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北平原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稳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华北地区研究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不同品种、不同播量、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中玉米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免耕播种小麦较玉米秸秆不还田翻耕、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播种小麦3年均表现为减产,减产幅度8.3%~25.0%;而通过选择适宜的品种、播期,增加播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的减产幅度。  相似文献   

2.
由于长期受到流水冲击,黄河故道区域农田以中低产田为主,因此本区域农田质量提升成为黄河中下游平原绿色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河南濮阳清丰地区秸秆还田方式的基础上,选取黄河故道区域广泛种植的小麦、玉米和花生三大主要农作物,于2009年进行4种种植模式长期定位试验:小麦-玉米、小麦-花生、小麦-玉米-小麦-花生和单季花生,其中小麦和玉米秸秆全部还田,花生秸秆不还田,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量越多,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越多,小麦-花生、小麦-玉米-小麦-花生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且其土壤含水量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上层土壤容重有所降低,显著改善了土壤砂质化,提升了土壤的蓄水能力;秸秆还田量较大的种植模式的养分保持能力明显提高,养分含量显著增加;微生物群落结构对不同种植模式响应结果为,花生可以显著提升微生物丰度,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随种植作物类型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小麦-玉米-小麦-花生种植模式较为适宜濮阳清丰黄河故道区域,有利于土壤改良和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冬小麦收获后一般要种植夏玉米,此时实施两茬秸秆直接还田技术,既能省工省力不误农时,又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田地蓄水率,防止伏季"卡脖子"旱,还能避免因秸秆焚烧还田造成的环境污染。目前,生产中应用的冬小麦—夏玉米两茬秸秆直接还田技术主要包括3种模式,即小麦秸秆旋耕复播玉米—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小麦秸秆硬茬复播玉米—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小麦秸秆旋耕沟播玉米—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现将各类复播、  相似文献   

4.
玉米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下影响小麦出苗的因素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5  
在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出苗率下降的原因可归纳为播种过浅、播种过深、秸秆或根茬物理阻碍、种子霉烂及土壤水分不足或干湿不均等5方面。影响出苗的关键因素在传统翻耕方式下(对照)依次是土壤水分不足、播种过浅、根茬阻碍;在秸秆粉碎还田后翻耕播种方式下为土壤水分不足、秸秆阻碍、播种过浅;在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播种方式下为秸秆阻碍、土壤水分不足、播种过浅;在秸秆粉碎还田直播方式下为秸秆阻碍、播种过深、种子霉烂、播种过浅、土壤水分不足;在秸秆立秆直播方式下为秸秆阻碍、种子霉烂、播种过浅、土壤水分不足、播种过深。在后两2种种植方式下秸秆还田量与小麦出苗率可分别用y =402.67x-0.7192和 y =509.4x-1.0597表示。  相似文献   

5.
稻秸还田与播种方式影响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大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水稻秸秆还田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籽粒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大区试验,分析了稻秸机械全量还田与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稻秸不还田条件下,机械条播的出苗率显著低于机械匀播和人工撒播,机械条播、机械匀播和人工撒播的出苗率分别为51.84%、90.89%和88.87%;人工撒播的出苗均匀性差于机械条播和机械匀播,3 种播种方式的出苗变异系数分别为0.49、0.26 和0.23。稻秸机械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播种方式处理的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都有所降低,其中机械条播的下降幅度较大,出苗率降低了36.54%。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通过影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而影响籽粒产量,无论稻秸是否还田,机械匀播的产量均高于其余两种播种方式,稻秸不还田和全量还田条件下的产量分别为6091.34 kg/hm2和6476.20 kg/hm2。因此,在稻秸还田小麦生产中,推荐采用机械匀播的播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小麦的田间出苗率,而且能保持较好的出苗均匀性,有利于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6.
为探寻稻麦两熟区高产优质高效的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组合,从2001年开始,在长江中下游稻麦两熟区进行田间连续定位试验。设置稻麦双季免耕与秸秆还田(NTS)、麦季免耕与秸秆减量还田(RNT)、稻季免耕与秸秆减量还田(RCT)、稻麦双季翻耕与秸秆还田(CTS)、稻麦双季少耕与秸秆减量还田(MTS)以及稻麦双季翻耕无秸秆还田(CT,对照)6个处理。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组合下2009-2018年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的变化,进一步明确其对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秸秆还田显著提高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其中MTS处理下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29.64%和19.76%,具有明显的养分积累效果;但连续免耕不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RNT和RCT处理小麦产量较高,分别比NTS处理增加了16.33%和10.34%;同时RNT处理小麦的加工品质及面条质量也有提高趋势。因此,麦季免耕与秸秆还田结合的耕作模式有利于提高中弱筋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可作为该地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小麦优先选择的耕作技术组合。  相似文献   

