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李琼 《中国种业》2019,(5):77-79
为了解大豆新品种周豆25号的生产特性,2015年以河南省夏大豆区域试验结果为依据,运用LSD法、Shukla稳定性方差、AMMI模型对周豆25号大豆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丰产性分析可知,周豆25号每667m~2平均产量为227.38kg,比豫豆22号(CK)增产5.83%,达极显著水平,产量居第3位;稳定性方差分析可知,周豆25号、安豆5246等6个品种与环境的互作方差为0,变异系数较小,稳定性最好;适应性分析可知,周豆25号、科豆17和秋乐1401的IPCA1均值为0,产量的稳定性、适应性较好。因此,周豆25号是一个具备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的大豆新品种,适合黄淮海南片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河南夏大豆区试新品种丰产稳产性评价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客观、科学、公平、公正评价河南省夏大豆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丰产性、遗传稳定性及适应性,应用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统计分析系统(RCTAS)对2013年河南省夏大豆区域试验汇总资料进行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丰产稳产性分析和比较,为河南大豆新品种在生产及育种中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秋乐1205’、‘安豆5156’和‘驻豆02-19’等9个大豆新品种丰产性好,比对照‘豫豆22号’均增产5%以上;‘农丰18’、‘驻豆03-56’和‘周豆22’丰产稳产性均好;对照‘豫豆22号’稳产性好;‘泛09C6’丰产性差,但稳产性好。试验结果结合大豆区试新品种的田间实际表现佐证了RCTAS是一款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系统设计优良、应用方便快捷的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的统计分析软件,同时也为河南省夏大豆新品种的鉴定、筛选、审定和推广提供了准确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甘薯优异种质‘浙薯13’为亲本,先后衍生出优良新品种27个。本研究对‘浙薯13’及其衍生品种的系谱及主要特征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薯13’拥有国内高淀粉核心亲本‘宁薯1号’、地方种质资源‘瑞安红皮红心’和美国引进的高胡萝卜素亲本‘Gem’、优质品种‘南瑞苕’的遗传背景。以‘浙薯13’作母本或父本衍生的品种数分别为20个和7个,均由品种间杂交育成。‘浙薯13’衍生品种的高干物率(干物率30%)和高淀粉率(淀粉率20%)比例均超过60%,其中淀粉型、食用型品种和紫薯品种分别占37.0%、22.2%和29.6%。‘浙薯13’衍生品种抗黑斑病、茎线虫病或蔓割病的比例均超过80%,其中抗蔓割病比例达到100%。‘浙薯13’是一个甘薯抗病与品质育种的优良亲本,尤其是在甘薯黑斑病、茎线虫病和蔓割病的抗病育种以及食用紫薯品种选育方面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在长江流域薯区有着广阔的利用前景。‘浙薯13’衍生的多个品种在生产上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发挥了显著地增产增效的作用。因此,注重‘浙薯13’的育种利用以及衍生品种的应用,为今后甘薯新品种遗传改良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加快福建省高蛋白大豆的发展,解决自身市场需求,选用了‘粤春04-5’作为母本、‘泉豆7号’作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普法选育出了高蛋白春大豆新品种‘莆豆6号’,于2017年4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笔者根据2014—2016年福建省粒用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汇总材料,对‘莆豆6号’的丰产稳产特性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平均产量达2065.8 kg/hm~2,比对照‘福豆234’增产6.55%,表现出丰产、稳产、适应性广等特性;适宜在福建省春大豆种植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玉米新品种滑丰8号是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培育的高产、优质、多抗紧凑型玉米新品种,2006年4月通过河北省审定,审定编号2006012,该品种是一个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强的玉米品种。