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小麦品种是小麦生产发展的关键要素。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小麦品种更新换代的历史,根据时代背景和发展状况把河南小麦生产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把品种更替划分为9大世代,并对各个阶段和世代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探索了河南小麦品种演变的轨迹、规律以及对增产的贡献,为今后河南小麦品种繁育、推广、更新换代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河南小麦品种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小麦品种是小麦生产发展的关键要素。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小麦品种更新换代的历史.根据时代背景和发展状况把河南小麦生产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把品种更替划分为9大世代.并对各个阶段和世代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探索了河南小麦品种演变的轨迹、规律以及对增产的贡献.为今后河南小麦品种繁育、推广、更新换代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北部冬小麦品种农艺性状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北部冬麦区各个生产阶段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48个。对13个主要性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探讨主要性状的演变规律。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今后北部冬麦区育种应注意稳定单株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并力求提高千粒重、降低株高。对抗病、品质、早熟等特性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14年南阳市小麦生产情况的考察,分析了本年度小麦生产形势、主要特点、品种表现及利用情况,并给出了秋播品种利用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5.
选取了8个小麦品种在靖江市现代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集中展示,通过对各品种小麦的出苗情况、生育期、植株性状及穗粒结构、产量表现及抗性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弱筋小麦品种扬麦22和扬麦13综合表现较好,两品种均能达到高产、稳产、优质,较适宜在苏中沿江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马国岭  李培 《中国种业》2021,(12):54-56
回顾了1949年以来河南省漯河市小麦品种的演变历史,总结分析了小麦品种更新换代对产量的贡献,探讨了小麦品种繁育、推广新途径,为今后漯河市乃至河南省小麦品种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2004年河南省小麦品种利用现状及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是我国小麦主产区,小麦的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对国家的贡献均居全国首位。近几年来,全省小麦生产连年丰收,总产量一直稳定在200亿kg以上,标志着我省小麦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全面了解2004年我省小麦生产形势和品种利用情况,搞好小麦品种的合理布局,为各地合理利用品种提供参考和依据,省种子管理站于5月下旬组织部分小麦专家分赴全省小麦主产区,对大田生产、新品种展示田及国家、省品种试验田情况进行了考察,之后又召开各市种子站长座谈会议,对2004年度小麦品种利用和种子生产形势达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8.
业界动态     
<正>小麦主要品种的推广情况近年来,黄淮海小麦主产区品种更新速度明显加快,主导品种5~8年更换1次,搭配品种3~5年更换1次。当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主要是2005~2008年审定的品种,如2005年国审的百农AK58、郑麦366、西农979等,2006年国审的济麦22、衡观35、良星99等,2007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近10年来河南省推广的黄淮南片麦区新育成小麦品种的情况,揭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对2005—2014年适宜河南省推广的63个国审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主要性状指标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河南省推广的国审小麦新品种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增长7.6533 kg/hm2。主要性状的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公顷穗数>穗粒数>株高>千粒重。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千粒重>穗粒数>株高>穗数。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都为正值:千粒重>穗粒数>穗数。根据分析结果结合河南省生态条件及当前的栽培习性,小麦育种和高产栽培应注重公顷穗数与穗粒数的协调,将大穗和大群体有效结合,稳定千粒重,同时注意三因素的协调发展,从而达到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10.
综合分析1985-2015年全国水稻主要推广品种面积及审定情况,结果表明:审定品种数量持续快速增长,主栽品种和主导品种的数量和面积不断下降,品种集中度明显降低,常规水稻在各稻区的发展情况存在差异,而杂交水稻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快速发展。对影响水稻主要品种数量、分布和结构类型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对下一步水稻品种选育和推广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许为钢  吴兆苏 《作物学报》1999,25(5):648-555
对陕西关中小麦品种同化物积累分配特性及源库构成的遗传改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关中小麦品种更换中生物学产量的提高主要是开花前生物学产量的显著提高,品种演变中开花前积累的干物质在开花后的输出率显著增加,这对籽粒产量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源库构成的分析表明,关中小麦品种在源库性状上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  相似文献   

12.
皖麦31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采用“栽培一粒”小麦与7个普通小麦品种进行种间远缘杂交、复合杂交、辐射诱变等多种育种方法相结合,育成的安徽省第一个丰产多抗高蛋白面条专用小麦新品种,1997年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的育成,对安徽省江淮麦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参加2001~2002年度山东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高肥甲组l3个品种(系)的7个主要性状,进行了综合描述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中烟475表现最好,其次为潍62036、烟278、荷26-5-39和聊9518。与等权关联度排序相比,加权关联度排序的评估结果更能反映品种(系)产量等多个性状的实际表现,构造参考品种和赋予不同性状以不同权重是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4.
