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据相关资料可知,稻田养鱼模式在我国南方地区使用较多,其属于一种生态种养模式,有着公害极少、投资较少、效益较高等多方面的特点,从而在很多地区广泛运用。基于此,分析和探讨稻田养鱼模式下的水稻栽培新技术,以进一步提高水稻种植产量、鱼养殖产量。  相似文献   

2.
目前,水产养殖空间一直压缩,向稻田要空间,发展稻田养鱼养殖前景广阔。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生产方式,是稻鱼、稻虾等共生的生态系统。基于此,利用稻田进行稻田鲤鱼生态养殖技术探究,从稻田工程到鱼种放养、水稻栽培和日常管理,最后收获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希望能够为稻田养鱼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稻鸭、稻鱼复合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展茗  曹凑贵  汪金平  代光照 《土壤学报》2008,45(6):1179-1183
21世纪以来,由于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市场对绿色安全稻米的需求,稻田种养复合生态系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模式多种多样,在我国南方地区主要以稻田养鸭、养鱼、养虾为主。同时对稻田种养复合生态系统的机理及其效应也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相关研究表明:稻鸭共生可利用鸭子的活动、觅食产生中耕除虫的效果[1,2],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稻鸭共生有利于稻田通风透光,改善水稻群体结构;提高土壤肥力[3~5];还能减少稻田中的产甲烷菌数量,减少甲烷排放[6~9]等方面作用。然而对于稻田养鸭、养鱼后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多样性方面的研究还很少,甘德欣等[10]研究表明稻田养鸭后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但对土壤微生物  相似文献   

4.
大足县稻田养鱼模式的环境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尝试使用环境经济学费用效益分析手段,对稻田养鱼生态农业模式进行分析解剖,力图从财务分析和经济分析对比的角度,阐明稻田养鱼模式的优劣,进一步分析稻田养鱼模式推广中遇到阻力,提出相应的促进对策。  相似文献   

5.
目前,水产养殖空间受到压缩,要向稻田要空间,于是发展稻田养鱼前景广阔。黑鲤是稻田养殖的土著种,对稻田土著黑鲤进行稻田生态养殖技术探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从稻田工程到鱼种的放养,水稻的栽培和日常管理,总结出一套稻田养殖黑鲤技术。  相似文献   