1亲本组合及来源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适宜黄泛区农场种植的高产、稳产大豆新品种,进行了邯豆5号、徐豆14、徐豆16、豫豆22、郑7051、周豆11、周豆19、中黄29、商豆1099(CK)9个大豆品种的田间对比试验,对各品种的生育期、主要经济性状和田间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豫豆22、中黄29、周豆19产量较高,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在黄泛区农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为了选育适宜贵州省大豆产区种植的高产、优质高蛋白大豆新品种,选用具有高产、高蛋白为主要目标性状的多个大豆种质资源材料作为亲本,杂交获得复合新材料,对杂交后代材料按系谱选育法进行多代的繁殖、鉴定和选育,培育出符合目标性状(高产、优质高蛋白)的大豆新品系参加贵州省大豆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于2016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黔豆9号),该品种适宜在贵州省及相似生态区作为春大豆推广种植,适应的种植方式有净种及与新植经果林套种等。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为培育高抗灰斑病品种挖掘优良种质资源。以1164份大豆资源(国内915份、国外145份和野生104份)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接种大豆灰斑病病菌条件下鉴定材料抗病性。1164份供试材料灰斑病病情指数平均为52.2%,遗传变异系数为23.9%;64.9%的品种具有灰斑病抗性;抗性最高的是‘承豆6号’,病情指数为10%;国外品种资源群体对灰斑病抗性高于野生高于国内;国内13个省份的供试材料中黑龙江群体材料对灰斑病具有较高的抗性,平均病情指数为52.0%;在黑龙江品种资源的7个主要类型中,‘垦农号’系列群体表现对灰斑病最高的抗性,93.8%品种对灰斑病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性;其次是‘垦鉴豆号’系列和‘绥农号’系列,抗病性品种占比分别为88.2%和85.7%;同时筛选出10份对灰斑病高抗的黑龙江品种分别为‘垦农19号’、‘垦农17号’、‘黑农43号’、‘黑农47号’、‘垦鉴豆4号’、‘垦鉴豆33’、‘绥农11号’、‘绥农12号’、‘绥农15号’和‘东农43号’。大豆种质资源灰斑病的抗病性保留着丰富的遗传变异;10个高抗品种可以作为培育抗灰斑病品种的资源材料。  相似文献   

9.
在病区建立试验圃,进行水稻多抗优质新种质创造。选育出多抗优质早籼新种质湘早籼3号和HA79317-4应用于水稻育种。至今为止,这两个新种质在湖南、浙江、江西省衍生了24个多抗优质高产早籼新品种,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植方式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黄淮海地区存在传统"贴茬"的播种习惯和缺乏专用大豆播种机械的困难,所造成的产量低、田间管理难等问题,探讨了黄淮海地区大豆最佳种植方式。在河南省周口市农科院试验地,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3次重复,对4个品种‘周豆21’、‘周豆22’、‘周豆23’、‘中黄13’在同一密度、5种行距配置方式(ABCDE)下产量及农艺性状的数量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周豆21’、‘周豆22’和‘周豆23’均在C处理时产量最高分别为4172.40、3823.65、4088.25 kg/hm2;对于4个品种,ABCD各处理与E处理之间产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C与E两处理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性水平。4个品种在宽行0.4 m、窄行0.2 m种植方式(C处理)时分枝荚数、总荚数、百粒重各项指标为最优。因此,‘周豆21’、‘周豆22’、‘周豆23’3个品种在密度为18.75万株/hm2下,宽行0.4 m、窄行0.2 m的种植方式更能发挥群体优势,可获得较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豫豆24号是河南省周口市农科所以高产、优质、多抗为育种目标,采用多亲本轮回选择法育成的大豆新品种。1998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1999年获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二等奖。1选育过程根据高产、优质、多抗大豆品种的育种目标,1988年选用高产、综合性状较好的大豆品种(系)豫豆15号、泗豆11、周85225等8个优良品种(系)作亲本进行四对杂交,并于同年冬及1989年夏分别在海南及我所将上次杂交所得F0种为F1,又在F1植株上分别进行两次互交。经南繁北育,于1991年对选留株系测产,决选出品系周S03-1。于1993-1994年完成河南省大豆…  相似文献   

12.
