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对36个水稻骨干系进行了RFLP分析,并对这些水稻材料的162个杂交组合育性进行了分组分类研究。杂种育性的遗传基础研究表明,亚种内杂交组合育性显著高于亚种间杂交组合育性。亚种间杂交不育性是由籼粳两个亚种间深刻的遗传分化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对36个水稻骨干系进行了RFLP(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并对这些水稻材料的162个杂交组合育性进行了分组分类研究。杂种育性的遗传基础研究表明,亚种内杂交组合育性显著高于亚种间杂交组合育性。亚种间杂交不育性是由籼粳两个亚种间深刻的遗传分化引起的。广亲和性品种为亲本之一的杂交组合多数(71.7%)具有正常的育性,RFLP分析表明,这些杂交组合的遗传基础特殊,其遗传距离大于典型的亚种内组合距离,而小于典型的亚种间遗传距离。广亲和性水稻种质的创建、改造和利用潜力是大的,广亲和基因作用及其与杂种优势表现有关的若干遗传育种学问题要协同一并去解决。  相似文献   

3.
邵游  唐锡华 《作物学报》1996,22(3):335-339
农垦58s及其转育于不同遗传背景的光敏核不育水稻与BT型不育水稻六千辛A和寒丰A杂交,得到的F1植株完全不育,证明农垦58s不育的2对稳性基因中有1对来源于农垦58,即为与BT型水稻等位的不育基因。  相似文献   

4.
不育临界温度值不同的增矮64S近等基因系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汉来  张端品 《作物学报》2001,27(3):351-355
采用人工控制的系列温度条件,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培矮64S-5株系的高世代自交(近交)群体进行单株雄性育性鉴定与系统选择,再经10代自交纯化,获得一套不育临界温度分别为23℃、24℃、26℃和28℃的培矮64S近等基因系。这套材料对研究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临界温度高低的遗传规律和花粉的育性温度控制机理有重要意义,其中不育临界温度为23℃的培矮64S具有较好的不育稳定性和遗传纯合性,可直接应用于两系杂交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5.
期望水稻的杂交技术能使水稻生产量大幅度增加,从而促进本国的外贸出口。basmati杂交种的成功培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效恢复系的可得到性以及该品系育性恢复遗传方面的基础知识。本研究于1998年筛选出278个测交种,以鉴定有效恢复系。这些测交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80年代,两系杂交水稻种子实行商业化推广以来,因其不育系在育性敏感期易受低温危害发生育性转换,严重影响种子的质量,所以,两系杂交水稻制种越来越受到各种业公司高度重视,如何有效降低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的风险,成为各生产单位共同研究的课题。本文从种子生产管理角度,简述了降低影响两系杂交水稻制种产量和质量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孙灿慧  禹锡刚 《种子》1997,(3):72-73,80
本文主要就紫稻的紫节性状进行遗传和利用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特殊紫色水稻的紫节遗传是受一对独立的显性标志基因控制的显性遗传。此基因不受任何基因的抑制,并且对光照表现钝感。因而其与一般绿节稻品种杂交,F1皆表现为紫节株。通过杂交转育的紫节恢复系与两系、三系不育系杂交结果,单株产量、单株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都接近和超过绿节稻恢复系。  相似文献   

8.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加省  余显权 《种子》2004,23(11):40-44
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发现受到育种家的广泛重视,它的形成机理同细胞质遗传理论密切相关.在杂交水稻生产中不育系决定着杂交水稻的生产及其种植面积.在不育性研究中主要是研究育性恢复基因对不育基因的恢复能力.前人的研究主要是从一个恢复系对应的一个不育系进行,也有人尝试着用恢杂的方式进行恢复基因的位置研究,不同的类型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本文对野败型、包台型、滇型、红莲型、马协型的遗传及基因的分子标记进行综述,对分子生物技术在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中的发展及应用进行探讨.以期为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构建萍乡核不育水稻显性核不育基因定位群体时,我们意外发现一些前人报道的保持系表现出恢复性,为此本试验对这几个品系与萍乡核不育水稻杂交后代育性分离做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萍乡核不育水稻不育单株与可育单株杂交F1代的不育株与可育株按1∶1分离,高温自交后代不育株与可育株按3∶1分离。萍乡核不育水稻不育单株分别与桂99、特青和9311BB23杂交,它们的F1代均可育,表现恢复性。由F1代产生的F1:2家系中出现全可育群体和育性分离群体的比例为1∶1。其中育性分离群体中不育株与可育株按3∶13进行分离。从育性分离的F1:2家系中的可育株自交产生的F2:3家系出现全可育群体和育性分离群体的比例为7∶6。这些分离规律表明,桂99、特青和9311BB23具有恢复基因,并对萍乡核不育水稻的显性核不育基因表现出显性上位作用,能抑制显性不育基因的表达,从而使不育性转变为可育。  相似文献   

10.
自从20世纪70年代中国成功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以来,不少学者致力于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的机理研究。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家已定位和克隆了控制细胞质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的基因。2006年华南农业大学刘耀光研究组在《The Plant Cell》上发表论文揭示:BoroⅡ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由线粒体编码的细胞毒素肽引起,两个含PPR蛋白基因中的任何一个均可破坏或降解细胞毒素肽使植株育性恢复,从而在分子水平解释了BoroⅡ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性的机理。这是中国科学家对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研究的最新贡献。  相似文献   

