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胡萝卜和菠菜为原料,海藻酸钠、明胶、淀粉为增稠剂,制备胡萝卜-菠菜复合蔬菜纸。结果表明,该蔬菜纸的最佳配制方案为胡萝卜浆(胡萝卜∶水=2∶1)与菠菜浆(菠菜∶水=4∶1)的质量比为4∶3,增稠剂海藻酸钠、明胶、淀粉添加量分别为0.6%,0.5%和6.0%,铺料厚度为3 mm,在70℃条件下干燥4 h。  相似文献   

2.
仙人掌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仙人掌为原料,以水浸提取、乙醇沉淀多糖。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为1∶30,提取时间为50 min,pH值为9,提取温度为70℃。最佳醇沉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95%,乙醇用量为提取物体积的4倍,沉淀时间为4 h。仙人掌多糖的平均得率为8.53%。  相似文献   

3.
芹菜汁豆奶复合饮料是以大豆、芹菜汁为主要原料,适量添加糖、奶粉等调配而成的新型保健饮料.芹菜汁豆奶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是芹菜汁与豆浆体积比为1∶8,白糖为1.7%,奶粉为2.3%.该饮料具有豆奶和芹菜的复合香味,口感细腻爽滑,是一种天然、高营养、新口味的新型保健饮料.  相似文献   

4.
豆腐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矿物质等,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加工历史,但产品品种单一。以大豆和胡萝卜为原料,CaSO4为凝固剂,对改变胡萝卜添加量、豆浆浓度、凝固剂添加量和凝固温度进行单因素实验,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豆浆固液比为1∶7,凝固剂CaSO4添加量为0.26%,点浆温度为85℃,胡萝卜汁添加量为75mL时,制作的豆腐弹性最大(0.866),色泽鲜艳(R3.4,Y3.4)。  相似文献   

5.
提取菠菜嫩叶DNA,运用改良CTAB法提取6份菠菜品种的DNA,对AFLP反应体系的DNA用量、酶切连接、预扩、选扩等试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分析,初步建立适合于菠菜作物的AFLP反应体系.结果表明:①在PCR仪中酶切的效果比水浴的要好,酶切反应对酶切时间和DNA的浓度要求不敏感.②菠菜AFLP预扩选扩体系的反应体积为20 μL,Mg2+ (25 mmol/L) 1.2 μL,dNTPs (2.5 mmol/L) 1.6 μL,Taq-polymerase (5 U/μL) 0.2 μL最佳.为菠菜AFLP分子标记的品种亲缘关系鉴定和遗传育种等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改善豆浆的口感和营养均衡性,研究用大豆、花生和大米混合配料加工豆浆。通过单因素试验可知,随着花生含量和大米含量的增加,豆浆固形物含量呈下降趋势;以大豆100为基准,花生配比为30%~50%,大米配比20%~40%,豆浆感官评分较高。通过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回归试验可知,复合豆浆原料最佳配比为以大豆100为基准,花生添加量39.44%,大米添加量23.89%,在此组合下豆浆的最大固形物含量为3.42%。  相似文献   

7.
菠菜汁复合乳酸菌发酵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菠菜汁乳酸发酵饮料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生产流程及主要工艺参数,生产出色泽纯正、风味优良、质地细腻的乳酸发酵菠菜汁。菠菜汁发酵的主要参数是:保加利亚乳杆菌与从酸马乳中初步分离得到的乳酸菌群及肠膜明串珠菌的比例为1∶1∶1,接种量为3%,番茄汁和水的比例为2∶1,发酵温度为41℃。  相似文献   

