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超高产春小麦品种克丰4号为试材,以新克旱9号、东农7742、克涝3号为对照品种,综合考察其独特的产量的结构及其干物质动态积累规律。试验结果统计分析表明:超高产品种克丰4号较其它三个品种具有明显的生物学特征特性,单株小麦的生物产量和粒重相对较低,但单位面积上群体的生物产量和粒重分别提高16.7%和48.2%。尤其以杆强和耐密成为具有当今高产产量潜力的主要因素。为今后东北春小麦超级种的组合配制、后代选择及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度和相关分析对Ⅱ优7号不同试验栽培条件下形成的不同产量群体结构经济性状分析,其高产产量构成因子应以增穗为基础,同时增加单穗着粒数,以攻大穗,达到Ⅱ优7号高产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3.
彭泽斌  刘新芝 《作物学报》1995,21(6):695-701
以玉米群体中综3号为材料,研究改良S1后代轮回选择在玉米群体改良中的应用。通过对中综3号三轮改良S1后代选择群体的二年三点比较试验,研究改良S1后代轮回选择的直接响应与相关响应。结果表明:以籽粒产量为主要目标的改良S1选择,每轮群体自身产量可获得8% ̄10%的遗传增益,群体S1后代籽粒产量可获得近14%的增益。单穗籽粒产量的提高,从穗部性状看,主要是穗长的增加和千粒重提高的结果。每行粒数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4.
轮回选择对豫综5号玉米群体产量性状配合力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群体遗传基础广泛、遗传变异丰富,是培育优良玉米自交系的源泉。玉米群体的改良研究对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优良自交系选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NC II遗传交配设计,以豫综5号5个轮次改良群体为父本,以黄早四、丹340、中综5号、齐319、掖478、Mo17为测验种配制成30个测交组合,通过一年两点的产量性状及其配合力评价试验,研究轮回选择对豫综5号群体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轮回选择对群体单株产量的改良是有效的,群体与各测验种间的杂交后代产量平均每轮提高3.57%。半姊妹轮回选择和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在改良群体产量一般配合力方面, 均得到显著提高,呈逐轮上升的趋势;采用半姊妹轮回选择对豫综5号群体3轮的选择后,C3群体与C0相比,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从–11.63增长到5.57,差异极显著;经1轮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后,群体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从C3的5.57增加到C4的9.75。豫综5号改良群体与黄早四的特殊配合力得到一定的提高,逐轮朝着Reid×唐四平头杂优模式水平提高的方向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甬优8号"机械精量直播的高产群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07年进行了单季晚粳稻机械直播播种量比较试验,结合"甬优8号"机械直播典型高产田块的资料,对"甬优8号"的高产群体特征、形成规律和经济效益进行了综合的分析,结果表明机械直播甬优8号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特性上具以下优势:①群体前期分蘖多,表现出较强的生长势;②单位面积容纳的颖花量多,抽穗后群体光合层厚,源强库大,有旺盛的物质生产能力;③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量较高,其占干物质积累总量的35%以上.  相似文献   

6.
氮磷配施对冬小麦伊农20号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伊农20号大面积推广选择适宜的施肥水平。设置氮肥和磷肥各3个水平,研究了氮磷配施对该品种群体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配施对伊农20号群体性状及产量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最高群体总茎数随氮磷肥的增加先增后降,不同氮磷处理对子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并且磷肥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大于氮肥;根据本试验结果可以得出,在伊农20号维持最大叶面积指数8.4和干物质重17 252.6kg/hm2左右时,子粒产量可以突破8 000kg/hm2,相对应的适宜氮磷施用量分别为N300kg/hm2和P2O5150kg/hm2。  相似文献   

7.
彭泽斌  田志国  刘新芝 《作物学报》2004,30(11):1102-1107
对中综4号(ZZ4)完成了4轮改良S1-半同胞联合家系选择(简称MS1-HS)和4轮改良S1后代选择(简称MS1)。结果表明:以籽粒产量为主要目标的MS1-HS选择,每轮群体自身产量获得3.6%的遗传增益,群体S1后代籽粒产量可获得6.6%的增益;MS1选择每轮群体则可获得4.0%的遗传增益,群体S1后代籽粒产量可获得7.3%的增益。单穗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8.
 密植条件下,不同群体结构对半矮秆大豆合丰42号影响较大。⑴随着群体密度增加,单株叶面积、干重、荚数、粒数降低,个体发育变差,倒伏加重;而群体干物重、叶面积系数、荚数、粒数及产量在一定范围内呈增加趋势;⑵合丰42号密植最佳群体结构为45株/m2,盛花期和满粒期叶面积指数分别为4.82和1.70,干物重分别为396.0g/m2和324.0g/m2,单株粒数47.1个,公顷产量为3578.3kg,较垄作对照增产18.3%。  相似文献   