11.
用混合品系分析方法(BLA),在滇1型杂交水稻的保持系和恢复系中的DNA各取20个样混合,对OSR—33引物进行筛选,结果发现OSR—33引物在保持系和恢复系中有遗传差异。然后又用这对引物分别对保持系和恢复系的单株DNA样品进行扩增。另外,用滇1型杂交粳稻的保持系和恢复系与不育系进行测交,杂种F1花粉的育性经1%的I—KI染色。用扩增出的带型与F1花粉的育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扩增出带型与花粉的育性呈显著正相关,两种带型对应的花粉可育率均值经t测验差异极显著,表明OSR—33标记与滇1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连锁,由于OSR—33引物是设计在第10染色体长臂的中部,所以,滇1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的一个基因可初步定位于第10染色体长臂的中部。  相似文献   

12.
云南水稻品种的亲和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顾兴友  顾铭洪 《作物学报》1995,21(6):649-658
将101个云南水稻品种分别与3个籼型和3个粳型测验品种杂交,考察了各组合F1的小穗育性。同时对各被测品种的6种形态性状的分化按程氏指数法进行调查,分析了云南稻品种亲和性分化与形态性状分化之间的关系。根据测交F1小穗育性的高低,参照籼粳测验品种之间F1的育性水平,可将被测品种的亲和性分成灿型、粳型、中间型、广亲和型和特殊亲和性5个类群。各类群所含品种数分别为47个、21个、16个、6个和5个,另有6  相似文献   

13.
杂交水稻不育系育性及鉴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德明 《种子》1990,(5):47-50
在杂交水稻的繁殖和制种过程中,亲本不育系种子的纯度不仅直接影响繁殖制种的产量,而且还影响杂交水稻杂种优势的发挥。本文通过对13个不育系两地三季鉴定试验结果的分析,力求对杂交水稻不育系育性变异及鉴定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邵游  唐锡华 《作物学报》1996,22(3):335-339
农垦58s及其转育于不同遗传背景的光敏核不育水稻与BT型不育水稻六千辛A和寒丰A杂交,得到的F_1植株完全不育,证明农垦58s不育的2对隐性基因中有1对来源于农垦58,即为与BT型水稻等位的不育基因.由此推论农垦58s源于农垦581个基因位点的突变,而它的光敏不育性则为此突变基因和原有不育基因重叠作用的结果.当用作光敏不育的恢复亲本原已存在或不存在BT型水稻不育基因,决定了它们杂种F_2代的可育株和不育株呈3:1或15:1不同的比率分离.  相似文献   

15.
龚慧明  贺浩华 《种子》2006,25(9):42-45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是水稻中首次发现的显性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突变体.本文从该材料的遗传规律、基因定位、育性转换规律、细胞学特征、败育过程的生理生化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其研究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转基因水稻中外源sck基因的遗传表达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转sck基因高代稳定水稻亲本和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外源sck基因的遗传表达特性.结果表明:外源sck和hpt基因都能自交连锁稳定遗传到T11并表达,且连锁基因和表达活性可杂交转移到不育系和杂交组合中,外源sck基因在杂种F2代以单基因显性遗传3∶1的模式进行分离,但也出现自交hpt基因丢失,杂交hpt基因甚至sck基因未获得成功转移的现象.田间抗虫性观测表明,转sck基因水稻对钻蛀性螟虫抗性不足,对卷叶螟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外源sck基因在转化或杂交转育的亲本及组合中均获得表达,且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特性和基因累加效应,基本为叶片的表达活性高于叶鞘.  相似文献   

17.
两系法杂交稻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晓建  李仁端 《种子》1999,(1):28-30
本文扼要概述了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转换,育性遗传,再生复育和核不育系的选育方法,以及水稻广亲和性的概含,测定方法,遗传行为和广亲和系的选育方法。在此基础上,从核不育系选育,广亲和系选育,组合选配等三个方面,评述了两系法杂交稻育种进展,客观地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矮败协青早A花培提纯后代的育性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矮败协青早A花培提纯后代的育性稳定性研究陈劲松,张家宏,葛美芬,王宝和,白和盛(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扬州225002)杂交水稻群体的纯与杂,直接影响着杂种优势的充分表达,在影响杂交稻亲本纯度的诸因素中,不育系本身育性的变化占主要位置。据安徽省巢湖市种...  相似文献   

19.
试议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异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光敏核不育水稻遗传异质性主要表现:(1)高世代群体的育性尚在分离;(2)同一样本内个体的PE(光周期效应指数值),TE(温度效应指数值)及PE与TE的组合是具多样性;(3)同一样本内个体的败育临蚧日长值不一致。建议从提高个体育性转换的整齐度入手解决异质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自从20世纪70年代中国成功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以来,不少学者致力于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的机理研究。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家已定位和克隆了控制细胞质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的基因。2006年华南农业大学刘耀光研究组在《ThePlantCell》上发表论文揭示:BoroII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由线粒体编码的细胞毒素肽引起,两个含PPR蛋白基因中的任何一个均可破坏或降解细胞毒素肽使植株育性恢复,从而在分子水平解释了BoroII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性的机理。这是中国科学家对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研究的最新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