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元麦膳食纤维含量丰富,β-葡聚糖含量高,保健功效强,是重要的功能性农产品。为了全面了解不同地区元麦β-葡聚糖含量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对全国7个不同省份元麦棱型、粒色、β-葡聚糖含量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分析了气候、遗传育种和栽培措施等方面对元麦β-葡聚糖含量的影响。针对有关元麦β-葡聚糖合成筛选的有效基因少,气候与栽培措施对元麦β-葡聚糖的影响较大等问题,提出如下解决建议:(1)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筛选相关位点与候选基因,挖掘与利用和β-葡聚糖合成相关的关键或主导基因,为元麦营养育种提供分子基础。(2)实际生产中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高产高β-葡聚糖含量的加工用营养元麦品种,采用适宜的栽培措施,缓解不良生长环境的影响。元麦分子育种和适宜的栽培措施有助于提高元麦生长适应能力,稳定元麦β-葡聚糖的含量,保障高品质元麦原料,推动健康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分子蒸馏技术纯化紫苏油α-亚麻酸的可行性,筛选紫苏油提取方法的基础上,考察了蒸馏温度、蒸馏压力、刮板转速和进料速度4个因素对分子蒸馏技术纯化α-亚麻酸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苏油最佳提取法为超临界CO2萃取法,α-亚麻酸纯化的首要影响因素是蒸馏温度,其次是蒸馏压力,再次是进料速度,最后是刮板转速。最佳纯化工艺:蒸馏温度220℃,蒸馏压力0.07 mbar,刮板转速375 r/min,进料速度1.0 d/min,该工艺条件下α-亚麻酸纯度达到97.42%。该方法有效提高了紫苏油α-亚麻酸的纯度,为高纯度α-亚麻酸的研究和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叶面喷施水杨酸(SA)对不同苹果品种防御酶活性的影响,以抗病品种‘北之幸’和感病品种‘礼泉短富’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浓度水杨酸处理前后的苹果叶片进行防御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经水杨酸处理后,‘北之幸’和‘礼泉短富’的β-1,3-葡聚糖酶、POD、PAL和PPO活性均有提高,且高于对照植株。其中‘北之幸’的β-1,3-葡聚糖酶、POD、PAL和PPO活性分别是对照的2.04倍,6.19倍,2.73倍和2.32倍;‘礼泉短富’的β-1,3-葡聚糖酶和PAL活性分别是对照的1.82倍和1.70倍,POD活性是对照的5.68倍,PPO活性是对照的4.00倍。由此可见,水杨酸处理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植株体内抗性相关酶的活性,但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川中丘陵区食用型甘薯‘川M1422’适宜的综合栽培技术,采用三元二次通用组合正交设计方法,研究移栽密度、复合肥和保水剂施用量对‘川M1422’鲜薯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栽培因素对‘川M1422’鲜薯产量、商品薯率、干物率、蛋白质、淀粉和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为移栽密度>保水剂施用量>复合肥施用量,对β-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为保水剂施用量>移栽密度>复合肥施用量。以β-胡萝卜素含量、维生素C含量、商品薯率为优先考虑指标,能同时满足β-胡萝卜素含量>0.47%、维生素C含量>29.00 mg/100 g、商品薯率>93.00%的综合优化栽培措施为移栽密度4.82×104~5.76×104株/hm2、复合肥施用量709.72~785.21 kg/hm2、保水剂施用量32.67~41.03 kg/hm2。  相似文献   

5.
优异甜菜种质资源筛选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筛选评价优异的甜菜种质资源,为在育种上科学利用提供可靠信息支撑。本研究对277份甜菜种质资源的块根产量、含糖率、有害性非糖分以及主要病害抗性等8个主要性状的试验数据,按规范标准进行分组划类,分别对各类型种质资源进行筛选与评价。筛选出块根产量52 t/hm2以上的高产型种质资源37份,含糖率17%以上高糖型88份。其中,高产高糖型4份、高产中糖型的21份、中产高糖型的72份。种质资源中有害性非糖分:钾含量低于3.79 mmol/100 g的25份、钠含量低于2.00 mmol/100 g的96份,α-N低于4.76 mmol/100 g的49份,其中,低钾、低钠含量的4份,低钾、低α-N含量的4份,低钠、低α-N含量的20份,低钾、低钠、低α-N含量的3份。参试种质资源中具有高抗褐斑病兼中抗立枯病的种质资源10份,高抗褐斑病兼抗根腐病的5份,抗褐斑病兼中抗立枯病的14份,抗褐斑病兼抗根腐病的5份、抗褐斑病兼中抗根腐病的3份。结果表明,现有甜菜种质资源中高产型较少、高糖型的比较丰富;抗褐斑病种质资源较多,抗立枯病和抗根腐病的数量少并且抗性级别低。  相似文献   

6.