9.
按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Ⅳ,对9个热带和温带玉米群体进行组配,获得36个杂交组合。2002年和2003年,采用混合线性(AD)模型和最小范数二阶无偏估算法(1)法(minimum norm quadratic unbiased estimation, MINQUE),分别在河南安阳和湖北十堰进行田间鉴定,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方差分量、杂交组合的基因型值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方差分量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大多达到极显著水平,但各项遗传方差分量对总表型变异的贡献有差异。对小区产量而言,各效应的贡献是显性>显性与环境互作>加性与环境互作>加性;而加性方差分量对总表型变异的贡献为穗行数>穗粒数>百粒重>小区产量。对这36个组合的群体平均优势和群体超亲优势进行了估计,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群体间遗传差异的度量参数ω/(2μ),ω/(2μ) = 群体平均优势-群体超亲优势。对9个群体的比较表明,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亲本的遗传差异过大和过小都不利于产生强优势组合,具有中等遗传差异的亲本群体表现出了强的杂种优势。如组合3´6 (BSSS C9´Stay Green C4)、2´3 (BS16´BSSS C9)和1´3 (Suwan1´BSSS C9)都具有中等的遗传差别,有较好的杂种优势表现;BSSS C9与Stay Green C4和Suwan1、BS16和Suwan1在温带育种中值得关注,有可能形成新的杂种优势模式。  相似文献   

10.
糯小麦因其独特的品质特性而在食品加工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但其高产栽培配套技术却鲜有研究,制约了该特种小麦的生产。2010年11月至2013年6月连续3个生长季,以扬糯麦1号为材料,通过密度和氮肥施用量及不同生育期施氮比例处理,构建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不同群体的产量结构及群体质量特征,以明确高产群体的产量结构及群体质量指标。结果表明,扬糯麦1号≥8000 kg hm–2高产群体的产量构成三要素特点是每公顷520~550万穗、每穗43~46粒、千粒重32~37 g。高产群体拔节期最适茎蘖数为穗数的2.3~2.5倍,茎蘖成穗率为44%~49%,分蘖成穗率为25%~33%,孕穗期和乳熟期的最适叶面积指数(LAI)分别为6.2~6.5和3.2~4.0,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为10 000~11 600kg hm–2,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达5900 kg hm–2以上,适宜粒叶比达0.36粒cm–2叶和12.40 mg cm–2叶以上。高产群体各生育时期LAI值、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粒叶比均高于中高产群体(7500~8000 kg hm–2)及中产群体(7500 kg hm–2)。3年中扬糯麦1号均达到高产指标的小区具有以下特征:基本苗为225×104 hm–2,总施氮量为240 kg hm–2,氮肥运筹(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比例为5∶1∶2∶2。  相似文献   

11.
《作物育种信息》2005,(8):12-13
选用三系杂交稻汕优10号,以其保持系珍汕97B为母本、恢复系密阳46为父本,配制组合,建立F2和重组自交系(RIL)群体,检测了控制产量的主效应QTL和上位性QTL,分析了6个产量性状。表型鉴定包括3个试验,F2群体采用一年单株鉴定,RIL群体同时采用重复试验和单株试验两种鉴定方式(连续2年)。在QTL研究基础上,初步实施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2.
超高产常规粳稻宁粳1号和宁粳3号群体特征及对氮的响应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2007-2008年对宁粳1号和宁粳3号的丰产示范方进行调查,2008年以宁粳3号为材料进行氮肥用量和前后比例试验,研究常规粳型超级稻超高产群体特征及对氮的响应。结果表明,常规粳型超级稻宁粳1号和宁粳3号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占籽粒产量的70%~80%,茎叶等营养器官的表观转运率少,易高产稳产。足够的颖花量是高产稳产的保证,要达到11.0 t hm-2以上的产量,颖花数要 ≥ 42 000 m-2;要达到11.7 t hm-2以上的产量,颖花数要 ≥ 45 000 m-2,同时结实率 ≥ 90%,粒重 ≥ 26 mg。超高产群体抽穗期适宜叶面积指数(LAI)为7.0~7.5,叶色呈“黑黄”节奏变化,后期生长速率(CGR)高,收获指数(HI)≥ 0.5。氮肥的适量施用和适当后移,不仅可以保证宁粳1号和宁粳3号生育期“黑黄”节奏变化,建立抽穗期适宜LAI的群体,还可以保持超高产株型特征,提高抽穗后LAI、叶面积维持期、CGR和HI,最终实现超高产量。  相似文献   