中国黄淮海地区小麦品种抗寒性及其与VRN1基因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季冻害是当前小麦生产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以我国黄淮海地区近年主栽的71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对其抗寒性调查和VRN-A1、VRN-B1、VRN-D1位点基因型的分子标记鉴定,研究小麦抗寒性的生物学基础,探讨VRN1基因在小麦抗寒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小麦的抗寒性与其他抗逆性状相关联,生产和国家区域试验证实具有较好抗旱节水、耐盐碱等抗逆特性的品种多具有较强抗寒性。VRN1是小麦抗寒性的关键性遗传调控位点之一,显性基因VRN1的存在会显著降低品种的抗寒性,具有2个或3个VRN1基因的品种一般抗寒性都很弱,而3个位点均为隐性基因是品种具有强抗寒性的必备条件。因此,建议我国黄淮海北部地区应加强选育、推广基因型为vrn-A1vrnB1vrn-D1的品种,以保证小麦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5.
绵阳系列小麦品种是以推广良种繁6作中心亲本分别与70-5858和406杂交育成绵阳11、12号后,再对绵阳11号进行系统选育而成。它不仅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良好的稳产性和籽粒商品性以及对条锈病等病害的持久抗耐性,而且,在四川省小麦育种史上,第一次将高产、优质、矮秆、大德大粒、早熟、抗病等众多优良综合农艺性状有机协调于一体。该系列品种已在我国连续种植达15余年之久,累计推广面积2180.68余万公顷。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小麦关键遗传资源的发现及创新在品种改良中的重要作用,分析讨论了冬小麦优良种质蚰包麦的选育过程和特点,对它作为种质资源的作用、意义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蚰包麦是黄淮冬麦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小麦新类型和最重要的亲本材料,由此衍生了48个省级审(认)定品种和18个国审品种,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4项,为山东省和黄淮冬麦区的小麦生产和育种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50多年来,陇东地区共培育和推广了127个优良冬小麦新品种,实现了六次小麦品种更新换代。育成的主要品种遗传基础包含了地方品种白齐麦、山西小白麦,碧蚂4号、农大183以及国外种质钱交麦、新乌克兰83、苏联早熟1号、早洋麦三大基因群。产量持续提高,90年代比80年代产量提高了19.98%,比50年代提高了55.27%;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是陇东地区冬小麦产量三要素的主导因素;穗粒数的变化趋势和成穗数基本一致;千粒重不断提高,近期比90年代产量提高了14.78%,比50年代提高了57.14%;收获系数的提高是不同年代冬小麦新品种产量提高的主要来源。加强旱作种质资源的评判、筛选和创造是提高持续旱作育种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多年的国家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结果,研究了大穗型小麦品种的划分标准及不同生态区适应的大穗型小麦品种类型,结果表明:依据单穗重、穗长、小穗数中的某一指标和一个地区一年数值来区分,难以反映出此类品种的共有特性和各自穗部特征;大穗型小麦品种生态区域选择性较强,生产上应根据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选用品种。进一步分析可知,大穗型小麦品种应是穗长8.5 cm以上,公顷成穗数在570 万以下,单穗重较突出的品种,其中长江流域宜选用大穗、中大穗型春性品种,黄淮麦区宜选用中大穗型半冬性品种,其中黄淮南片也宜选用大穗型弱春性品种,而京津等北部麦区不宜选用大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19.
为给安徽淮北地区小麦安全生产提供指导,以当地主栽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小麦植株对低温胁迫的响应,结合自然低温下田间冻害情况及产量表现等,对主栽品种的抗寒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返青期-12℃以下时品种的抗寒性急剧下降;播期间小麦植株的抗寒性表现为:晚播>适播>早播;电解质渗出率均随温度的降低逐渐增大;地域间抗寒性差异明显;不同区域育成品种抗寒性强弱表现为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筛选出一批抗寒高产品种,如‘良星66’、‘山农20’、‘济麦22’、‘烟农19’等,可作为安徽淮北地区早播条件下种植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驻马店市的小麦播种面积常年在66.67万hm2以上,是河南乃至全国的重要小麦生产基地。为深入了解该地区气象、土壤、病虫害和品种等因素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更好地指导小麦生产,对2010-2019年当地气象、土壤、病虫害和品种等因素与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与小麦单产存在明显关联。生长期的降水量与小麦品质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变化趋势,尤其是5月份的降水量对小麦籽粒品质影响至关重要,在未构成干旱胁迫的条件下,降水量与降水天数的适度减少可提高籽粒品质。土壤养分的提升可促进小麦产量的提高。小麦病虫害防治面积,以及防治面积与总发病面积占比均与小麦的单产和品质变化趋势一致。主导品种面积占比与产量和品质变化趋势存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