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大蒜根腐病是我国大蒜主产区山东省金乡县及其周边地区大蒜的主要病害之一。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连续3 年采集的51 份大蒜根腐病根样品中分离纯化潜在大蒜根腐病病原菌真菌62 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主要类群为镰刀菌属(Fusarium)和茎点霉(Setophoma);采用柯赫氏法则,明确镰刀菌属H9 为大蒜根腐病病原菌;采用温室水培试验,研究不同浓度大蒜根腐病病原菌H9 对大蒜幼苗的致病能力,结果显示致病能力与接种量呈正相关,接种孢子浓度2×109 cfu/mL、接菌量为100 和150 mL,40 d 后就可以导致大蒜幼苗产生严重的根腐病。综上,我国山东及周边地区大蒜主产区根腐病的主要病原真菌为镰刀菌属(Fusarium)和茎点霉属(Setophoma),为该地区大蒜根腐病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弄清海南薯蓣茎腐病病原,采用离体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从海南临高、海口等薯蓣生产基地采集病样89份,纯化出分离物28个。经致病性试验证实,分离物lp3—1、b16-5、bd6-4和lp2—5为薯蓣茎腐病病原菌。经形态学鉴定,4个分离物均为镰刀菌(Fusariumsp.)。利用真菌18SrRNA基因引物、镰刀菌特异性引物和轮枝镰刀菌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能扩增出510bp大小的镰刀菌DNA片段,不能扩增出轮枝镰刀菌DNA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且镰刀菌Fu3/Fu4区序列分析能进一步确定薯蓣茎腐病是由尖孢镰刀菌薯蓣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fsp.dioscorea)侵染引起的一类植物真菌病害。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陕西省温室黄瓜根腐病的病原及流行影响因素, 采用病原物组织分离的常规方法及田间系统调查, 对陕西温室黄瓜棚室出现的两种类型根腐病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陕西省不同生态区温室黄瓜根腐病病原菌不同, 陕北地区黄瓜根腐病病原菌为甜瓜疫霉(Phytophthora melonis), 关中地区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菌落均在10-30 ℃条件下正常生长发育, 以20-25 ℃条件下发育最快, 当温度超过 30 ℃菌落生长速度减慢。设施栽培面积的增加、土壤连作年限的延长、不合理的轮作种植及大水漫灌等与温室黄瓜根腐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黄瓜栽培环境的变化是影响黄瓜根腐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陕西温室黄瓜根腐病及流行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陕西省温室黄瓜根腐病的病原及流行影响因素, 采用病原物组织分离的常规方法及田间系统调查, 对陕西温室黄瓜棚室出现的两种类型根腐病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陕西省不同生态区温室黄瓜根腐病病原菌不同, 陕北地区黄瓜根腐病病原菌为甜瓜疫霉(Phytophthora melonis), 关中地区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菌落均在10~30 ℃条件下正常生长发育, 以20~25 ℃条件下发育最快, 当温度超过 30 ℃菌落生长速度减慢.设施栽培面积的增加、土壤连作年限的延长、不合理的轮作种植及大水漫灌等与温室黄瓜根腐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黄瓜栽培环境的变化是影响黄瓜根腐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辣椒枯萎病及草莓枯萎病是为害辣椒和草莓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明确淮安地区辣椒、草莓枯萎病的病原菌种类及防治方法,采集辣椒、草莓根际土壤样品,对其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和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辣椒专化型及尖孢镰刀菌草莓专化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3种杀菌剂进行筛选,其中氟硅唑抑制作用较好,对尖孢镰刀菌辣椒专化型的EC_(50)为0.181 7~0.251 7 μg·mL~(-1),对尖孢镰刀菌草莓专化型的EC_(50)为0.076 0~0.212 8 μg·mL~(-1),且活体药效实验表明该药剂有效。  相似文献   

6.
鲜枣贮藏期致腐病原菌种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7个鲜枣品种为试材,采用植物病理学方法,研究了鲜枣在贮藏期主要致腐病原菌的种类。试验共分离得到6种病原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Fr.)Keissler,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Fr.)Wilt-shire,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Thom,顶青霉Penicillium corylophilum Dierckx,镰孢Fusarium sulphureum Schlecht,芽枝孢Cladosporium sp.,发现其中5种病原菌是目前鲜枣贮藏期发生腐烂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7.