8.
为了优化碱解法提取菠菜基因组DNA的方法,并为大批量育种材料的分子标记筛选奠定基础,本试验以菠菜幼嫩叶片为试材,以PCR扩增效果为主要依据,研究NaOH浓度、水浴温度与方法、吐温20浓度对菠菜DNA提取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0.4 mol/L NaOH为提取液研磨后沸水浴1 min提取的菠菜DNA的PCR扩增效果明显好于常温处理。样品不经研磨、可直接用PCR扩增仪99℃、4 min代替沸水浴加温并省去离心步骤,此时以0.4 mol/L NaOH+0.5%吐温20为提取液时PCR扩增效果最佳。提取DNA的A260/A230比值较高时PCR扩增效果较好,因此A260/A230比值是评价提取DNA质量的最优指标。本试验优化了碱解法简便快速提取菠菜DNA的技术规程,达到了理想的PCR扩增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大豆、薄荷为主要原料,葡萄糖酸-δ-内酯(Glucono-Delta-Lactone,GDL)为凝固剂研制薄荷豆腐。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豆浆料液比、豆浆与薄荷汁配比、GDL添加量及凝固温度对豆腐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豆浆料液比(湿豆∶水)1∶6,豆浆与薄荷汁配比8∶2,凝固温度90℃,GDL添加量0.20%时,制得的薄荷豆腐品质最佳、色泽呈浅黄色、口感细腻,具有薄荷特有的清凉风味。  相似文献   

10.
以花生为主要原料,添加豆浆、牛奶等成分制作花生奶。采用低温烘烤的方法,既能使花生蛋白不变性又可快速脱红衣,得到最佳脱皮条件为70℃下烘烤2 h;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出花生奶中各成分的最佳配比为花生浆∶豆浆∶牛奶=5∶3∶2,白砂糖添加量4.0%,复合稳定剂(黄原胶∶瓜尔豆胶∶羧甲基纤维素钠=8∶2∶1)的添加量0.20%。  相似文献   

11.
为科学利用大豆的生物固氮作用,筛选玉米大豆带状复种模式下最佳组合,本试验以‘大丰26’(IC1)、‘大丰30’(IC2)、‘强盛51’(IC3)及‘强盛388’(IC4)为实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长期定位试验测得各玉米品种氮素利用及产量数据。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带状复种模式下玉米产量及地上部生物量均表现为IC2>IC3>IC4>IC1 (P<0.05)。相比IC1、IC3及IC4处理,IC2处理下年平均氮素积累量、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及氮素偏生产率分别显著增加了10.8%、11.0%、15.3%;17.3%、32.3%、26.2%;36.8%、34.9%、30.1%;18.8%、20.6%、12.5%,而IC2处理年平均氮素收获指数较IC4处理显著降低4.6个百分点(P<0.05);此外,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素收获指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5)。综合表明,‘大丰30’与大豆带状复种能够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及氮素利用率,可作为山西省最优组合推广。  相似文献   

12.
对湿豆渣干燥和脱脂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干燥条件下豆渣中卵磷脂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最佳干燥方法为功率270 W下微波干燥4 min,再进行50℃热风干燥165 min,此时豆渣中的卵磷脂质量分数为2.05 mg/g。最佳脱脂方法是以乙醚为溶剂,料液比1:11,加热回流5 h,此时脱除的粗脂肪含量为12.69%。  相似文献   

