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饮茶与3.4—苯并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作为世界性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料之一,是一种具有清凉解渴的饮料,并有去暑解毒之妙用,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素,这已是路人皆知的事实,但是,茶叶中也还含有某些不为人们所熟知的有害物质,如3.4—苯并芘,是一种多环芳烃类的致癌物,在茶叶中的存在、来源以及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程度如何?这也是当今茶叶科学中值的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根据林燕卿、周卫两同志最近提供的分析资料,说明3,4—苯并芘在各类茶叶中都有存在,且由于茶类不同,含量亦有差异。见表试件来源:绿茶、青茶和红茶都是采自安农茶园的鲜叶,由机械制茶专业月级学生在教学实习中制成毛茶。绿茶是炒青;青茶按岩茶制法  相似文献   

3.
3.4-苯并芘是一种由五个苯环构成的多环芳烃。其中含有20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其分子式为C_(20)H_(12),分子量为252,其化学结构式由Cook于1933年合成证明为: 3.4-苯并芘在常温下是一种固体,存在着两种不同形状的结晶。当结晶温度大于66℃时,所得到的是单斜针状结晶,低于66℃时所得到的是菱形片状结晶。这两种结晶化学性质均很稳定。同时,结晶时所采用的有机溶剂不同,亦能影响到结晶的形状,通常采用苯及甲  相似文献   

4.
离心低温分离法去除茶油中苯并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油是纯天然木本食用植物油。茶油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苯并芘残留。苯并芘属于常见的高活性间接致癌物。本研究旨在探讨去除茶油中苯并芘的新方法。将不同介质加入茶油样品中,离心分层后分别放入冷冻箱内,设置冷冻温度为-1,-2,-3,-4,-5℃,当分离介质层出现充分冰冻凝结后,记录冰冻时间。再取出所有样品进行分离,将上层的茶油完全吸出,下层冰冻物在室温下完全溶化后测其中苯并芘含量。结果显示,一号介质在冷冻分离时间28min,温度为-4℃时对苯并芘的分离量最高;二号分离介质在冷冻分离时间30min,温度为-5℃时对苯并芘的分离量最高。离心低温分离法对于去除茶油中的有害物质苯并芘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一号介质是分离去除茶油中残留苯并芘的最佳分离介质,分离温度-4℃的效果最好且相对经济。  相似文献   

5.
一、摘要茶树适宜生长在富含铝、铁、锰的酸性土壤中,是一种嗜铝性植物。它对茶树具有特殊的营养生理功能;但其生理机制尚不完全了解。铝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有待进一步弄清。故研究茶叶中铝含量准确可靠的测定方法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据台湾地区媒体报道,韩国6款知名泡面检出致癌物质。今年6月韩国食品管理单位对韩国30款泡面进行调查,其中发现农心公司生产的6款拉面和乌龙面含有致癌物质——苯并芘。●苯并芘是什么?关键词:致癌、化合物苯并芘是一类具有明显致癌作用的有机化合物。它是由一个苯环和一个芘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目前  相似文献   

7.
3,4苯并芘属于多环芳香烃类,是一种强致癌物质,主要产生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在沥青、润滑油、粗制煤焦油中含量也很高。因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3,4苯并芘在人类生活环境中的分布是非常广泛的,在大气、土壤、水中都有程度不同的存在。粮油食品除受环境中3,4苯并芘的污染而外,因加工工艺的不合理或其他处理工艺上  相似文献   

8.
液态发酵法生产龙葵果酒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以龙葵饮料生产的下脚料—果渣为原料,生产龙葵果酒的加工工艺。结果表明,选择固液比1∶4,——接种量8%,糖度18%,温度22℃,pH值3.4,主发酵7d,转速4000r/min下离心25min,可得到澄清的酒液,陈酿后酒味更佳。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自古以来,茶叶药效学和治疗学功效都进行了不少研究[1—6],鉴于临床上观察到“青原散”有降脂效应。其主要组成部分的沱茶在降血脂方面所处的地位如何,为此设计了研究计划,本文为第一步探索性试验总结。材料,动物和仪器 40%沱茶液的制备:取云南甲级沱茶若干先用沸水闷5分钟,沸水浴3—5分钟,用纱布过滤,加入适量葡萄糖(使最终溶液含糖量为5%)稀释至所需浓度,每次新鲜配制,  相似文献   

10.
3.4—苯并芘[下称 B(a)p]是一种强致癌物质。有关资料报道,砖茶中 B(a)p 含量高达30~46ppb。奶茶中 B(a)p 可被奶脂肪溶出。Ono 等报道,牛奶中β—乳球蛋白在水溶液中可优先与 B(a)p 结合。因此有人推测奶茶中 B(a)p 含量会很高。为查明奶茶中 B(a)p 的含量以及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于1984年3、4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王府二队牧民约30户进行了关于“奶茶 B(a)p 污染的现场调查”,并在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制作方法加工的奶茶中 B(a)p 的含量进行了实验研究,为减少奶茶中 B(a)p 的含量提供科学依据。试样是湖北青砖茶,每户一般六口人,每月饮用砖茶约4斤。  相似文献   

