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河南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宋晨  马新明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0):141-145
河南省是中国粮食生产大省,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探讨河南省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时期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在省内的优势产区,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应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收集河南省18个地市三大粮食作物的生产数据,测算并系统分析了三大粮食作物河南省相对于中国平均水平及河南省内18地市相对于河南省平均水平的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结果表明,河南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全省存在比较优势差异,共有水稻优势产区3个,小麦优势产区 9个,玉米优势产区13个。  相似文献   

2.
中国小麦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摘 要:小麦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实现小麦增产至关重要。本文计算了2000-2008年各省市自治区小麦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在此基础上,得出小麦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并通过MapInfo软件在地图上进行空间表达。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小麦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产区集中在黄淮海地区、西北地区、西藏和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小麦未来增产既要重视河南等传统比较优势产区,又要扶持和依靠安徽、江苏等新兴比较优势产区。  相似文献   

3.
四川猕猴桃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研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猕猴桃是四川省优势特色产业之一,新形势下面临产业盲目扩张、产品结构性过剩、国际贸易壁垒等问题和挑战。应用综合优势比较模型,分析比较四川、陕西、贵州、湖南、湖北、河南等猕猴桃主产省的效率优势指数(EAI)、规模优势指数(SAI)、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结果表明,近年来四川省猕猴桃EAISAIAAI平均指数分别为0.88、3.32、1.67,并呈上升趋势;结合AHP-SWOT模型解析四川猕猴桃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各要素对战略选择影响力由强到弱依次为红肉品种优势、产业规模优势、国内外消费空间、“中新联合实验室”建设(有利于猕猴桃国际化)、种质资源丰富、消费多元化与网络化、猕猴桃产能结构性过剩、溃疡病影响、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盲目扩张、加工与品牌营销较弱;构建产业发展战略四边形,战略类型方位变量tanθ=0.3281,应采取“开拓战略区实力型方位域”的发展战略。建议明确产业适宜范围,突出地方特色;加强科技协同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应对溃疡病。  相似文献   

4.
对“十五”以来我国杂交小麦审定品种的产量构成和品质特性等进行了汇总和分析。结果表明,“十五”以来,我国共审定杂交小麦品种22个,“十二五”以来审定速度明显加快,北方冬麦区是我国杂交小麦品种审定主要区域;审定品种产量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北方冬麦区杂交小麦品种生产试验的产量平均每年增长76.0kg/hm2,增幅为1.25%,审定品种综合品质亦不断提升;杂交小麦审定品种产量与库容量呈正相关关系,穗粒数和千粒重潜力的挖掘与提升对产量增长的贡献最为明显,但是有效穗数并未明显提升,因此进一步提高成穗数,实现库容量扩充,对提高杂交小麦产量潜力和加快杂交小麦品种审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粮食作物热量和降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涛  于晓  李海英 《华北农学报》2003,18(2):99-102
利用199l-2000年内蒙古地区气温、降水及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数据,分别给出热量和降水量的利用效率,并根据综合指数对光、热、降水资源利用效率作出综合评价,得出了内蒙古主要粮食作物气候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区域分布:粮食、玉米和小麦除黄灌区外东部平均综合利用效率高于中西部,谷子则中西部高于东部。  相似文献   

