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吉林省水稻生产省域尺度比较优势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 从播种面积指数、单产指数、效益指数以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的角度分析了吉林省水稻生产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吉林省水稻播种面积指数不具有比较优势,2003-2007五年平均播种面积位于全国第十五位;单产指数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比较优势,2003-2007五年平均位于第十一位;效益指数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比较优势,2003-2007五年平均位于全国第十三位。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不具有比较优势,2003-2007五年平均位于全国第十三位。在此基础上,提出吉林省发展水稻生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玉米生产省域尺度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应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河北省玉米生产进行了省域尺度比较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和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河北省玉米生产规模具有很强比较优势,1998~2007年10年平均均位于全国第二位;生产效率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不具有比较优势,1998~2007年10年平均位于全国第二十一位;生产效益具有较强比较优势,1998~2007年10年平均位于全国第五位。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具有很强比较优势,1998~2007年10年平均位于全国第二位。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河北省玉米生产应充分发挥播种面积指数比较优势,大力提高单产水平,进而带动效益比较优势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3.
郑常祥  潘敏娜 《种子》2005,24(11):74-75
玉米是贵州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统计播种面积约为73万hm2,而实际种植面积估计在100万hm2以上,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的大发展以及工业用粮的增加,对玉米的需求量将会大大增加,玉米的发展潜力巨大.我省玉米生产80%以上集中在土壤贫瘠的旱坡地上,生产条件差,生产投入少,耕作粗放,干旱频繁,产量水平低,2000年平均单产4 800 kg/hm2,低于全国平均单产,与先进省份相比差距更大.  相似文献   

4.
中国棉花生产县域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前人研究种植业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利用1997-1999年的全国2000多个县市的生产统计资料,以单产优势指数、集中度优势指数、综合优势指数分析了我国各县市棉花生产比较优势状况,并通过GIS软件Arcview在1∶4000000的地图上进行空间表达.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棉花生产在单产、集中度、综合反映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县市分别有665个、428个、426个.总体来说,单产比较优势县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和河西走廊的部分县区,其它均集中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优势最高区主要在新疆;集中度比较优势与综合比较优势县区的分布大致相同,集中于新疆和河西走廊的几个县区,山东西北和河北的东南,河南东部,安徽大部,江苏东部、湖北东部以及相邻的河南西南盆地,其中新疆、河南的集中度和综合优势县区最多且总体优势度最高.  相似文献   

5.
中国及东北三省30年大豆种植面积、总产、单产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薛庆喜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5):102-106
探讨各阶段大豆种植面积、总产、单产的变化,为大豆生产、科研工作提供参考,将1981—2010期间全国及东北三省每年大豆种植面积、总产、单产,划分为3个年度阶段,然后利用完全随机的方法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度阶段的递增,全国和黑龙江的大豆种植面积、总产都在增加,特别是近10年比上个10年增加都极显著;虽然1991—2000年全国和黑龙江大豆平均单产都比1981—1900年极显著增产分别达25.16%和24.54%;而与1991—2000年大豆平均单产相比,2001—2010年全国仅增加1.71%,黑龙江减产5.75%。与1981—1990年相比,吉林省和辽宁省近20年来的大豆种植面积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减少,但大豆单产有明显的提高;2001—2010年吉林省和辽宁省大豆单产比1991—2000年分别极显著增加26.96%和35.21%,1991—2000年吉林省大豆单产比1981—1990年大豆单产显著增加20.85%,辽宁省此期间单产增加18.54%。近10年来黑龙江省大豆平均单产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大豆重迎茬所致,吉林省和辽宁省大豆平均单产各年分阶段都在显著或极显著提高的结果也佐证了这一点;所以,生产上合理的作物轮作制是大豆单产可持续提高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玉米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因其喜暖湿气候,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适宜种植.目前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仅次于美国.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和玉米加工业的迅速发展,玉米的重要地位不断凸显.1 玉米播种面积及总产走势1.1全国播种面积及总产情况我国玉米播种面积除2003年略有降低外,2001到2008年总体呈现增长的态势.2008年的播种面积为29863.80khm2,比2001年的24282.20khm2增加了23%.总产量2008年为16591.50万t,比2001年的11409.00万t增加了45%.1.2主要玉米种植省份的面积及总产情况 10个主要玉米种植省份的播种面积也呈现增长趋势,增长最大的为黑龙江省,从2001年的2132.70khm2增加到2008年的3593.90khm2,播种面积增长了68.5%,其他省份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不同时期玉米区域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促进湖北省玉米生产发展,实现合理区域生产布局,为湖北农业生产决策提供依据,利用2000—2009年湖北省17个市(州、区)农业生产统计资料,采用比较优势理论及分析方法,分析“十五”及“十一五”期间湖北省玉米生产比较优势的区域特点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湖北省玉米生产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玉米生产具有规模、效率、综合比较优势的市(州、区)分别有5、10、5个;具有玉米综合比较优势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鄂西山地玉米区、鄂北岗地玉米区,其平均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在“十五”期间为2.43,“十一五”期间达到2.77。与“十五”期间相比,“十一五”期间全省玉米平均生产比较优势指数上升了0.08,水稻上升了0.03,而棉花则下降了0.05。通过成本收益分析表明,玉米纯收益低于水稻和棉花,每公顷分别低507.0元和2143.5元;但玉米的用工成本明显低,每公顷分别比水稻和棉花低535.5元和4096.5元。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湖北玉米生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玉米种子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我国,玉米是仅次于小麦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居秋粮作物之首.在我国现有的耕地中,玉米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1/5,玉米总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25%以上,年总种植面积达到2500万hm2,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华北玉米主产区以及西南、西北的部分地区,年玉米产量达到1.2亿t,播种面积和玉米产量都处于世界第2位:但我国玉米单产同世界其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中游水平,未来我国播种面积扩大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依靠农业科技努力提高玉米单产将是我国未来玉米生产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9.
王萍 《中国种业》2013,(6):87-87
@@潞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属于干旱地区。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万 hm2,玉米播种面积1.5万 hm2,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但由于降水不均匀,玉米的生长环境比较恶劣,产量较低。为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发挥其巨大的增产潜力,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2年潞城市农业技术人员在潞城市翟店镇推广了旱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大幅度提高了玉米的单产水平,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其单产和总产量的高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东北4省区(本文指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全部区域)既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又是我国最重要的优势玉米产区,其玉米总产量占全国玉米产量的41.3%,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4.6%。因此,该玉米优势产区的单产和总产量对国民经济发展、粮食安全的作用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宋晨  马新明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0):141-145
河南省是中国粮食生产大省,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探讨河南省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时期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在省内的优势产区,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应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收集河南省18个地市三大粮食作物的生产数据,测算并系统分析了三大粮食作物河南省相对于中国平均水平及河南省内18地市相对于河南省平均水平的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结果表明,河南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全省存在比较优势差异,共有水稻优势产区3个,小麦优势产区 9个,玉米优势产区13个。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小麦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摘 要:小麦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实现小麦增产至关重要。本文计算了2000-2008年各省市自治区小麦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在此基础上,得出小麦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并通过MapInfo软件在地图上进行空间表达。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小麦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产区集中在黄淮海地区、西北地区、西藏和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小麦未来增产既要重视河南等传统比较优势产区,又要扶持和依靠安徽、江苏等新兴比较优势产区。  相似文献   