13.
玉米大豆播期衔接对间作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完善玉米/大豆间作的播期衔接技术,在西南地区寻求合适的玉米、大豆播期。试验在田间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3个玉米播期:早播(A1:5月15日)、中播(A2:5月30日)、晚播(A3:6月14日)与3个大豆播期:早播(B1:5月30日)、中播(B2:6月14日)、晚播(B3:6月29日)为对象,研究不同玉米、大豆播期对大豆的干物质积累、器官分配比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开花后作物生长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荚果分配率和产量均在玉米中播时最高,开花后作物生长率较玉米晚播时高出33.2%;在R4、R6生育时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大豆荚果分配比率分别比玉米晚播时高32.4%,17.9%和26.3%,23.9%;大豆产量较玉米晚播时高75.7%。玉米中播时衔接不同播期的大豆,其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荚果分配比率和产量均在大豆早播时最高,在R4、R6生育时期,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与荚果分配比率比大豆晚播时分别高195.4%,58.5%和33.9%,26.7%;大豆产量较大豆晚播时高出128.7%。在玉米/大豆间作下,玉米中播(5月30日)间作大豆早播(5月30日),即玉米大豆同时播种时,可提高大豆开花后作物生长率,增加单株干物质累积量、籽粒分配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14.
大豆叶绿素含量动态表达的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绿素是光合作用中最重要的色素,与大豆籽粒产量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溧水中子黄豆×南农493-1后代衍生的244个F2单株,及筛选的150个SSR分子标记构建的连锁遗传图谱,在苗期至开花期测定F2衍生F2:3和F2:4家系生长正常单株的倒3复叶功能叶(非离体)的叶绿素含量13次,通过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v2.5软件包的复合区间法,动态定位了大豆叶绿素含量的QTL。结果表明,不同时间点共检测到20个QTL,其中,不同发育阶段间、年份间和地点间共同的QTL较少,不同时间点上的QTL差异较大,重复出现在N、D1a、F和K连锁群的QTL有3~4次。这些结果为叶绿素含量的遗传剖析和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大田机械化条件下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的群体产量及大豆的光合特性,为筛选适合河南省玉米-大豆的行距配置和减肥施用提供理论基础。设置行比和减肥2个因素,玉米单作、大豆单作为对照,其中行比设置玉米大豆行比2:4间作(2/4J)、玉米大豆行比4:4间作(4/4J)2个处理,减肥处理在上面行比处理上减量20%(2/4N、4/4N),研究了不同行距配置及减肥条件下的作物产量及大豆LAI、干质量、SPAD值及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2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处理2/4J、4/4J、2/4N、4/4N比单作减产,LAI、干物质、SPAD值和叶片光合速率均显著低于单作,但减氮前后比较,除LAI指标外,干质量、叶片光合速率(Pn)和SPAD值没有显著差异。建议河南玉米-大豆间作模式行距配置和施肥管理中,玉米大豆间作行比2:4(2/4J)减氮20%处理2/4N更增加光合产物积累,从而提高大豆产量,提高间作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不同品种大豆抗旱性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多年生产实践表明,在众多影响内蒙古大豆生产发展的因素中,干旱是极为重要的障碍因子,大豆品种的抗旱性也成为大豆高产的重要性状。本试验着眼于内蒙古大豆旱作生产实际,选用21个大豆品种(系),对开花结荚期不同品种大豆的叶绿素含量、保护酶活性、相对含水量及质膜透性等与抗旱性有关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试,并利用抗旱隶属函数法对供试大豆品种的抗旱性能进行分析,判断抗旱性强弱,为大豆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供试品种根据抗旱性能可分为4类,强抗旱品种为半野生大豆、秣食豆、吉育39号及晋豆15,抗旱类型为吉育30、吉育70、九农20、兴抗线1号、兴00-5091、吉育55、吉育35、吉育47、王中王和吉育56,中抗旱类型的品种有抗线4号、CK125、开育10号和吉育62号,弱抗旱品种有吉育38、中作962及中作引1号。  相似文献   

