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真菌代谢物和真菌自身成分方面对粮食真菌生长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粮堆水分增高会促进CO2大量产生,同时导致粮堆极易霉变,揭示了CO2对储粮真菌危害预警的机理所在。另外,麦角甾醇能敏感指示储粮真菌的生长,乙醇的浓度变化与真菌生长有一定的相关性,其它特征性挥发物主要是3-甲基-1-丁醇、异丁醇、2-甲基-1-丁醇、3-羟基-1-辛烯和辛醇;霉菌总数检测太慢,不宜做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麦角甾醇作为评价粮食质量安全指标的可行性.对可以放心食用的这部分粮食进行了麦角甾醇含量调查分析;对真菌侵染程度差异较大的粮食进行了真菌毒素、带菌量与麦角甾醇相关性的分析,探讨了麦角甾醇在评价粮食质量安全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分离鉴定大兴安岭森林凋落物中的真菌,并发现具有抗菌活性与纤维素降解活性的菌株及抗菌代谢物。以凋落物为材料,用颗粒涂布平板法分离真菌,用打孔药剂扩散法与刚果红染色法检测抗菌活性与纤维素降解活性。分离培养了76株真菌,其隶属于9个纲,15个目,25个科,59个分类单元,其中21株真菌ITS序列相似性≤98.5%。7株真菌具有抗菌活性。经代谢物分离,得到2个单体化合物,它们是FLF409A(6,9-表氧基-7,22-烯-3-麦角甾醇)和FLF449A(4,6,8-三羟基-7-甲氧基-3-甲基二氢异香豆素)。首次发现了Parapyrenochaeta属真菌具有纤维素降解活性。本研究说明大兴安岭凋落物中尚有大量具有活性的真菌资源,值得进一步被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正>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威胁全球水稻生产。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EBI)咪鲜胺在中国被用于防治稻瘟病。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近期研究了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  相似文献   

5.
水稻后期用己唑醇防病又增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己唑醇具有内吸性,预防和治疗效果好,作用机理是破坏和阻止病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造成病菌细胞膜不能形成,最终使病菌死亡。该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马忠华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小麦赤霉病菌中一个新的转录因子被HOG信号途径磷酸化修饰后,招募染色质重塑复合体调控麦角甾醇合成的新机制,该结果为真核生物甾醇合成调控研究提供新视角。甾醇是真核生物细胞膜的重要组  相似文献   

7.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广泛存在于甘薯基因组中,可用于甘薯遗传图谱的构建、关联分析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重要研究。本研究采用两种特异性扩增的方法: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和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CR(Tetra-primer ARMS-PCR),以及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CAPS)酶切的方法,对甘薯徐781和徐薯18之间的2个SNP位点T2-32906(C/G)和T3-30695(G/A)进行检测,并通过比较3种检测方法的检测效果,找出快速高效的甘薯SNP分子标记检测方法。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AS-PCR的检测结果在2个样本之间出现假阳性而没有明显的差异条带,Tetra-primer ARMS-PCR和CAPS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在2个样本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条带,并且能够根据条带数目区分等位基因是否纯合。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两种检测方法,Tetra-primer ARMS-PCR呈现出更理想的检测效果。另外通过成本比较,Tetra-primer ARMS-PCR成本明显低于CAPS。因此,Tetra-primer ARMS-PCR是一种可用于甘薯SNP位点快速、高效且费用低廉的分子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粮食中麦角甾醇含量正相液相色谱法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可准确、快速测定粮食中麦角甾醇含量的液相色谱方法.样品皂化后,用正己烷萃取麦角甾醇,不需要进一步纯化,直接上液相色谱分析.分析柱为Spherisorb硅胶柱,检测波长282 nm.方法的检出限为0.1 mg/kg,方法的回收率在95.1%~100.0%.分析的准确度评价采用微量制备技术和反相液相色谱分离技术,证明了该方法分析的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9.
<正>纳他霉素是纳他链霉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天然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霉菌和酵母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纳他霉素通过与病原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甾醇及其他甾醇基团结合,阻遏麦角甾醇生物合成,使细胞膜畸变,最终导致渗漏,引起细胞死亡,具有低毒高效、抑菌谱广、无污染、无抗药性等特点。目前,纳他霉素被包括美国、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公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食品防腐剂,在食品工业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选用26个来自国内外具有不同毒性谱的条锈菌菌系,对50个甘肃省主要生产品种(系)及抗源材料进行苗期条锈病抗性鉴定,结合系谱分析,分析推导其所含抗条锈基因,同时对43个品种(系)进行了分子检测。推导分析结果表明,中梁25含有Yr3及未知抗病基因;兰天20含有Yr3a+Yr4a+Yr16及未知抗病基因;Y9220-12含有Yr9+YrCle及未知抗病基因;兰天14、陇原932、陇育216及陇原992含有Yr9及未知抗病基因;陇鉴9343、93保4-4、天选43、贵农22含有Yr10+YrMor;兰天19含有Yr12及未知抗病基因;兰天17、95-111-3、98-178-3-2-4、92R137含有Yr26。分子检测结果发现兰天21等14个品种(系)含有Yr9,兰天17、92R178含有Yr26。其余品种(系)含有未知抗病基因。田间抗性鉴定及监测结果显示,供试品种苗期抗条锈性和成株期抗条锈性结果不完全一致,兰天16等10个品种(系)可能具有成株抗性,兰天14等10个品种(系)可能具有慢条锈性。  相似文献   