研究春小麦‘宁春48号’早熟特点,旨在为宁夏引黄灌区早熟高产春小麦新品种选育和‘宁春48号’优良种质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选取当地主推中晚熟品种‘宁春4号’作为对照,对‘宁春48号’的生育进程、幼穗分化及籽粒灌浆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宁春48号’较对照‘宁春4号’提前7天成熟,主要体现在分蘖—拔节期、孕穗—抽穗期阶段持续天数较短,抽穗开花后灌浆持续天数没有缩短;幼穗分化在单棱期、二棱期、小花原基形成期持续时间缩短,造成‘宁春48号’穗长较短、小穗数和穗粒数较少;与‘宁春4号’相比,‘宁春48号’起始灌浆较早,灌浆持续时间较长,但灌浆速率整体上低于对照‘宁春4号’。试验认为,‘宁春48号’作为亲本使用时,应选择早熟、大穗、穗粒数多、高灌浆速率的种质材料进行组配;选择过程中,在保证后代材料早熟性及灌浆持续时间长的前提下,选择大穗、穗粒数多、高灌浆速率的后代材料。  相似文献   

13.
运旱号强筋抗旱丰产系列小麦品种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育成适宜中国黄淮麦区旱地种植的优质强筋抗旱丰产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突出了强筋力品质改良的的高产优质育种目标和重视利用具有国外优质种质背景的品种资源。通过生态适应合理组配亲本,调节花期活性杂交,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分子标记检测和面筋数量及质量的品质测定辅助选择,生态适应协调特征特性选育和生态适应异地多年多点及水旱地鉴定鉴选,重视系统观察考种和综合评价优选及优系优中选优等育种策略和方法技术的应用,克服了利用国外种质杂交和冬春杂交的抗旱、耐热、抗冻及适宜熟性等特性适应性差的技术问题,育成了以‘运旱20410’、‘运旱618’为代表的运旱号系列强筋小麦品种,品质特性实现了由中强筋到稳定性强筋的创新改良,具有比‘晋麦47’增产2%~10%的高产潜力和较强的抗旱抗干热风能力。实现了抗旱丰产与强筋品质性状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余新桥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6):2057-2063
绿色性状基因聚合与种质创新课题是"绿色超级稻新品种培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培育绿色超级稻的目标,形成了覆盖国内所有稻作生态区的水稻分子育种协作网络。本研究简要介绍项目子课题-绿色性状基因聚合与种质创新的主要进展。以不同生态区优良水稻品种为受体,以含绿色性状的种质资源为供体开展导入系群体及资源群体的构建,同时,以显性核不育材料为载体构建轮回群体,并对这些群体进行大规模的逆境筛选与鉴定,创制了具有优质多抗、节水抗旱、养分高效等重要应用前景的绿色基因资源870份,其中具有两种绿色性状的新种质553份,三种以上的317份;建立和完善绿色性状,特别是节水抗旱的评价方法,为绿色超级稻新品种培育提供重要的中间亲本材料和鉴定平台,提高了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5.
周豆29号于201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更好地推广应用大豆新品种并服务于生产,依据周豆29号的生育特征特性,介绍了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为生产中能充分发挥该品种的产量潜力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6.
大豆新品种德豆99-16的丰产稳产性分析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德新  李子双  高凤菊  曹鹏鹏 《种子》2007,26(12):106-108
德豆99-16是山东省德州市农科院以美国"黄沙大豆"为亲本材料,用He-Ne激光辐射诱变技术培育出的大豆新品种,200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利用品种稳定性参数和高稳系数法对德豆99-16的高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用高稳系数估算德豆99-16高产稳产性结果与通用方法估测出的高产性和稳产性结果相似,体现了高产基础上的稳产,从而证明了德豆99-16是一个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强的大豆新品种。同时对德豆99-16增产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其大面积推广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合理利用绿豆种质资源,本研究以55份绿豆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对其10个农艺性状进行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8.57%~47.19%,其中单株粒重变异系数最大,生育期变异系数最小。将10个农艺性状简化为结荚数因子、高度因子、粒数因子、粒重因子和生育期因子5个独立的主因子,该5个主因子可以反映原始信息的86.340%。经综合得分排序,评选出10份性状优良的绿豆种质资源。聚类分析将55份种质资源的10个数量性状分为3大类,类群I、类群II、类群III分别包括22份、7份、26份材料。结合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认为,在黑龙江绿豆生产中,‘安绿8号’、‘佳木斯黄绿豆’、‘冀绿1号’可作为品种选育的改良亲本,也可大面积种植利用。  相似文献   

18.
