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生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抗旱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也是用水量最多的作物.研究水稻抗旱性,培育抗旱水稻品种,实现水资源不足背景下水稻的高产和稳产,有助于缓和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国内外学者对水稻抗旱机理、抗旱鉴定指标以及抗旱相关基因的分析等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分子水平等方面综述了干旱胁迫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全面了解水稻在干旱胁迫下的形态变化及其生理生化抗旱机制,以期为鉴定筛选抗旱种质、选育抗旱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水稻穗型模式化栽培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栽培是一门古老的生产技艺术和不断发展的应用学科.经过我国水稻栽培专家几十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我国水稻栽培科学的理论体系.例如:20世纪60年代江苏推广的陈永康水稻 "三黄三黑"高产经验,80年代浙江推广的水稻"稀少平"栽培法和江苏推广的水稻叶龄模式栽培技术,90年代浙江推广的水稻"三高一稳"栽培法和江苏推广的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等等.所有这些栽培技术不仅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对未来水稻高产实践具有广泛的理论指导作用[1].但由于生态区域和生产条件、耕作制度、品种类型等不同,其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在某一方面会有不同程度的局限.对此,笔者以1993~1998年中日合作项目为契机,在水稻栽培、土肥、植保等领域进行广泛合作研究,统筹分析稻作生产系统,综合研究不同穗型水稻常规栽培的三大技术环节即育秧、栽插和本田管理技术,并利用系统学的原理分析研究主要技术"关节"和互通技术关联,初步形成了综合性、实用性、系统性的理论和技术网络体系,提出了水稻穗型模式化栽培技术.通过1996~1998年的大面积示范应用,达到了明显的增产增效目的,有力地促进了河南省沿黄地区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水稻高产育种中一些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顾铭洪 《作物学报》2010,36(9):1431-1439
进一步提高我国水稻产量,今后主要应依赖于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为此,选育单产潜力更高和改进栽培技术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总结近几十年来水稻品种改良经验的基础上,从形态、生理和遗传等方面对进一步提高水稻品种产量潜力的可能途径进行了分析。其目的在于推动对水稻高产育种的讨论和研究。解放以后,我国在水稻育种事业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其中最为突出的主要有三: (1) 在利用半矮秆基因sd1的基础上,通过株型改良,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在南方籼稻矮化育种上取得了突破;(2) 利用引进品种Balilla通过籼粳杂交和复合杂交,育成了株型挺拔的直立穗株型粳稻品种,并在全国粳稻产区大面积推广;(3) 在成功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的基础上,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利用了水稻杂种优势。从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几十年来水稻改良的历史分析,进一步提高水稻品种的产量潜力是提高大面积水稻产量的关键之一。为此,在高产品种的选育上,应在继续利用sd1等半矮秆基因控制株高的同时,注意提高茎秆的强度和根系的活力。分蘖对于小株作物的水稻来讲,在调节群体结构和提高水稻稳产性上具重要作用。应对分蘖应给予足够重视。千粒重尽管在产量上起重要作用,但粒重过大,对于品质有明显负面效应,因此高产品种的千粒重宜维持在中等偏上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穗部性状差异常常是引起水稻品种间产量高低和米质优劣的主要原因.鉴于穗型与群体的构成和产量密切相关,本文从遗传、生理特性、群体生态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水稻不同穗型品种间的主要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
正研究表明,水稻品种抗瘟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是稻瘟病菌优势生理小种的形成及病原物的变异,小种的变化随品种的更替而变化,这是各稻区的普遍规律。我国在1976年成立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联合试验组以后,经过研究筛选出特特普等7个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并在全国应用,初步探明了我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类型和分布,为水稻抗瘟育种和抗瘟品种的合理利用奠定了基础。黑龙江省是东北粳稻的主产区,但由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复杂多变,一些抗病品种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抗性逐渐丧失,造成病害的流行,  相似文献   

6.
水稻直立穗型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嘉宇  徐正进  张世春 《种子》2005,24(8):58-61
穗部性状差异常常是引起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米质差异的主要原因,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穗部性状间及其与其它性状关系的研究,对于穗型缺乏深入的研究.鉴于穗型与群体的构成和产量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水稻不同穗型品种间的主要研究结果,围绕穗型,从遗传、群体生态条件、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穗型在水稻超高产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我国有悠久的栽培科学历史。50年代初,对作物分布、品种资源、生态特性、栽培环境和高产技术方面,曾有过大量调查研究,为制订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供了科学依据。60年代前期,围绕密植问题而开展的群体生理研究,在技术和理论上,也曾使我国作物栽培水平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年代中籼水稻品种的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旨在探明中籼水稻在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的变化特点。以江苏省近70年来不同年代在生产上广泛应用的12个代表性中籼水稻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据应用年代将其分为20世纪40—50年代、60—70年代、80—90年代和2000年以后4个类型,设置0 N(全生育期不施氮)、MN(全生育期施氮210 kg hm–2)和HN(全生育期施氮300 kg hm–2)3个施氮量处理,研究其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及其生理特性。结果表明,随品种应用年代的演进,不同年代中籼水稻品种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均获得较大提高。2000年以后的品种(超级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较高,根系性状和叶片光合特性以及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强是其重要生理基础。超级稻抽穗后根系氧化力和剑叶光合速率下降的幅度较大可能是导致超级稻结实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提高灌浆中后期超级稻的根系氧化力和剑叶光合速率,有望提高超级稻的结实率。  相似文献   

9.
水稻是在承德的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的主要粮食作物,在改善膳食结构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部分稻区农民的主要经济生活来源.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水稻品种的不断引进更新以及旱育稀植、抛秧、地膜直播等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水稻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据测算平均每667m2可达500~600kg.水稻面积达历史最高水平,全市已发展4万公顷.但是在种子供种市场和农民选用水稻新品种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陈斌 《中国种业》2022,(11):27-29
江苏水稻南繁育种工作始于 60 年代,至今已走过 60 多年风雨历程。经过 60 多年南繁的历程,江苏水稻品种在更新换代和产量提升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加快了种质资源收集利用与研究应用,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种业创新的要求,江苏水稻南繁育种工作在技术、资源、人才及市场等方面出现了短板。从南繁管理的角度,回顾梳理工作内容,并结合对南繁单位的走访调研,阐述江苏水稻南繁选育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