13.
以秸秆全量深翻还田技术为核心,集成精播保苗、病虫害防控、养分高效管理和机械收获等关键技术,构建了基于整个玉米种植链条的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地力提升技术模式,并于2018-2019年将此模式在吉林省公主岭和伊通两地18个规模经营主体进行实证。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操作相比,所有规模经营主体实证区应用该技术模式均表现为增产趋势,产量增幅为4.5%~11.9%,平均增产7.8%;化肥和水分生产效率平均增幅均为7.8%。由于采用规模化作业,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仅秸秆深翻还田部分成本略有增加;与农民习惯操作相比,净利润增加13.0%~16.2%。表明该技术模式通过对全种植链的优化,实现了培肥、增产和增收等多重效益,可以在吉林省中南部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李明文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26):152-158
研究粮食生产波动的规律、特征及成因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辽宁省作为粮食主产区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经历了一个曲折的阶段性过程,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粮食生产波动情况进行了研究,深入分析其规律、特征及影响因素,既能明确其发展规律,又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对不断增长的粮食的需求。根据1978-2014年辽宁省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运用剩余法分析了粮食生产波动的特征,结果表明:(1)1978-2014年辽宁省粮食生产波动指数较高,波动指数在-20.13%-15.82%之间;波动幅度较大,平均波动幅度为19.01%。(2)根据波动周期理论,把1978-2014年辽宁省粮食生产划分为11个波动周期,平均波动周期为3年,且辽宁省粮食生产波动属于明显的古典型波动;并实证分析确定了影响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通过1985-2014年辽宁省粮食生产的回归结果,得出粮食产量波动是由粮食成灾面积、化肥施用量、粮食播种面积共同影响造成的,其中成灾面积对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最明显,而有效灌溉面积、机耕面积及上一年粮食收购价格对其影响不显著;最后结合辽宁省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1)积极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证粮食播种面积。(2)加强农田水利和节水农业设施建设,增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3)优化施肥投入,实现粮食产量质的提高等稳定粮食生产、减少粮食生产波动的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15.
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叶片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索山西地区主推玉米品种获得高产、稳产的适宜种植密度,以郑单958为材料,对不同种植密度的叶面积指数(LAI)、叶片净光合速率和产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单株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而LAI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当种植密度为82500株/hm2时,玉米群体产量最高,为13700.85kg/hm2。因此,82500株/hm2为山西地区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作为当地玉米高产选择适宜种植密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粮食问题和农民增收问题一直都是中国“三农”问题关注的焦点,尤其在新冠疫情下,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更为紧迫。本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模型,利用2009—2018年云南省稻谷、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这5种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量数据来测算其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以揭示云南省及其16个州市间主要粮食作物强、弱比较优势的变动规律。研究发现:10年间,薯类、豆类和玉米这3种粮食作物同时具有较强的平均规模、效率和综合比较优势,而稻谷和小麦的平均规模、效率和综合比较优势均较弱,而且各个州市的强弱优势粮食作物不尽相同。因此,建议云南省利用此结果对全省的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进行合理布局和安排,发挥各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和产量优势,以求最大限度地促进云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的增收增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