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品种抗倒伏能力定性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评价小麦品种抗倒伏能力,以2015-2016年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水地组参试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倒伏指数、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利用多试点倒伏鉴定结果,对84个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的抗倒伏能力进行了初步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84个小麦品种平均倒伏指数为7. 06,倒伏指数≤3. 50的品种有40个,占参试品种的47. 6%,倒伏指数≥20的品种有8个,占参试品种的9. 5%,河南省区域试验参试小麦新品种抗倒伏能力总体上处于较好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倒伏指数与倒伏面积、倒伏级别、严重倒伏点率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 977**,0. 912**,0. 906**,说明倒伏指数能较好地评价小麦品种的抗倒伏能力。主成分分析表明,倒伏指数、倒伏面积、倒伏级别和严重倒伏点率(2017版标准)是本研究中衡量品种抗倒性最好的指标。综合倒伏指数和倒伏参数(包含严重倒伏点率、倒伏点率、倒伏面积和倒伏级别)对品种进行抗倒性表型聚类分析,比单独应用倒伏指数或倒伏参数效果更好。上述方法在单点或多点试验中均可有效地定性和定量小麦品种抗倒伏能力大小,同时可推广到其他禾谷类作物抗倒伏能力鉴定研究,可有效估测小麦品种抗倒伏能力大小及准确地进行品种分类。  相似文献   

2.
对2010年以来小麦生育期间黄淮南片麦区非生物灾害和病虫害发生特点,以及大面积生产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品种的表现进行了分析,认为冬春干旱、春季倒春寒冻害,灌浆后期高温、干热风、倒伏等灾害,以及纹枯病、赤霉病、根腐病、叶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是影响该区小麦生产和品种利用的主要因素。大面积生产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品种一般为冬春抗寒、抗倒性较好,后期根系活力强,耐热性好、灌浆快,抗(耐)病性好[抗(耐)赤霉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根腐病等]的品种。对品种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黄淮南片麦区不同地区小麦品种利用原则。对2012年以来部分新审定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小麦品种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这些品种的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3.
小麦是黄淮南片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生产上利用品种数量多,种植面积大.黄淮南片各育种单位如何把新育成的小麦品种(品系)顺利通过区试,是关系到育种单位育种成果能否得到确认的大事.因此,育种单位在新品种选育和新品系参加区试上都应有积极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中麦6032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半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约80 cm,株型松紧适中,茎秆粗壮、抗倒性强。产量三要素适中,亩穗数47.2万穗,穗粒数32.6粒,千粒重46.8g。该品种适应性广,2021年通过黄淮北片和安徽省审定,完成黄淮南片生产试验,进入冀中北水地组生产试验。黄淮北片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每667m2产量586.8kg,比对照济麦22增产6.28%;生产试验平均每667m2产量587.4kg,比对照济麦22增产3.95%。黄淮北片区试两年抗病性鉴定,中感纹枯病,中感条锈病、叶锈病,高感赤霉病、白粉病。节水指数1.198/1.094,节水性较强。品质检测达到国家中强筋小麦品种标准。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黄淮南片小麦产量构成三要素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对黄淮南片2011~2012年度冬水组试验的28个小麦品种(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偏相关分析显示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顺序为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有效穗与穗粒数、穗粒数与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都为正值,顺序为穗粒数>有效穗>千粒重。结果表明,黄淮南片高产小麦的选育在种质创新程度上偏低,产量水平稳定在6500~9000kg/hm2。根据黄淮南片小麦生态条件特点,应该选育多穗型品系,提高穗粒数,增加千粒重。  相似文献   

6.
中麦895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合作选育的高产、抗病、广适性小麦新品种,其主要特点是:产量高、穗数多、子粒大、适应性广,株高矮、较抗倒伏,后期灌浆速度快、叶功能持续时间长,子粒外观商品性好,适宜在黄淮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江苏和安徽省北部、陕西省关中高水肥条件下种植。  相似文献   