11.
优良的种质资源是品种选育的重要基础。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茄子创新资源的抗性水平,培育适应华南地区高温和青枯病易发特点的新品种。本研究利用茄子苗期耐热快速鉴定和浸根接种青枯菌鉴定方法,对12份茄子创新自交系开展耐热性和抗青枯病鉴定。获得处理4天的细胞膜相对电导率和热害指数。发现8份紫红长茄中有3份为耐热(13009-4-4-3、3309-5-4-1-2和5-1-1-2-1)和2份中等耐热(3-1-2和10009-3-2-1);3份白茄中有1份耐热(10009-5-3-1-1)和1份中等耐热(10015-5-3-4-1);苗期接种6周鉴定筛选获得1份高抗(3309-5-4-1-2)、2份抗病(10009-3-2-1和3410-14-1-4-2)和1份中抗(3-1-2)青枯病材料。根据耐热和抗病鉴定结果共获得1份(3309-5-4-1-2)耐热高抗青枯病自交系,1份(10009-3-2-1)中等耐热抗青枯病,1份(3-1-2)耐热和抗青枯病均表现为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2.
<正>1.商品名乐必耕、异嘧菌、氯苯嘧啶醇。2.主要剂型6%可湿性粉剂。3.毒性低毒。4.作用特点氯苯嘧啶醇是一种用于叶面喷洒的具有预防、治疗作用的杀菌剂,通过干扰病原菌甾醇及麦角甾醇的形成,从而影响正常生长发育。氯苯嘧啶醇不能抑制病原菌的萌发,但能抑制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发育,致使不能侵染植物组织。  相似文献   

13.
自10月1日起,由农业部审查通过的5项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食用安全检测农业行业标准开始实施。这5项标准分别是:1.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食用安全性评价导则(标准编号:NY/T1101-2006);2.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食用安全检测大白鼠90天喂养试验(标准编号:NY/T1102-2006);3.转基因植物及其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甘蔗野生资源对黑顶柄锈菌的抗性水平,了解Bru1基因在甘蔗野生资源中的分布状况,于2013年对中国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31份野生核心种质资源进行苗期抗褐锈病鉴定和抗褐锈病基因Bru1的分子检测。结果表明,31份供试材料中,高抗(1级)至中抗(3级)的有28份,占90.3%。其中19份材料表现高抗(1级),占61.3%,3份材料表现抗病(2级),占9.7%,6份材料表现中抗(3级),占19.4%。31份供试材料中只有贵州78-2-12、云南97-4、E.rockii95-19、E.rockii 95-20、云南83-224、广西79-8、云南95-35和广西89-13含抗褐锈病基因Bru1,占参试材料的25.8%;其余20份抗病材料和3份感病材料均不含抗褐锈病基因Bru1,表明除Bru1外,可能还有其他抗褐锈病基因存在。结果暗示中国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野生核心种质资源中蕴藏着优良的抗褐锈病基因,是选育抗褐锈病甘蔗品种很有利用前景的抗源种质。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期刊The EMBO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俊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植物细胞膜上的免疫受体识别病原细菌携带的中等链长度的3-羟基脂肪酸的免疫通路,而此类3-羟基脂肪酸是合成脂多糖(LPS)的重要成分。脂多糖(LPS)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外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  相似文献   