6.
稻田养鱼是集养殖与种植于一体的全新产业模式,其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且充分发挥了生物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农民的经济效益。基于此,分析了当前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其发展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贯彻落实五大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改革,紧紧围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建设,确保粮油生产稳定发展,保障粮油产品安全,实施"就地储粮、科技储粮"的粮油发展战略。于广西灌阳县新圩镇开展绿色水稻增产增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区,并开展了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和稻田养鱼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每667 m~2放养1 733尾效益最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稻田养鱼的作用与意义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养鱼是一种把鱼类养殖和水稻种植有机结合的一种综合生态农业模式,以种植水稻为主、以稻田养鱼为辅,完全发掘稻田的生产潜力,以养鱼促进水稻更好地生长,实现稻田资源的最大利用,实现农民对鱼和水稻的双重丰收。稻田养鱼不仅提高了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也使得养殖业和种植业同时得到了优化,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属于一种集约化经营模式,对生态农业具有很大发展前景,促进了社会、经济、生态各方面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流域面积在全国排名第46位。近年来,汾河流域生态渔业产业发展迅速,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目前渔业产业分散、渔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等问题突出,这也是我国大多数地区渔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因此,从技术层面结合现代渔业产业要求,重点探讨了"以鱼养水、以水养鱼"养殖模式、稻田养殖蟹虾模式、湿地模式、莲鱼混养模式、生物浮床鱼菜共养模式、垂钓模式及休闲渔业模式等多种适合在汾河流域开展的生态渔业发展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GIAHS保护试点: 价值、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留存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它们不仅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同时也对全球可持续农业产生积极影响,并成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旨在对全球重要的、受到威胁的传统农业文化与技术遗产进行保护。目前我国已有4个GIAHS保护试点,即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和贵州从江县侗乡稻鱼鸭系统,2个候选试点,即云南普洱古茶园和茶文化及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本文基于FAO对GIAHS项目价值标准的解释,系统梳理了这6个试点的概况、价值、面临的威胁以及保护建议等,以期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指导依据。GIAHS的价值主要包括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和文化价值、科研与示范价值等。目前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比较效益降低、适龄劳动力大量外流、现代观念的冲击和多重价值认识不足等。文章还提出了对GIAHS试点保护的建议,主要为引入动态保护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宣传力度,建立科学的保护理念;完善制度建设,形成可持续的保护机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建立多方尤其是社区参与机制以及建立农业文化品牌,形成动态的保护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不可否认现代化大规模农业生产在保障粮食数量安全方面贡献巨大,但在一些适合小规模耕作的山区,经典的传统农业模式比常规农业耕作方式更具优势。本文基于生态价值观,以浙江省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和常规稻作系统为例,针对农户和国家两个不同层次主体,综合计算了上述两种农业生产模式的效益。结果表明,就直接经济收入而言,稻鱼共生系统的净收入比常规稻作系统高2184元·hm-2,投入多1453元·hm-2,其投入产出比和投资利润率较低;但若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稻鱼共生系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常规稻作系统高7447元·hm-2,平均每公顷的综合价值高9631元,同时其投入产出比和投资利润率优于常规稻作系统。基于效益分析,稻鱼共生系统的补偿标准下限为6532元·hm-2,上限为16045元·hm-2,政府可以通过对农户的补贴实现直接经济价值和社会综合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2.
稻-鱼系统的发展与未来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耕地和淡水是保证全球食物可持续供应所必不可少的资源,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在保障食物供给的同时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当今世界农业面临的重大挑战。稻-鱼系统(本文的"鱼"是水产生物的统称)是通过有效利用水土资源同时产出稻谷和水产品的重要农业方式,对保障区域食物供给和保护当地资源和环境有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全球稻鱼-系统迅速发展,至目前全球六大洲的稻作区共28个国家都有了稻-鱼系统的分布;在中国稻-鱼系统也正由原来传统、规模小、养殖单一的模式逐渐发展为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和养殖多样化的模式。大量研究表明,稻-鱼系统可实现水稻产量稳定和获得水产品,稻-鱼系统同时具有化肥农药减量和农业面源污染降低等效应;稻-鱼系统也有助于解决水产单一养殖而产生的面源污染。虽然全球1.63亿hm2稻田面积90%以上具有发展稻-鱼系统的潜力,但目前稻-鱼系统的比例仍很低,我国稻-鱼系统面积也仅占稻田面积的4.48%。因此,保障稳产高效可持续的稻-鱼系统发展,需要对不同稻作区发展稻-鱼系统的生态经济可行性和适应性进行评估,同时必须建立新的技术体系(田间设施、种养结合技术、农业机械等),并适当扩大规模和创建品牌以增加农民收益。  相似文献   