7.
分析高产优质多抗国审小麦新品种‘瑞华麦520’的产量表现和构成因素,旨在为品种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国家、省中间试验及大面积应用多点数据,对‘瑞华麦520’的高产稳产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瑞华麦520’在江苏省3年中间试验增产点率达100%,国家区试两年增产点率均为88.2%,均值变异系数分别为7.16%和12.2%,位居参试品种最小值的第1和7位,品种离优度值分别为494.97和618.97,位居参试品种最小值的第2和3位,平均穗数633.0±64.5万穗/hm2、穗粒数31.1±4.5粒、千粒重40.2±3.0 g,产量三要素协调稳定,均值变异系数和品种离优度值均较低。多年多点试验表明,‘瑞华麦520’产量潜力高、稳产性好,对黄淮南片麦区主要病害、灾害具有良好的抗(耐)性,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国审新科麦169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针对黄淮南片麦区生态特点制定育种目标,根据生态育种理论,抓住高产主线,从现有推广小麦品种存在的高产、优质、抗性等问题入手,以新麦18为母本、矮抗58为父本,通过常规有性杂交育种方法创造变异,协调高产优质、高产广适等性状指标间的关系而育成的小麦新品种。2015年申请了植物新品种权保护,201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属半冬性早熟品种,矮秆抗倒伏,综合抗病性好,综合适应性广,且具有丰产、稳产性好等优点,在黄淮南片小麦生产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笔者根据1991-2000年国家黄淮南片小麦良种联合区域试验资料,采用灰色点关联度分析方法,对该麦区“八五”和“九五”期间冬水组小麦5个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期该区小麦冬水组育种在产量潜力的提高上有一定进展,增产幅度为6.3%,“十五”期间黄淮南片小麦冬水组新品种选育的策略应当是产量,品质并重,同步提高,在保持千粒重不变(40g左右),稳定或略增穗数(600万/hm^2)的基础上,主攻穗粒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五”期间黄淮南片冬水组小麦新品种选育的具体参考目标。  相似文献   

10.
豫麦 57是河南省漯河市农科所培育的半冬性高产小麦新品种 ,1 99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 0 0 0年国家黄淮区试结果 ,平均单产 83 1 1 .5kg/hm2 ,增产极显著 ,现已参加国家生产试验 ,在豫、皖、苏、陕四省示范种植。豫麦 57品种的突出特点是矮秆 (株高75~ 80cm)、中大穗 (穗长 9~ 1 2cm)、产量三要素协调 (穗数 570万~ 675万 /hm2 、粒数 3 4~42粒、千粒重 3 8~ 45g)、茎秆坚韧抗倒伏、既高产又稳产 ,适宜黄淮南片麦区种植。根据豫麦57的生理特性 ,经多年试验和生产示范 ,总结出一套“足墒下种低播量 ,前…  相似文献   

11.
国审小麦新品种"阜麦936"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阜麦936是安徽省阜阳市农科所于1993年以(皖麦20×冀麦5418)F1为母本,内乡184为父本进行复合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2005年8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产量表现2000~2001年参加本所品系比较试验,平均单产8190kg/hm2,比对照皖麦30增产9·8%,居参试品种(系)第1位。2001~2002年参加国家黄淮南片春水组预备试验,其综合性状表现突出,被升级参加区域试验。2002~2003年(大灾年)在黄淮南片春水组区试中16点汇总,11点增产,平均单产6797kg/hm2,比对照豫麦18增产3·74%,居14个参试品种的第4位。2003~2004年在黄淮南片春水优质组区试中,16…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常用分析法和高穗系数法对1998-1999年度江苏省淮南麦区小麦区试9个参试小麦品种(系)的丰产稳产性及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宁9415、宁943162的丰产稳产及适应性较好;白皮新品系苏9356、镇9523稳产性也较好。将两种方法结合运用更能准确评价品种的特征特性。  相似文献   

13.
国审小麦新品种豫农035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豫农35是河南农业大学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在2004-2006年度国家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7827.15kg/hm2,比对照品种豫麦49增产4.05%,达显著水平,2006-2007年度国家生产试验中比对照新麦18增产4.4%。200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07006号,该品种适宜在黄淮南片麦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北方冬麦区高肥区域试验品种产量性状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曾启明  孙芳华 《作物学报》1992,18(4):266-274
对北方冬麦区1983~1988年高肥区域试验的80个参试品种的产量性状进行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北部冬麦区和黄淮麦区北片参试品种的增产因素主要是穗粒重,其次是亩穗数;黄淮南片参试品种的穗粒重与亩穗数对产量的贡献几乎相等,亩穗数稍大于穗粒重。鉴于直线相关是有一定范围的,结合各片的生态条件及育种实践,认为培育400公  相似文献   