16.
型几丁质酶(chitinaseⅢ, ChiⅢ)是植物重要的防卫蛋白之一,可阻止病原菌的侵入和发展,抑制特定病害的发生,在植物抵抗病原菌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分离苜蓿ChiⅢ基因的基因组序列,进而分析其序列变异情况,本研究采用同源克隆法,从16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的集群DNA中分离了9个属于a类的ChiⅢ基因(ChiⅢa)的部分基因组编码序列,分别与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的9个ChiⅢa基因相对应,将其命名为chit3-1-1、chit3-1-2、chit3-1-4、chit3-1-5、chit3-1-6、chit3-1-9、chit3-1-10、chit3-1-11和chit3-1-12。序列变异分析显示:chit3-1-1、chit3-1-2、chit3-1-5、chit3-1-9、chit3-1-10、chit3-1-11和chit3-1-12这7个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间的平均距离分别为28 bp、27 bp、648 bp、55 bp、64 bp、130 bp和131 bp,差异较大。表明chit3-1-5序列高度保守,chit3-1-11和chit3-1-12比较保守,chit3-1-9和chit3-1-10变异中等,而chit3-1-1和chit3-1-2的变异较大。从总体看,在苜蓿基因组中ChiⅢa基因的序列较为保守。本试验为进一步对ChiⅢ基因进行关联分析等遗传学研究和cDNA全长克隆等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木香薷地上部位水浸液的化感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比较木香薷地上不同部位水浸液的化感作用强弱,以木香薷新鲜茎、叶、花序为供体,黄菖蒲种子为受体,采用3×5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和实验室生物测定法,测定了受不同部位不同浓度的木香薷水浸液处理后黄菖蒲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与成苗率4项指标,并计算了化感效应指数和化感综合效应。结果表明,木香薷不同部位及不同的水浸液浓度对受体的4项指标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且三部位中,茎和花序水浸液对受体的化感作用均表现为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三部位的化感综合效应值分别为:-4.60、-6.45、-4.84,表现出“叶>花序>茎”的化感抑制作用的强弱顺序。木香薷的叶、茎和花序均能释放化感物质,以叶最强。  相似文献   

18.
LCT1可能是普通小麦Na 和Cs 吸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发掘小麦品种中LCT1自然变异,对于通过常规育种或基因工程提高小麦耐盐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小麦离子转运蛋白LCT1(low-affinity cation transporter)基因 cDNA序列(NCBI登录号AF015523),设计引物对8个小麦品种中LCT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克隆测序和全序列比对在8个小麦品种中发现10种LCT序列,分别命名为LCT2-1,LCT2-2,LCT2-3,LCT3-1,LCT3-2,LCT3-3,LCT3- 4,LCT3-5,LCT3-6和LCT3-7。结果表明:10种LCT均与LCT1存在差异。LCT2-1,LCT2-3,LCT3-2,LCT3-3,LCT3-4, LCT3-6和LCT3-7序列发生碱基缺失,缺失均发生在其氨基端。10种LCT序列单碱基突变既有颠换又有转换且均为有义突变。不同小麦品种含有的LCT种类差别较大,其中茶淀红最多(4种),而百农3217和苏麦3号仅发现1种。在 6个小麦品种中都发现LCT3-1。  相似文献   

19.
4个苹果属野生种果实香气成分HS-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八棱海棠(Malus robusta (Carr.) Rehd)、东北黄海棠(M. prunifolia)、武山变叶海棠(M. toringoides)及西府海棠(M. micromalus)果实香气成分,为苹果属野生资源的评价与利用提供基本资料。结果表明:4个苹果属野生种与对照苹果品种‘红星’、‘富士’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均是(E)-2-己烯醛,共有的相对含量较高化合物有己醛、(E,E)-2,4-己二烯醛和乙醇;4个苹果属野生种共有的化合物有乙醇、己醇、(Z)-3-己烯-1-醇、己醛、(Z)-3-己烯醛、(E)-2-己烯醛、(E,E)-2,4-己二烯醛和4-苯甲酸-2H-吡喃-3-酮,但4者主要香气成分及其相对含量仍存在一定差异。尽管野生种与两个对照品种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类别均是醛类,但它们之间香气成分类别及其相对含量仍存在差异。(E)-2-己烯醛可能是苹果属植物果实香气的典型成分,对其特有风味的形成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鉴别猪博卡病毒1型、2型和3型3种基因型,根据猪博卡病毒基因序列分别设计3对针对保守区域的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目的片段大小分别为645 bp(PBoV1型)、352 bp(PBoV2型)和259 bp(PBoV3型)。通过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等条件优化,首次建立了同时检测猪博卡病毒3种基因型的三重PCR方法。所建立的三重PCR方法扩增其他猪病病毒结果均为阴性,最低检测限为8×10-7ng/μL。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临床样品进行三重PCR和单项PCR检测,对比结果显示符合率为100%。该方法的建立为猪博卡病毒3种不同基因型的鉴别检测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