11.
过氧化氢氧化去除生地污染物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过氧化氢氧化浸泡法去除生地中的3,4-苯并芘污染物的效果。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温度、时间、浓度对过氧化氢去除生地中的3,4-苯并芘的影响与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1)试验浓度范围内过氧化氢去除生地中3,4-苯并芘含量的去除率可达90%;(2)影响去除效果的因素大小顺序是浓度>温度>时间;(3)最佳工艺条件组合为浓度2%,温度37℃,时间为60min。结论:生地的工业使用企业可以采用过氧化氢氧化浸泡法去除生地中的3,4-苯并芘污染物,以保证其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和宁德市茶机厂、宁德地区茶叶公司、地区外贸局共同研制成功:煤柴两用连续反烧煤的“6CH——70型立式无管热风炉”,是专利产品。  相似文献   

13.
几种测定茶叶中咖啡碱方法的比较試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茶对人体有多种功效,这与其含有咖啡碱有关;同时咖啡碱含量的多少对留有在人体内时间长短的作用,有很大影响。因此,是鉴定茶叶品质的一项因素。目前测定茶叶中咖啡碱的方法较多,而这些方法的可靠性、重现性如何?要有系统的比较试验。本文就几种常用的测定方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4.
大家知道,在85—95℃温度下,一般烤制茶叶的干燥过程中,发生香气的损失。专门的研究指出,在酦酵中形成的挥发油75—80%在茶的干燥过程中挥发掉。为了保持挥发油,获得芳香的茶,现在是采用亲液的干燥法。在全苏农业展览会种茶场馆中拿了2—3叶的茶芽作为试验。新鲜的叶片让其自然的干燥,较缢,在26℃温度和  相似文献   

15.
所谓茶叶比表面,就是一克茶叶所具有的表面积,它是影响茶叶吸附能力的主要因索,也是茶叶吸附能力大小的标志,研究茶叶表面性质,对花茶窨制理论有重要的意义。茶叶比农面早巳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笔者利用 ST—03孔径表面测定仪,对部分茶叶的比表面作了测定。  相似文献   

16.
一、茶叶科学研究的发展我国栽培茶树的历史至少已有二千多年,因为我国植茶历史最久,有“中国是茶叶的祖国”之称。目前我国茶区分布在北緯18—35度,东經100—122度的广大山区及丘陵地帶,秦嶺及淮河以南的15省六百余县。我国茶叶生产的极盛时期为十九世紀的八十年代,从十九世紀末叶开始,我国茶叶在帝国主义壟断  相似文献   

17.
正《茶业通报》杂志,是由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安徽省茶业学会主办的茶叶类刊物,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本刊旨在交流国内外茶叶科学技术,介绍茶叶的商业知识,刊登茶树丰产优质栽培技术、茶树良种选育、茶树病虫害防治、茶树生理生化、制茶、茶叶机械、茶叶审评检验、茶叶贸易出口、经营管理、名茶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典  相似文献   

18.
茶农 《茶业通报》2004,26(1):12-12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委托农业部种植业司于2003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杭州召开了对12项茶叶标准审定会。会议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协办,邀请了全国20位专家对《红茶》、《铁观音茶》、《黄山毛峰茶》、《六安瓜片茶》、《碧螺春茶》、《紫笋茶》、《洞庭春茶》、《普洱茶》、《蒸青茶》、《茶叶感官评价准则》、《茶叶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茶叶中氟含量测定方法》等12项标准进行了认真、细的审定。专家们对每项标准都根据GB/T1.1和GB/T1.3有关标准编写之规定,以及各种技术要求,对标准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宜兴县紅旗人民公社的茶叶直屬队,原来是一个地多人少的小社。全队有338戶,1,257人,男女整半劳动力677个。土地耕作面积4,285亩,其中:稻田535亩;山芋1,709亩;竹、桑、果等238亩;茶园1,812亩(1,101亩是70——80年的老茶园,711亩是2——3年的新茶园);还有一万多亩荒山荒地,可以种茶、种竹。这里种茶的历史已有一百多年,有一些經驗,社員也很喜爱茶叶。但是,解放前茶叶一直抬不起头来,解放后在  相似文献   

20.
茶叶化学分析业已发现了儿茶素、咖啡碱、茶氨酸等多种成分。这些都与茶叶品质有密切关系,但应用分析数据确定茶叶等级的努力至今未获成功。最近我们试图将新发展起来的FT—NMR法应用到茶叶的直接分类和评价中,发现茶叶水提取物~(13)CFT—NMR图谱上有一些不是已知成分产生的信号。将这些信号与糖或某氨酸的信号比较,它们的库尔数量大致相同。日本绿茶(“Sen—Cha”)、乌龙茶(“原Kuan Yin”和“Se Chung”)和红茶(“Ceylon”)的图谱上均发现有这类信号。这一主要成分至今尚未鉴定是出乎意料之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