选择综合性状较好、脂肪含量23%以上的大豆品种与具有Peking、Hartwig抗线虫基因的抗线虫品种(系),有性杂交。杂交后代的低世代,在大豆胞囊线虫病圃进行抗线虫鉴定、选择;高世代,进行大豆胞囊线虫病土盆栽鉴定及品质跟踪分析,定向选择。选育出庆农05-1028、05-1009、05-1071、07-1115、07-1568、08-2535等6个兼抗大豆胞囊线虫1、3号生理小种,脂肪含量22%以上的新的种质资源。该种质聚合了国内外抗线虫病、高脂肪、高产品种(系)的优良基因,遗传基础广泛,可做为大豆抗胞囊线虫兼高脂肪育种的亲本材料,这些品系将对推动大豆生产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豆核心种质和微核心种质的构建、验证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我国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中保存大豆资源2.3万余份,数量居世界之首。然而,在大豆新品种培育中的利用率仅为1%左右,导致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趋于狭窄。主要原因是缺少对其重要经济性状的鉴定,尤其是缺少多年多点的评价,难以有目的选择有重要价值的育种亲本。为了加速大豆种质资源的评价并促进其利用,在国家基础研究项目(973)的连续资助下,开展了“大豆核心种质构建(1998-2003)”和“大豆微核心种质基因多样性(2004-2009)”研究,目的是浓缩大豆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强化其表型和基因型鉴定,为发掘和利用大豆资源中的优异基因提供指导。本文在研究构建不同比例(占总体2%~5%)大豆核心种质和大豆微核心种质(占总体1%)的同时,介绍了核心种质补充和完善的研究进展。为了验证核心种质的代表性,在构建方法方面,从SSR位点、样本组成、取样比例、低频率等位变异4个方面对代表性进行了分析,并用随机抽样方法对核心种质代表性进行了检测和验证。文中还介绍了利用核心种质和微核心种质在新基因发掘、种质创新和育种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尤其介绍了与育种单位密切合作,建立基于核心种质的种质创新与利用体系的研究成效。围绕遗传多样性、核心种质利用方式进行了讨论,指出大豆核心种质为性状鉴定、新基因发掘、新种质创造和新品种培育等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材料基础,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实践证明,大豆种质资源的系统研究与利用,将促进我国大豆种质资源由数量保存型向研究应用型转变。  相似文献   

20.
黄淮麦区水资源严重紧缺,人均、每公顷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培育出抗旱耐热的优良旱地小麦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本研究通过多种途径平均收集旱地小麦种质资源500余份,经过生态指标观测及分子水平检测,筛选出目标性状优良并有较高遗传力的核心亲本。利用这些核心亲本,以常规杂交选育为主,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生态育种与穿梭育种相结合;形态特征、生育特性与仪器指标测试相结合的育种方法,对后代材料进行抗逆性、节水性、优质性能和高产潜力的综合评价。最终育成‘运旱137’(晋审麦2016004)和‘运旱139-1’(晋审麦20170004)2个抗旱耐热的旱地小麦新品种及若干遗传基础丰富并具有特殊优良性状的中间材料。其中,‘运旱1411-2’、‘运旱1512’、‘运旱1818’、‘运旱1816’、‘运旱139-2’等已经参加了各类区域试验。本研究为其他育种者提供了参考,也为后续新品种的推广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