13.
稻鱼共生系统的推广潜力分析——以中国南方10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田浅水环境为许多水产动物提供了生境,也为稻鱼共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一个区域的稻田是否适合发展稻鱼共生系统,常常受到当地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了解这些影响对有效推广稻鱼共生系统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南方10省为研究区域,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稻鱼共生系统的推广潜力。研究利用气象资料和农业统计数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构建了研究区域内的稻田地理分布数据库,确定了15个影响稻鱼共生系统推广效率的指标,通过指标的层级模型和线性加权评分法对不同稻田的推广优先等级进行评估,并构建了基于稻田总面积、推广率和单产水平下鱼产量估算的简易模型。结果表明,综合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研究区域内的稻田可划分为4个推广优先等级,面积占比分别为:等级1占29.6%(3.59×106 hm2),等级2占16.9%(2.05×106 hm2),等级3占24.2%(2.94×106 hm2)和等级4占29.4%(3.57×106 hm2);其中湖南、四川、江西和浙江4省的稻田50%以上属于等级1和等级2,而在云南和贵州基本上所有的稻田都属于等级3和等级4。等级1和等级2的稻田适合推广集约型稻鱼共生模式,这两个等级的稻田每个生长季可产出最高鱼产量分别为3.77×106 t和2.15×106 t;而等级3的稻田适合进行粗放型和集约型模式相结合的推广方式,粗放型和集约型模式最高鱼产量分别为0.62×106 t和3.09×106 t。本研究主要结果为合理制定稻鱼共生系统推广策略提供借鉴,也可为国内外稻田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传统稻鱼系统生产力提升对稻田水体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何在提升传统农业系统生产力的同时又不破坏其内涵、还对环境不产生负面影响,是一个受到研究者持续性关注的挑战性课题。本研究以具有1 200年历史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系统为例,研究稻鱼系统鱼的放养密度对生产力和环境的影响,探讨能够显著提升稻鱼系统生产力且又不破坏其传统性(产品优质、环境友好)的途径。研究表明,传统稻鱼系统(RF)(田鱼目标产量375 kg.hm 2)与水稻单作系统(RM)水体的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及铵态氮(NH4+-N)含量均没有显著性差异。随着田鱼养殖密度提高(鱼产量由750 kg.hm 2提高到3 000 kg.hm 2)和饲料投入的相应增加,稻鱼系统的生产力和经济产出大幅度提高(稻鱼系统的净经济收入增加25.2%~101.4%),但稻鱼系统(RF)水体的COD值及TN、TP和NH4+-N含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当鱼目标产量增至3 000 kg.hm 2时,水体TP含量和COD值显著提高,面源污染风险增加。分析还表明,鱼放养目标产量为2 250 kg.hm 2时,稻鱼系统经济效益最佳,此时净经济收入比传统稻鱼系统增加55.9%,并且不会对水体环境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农业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利用的研究现状与未来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现代农业"生产力高,但生物多样性简单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生态学效应常常被忽略,其生产力的稳定性主要依赖于化学肥料、农药、灌溉和高产品种等的投入。传统农业则是利用当地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产出食物和维持系统的稳定。因而现代农业能否借鉴传统农业对生物多样性利用的经验,将工业化模式的现代农业转换为生物多样性利用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农业受到关注。本文分析了农业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及农业方式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综述了农业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利用模式与效应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在现代农业系统中,利用生物多样性需要开展的研究,即区域上如何布局农业景观多样性,农田内如何根据生物之间的互惠关系配置物种多样性的种养体系,如何建设与生物多样性利用相应的田间设施和发展新型的农业机械、并建立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传统地区稻田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 以云南哈尼梯田为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是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基于农户的受偿意愿以及政府对补偿资金的投入产出分析构建了稻田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框架。其次,以云南哈尼梯田稻鱼共作的稻田系统为例,计算了哈尼梯田地区农户放弃一定程度化肥、农药施用的受偿意愿,并评估了不同化肥、农药限制施用条件下稻田所能供给的生态系统价值,最后基于政策有效性目标构建了哈尼梯田地区稻田生态补偿的动态标准。结果表明:在化肥、农药施用的不同限制条件下,农户的受偿意愿与限制标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接受政府直接补贴形式的补偿意愿为每年3 727~8 732元.hm 2,接受市场调控下稻米价格上涨的幅度为1.25~2.45元.kg 1。因此,以稻田养鱼减半化肥用量并不施用农药为例,初始时稻米价格未能提高,政府需要补偿农户7 462元.hm 2,但生态环境收益仅为7 447元.hm 2;当稻米价格提高1元.kg 1时,政府只需要补偿农户7 112元.hm 2,此时政府的投入盈余335元.hm 2。  相似文献   