7.
组合播种方式对小麦群体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提高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播种质量,为广大麦玉轮作区小麦生产提供技术支撑,通过采用将不同小麦播种方式进行组合的研究方法,对小麦群体发育及产量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播量相同情况下,“撒播+宽幅播”的组合播种方式可以显著降低田间缺苗断垄单元的分布,提高田间群体生物量积累。通过试验研究得出:在适宜播量条件下,“撒播+宽幅播”的组合播种播量比例以1:2为宜。‘舜麦1718’在播量为135.0 kg/hm2时,播量比例为1:2的“撒播+宽幅播”的组合播种方式,产量显著高于传统条播、宽幅播及撒播等单一播种方式。  相似文献   

8.
成都平原稻草覆盖麦田免耕栽培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增祥  任元 《作物杂志》1999,15(6):23-24
小麦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是在小麦播种后,用稻草覆盖麦种及麦田的栽培方法。是改善小麦生长环境,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栽培技术措施。在成都平原这种冬暖而湿润的条件下,具有极佳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其技术核心是免耕、表播、稻草覆盖。主要内容是在小窝疏株密植的基础上,改播后施肥为播前施肥;改坭土、灰渣盖种为稻草盖种;改浅层播种为土表播种;改稻草腐熟还田或焚烧成灰还田为直接还田;改小麦免耕撬窝点播为免耕机播。是一项省工节本、简便实用、易于操作、深受农户欢迎的小麦栽培新技术。1 小麦免耕稻草覆盖栽培的效应据双流县农技站试验,小麦产量第一年覆盖较对照增加211.5kg/hm2,增产3.86%;第二年覆盖增加6……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及施氮量对土壤耕性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于2012年10月至2015年6月连续3个小麦生长季进行了田间定位试验。设3种耕作方式,分别为连续3年旋耕秸秆不还田、连续3年旋耕秸秆还田和前2年旋耕秸秆还田第3年深耕秸秆还田,每种耕作方式下均设4个施氮水平,施氮量依次为165、225、300和360 kg hm?2。与旋耕相比,深耕促进还田玉米秸秆的腐解,且增施氮肥能提高秸秆腐解速度,从而提高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秸秆不还田条件下,连续旋耕降低了0~30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结果土壤容重增大,孔隙度降低,且增施氮肥不利于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秸秆还田条件下,连续旋耕提高了0~1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土壤容重随之减小,孔隙度增加;秸秆还田条件下,连续2年旋耕1年深耕比连续旋耕增加了10~3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了0~20 cm土层容重,增加了0~20 cm土层的总孔隙度和10~30 cm土层的毛管孔隙度。连续3年旋耕造成冬小麦减产,尤其是秸秆不还田处理,第3年产量较第1年下降5.0%~8.7%;旋耕秸秆还田较旋耕不还田平均增产7.3%~8.9%,但在第3年产量下滑;而旋耕还田后适时深耕还田比连续旋耕还田平均增加有效穗数14.5%,增加穗粒数5.7%,产量平均提高7.6%。在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增施氮肥有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但225、300和360 kg hm?2氮肥水平的产量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宜采取秸秆还田、2年旋耕1年深耕、配施纯氮225 kg hm?2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0.
稻秸还田下耕作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稻秸还田下耕作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通过大区试验,分析了稻秸全量还田下不同耕作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同的播种方式下,浅耕处理小麦出苗率高于免耕处理,但出苗均匀性差于后者;相同的耕作方式下,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机械匀播方式下小麦出苗率最高,出苗均匀性最好;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通过影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而影响籽粒产量,同一耕作方式下机械匀播小麦籽粒产量均高于其余2种播种方式,免耕和浅耕下机械匀播小麦产量分别达6484.35 kg/hm~2和6476.20 kg/hm~2。因此,稻秸全量还田条件下,建议采用免耕机械匀播方式,能有效改善小麦田间出苗情况,进而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1.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淹水和无水层栽培,秸秆还田的水稻产量提高,油菜秸秆和小麦秸秆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不同利用方式以覆盖效果较好。秸秆还田处理的后茬油菜产量比不施秸秆的提高1.8%~9.3%。对氮磷钾吸收的影响,常规淹水多于无水层栽培,但秸秆还田能促进氮磷钾的吸收利用。无水层栽培比常规淹水栽培的土壤有机质等养分提高,说明无水层栽培条件下更利于还田秸秆的养分释放和土壤对养分的保持。  相似文献   