外源诱抗剂对烟草青枯病的诱抗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外源诱抗剂对烟草青枯病的诱抗效果,利用外源水杨酸、核黄素和草酸等诱抗物质处理烟苗,研究3 种物质处理后接种青枯病对相关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病情指数和相对防效的影响。结果表明,3 种诱抗物质均能提高叶片内的苯丙氨酸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但却降低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3 种物质均可诱导烟草对青枯病的抗性,前期以核黄素的诱抗效果较好,平均防效达55.71%(5 天),且与水杨酸差异不显著;中期(8 天)以水杨酸防效较好,防效为42.20%,显著高于其他2种物质;后期水杨酸的诱抗效果好,平均防效达33.67%(11天)。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研究甜菜谷胱甘肽转移酶BvGSTU9 (LOC104894060)在重金属胁迫过程中的功能。本研究以‘780016B/12优’为实验材料,对该基因序列特征、结构、功能进行预测分析,并利用qPCR检测该基因在不同浓度镉胁迫下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甜菜BvGSTU9基因全长925 bp,开放阅读框675 bp,编码了由224个氨基酸组成的不稳定膜外蛋白。BvGSTU9与菠菜、藜麦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较高,与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基本相符。二级和三级结构预测表明该基因主要由α-螺旋、β-折叠、延伸链及无规则卷曲组成。qPCR显示BvGSTU9基因在不同浓度的镉胁迫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诱导,因此可以推断甜菜BvGSTU9基因无论从结构还是功能上,与镉逆境胁迫存在着一定的应答关系。研究结果也为甜菜耐重金属镉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稳定碳同位素测量法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测定过程简便准确,为了消除常规传统测定水分利用效率(WUE)方法中的缺陷,可将稳定碳同位素示踪技术引用于指示作物的WUE中。本研究综述了稳定碳同位素分馏的基本原理,从植物器官组织、气候因子和水分条件分析了稳定碳同位素分馏特征与WUE的关系和在植物抗旱节水育种上的应用。通过分析不同光合型植物稳定碳同位素分馏特征得出,WUE与碳同位素比值(δ13C)及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具有相关性,植物不同部位器官的δ13C值均有差异,降雨量、光照强度和时长以及土壤水分都对植物δ13C值和WUE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利用δ13C和Δ13C这两个稳定碳同位素指标能够更好地指示植物高WUE和抗旱性,可为提高植物WUE和选育抗旱性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一种生物诱抗剂防治黄瓜白粉病效果及对诱导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生物诱抗剂(Biological Resistance Inducer ,BRI)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抗性相关诱导酶的影响,进行了盆栽接种和诱导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施用诱抗剂浓度越高和次数越多,防病效果越好。喷施诱抗剂10μg/mL、20μg/mL和100μg/mL 24h后,接种病菌72h后,防病效果分别达59.91%、85.02%和89.43%;每隔24h喷施100μg/mL1次、2次、3次和4次,72h后,防治效果分别达80.32%、98.23%、98.30%和100.00%。诱抗剂提高了黄瓜叶片中的POD、SOD、PAL和CAT等防御相关酶活性,至第5-7天仍然持很高水平,其中PAL活性至第9天仍达空白对照的4.37倍。  相似文献   

10.
李伟  陈伟  熊涛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7):194-196
摘要:【研究目的】在温室内种植中油杂2号油菜,当长至2-3片真叶时,使用水杨酸(10mg/mL)、核黄素(1mmol/L)、氯化汞(0.01%)和BTH(0.5mmol/L)四种化学物质,对叶片进行诱导处理,研究其对油菜叶片β-1,3-葡聚糖酶的诱导。【结果】水杨酸、核黄素和氯化汞处理的油菜叶片,β-1,3-葡聚糖酶在短期内活性达到第一个高峰后随之下降,然后又上升。BTH处理的油菜叶片在处理后第五天达到活性高峰。【结论】几种化学物质处理后油菜叶片中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BTH的诱导作用最强。对于油菜β-1,3-葡聚糖酶活性诱导的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β-1,3-葡聚糖酶在病程反应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葡萄霜霉病病害症状及侵染循环过程,归纳了其对卵孢子的形成发育及该病菌侵染后相关分泌蛋白的产生与变化,总结了葡萄霜霉病的致病机理。同时针对目前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手段,分别从选育抗性品种、农业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及综合防治等方面进行梳理与综述,以期为后续的葡萄霜霉病的研究与病害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葡萄霜霉病田间初始发生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明确葡萄霜霉病田间初始发生与孢子囊、气象因素及葡萄品种的关系。【方法】连续6年定点调查了无核红宝石、玫瑰香、蛇龙珠上的葡萄霜霉病初始发生时期,同时利用孢子囊捕捉器捕捉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并通过农田小型气候站监测田间气象数据,分析温度、湿度、降雨等气象因素与霜霉病初始发生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在葡萄霜霉孢子囊发现后10 d左右,田间始见病斑;不同品种葡萄上霜霉病的初始发生时期有所不同:红宝石发病最早,其次为玫瑰香,蛇龙珠发病最晚;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与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其中降雨量是影响葡萄霜霉病初始发生的主导气象因子。【结论】通过对以上数据分析,本研究提出多种直接又简便的预测方法,用于葡萄霜霉病的预防防治。  相似文献   

13.