17.
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梯田是人类依山势就地利挖掘而成的山地农业生产系统,许多梯田至今仍发挥着生产功能,展现了人类适应与利用自然的智慧,其包含的生产技术、农业管理经验和传统农业知识,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既是典型的山地生态农业模式,也是杰出的生态与文化景观,更是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其中,稻作梯田为其极具代表性的重要类型。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由于无法使用机械化作业,稻作梯田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的劣势愈加突出。一些地方还因为旅游业的不合理发展,引发了梯田农业系统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诸多问题,甚至因改种旱作或抛荒造成了梯田的垮塌。稻作梯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了不同学科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系统收集国内外稻作梯田保护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保护对象、保护措施、主要问题及原因等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稻作梯田的保护对象包括梯田景观、梯田生态和梯田文化3个部分。其中,梯田景观包括梯田结构、水源涵养林、农田灌溉系统和村落;梯田生态包括传统作物品种、生物多样性、农田环境质量和传统小农复合经营模式;梯田文化则包括居民服饰、建筑物等物质文化,以及歌舞、节庆等精神文化和水资源管理、森林管理等制度文化构成的非物质文化。2)造成稻作梯田景观破坏、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等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现代科技的冲击、市场需求的驱动、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和替代性产业发展不合理等。3)稻作梯田的主要保护措施包括:适度的产业发展、构建和完善保护管理制度和机制、加强科学研究等。未来稻作梯田保护研究,应在强调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放在梯田系统退化的内在与外在因素、长期监测与动态评估、适宜的产业发展模式与途径和典型案例跟踪及评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Meta分析湖南省双季稻田甲烷排放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是农业生产中甲烷的主要排放源。探索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甲烷排放的影响,对湖南省双季稻可持续生产意义重大。该研究利用Meta分析方法,基于该区域53篇公开发表研究文章中收集的840对数据研究发现:湖南省双季稻田中,双季稻甲烷排放占全年甲烷排放的97.9%,且晚稻甲烷排放显著大于早稻;冬闲期种植作物显著增加了双季稻田43.88%(P 0.05)的甲烷排放;免耕和复合种养(稻田养鸭、稻田养鱼等)则分别显著降低了双季稻26.84%、37.02%(P 0.05)的甲烷排放;另一方面,从单位产量甲烷排放来看,施氮肥显著降低了双季稻40.01%(P 0.05)排放量,这主要是由于水稻产量显著提高了73.87%(P0.05);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显著增加稻田甲烷排放量,显著增加了68.11%、71.80%(P 0.05)的双季稻单位产量甲烷排放量。研究结果表明,在湖南双季稻生产中合理采用免耕、复合种养措施并合理化肥料投入等措施有利于平衡该区域水稻增产与甲烷减排。  相似文献   

19.
长江经济带稻田耕作制度绿色发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之一。稻田耕作制度是长江经济带整个农业耕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长江经济带稻田耕作制度绿色发展,对于维护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长江经济带稻田耕作制度具有起源的古老性、模式的多样性、结构的复杂性、功能的高效性和影响的国际性的显著特点。当前,长江经济带稻田耕作制度发展面临着熟制缩减、投入过量、资源浪费、养地削弱、基础脆弱和效益下降等突出问题与挑战。为实现长江经济带稻田耕作制度的绿色发展,应在遵循―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的前提下,采取如下对策与措施:1)绿色覆盖,做到稻田―一年四季,季季皆绿‖; 2)绿色培肥,充分利用绿肥、农家肥、沼液、沼渣,以及生物肥料、专用肥料等培肥稻田土壤,提高稻田地力;3)绿色防控,应用农业防治技术(如实行作物轮作换茬)、生物防治技术、生态调控技术和理化诱控技术等防治稻田作物病、虫、草、鼠、鸟害; 4)绿色修复,采用轮作休耕、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修复剂、种植绿肥和修复植物等多种措施,对已―退化稻田‖―污染土壤‖进行修复; 5)绿色利用,包括对稻田农业资源及废弃物的立体利用、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6)绿色产品,将长江经济带稻田―打造‖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