12.
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人们日常膳食中不可或缺的最基本原材料,小麦的年产量及国际市场需求量很大,所以必须优化与调整小麦栽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利用玉米秸秆还田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调整与完善小麦栽培工作,提高小麦栽培品质和种植产量,达到小麦高产栽培目标。文章分析了玉米秸秆还田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通过科学的种植、施肥、浇水、化学除草和除虫等方法,优化调整与完善小麦种植各环节的管理措施,实现小麦高产栽培目的。  相似文献   

13.
小麦高产创建技术参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多年研究和生产实践,根据当前小麦生产实际,提出小麦高产创建技术建议,主要内容为:选用优良品种,做好品种布局;秸秆还田,深松整地,适时镇压;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播种后镇压;适时冬灌;用好春季关键肥水,建立丰产群体结构;及时防治病虫草害;适时收获。  相似文献   

14.
豫农416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豫农416是河南农业大学选育的高产、优质、强筋、适应性广的小麦新品种,具有六大突出优点。根据该品种的特征特性,提出了搞好土壤处理、大力推广配方施肥、秸秆直接还田和适时精量播种等高产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5.
小麦田水稻秸秆还田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大区对比试验,研究了水稻秸秆不同还田量和还田方式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还田处理的小麦产量均高于不还田处理,且以小麦播前稻秸半量(300kg/667m2左右)耕翻还田的处理产量最高。此外,耕翻还田处理尤其是半量耕翻还田处理的小麦生育进程较快,有利于促进小麦生长。  相似文献   

16.
玉米秸秆机械还田及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在黄淮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玉米收获后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条件下,采用播量、播深和镇压三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品种济麦22的出苗、越冬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播量因素显著影响出苗率、越冬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数和穗粒数,对以上指标的作用力均在30%以上;镇压极显著影响越冬率,作用力占14.02%;播深对以上各指标均无显著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播量225万/hm2基本苗,播深4-5cm,播后镇压处理的播种方式,可保证小麦高质量出苗及安全越冬,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翻耕、旋耕、免耕与秸秆还田)对成都平原水稻-小麦轮作系统吸收累积重金属Cd的影响,探讨Cd污染耕地最优的耕作方式,在轻度污染农田开展了2年定位试验,研究翻耕秸秆还田、翻耕无秸秆、旋耕秸秆还田、旋耕无秸秆、免耕秸秆还田和免耕无秸秆处理对作物产量以及收获物、秸秆和土壤中重金属Cd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旋耕和免耕相比,翻耕处理能够显著降低小麦籽粒和水稻稻谷中的重金属Cd含量。相同耕作方式下,是否秸秆还田对小麦籽粒和水稻稻谷中的Cd含量影响不显著。在翻耕条件下,表层土壤有效Cd和总Cd含量、小麦和水稻秸秆中Cd含量均显著低于旋耕和免耕处理。因此,从保证作物产量和降低农产品Cd含量的角度出发,翻耕可作为成都平原轻中度Cd污染耕地水稻-小麦安全生产的一项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杨永波  杨勋 《耕作与栽培》2012,(3):F0003-F0003
小麦带状免耕高产栽培技术是利用机械只旋耕播种、施肥带的位置,同时将种子、肥料都播施于旋耕带内,并结合出苗后的田间管理,配套重底早追、秸秆还田栽培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的一项综合性集成技术,具有高产稳产、节本高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为破解我国玉米生产存在的耕层过浅、地力低下的难题,探索合理有效的秸秆还田技术,采用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两因素裂区设计的5年定位试验,分析秸秆还田结合深松、增施氮素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降低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增加田间持水量、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秸秆还田降低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增加孔隙度、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秸秆还田配施氮素降低土壤容重、表层有机质含量、速效钾含量,增加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下层有机质含量、表层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秸秆还田结合深松降低表层土壤孔隙度和碱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增加土壤容重、下层孔隙度、田间持水量、表层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深松、秸秆还田、秸秆还田配施氮素、秸秆还田结合深松均有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冯爱元 《种子科技》2023,(12):115-117
文章以玉米秸秆还田与小麦病虫害防治配套技术策略为重点进行阐述,深入分析了玉米秸秆还田的主要作用、玉米秸秆还田后引发小麦病虫害问题的主要原因,指出感染病虫害的玉米秸秆不能直接还田,提出全面加强田间管理、加强播种期和生长期的病虫害预防工作、选择科学播种方式以及加深玉米秸秆掩埋深度等措施,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