15.
滴灌春小麦蜡熟期抗倒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滴灌条件下以19份春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考察与抗倒性相关的8个农艺性状,并以品种倒伏指数、品种倒伏系数、倒伏指数、倒伏系数及茎秆抗倒指数等5个指标分别对供试材料的抗倒性进行鉴定。以基于5个鉴定指标的抗倒性度量值为评价依据,根据各指标度量值的隶属函数值的变异系数分配各指标的权重,利用加权隶属函数法对供试品种的抗倒性进行综合评价,运用聚类分析法对供试品种的抗倒性进行分类。结果表明,供试材料间抗倒性及相关农艺性状差异显著,供试材料在5个鉴定指标上的抗倒性差异明显。通过加权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得到不同品种抗倒性综合评价值(D值),并将19个小麦品种划分为5种抗倒类型,其中强抗型品种1个,高抗型和普抗型品种各4个,风险型品种6个,易倒型品种3个。简单相关及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茎秆抗倒伏指数与D值呈极限值正相关,茎秆抗倒伏指数可作为小麦蜡熟期抗倒性快速鉴定的参考指标。加权隶属函数法对滴灌条件下小麦品种抗倒伏性综合评价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2):4100-4107
为了探讨小麦成株期抗旱性评价方法并筛选抗旱小麦种质资源,本研究以黄淮麦区119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进行了2年3点(每点在同一地块设置正常和干旱胁迫处理)的大田试验和成株期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与正常处理相比,在干旱胁迫下,各鉴定指标的平均值均有所下降,下降幅度由大到小为产量、千粒重、穗数、穗粒数和株高;以产量抗旱指数、产量抗旱系数、综合抗旱指数、综合抗旱系数等4个指标为抗旱指标,抗旱指标间均极显著正相关,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抗旱指标与株高、穗数、穗粒数、产量多呈显著正相关;基于4个抗旱指标,对品种(系)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抗旱品种(系)15份,可以在小麦育种中作为抗旱种质重点利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黄淮南片水地小麦良种区域试验和河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汇总资料,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周麦23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产量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国审小麦新品种周麦23号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结构合理的特点.广泛适应于河南省及黄淮南片麦区晚、中茬种植,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8.
新麦11是河南省新乡市农科所选育的超高产、优质、抗病、稳产、广适小麦新品种。已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9—2001年度参加河南省高肥春水组区域试验和河南省生产试验,产量居第一位。2002年参加全国黄淮南片高肥春水组区域试验,比对照种增产显著,2003年参加黄淮南片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山东省及黄淮麦区建国以来小麦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演变趋势以及当前高产新品种(系)相应性状的表现。随品种更替,产量水平不断提高。产量构成因素中,千粒重增幅最大,穗粒数在点播条件和大田条件下的演变趋势有所不同。株高降低,株型结构日趋合理,收获指数逐渐提高。从历史演变和品种现状综合分析表明,穗重是决定产量的主导因素。提高穗重应注意千粒重和穗粒数二因子协调发展,千粒重改良的潜力和作用可能更大些。对山东省及黄淮麦区今后小麦高产育种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对12个小麦品种(系)的形态、经济性状、抗逆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研究各品种(系)在云南省文山市的生产力水平,为品种审定和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有效分蘖数,有效穗数,穗粒数与千粒重是造成产量形成的原因,且穗粒数与千粒重是提高产量的重要因素;(2)参试的12个品种(系),仅有一个品种(系)蜀麦1619相对于对照品种(系)云麦56减产,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3)文D6-8植株整齐,长势良好,千粒重较高,籽粒大,饱满度较好,抗病性强,且产量最高,属于理想品系;(4)玉15-1株型紧凑,长势好,有效穗多,穗粒数较多,籽粒饱满,千粒重高,产量仅次于文D6-8;(5)易2011-1植株长势好,整齐度较好,穗大粒多,饱满度较好,千粒重较高,抗倒伏,产量居第三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