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铃薯施肥播种起垄全膜覆盖种行覆土一体机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实现全膜覆盖种行覆土马铃薯机械化种植,针对地膜全域覆盖膜上对行覆土等难题,设计了马铃薯施肥播种起垄全膜覆盖种行覆土一体机。对样机关键部件进行了分析与设计,确定了液压偏置悬挂装置、跨越式膜上覆土装置、排种系统、碎土整形装置结构及工作参数,解析了核心部件作业机理。田间试验表明,马铃薯施肥播种起垄全膜覆盖种行覆土一体机膜下播种深度合格率为86%,种薯间距合格指数为89%,重种指数为5%,漏种指数为4%,种行覆土宽度合格率为92%,种行覆土厚度合格率为94%,邻接行距合格率为86%,地膜采光面机械破损程度为48.1 mm/m2,渗水孔间距合格率为96%。田间性能试验指标均达到国家和行业标准要求,试验结果满足设计要求,能够实现施肥、播种、起垄、全膜覆盖、种行覆土一体化作业。  相似文献   

2.
双曲柄多杆式马铃薯膜上打孔种植机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马铃薯先覆膜后播种种植方式无配套膜上打孔播种机具的问题,该文基于西北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马铃薯大垄双行栽培模式,设计了双曲柄多杆式马铃薯膜上打孔种植机。对样机关键部件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建立了双曲柄多杆膜下成穴机构的运动学模型,确定了双曲柄多杆膜下成穴机构、侧开式排种机构、提土装置、对穴覆土装置结构及工作参数,确立了传动系统方案,解析了核心部件作业机理。田间试验表明,膜下播种深度合格率、穴孔错位率、穴距合格率、膜孔全覆土率和地膜采光面机械破损程度分别为92%、5%、88%、93%和52.1 mm/m~2。田间性能试验指标均达到国家和行业标准要求,试验结果满足设计要求,能够实现马铃薯膜上打孔播种和对穴覆土一体化作业。  相似文献   

3.
在甘肃省庄浪县山地梯田试验了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模式。结果表明,通用全膜垄上播种栽培模式马铃薯生育期适中,商品率高,经济性状好;该模式下,折合产量最高,为47 824.1 kg/hm2,较露地栽培增产 9 305.6 kg/hm2,增产率24.16%。全膜垄作侧播折合产量44 444.4 kg/hm2,较露地栽培增产5 925.9 kg/hm2,增产率15.38%;全膜微垄垄播折合产量42 824.1 kg/hm2,较露地栽培增产11.18%。通用全膜垄上播种较当地主栽模式全膜垄作侧播产量增幅较大,全膜微垄垄播较全膜垄作侧播略有减产。  相似文献   

4.
在榆中县川水地高垄黑色地膜覆盖灌溉栽培条件下,对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自育的14个马铃薯新品系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新品系L1011-15折合产量最高,达48 728.1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薯10号增产8.8%;L08104-13折合产量次之,为48 005.40 kg/hm2,较对照陇薯10号增产7.2%。综合评价,L1011-15、L08104-12这2个新品系综合性状优良,生长健壮,抗逆性强,折合产量高,抗病性强,且薯块大、丰产性好,可作为榆中县川水地高垄黑色地膜覆盖灌溉栽培的优良马铃薯晚熟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5.
在大田条件下,以不同覆盖种植方式为处理,通过测定土壤含水量、耕层土壤温度、马铃薯生长指标和经济产量等,研究不同覆盖种植方式对旱地马铃薯土壤水热状况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和垄沟全膜覆盖处理相比,垄膜沟草覆盖能显著提高马铃薯苗期0~25cm土壤温度3℃左右,降低盛花期至收获期0~25cm土壤温度2℃左右;其次,垄膜沟草覆盖显著提高播前0~30cm土层含水量,增加收获后0~1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垄膜沟草覆盖的株高、单株薯块重、大薯率、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且秋季覆盖的产量优于春季覆膜,故垄膜沟草秋季覆盖是适宜半干旱区旱作马铃薯的高产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6.
垄作免耕影响冷浸田水稻产量及土壤温度和团聚体分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研究垄作免耕对冷浸田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同时,观察其耕层土壤温度和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变化,旨在为冷浸田的综合治理技术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湖北省冷泉烂泥型冷浸田为对象,采用垄作免耕栽培田间定位试验方法,设计垄高10(LG10)、15(LG15)、20 cm(LG20)和平作(CK)4个处理种植中稻。研究结果表明,起垄(垄高10和15 cm)能显著(P0.05)提高冷浸田水稻产量,2011年和2012年垄高15 cm较CK分别增产10.95%和18.51%;与CK处理相比,垄作土壤平均增温范围为0.4~1.2℃,在0~5 cm土层内,垄作处理的土壤大团聚体(1 mm)含量明显提高;在5~25 cm土层内,土壤大团聚体含量LG15最高、CK最低、而LG20和LG10处于两者之间。垄高15 cm对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大于垄高10和20 cm。垄作对冷浸田表层(0~5 cm)和下层(5~25 cm)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存在差异,起垄后表层土壤大团聚体数量高于下层。但是,不同起垄高度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大团聚体的变化不存在对应的数学正相关。综上所述,冷浸田合适的免耕起垄高度为15 cm。  相似文献   