6.
薯类主要包括甘薯、马铃薯和木薯,其折粮是列于稻谷、玉米、小麦之后的第4种主要粮食作物。薯类加工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经过2004年上半年的市场调研,我们初步收集和掌握了我国薯类加工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新一轮优势农产品产业布局,实现四川优势农产品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四川农业整体竞争力。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四川省2009—2011年间的主要农产品进行规模、效率、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的分析。明确了四川的优势农产品为:油菜籽、薯类、茶叶、烟叶和水稻,并提出了提高四川优势农产品竞争力的建议,为科学发展四川省优势农产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依据,为四川省农作物的生产和农产品的产业布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促进新一轮优势农产品产业布局,实现四川优势农产品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四川农业整体竞争力。【方法】本研究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四川省2009-2011年间的主要农产品进行规模、效率、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的分析。【结果】明确了汶川地震后四川的优势农产品为:油菜籽、薯类、茶叶、烟叶和水稻,并提出了提高四川优势农产品竞争力的建议,为科学发展四川省优势农产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依据,为四川省农作物的生产和农产品的产业布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主要油料作物比较优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针对安徽省主要油料作物(油菜籽、花生、芝麻)进行比较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油菜籽具有综合比较优势。油菜籽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很高,但其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偏低,其单产不高,主要依靠规模来保持优势,需要通过种植油料作物新品种、改进油料作物栽培技术等提高其单产;花生具有效率比较优势,但花生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低,应该通过适当扩大花生种植面积来提高综合比较优势。芝麻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提出提高安徽省主要油料作物比较优势的具体措施为推广油料作物新品种和优质的高产栽培技术、提高油料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强各种相关补贴项目的落实、积极推进油料作物产业化经营,实现产销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不同时期玉米区域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促进湖北省玉米生产发展,实现合理区域生产布局,为湖北农业生产决策提供依据,利用2000—2009年湖北省17个市(州、区)农业生产统计资料,采用比较优势理论及分析方法,分析“十五”及“十一五”期间湖北省玉米生产比较优势的区域特点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湖北省玉米生产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玉米生产具有规模、效率、综合比较优势的市(州、区)分别有5、10、5个;具有玉米综合比较优势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鄂西山地玉米区、鄂北岗地玉米区,其平均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在“十五”期间为2.43,“十一五”期间达到2.77。与“十五”期间相比,“十一五”期间全省玉米平均生产比较优势指数上升了0.08,水稻上升了0.03,而棉花则下降了0.05。通过成本收益分析表明,玉米纯收益低于水稻和棉花,每公顷分别低507.0元和2143.5元;但玉米的用工成本明显低,每公顷分别比水稻和棉花低535.5元和4096.5元。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湖北玉米生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合肥 230031)  相似文献   

12.
黄渤海区域是中国重要的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基地。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标和区位商法测定了环渤海区域主要养殖产品的生产规模及生产效率等方面的优势。结果表明:环渤海区域猪、牛、羊、家禽产业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其指数仅为0.79、0.96、0.84 和0.63。奶类、禽蛋和水产品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其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别为1.05、1.51和1.43,应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为优化海南省热带水果区域布局,发挥热带水果比较优势,提升热带水果产业竞争力,利用2006—2015年的相关数据,采取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模型,测算了海南省18个市县5种热带水果的区域比较优势指数。结果表明,针对各地区不同气候、土壤、资源条件,主要热带水果在不同县域比较优势不尽相同,不同县域所具有的优势水果种类也存在差异,多数县域只有一种强比较优势水果。利用比较优势原则合理配置各地区资源,在芒果、香蕉、荔枝、菠萝、龙眼种植的优势区域,继续做大做强优势品种,扶持弱优势区域品种提质增效升级,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海南区域性特色优势水果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近30年河南省花生生产区域性变化,揭示花生生产格局演变规律,为花生产业发展提供指导,促进全省花生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利用1990—2018年河南省统计数据,采用生产重心、产地集中度、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分析河南省花生生产区域变化及影响因素。随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及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花生生产由最初的集中走向分散,且生产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豫中、豫东等传统花生产区在花生主产地市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而豫南地区在河南省花生生产中重要性越来越大,该地区拥有较高的生产集中度和较强的效率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及综合比较优势,已成为河南省花生生产优势区域,且优势在逐步增强。科技支撑和政策引导推动了各区域花生的生产,且导致各市发展差异化显著。例如豫南地区优势逐步增强,豫西地区小幅发展,而豫东和豫中的优势逐步减弱。  相似文献   

15.
中国粮食主产区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粮食生产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分析了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黄淮海流域和东北三省三大粮食主产区1979—2003年间不同作物在不同区域的单产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总结了五大粮食作物不同区域的优势表现。最后提出发挥我国粮食主产区比较优势,提高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有比邻中南半岛“世界米仓”的区位优势且资本和技术领先于周边国家,因此,云南应进一步发挥优势,依托云南系统的粮食生产、加工和储运能力以及与相关国家完善的农业经济贸易合作平台和通道,加快推进区域性粮食产业链和供应链建设,为巩固和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能力做出云南的贡献。为此,作者采用对比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2010—2019年云南粮食生产规模、占全国的比重、品种结构变化以及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特点、中南半岛6国粮食出口贸易情况等,找出了云南口粮生产能力下降、种粮比较效益下滑、农业“走出去”支持政策不足等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对内要进一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全省粮食生产能力,对外应以农业投资和储运体系为重点提高获取境外粮食的能力,同时应做大沿边加工物流业、做优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