葡萄霜霉病田间调查及防治效果试验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葡萄霜霉病是中国葡萄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为了该病害的防治,2012年笔者调查了北京地区30个不同葡萄品种霜霉病的田间发生情况,并对病情指数进行了差异显著性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30个葡萄品种被划分为4类:第1类包括‘甲斐乙女’、87-1、‘京早晶’、‘黑奥林’、‘红富士’、‘奥迪亚无核’和‘红伊豆’,田间发病程度最重,病情指数为61.63~49.96;第2类包括‘茉莉’、‘贵妃玫瑰’、‘秋黑’、‘亚都蜜’、‘龙宝’、‘美人指’和‘红宝石无核’,发病程度较重,病情指数为44.91~28.56;第3类包括‘红双味’、‘玫瑰香’、‘里扎马特’、‘无核早红’、‘世纪无核’、‘亚历山大’和‘黄意大利’,发病程度中等,病情指数为23.86~12.64;第4类包括‘葡萄园皇后’、‘巨峰’、‘香妃’、‘魏可’、‘醉金香’、‘藤捻’、‘红脸无核’、‘夏黑’和‘黎明无核’,发病最轻,病情指数为10.47~3.78。调查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品种在生产上对霜霉病的抗性,为抗病品种的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另外,试验还在田间进行了6种农药对霜霉病防治效果的比较,结果发现它们对葡萄霜霉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代森锰锌、波尔多液和百菌清效果最好,可达87.23%~76.48%,它们可作为田间防治霜霉病的推荐药剂。关键词: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 viticola);品种;病情指数;药效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葡萄生长的速度,开展了不同处理方式的试验研究。以1年生‘蜜光’葡萄苗为供试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5个处理方式(CK:清水喷施;处理A:绿地康3号不同浓度喷施不同次数;处理B:维大力不同浓度喷施不同次数;处理C:阿泰灵不同浓度喷施不同次数;处理D:寡雄腐霉菌-多利维生不同浓度喷施不同次数)对‘蜜光’葡萄生长情况及霜霉病染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方式对‘蜜光’葡萄进行喷施,其生长速度显著提高,且效果不同,其中采用0.1%阿泰灵喷施2次效果最佳,选用0.2%绿地康3号喷施2次、0.1%维大力喷施2次和0.1%寡雄腐霉菌-多利维生喷施2次效果相近;采用0.2%绿地康3号喷施2次、0.1%维大力喷施2次、0.1%阿泰灵喷施2次、0.1%寡雄腐霉菌-多利维生喷施2次均能显著降低‘蜜光’葡萄霜霉病染病率,显著提高‘蜜光’葡萄株高、枝条成熟长度和枝条直径。试验表明在‘蜜光’葡萄栽培中单独应用绿地康3号、维大力、阿泰灵、寡雄腐霉菌-多利维生,对葡萄生长及霜霉病防治效果均较为显著。本试验结合葡萄植株生长情况和对霜霉病防治效果,确定可行性方案,以期为张家口地区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对黄瓜霜霉病抗性不同的黄瓜品种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萌动种子内,除谷氨酸,赖氨酸和NH3外,其它氨基酸的平均含量抗病品种高于感病品种;在子叶内,除胱氨酸,苯丙氨酸和NH3外,其它氨基酸含量感病品种高于抗病品种;不同叶位真叶的氨基酸含量随着叶位上升(叶龄的减小)而增加,同一叶位的各种氨基酸含量抗病品种高于感病品种,各叶痊氨基酸的平均含量抗病品种也高于感病品种,其中胱氨酸,苯丙氨酸和NH3的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Six inoculation techniques were compared for the artificial promotion of downy mildew (Peronosclerospora sorghi) in sorghum. These were (1) sprouted seeds incubated between sporulating infected leaves, (2) sprouted seeds depped in conidial suspension, (3) sprouted seeds sprayed with conidial suspension, (4) seedlings at plumule stage inoculated with drops of a conidial suspension, (5) seedlings at plumule stage sprayed with a conidial suspension, and (6) seedling showered with conidia falling from infected leaves. Seedlings at the one-leaf stage sprayed with a conidial suspension (6 × 105 ml-1) showed the highest systemic infection (100%) in the susceptible lines IS 643 and IS 18433. This technique is effective, repeatable, and allows the deposition of a conidial suspension as a fine mist on the entire seedling surface. In the greenhouse, the technique was used to test the downy mildew reaction of genotypes previously reported as resistant (< 5% incidence) in 3–4 years of field screenings. Of the 61 genotypes tested, 21 were free from downy mildew, 14 had less than 5% incidence, and the rest showed variable susceptible reactions. Therefore, the technique can be reliably and effectively used in the greenhouse to detect disease escapes and to indentify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