13.
改良HS相互轮回选择法对两个玉米群体的改良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彭泽斌  田志国  刘新芝 《作物学报》2004,30(12):1204-1209
对MZZ3(改良中综3号)、MZZS4(经4轮MS1改良的中综4号群体)完成了2轮改良半同胞(HS)相互轮回选择。结果表明,两群体以籽粒产量为主要选择目标,经两轮改良HS相互轮回选择,与各测验种间的测交组合产量、杂种优势都获得了逐轮提高。测交组合产量每轮增益(△G)在285 kg/hm²(5.5%)到688 kg/hm²(13.0%)之间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主要玉米改良群体杂种优势组合模式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以13个玉米改良群体和4个标准测验种为材料,采用NCⅡ遗传设计,测定并分析了群体产量配合力、杂种优势、杂优模式和农艺性状。结果表明,WBM C4、豫综5号、辽旅综群、中群14 黄综群5个群体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在群体与测验种的52个杂交组合中,12个组合产量与单交种对照相当,特殊配合力较高,其中掖478×黄综群、黄早4×中群14、丹340×黄综群、黄早4×豫综5号4个组合比对照增产,对照优势为2 29%~4 82%。研究结果既说明了中国玉米群体改良取得的研究进展,又为这些改良群体进一步改良、利用和杂优组合模式构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主要性状育种潜势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主要性状表现、杂种优势以及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群体内个体间均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变异,群体间主要性状及其配合力差异更为明显,其中群体GP-5和GP-3植株穗位高低适中,主要产量性状及其GCA表现较好,优良个体出现频率较高,比对照高产的组合出现次数较多,具有较大改良利用潜势;群体GP-4虽主要产量性状均值偏低,GCA正向效应值偏小,但植株较矮,穗位较低,比对照高产的组合出现次数较多,通过GCA改良和SCA选择有一定利用前景;群体GP-1和GP-2植株穗位偏高,主要产量性状的GCA均为负值,育种潜力不大。  相似文献   

16.
安霞 《中国种业》2016,(10):41-42
以山东地区大面积推广的大穗型品种山农23号和多穗型品种济麦22号为材料,探索不同播量处理对其群体生长动态、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山农23号每667m2播种量为12kg、济麦22号播种量为7.5kg时二者群体结构最好,产量三要素协调,产量最高,进一步增大或降低播种量都会造成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17.
选用9个小麦新品系组成不同的混系群体,比较了混系群体与纯系群体的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小麦混系群体与纯系群体相比在产量方面并没有绝对优势,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出现产量超过相关纯系最高产量的组合类型;混系群体的产量表现与组成该群体的纯系的平均产量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纯系的产量水平可以作为小麦混系品种组配的产量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07—2008年对宁粳1号和宁粳3号的丰产示范方进行调查,2008年以宁粳3号为材料进行氮肥用量和前后比例试验,研究常规粳型超级稻超高产群体特征及对氮的响应。结果表明,常规粳型超级稻宁粳1号和宁粳3号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占籽粒产量的70%~80%,茎叶等营养器官的表观转运率少,易高产稳产。足够的颖花量是高产稳产的保证,要达到11.0 t hm-2以上的产量,颖花数要 ≥ 42 000 m-2;要达到11.7 t hm-2以上的产量,颖花数要 ≥ 45 000 m-2,同时结实率 ≥ 90%,粒重 ≥ 26 mg。超高产群体抽穗期适宜叶面积指数(LAI)为7.0~7.5,叶色呈“黑黄”节奏变化,后期生长速率(CGR)高,收获指数(HI)≥ 0.5。氮肥的适量施用和适当后移,不仅可以保证宁粳1号和宁粳3号生育期“黑黄”节奏变化,建立抽穗期适宜LAI的群体,还可以保持超高产株型特征,提高抽穗后LAI、叶面积维持期、CGR和HI,最终实现超高产量。  相似文献   

19.
玉米群体自动调节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北疆主载玉米SC704和新玉4号为试材,研究玉米群体自动调节的结果表明,玉米群体在根系,生殖器官,地上部生长发育均具有中的自动调节能力,而在叶面积上自动调节能力较弱,提高冠层的透光性和叶片叶素含量晨高产栽培条件下增加干物质生产量的方向。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影响的大小依次为单位面积穗粒,穗粒数和粒重,并表出了时间上的顺序性,由于粒重的损失得不到其它产量构成因素的补偿,因此在重视穗数,粒数的同时,加强  相似文献   

20.
不同组合杂种小麦群体光合优势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群体水平上化杀型杂种小麦的光合优势表现特征及其生理机制,以2个化杀型小麦杂种F1及其亲本为材料,推广品种冀麦38号为对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杂种小麦1F1和2F1的群体干物质生产能力都表现平均优势和超标优势。1F1起因于其LAI和光合势优势较大,2F1则是由于净同化率优势较大。1F1和2F1的子粒产量都高于亲本和对照,与亲本相比,1F1和2F1的产量优势是由产量构成三因素综合提高所致,与ck相比,1F1和2F1的产量优势则主要来自千粒重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