7.
全生物降解地膜可作为治理农用聚乙烯地膜残留污染的主要措施之一,但由于其生产工艺不同致使降解性能差异较大,导致使用区域范围和作物种类受限,推广使用时需做适合性试验。为明确全生物降解地膜在河西灌区马铃薯栽培应用中能否满足其生育期对热量的需求,为河西灌区马铃薯种植中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聚乙烯地膜及区域农业生产绿色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以马铃薯品种大西洋为指示品种,选用聚乙烯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进行垄上覆盖栽培,研究了在河西灌区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对马铃薯田耕层土壤温度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覆盖聚乙烯地膜相比,采用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时5、15、25 cm土层土壤日平均温度降低了1.10 ℃,马铃薯折合产量(39 073.50 kg/hm2)增加了13.64%,这表明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能够满足马铃薯生育期对热量的需求,可显著增加马铃薯产量。综上,在不改变当地田间管理措施的条件下,在河西灌区马铃薯栽培中可以使用符合或优于国标(GB 35795-2017)要求的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聚乙烯地膜。  相似文献   

8.
为减少坡耕地作物播种至出苗期间的水土流失,通过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形成微地形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共设置6个处理,T1处理为深开沟播种(沟深20 cm),T2处理为浅开沟播种(沟深10 cm),T3处理为塘播,T4处理为起高垄播种(垄高20 cm,宽30 cm),T5处理为起低垄播种(垄高10 cm,宽15 cm),T6处理为无处理直接播种(空白对照),各处理分别以10°,15°,20°坡度在40,80,120 mm/h雨强下进行27场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开沟和起垄播种处理都能有效减轻水土流失,各处理的水土保持效果为T1>T4>T2>T5,T3和T6间差异不显著,T1的水土保持效果最好,在各坡度和雨强下,较T6地表径流产生时间延缓65.9%~178.1%,入渗强度增大102.6%~195.1%,地表径流量减少75.6%~82.6%,土壤侵蚀量减少95.3%~99.1%。深开沟播种T1和起高垄播种T4能够很好地将雨水积留在沟或垄沟中,并且能有效防止沟中积水破垄或越沟流出,其中T1防止沟中积水越沟流出效果最好,仅在极少情况下发生。通过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形成的微地形对...  相似文献   

9.
农田覆膜对冬小麦土壤水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以往在不同覆膜栽培方式下冬小麦土壤水热效应规律的研究不足,探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冬小麦土壤水分效应和温度变化规律。试验共设计宽窄行垄膜(WLR)、宽窄行平膜(WPR)、等行距垄膜(DLR)、等行距平膜(DPR)、等行距平作裸地(CK)、全膜平作(PM)6个处理,采用TRIME-TDR和ECH2O水分传感器进行分别测定0—200cm土壤含水率以及5cm,10cm,15cm,20cm,25cm的土层地温的动态监测,以探索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热的影响。结果表明:(1)冬小麦全生育期内,0—200cm土层,PM,WLR处理的平均土壤贮水量分别比CK增加了8.52%,6.81%,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在冬小麦生长阶段4月和5月降雨充沛时期,所有覆膜处理土壤含水率较对照处理分别减少2%~12%。(2)降雨对覆膜条件下的土壤水热影响较大,雨后覆膜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较不覆膜低,土壤表层温度急剧下降,25cm以下深层土壤温度下降相对缓慢。(3)土壤温度日变化随土层深度呈"锥形",5—25cm土层深度每增加5cm,土壤温度随气温的变化滞后0.8h左右。在干旱少雨时,宽行起垄覆膜能显著增加土壤贮水量,调节膜下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10.
从选地整地、品种选择、种子要求、施肥、起垄、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方面总结了全膜高垄侧播马铃薯带状套种糯玉米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以张豆1号为指示品种,在会宁县旱地进行了大豆全膜覆土穴播适宜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当行距为60 cm、穴距为14 cm时,大豆折合产量最高,为3 156.25 kg/hm2;行距为50 cm、穴距为18 cm和20 cm时,大豆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3 054.17、2 987.50 kg/hm2。且这3个密度处理的大豆综合性状优良。因此认为,会宁县旱地大豆全膜覆土穴播栽培的最佳种植密度为行距60 cm、穴距14 cm和行距50 cm、穴距18~20 cm。  相似文献   

