN、TP均在中雨强度下达到最大值,且蔬菜秸秆TN、TP的总释放量高于花卉秸秆。  相似文献   

16.
贵州中部喀斯特山区水稻田面水N、P浓度变化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喀斯特山区水稻土中N、P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选择贵州中部普定县喀斯特山区代表性的水稻土为对象,研究喀斯特山区水稻田面水中N、P浓度的变化及其与土壤中N、P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喀斯特山区水稻田面水中总氮(TN)浓度范围为1.39~15.81 mg/L,其中NH4+-N、NO3--N浓度分别为0.57~13.35 mg/L和0.15~1.37 mg/L,其浓度的变化与土壤中碱解氮含量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田面水中总磷(TP)的浓度范围为0.027~0.324 mg/L,其浓度变化与土壤有效磷含量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田面水中TN和NH4+-N浓度超过地表水Ⅴ类水体的标准限值,农田排水氮的迁移对周围地表水体质量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浮床虎杖对不同浓度铵盐的降解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旨在探究浮床虎杖对不同浓度氨氮的降解效果。通过室内大桶构建浮床虎杖,添加不同浓度组铵盐(0,1,5,10 mg/L)测定TN、NH4+-N、NO3--N、NO2--N、TP等水质指标。结果表明第5~13天4种不同浓度铵盐TN浓度下降,第17天升高;10 mg/L铵盐组NH4+-N浓度第5~13天下降;敞水区5和10 mg/L铵盐组NO3--N浓度先升高后降低,根系区分别在第5天和第9天达到峰值;10 mg/L铵盐组NO2--N浓度第5天升高至峰值第13天降至0;对照组TP浓度高于其他铵盐浓度组。浮床虎杖可在第9~13天内能造成TN、NH4+-N、NO3--N、NO2--N浓度下降,起到降解不同浓度铵盐的效果,但TP浓度降至0需要更长时间。  相似文献   

18.
By experimental study of release characteristics bottom silt of total nitrogen (TN) & total phosphate (TP) in the Three Gorges, the influence and cause of pH value to Three Gorges bottom silt TN & TP release are analyzed. pH values is between 3.98 to 11.05 the release capacity of TN & TP reaches maximal in 3 days and pH values is between 11.05 to 11.94 the release capacity of TN reaches maximal in the 3 days. While pH value between 11.05 to 11.94, the release capacity of TP reaches maximal in 1 days; If pH value is lowered, the maximal release capacity of TN is enhanced: The maximal release capacity of TP basically has no changes on the condition of pH values between 3.98 and 10.07, but its maximal release capacity rises extremely obvious if pH value is between 10.07 to 11.05. At the same time, the existence of latent danger of the Three Gorges bottom silt TN & TP to water quality is explained, and the basis of eutrophication treatment in the aspects control of N & P nutrients for theThree Gorges is supplied.  相似文献   

19.
水力停留时间对人工湿地运行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徐丽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1):219-223
通过室内模拟水平潜流式人工湿地和水平均匀布水方式观察人工湿地出水水质,设置了4 个实验方案,分析其对COD、TN和TP 的去除效果,以确定最佳水力停留时间。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为3 天时湿地对COD、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是54.04%、65.83%和80.79%;当水力停留时间为2 天时湿地对COD、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是75.93%、74.97%和77.34%;当水力停留时间为1 天时人工湿地对COD、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是73.19%、56.20%和73.36%;当水力停留时间为0.5 天时人工湿地对COD、TN和TP 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是46.46%、34.91%和47.04%。若只关注人工湿地出水水质,采用水力停留时间为2天时,可以保证其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Ⅴ类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