17.
大豆导入系群体芽期耐低温位点的基因型分析及QTL定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利用美国大豆品种Clark (供体亲本)与主栽品种红丰11 (轮回亲本)所构建的回交导入系,经过严格的芽期耐低温筛选鉴定,得到46个在芽期耐低温性状上明显超过轮回亲本的导入系个体。利用这套选择群体结合随机对照群体和基因型分析,通过基于遗传搭车原理的卡方分析和单向方差分析方法,检测到分布于大豆10个连锁群的14个与大豆芽期耐低温相关的QTL。其中卡方分析检测到12个供体片段的超导入位点,对芽期耐低温性状表现为正效应。方差分析检测到5个位点,也表现为正效应,且其中Satt237、SOYPRP1和Satt540 3个位点是两种方法共同检测到的,应视为与耐低温直接相关的QTL。本研究旨在创建大豆芽期耐低温分子育种的检测方法平台,为大豆芽期耐低温研究提供有用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8.
大豆抗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新品系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培育抗病品种是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 SCN)病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利用130个SSR标记对26份抗SCN 4号生理小种(SCN 4)新品系和15份感病品系进行基因型分析, 旨在明确抗病品系与SCN 4抗性相关联的SSR标记, 提出抗性基因分子标记鉴定方法, 以提高抗病品系在育种中的利用效率。研究表明, Hartwig与晋品系亲本具有不同的SCN 4抗病基因, 其遗传相似系数为0.362。与抗性显著关联的22个SSR位点分布在11个连锁群(LG), 推测LG D1b上分布的SSR标记附近存在1个新的SCN 4抗病基因; 而Satt684、Sat_230、Sat_222、Satt615和Satt231位点, 来自亲本Hartwig等位基因与抗病相关联, 而来自晋品系的等位基因与感病相关联, 在Sat_400、Satt329和Satt557等其他17个SSR位点, 来自Hartwig等位基因与感病相关联, 来自晋品系亲本的等位基因与抗病相关联。利用非连锁不平衡SSR标记Satt684和Sat_400可对供试品系进行有效的抗性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9.
以微胶囊化发芽大豆肽粗提物为主料,采用酸碱混合非水制粒法制备泡腾固体饮片,经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对制备泡腾饮片配方进行筛选。结果表明,泡腾片最佳配方为:黏合剂选择含有3%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无水乙醇溶液;微胶囊化发芽大豆肽粗提物粉末添加量为10%;崩解剂总用量为80%,由柠檬酸与碳酸氢钠组成,两者比例为1.4∶1.0,即添加量分别为47%,33%;甜味剂由三氯蔗糖和甜菊糖复合组成,两者添加量均为1%;香精添加量为0.2%。研制的泡腾饮片具有酸甜可口、营养价值高、有益健康、便于携带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甘蔗/菜用大豆间作条件下根瘤菌与大豆品种匹配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间种条件下甘蔗和菜用大豆的经济效益,筛选出在菜用大豆与甘蔗间作模式下与菜用大豆相匹配的菌肥,以2个根瘤菌菌肥CW和XFN-1和2个菜用大豆品种‘七星1号’和‘华春4号’为材料,研究了在菜用大豆与甘蔗间作模式下品种与根瘤菌菌肥的匹配性。结果表明:在菜用大豆与甘蔗间种下,接种CW和XFN-1根瘤菌菌肥使‘七星1号’和‘华春4号’2个品种的结瘤能力都显著提高;‘七星1号’的产量接菌后降低,不显著,而‘华春4号’接种CW根瘤菌菌肥后产量显著提高。这说明评价根瘤菌菌肥与大豆品种的匹配性应以产量指标为主要依据,直接利用大豆品种的结瘤能力不能很好地评价菌肥与品种的匹配性,因此‘七星1号’与CW和XFN-1根瘤菌菌肥不匹配,‘华春4号’与CW根瘤菌菌肥匹配性好。间作条件下,‘华春4号’不接菌处理每公顷鲜荚和荚秆产量分别为7846.9 kg和9499.9 kg,效益分别为28249元和19000元;‘华春4号’接种CW根瘤菌菌肥后每公顷鲜荚和荚秆产量分别为9418.0 kg和11172.0 kg,效益分别为33905元和22344元;收获鲜荚的效益远高于收获荚秆的效益,接种CW根瘤菌菌肥比不接菌处理增收20%。‘华春4号’接种CW根瘤菌菌肥,大豆单株多粒荚数、多粒荚重、百粒鲜重都显著提高,而其他农艺性状无影响,说明生物固氮的氮素能够协调大豆营养生长和促进生殖生长,从而显著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