12.
以齐黄34为指示品种,在2015年相同密度试验的基础上,2016年再度在环县进行了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土穴播和全膜等距微垄沟播等3种不同大豆起垄种植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全膜等距微垄沟播种植模式下的大豆折合产量最高,为3 277.8 kg/hm2,较对照增产80.2%;全膜覆土穴播次之,为2 976.1 kg/hm2,较对照增产63.6%;全膜双垄沟侧播排第3,为2 800.5 kg/hm2,较对照增产54.0%。全膜等距微垄沟测播种植模式下的大豆产量仍优于全膜覆土穴播和全膜双垄沟侧播,推荐为大豆种植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3.
李月梅 《土壤通报》2007,38(5):1033-1035
运用正交试验设计Fuzzy分析法,研究了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中不同覆土时间、覆土材料、覆土厚度对生物学效率的影响,以寻求双孢蘑菇栽培的最佳覆土模式,为提高双孢蘑菇栽培的经济效益提供依据。结果表明,3个因素中覆土材料对生物学效率影响最大,其次为覆土厚度,再次为覆土时间。最理想的覆土模式为播种后16天覆3cm或2.5cm厚林下褐土最为有利。以此模式栽培双孢蘑菇,生物学效率可达到50%以上,产量可达10kg/m2以上。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垄作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全膜双垄垄播栽培商品薯率高、结薯数多,折合产量35 606.1 kg/hm2,较露地垄作增产7 310.6 kg/hm2,增产率25.8%。建议在庄浪县大面积推广马铃薯黑色全膜双垄垄播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作物地膜覆盖安全期指某一作物在某一区域要求地膜覆盖的最佳天数,也就是地膜覆盖农田土面能保持膜面完整的日数,在此日数之前地膜应该保持基本完整,维持增温保墒等功能,此日数之后,这些功能基本消失。华北集约农区水分条件基本能满足马铃薯生长的需求,因此,生产中主要根据该区域自然条件和作物对温度需求的特点适期揭膜。为确定华北集约农区马铃薯种植的最佳揭膜时间,在青岛市以露地种植为对照(T1),分别设置了播种后覆膜30d(T2)、60d(T3)、75d(T4)、90d(T5)4个中途揭膜和全生育期覆膜不揭(T6)共6个处理,观测田间10cm土层土壤温度以及马铃薯生育期、出苗率及产量等指标。结果发现:与露地(T1)相比,地膜覆盖(T2、T3、T4、T5和T6)可以促使研究区马铃薯提前5d出苗,且出苗率得到提高;全生育期覆膜(T6)通过提高地温从而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在马铃薯播种-出苗期,全生育期覆膜(T6)处理较露地(T1)10cm土层土壤日平均温度提高1.1℃,10cm土层地积温增加66.1℃·d。不同揭膜时间的试验结果显示,在播种后60d揭膜处理中,马铃薯田10cm土层的地积温较高,为1795.6℃·d。此外,在马铃薯播种60d内地膜覆盖可以显著提高马铃薯田10cm土层地温日较差,播种60d后揭膜对10cm土层地温日较差影响不大。研究结果显示马铃薯产量与地膜覆盖和揭膜时间密切相关,对照露地种植(T1)产量最低,为40.3thm−2;60d揭膜(T3)最高,为45.7thm−2,较露地种植(T1)增产13.4%;75d揭膜(T4)较高,较露地种植(T1)增产10.4%。综合看,在该地区马铃薯生产中覆膜后60~75d进行揭膜最合适,即该地区马铃薯地膜覆盖安全期为60~75d。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湖南省地区,对春播马铃薯进行了绿肥聚垄地膜覆盖、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普通翻耕4种不同栽培方式处理,研究了马铃薯在不同的栽培方式下对土壤温度、水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生产前期,土壤平均温度和含水量均是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地膜覆盖栽培绿肥聚垄栽培普通栽培。且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马铃薯的产量可增加25.6%,而地膜覆盖栽培栽培方式马铃薯产量降低15.8%。因此,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能够显著地提高马铃薯的田间温湿度和产量,而地膜覆盖可采取前期覆膜、中后期撤膜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7.
半干旱地区沟垄微型集雨种植马铃薯最优沟垄比的确定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沟垄微型集雨种植马铃薯,垄作为集水区,沟作为种植区,采用三种沟垄比和两种下垫面材料。在2001~2002年的试验中,膜垄种植马铃薯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是对照的2.8倍(2001)和2.4倍(2002),土垄种植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和对照相差不大;由于降雨量和降雨高峰期出现时段的不同,虽然使2001~2002年度沟垄微型集雨种植马铃薯产量有所差异,但在两年试验中,马铃薯增产趋势基本一致,膜垄种植马铃薯产量分别比对照平均提高231%(2001)和153%(2002),土垄种植马铃薯产量分别比对照平均提高58%(2001)和23%(2002)。通过直线回归分析,在半干旱地区膜垄种植马铃薯最佳沟垄比为60 cm∶40 cm,当沟垄比为60 cm∶40 cm马铃薯产量的期望值可以达到最大,该技术是适合于半干旱地区的能较好提高降水利用率和产量的一种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8.
以马铃薯主粮化品种陇薯9号为材料,研究了覆膜、大垄、减N等栽培措施对植株叶片光合生理参数、田间枯萎病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和施肥处理显著影响陇薯9号叶片光合生理参数和叶片中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其中减施N肥10%对陇薯9号叶片光合生理参数影响更加明显。在相同的施肥条件下,覆膜栽培陇薯9号原种田间枯萎病发病率显著高于露地栽培;120 cm覆膜大垄双行栽培陇薯9号原种田间枯萎病发病率明显低于90 cm覆膜单行,田间块茎产量最高。说明高寒阴湿旱作区适量减施N肥则更符合马铃薯经济、高效、安全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在垄膜沟灌、单蔓整枝栽培条件下对引进的15个厚皮甜瓜新品种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黄金7号品质好,抗逆性适中,折合产量最高,较当地主栽品种西州蜜25增产38.94%;甘甜120次之,折合产量较西州蜜25增产21.15%,抗逆性强.这2个品种均为中熟品种,经济潜力大;银峰和都蜜橙5号抗逆性强、品质好,折合产量分别较西州...  相似文献   

20.
膜下微润带埋深对温室番茄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微润灌溉对温室轻度盐碱地番茄土壤水盐的影响,通过设置3种不同埋深(10 cm、15 cm、20 cm),探究了不同微润带埋设深度下,膜内(番茄种植行)、膜间(番茄行间)土壤含水量和含盐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膜内、膜间土壤水盐的变化规律在不同埋深下保持一致,膜内土壤水分随时间推移先增大后减小,盐分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小;膜间土壤水分、盐分均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膜间土壤含水量始终小于膜内,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膜内、膜间土壤含水量差距减小;表层土壤膜内、膜间土壤含水量差距最大,50~60 cm土层膜间与膜内土壤含水量基本趋于一致。微润带埋深大时,土壤含水量较高,开花结果期,20 cm、15 cm、10 cm埋深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23.31%、24.46%及22.42%;且微润带埋深为10 cm时,膜内、膜间土壤含水量差值小于埋深为15 cm和20 cm。膜内土壤含盐量始终小于膜间,微润带埋深越小,膜内、膜间土壤含盐量差异也越小;全生育期内,膜内0~40 cm土层处于脱盐状态,脱盐率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离微润带越近,脱盐效果越明显;4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少,盐分含量也较小,为轻微积盐状态。10~20 cm土层水分含量最大、盐分含量最小、脱盐率最高。膜间0~60 cm土层始终处于积盐状态,积盐率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0~20 cm土层积盐率最高。开花结果期,20 cm、15 cm和10 cm埋深下,膜内10~20 cm土层平均最大脱盐率分别为24.66%、32.28%和14.71%,15 cm埋深下脱盐率最高;苗期和结果末期15 cm埋深处理脱盐率也达最高,平均最大脱盐率分别为27.42%、24.67%。研究结果充分说明微润带埋深对不同土层深度的洗盐效果具有显著影响。综合来看,微润带埋深15 cm时土层平均脱盐率和土壤平均含水率均最高,分别达到26.05%和25.1%,为番茄生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水盐环境,最有利于番茄生长发育,为最佳埋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