芦蒿连作土壤中的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通过扦插茎秆的切口处侵染扦插苗,严重地降低扦插苗的成活率。实验通过分离生防菌株,开发生防生物有机肥防控扦插苗连作病害。研究结果显示,分离到的具有生防芦蒿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能力的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D9。D9菌株的代谢物能够显著地抑制尖孢镰刀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的伸长(P0.05)。芦蒿连作土壤扦插苗病害的防控实验结果表明,有机肥和D9生物有机肥的防病率分别达到77.3%和97.1%,同时能够显著地(P0.05)降低芦蒿扦插苗的茎内尖孢镰刀菌数量,而且D9生物有机肥能够显著(P0.05)降低扦插苗根际土壤中尖孢镰刀菌的数量。相较于对照处理,D9生物有机肥处理的根际土壤和茎内尖孢镰刀菌数量分别降低了35.7%和93.7%。有机肥没有提高芦蒿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力,而D9生物有机肥显著提高芦蒿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酶活(P0.05)。D9生物有机肥能够有效防治连作芦蒿扦插苗的病害,为芦蒿产业提供一条绿色、安全的栽种途径。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有机废弃物蚯蚓粪和活性污泥浸提液对马铃薯致病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制作用,该研究采用皿内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蚯蚓粪和活性污泥浸提液及二者混和液的抑菌作用,并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它们对马铃薯促生抑病效果。结果表明,蚯蚓粪和活性污泥浸提液对立枯丝核菌和尖孢镰刀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浸提液的100倍稀释液对立枯丝核菌抑制作用分别可高达78.3%和98.8%,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分别为60.1%和75.8%;2种废弃物浸提液混合后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混合液稀释1000倍后,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率为98.6%,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率为72.6%。将有机废弃物浸提液高温灭菌后,对病原菌抑制效果极大的下降,与空白对照相比相差较小。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蚯蚓粪和活性污泥的浸提液能有效防治马铃薯茎溃疡病,2种浸提液1∶1混合稀释200倍后,防治效率高达75.0%。而且蚯蚓粪和活性污泥浸提液灌根施用能促进马铃薯幼苗的生长,浸提液1∶1混合稀释200倍后施用,与对照相比株高增长了56.8%。综上,有机废弃物蚯蚓粪和活性污泥浸提液对马铃薯致病菌具有显著抑制效果,2种废弃物浸提液混合施用对马铃薯茎溃疡病的防治有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黄芩叶斑病的病原种类,筛选有效的杀菌剂,本研究从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黄芩主产区采集黄芩叶斑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的分离,通过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并结合rDNA转录间隔区(rDNA-ITS)、过敏原基因(Alt a1)、质膜腺苷三磷酸基因(ATPase)和组蛋白基因(His 3)4个基因序列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4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引起陇西县黄芩叶斑病的病原菌为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和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其中细极链格孢为优势病原菌;室内毒力测定表明,97%咯菌腈的抑菌作用最强,对茄链格孢(A. solani)和细极链格孢(A. tenuissima)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EC50分别为0.06和0.04 mg·L-1。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报道了茄链格孢(A. solani)和细极链格孢(A. tenuissima)是引起黄芩叶斑病的病原菌,可为科学诊断该病害、研究其发生规律和田间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甘肃玉米镰孢茎腐病致病菌的种群结构和数量,于2015和2017年在甘肃省10个市(州)采集玉米茎腐病样品42份,根据形态学特征和EF-1α (tef)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病原菌的种类鉴定。结果表明,共获得10种镰孢菌,分别为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 FGSC, 59.3%)、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11.5%)、木贼镰孢(F. equiseti,10.3%)、胶孢镰孢(F. subglutinans,5.9%)、层出镰孢(F. proliferatum, 4.7%)、变红镰孢(F. incarnatum, 4.0%)、三线镰孢(F. tricinctum, 1.9%)、温带镰孢(F. temperatum, 1.2%)、锐顶镰孢(F. acuminatum,0.8%)和尖孢镰孢(F. oxysporum, 0.4%),其中三线镰孢和锐顶镰孢作为玉米茎腐病新病原,属国内外首次发现。禾谷镰孢菌复合种、拟轮枝镰孢、木贼镰孢和胶孢镰孢在甘肃四大生态区(陇东地区、陇南地区、陇中地区和河西走廊)均有分布,其余种仅在1~3个生态区分布。利用镰孢菌的特异性引物EF-1α (tef)对甘肃玉米镰孢茎腐病优势病原菌禾谷镰孢复合种进行种群检测,共鉴定出布氏镰孢(F. boothii)和禾谷镰孢2个种群,其比例为2.75∶1。选用玉米品种甘宇301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发现10种镰孢菌均可致病。本研究结果为甘肃玉米茎腐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1症状 茎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的总称。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在我国茎腐病的症状主要是由腐霉菌和镰孢菌引起的青枯和黄枯为主。  相似文献   

12.
采用菌落生长法研究了定西市黄芪根腐病优势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黄芪根部腐烂病害的优势致病病原菌为腐皮镰刀菌,其生长最适温度为25 ℃,最适pH为5~8。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0 ℃恒温10 min。产孢最适温度为25 ℃,在pH为6时产孢量最高。能利用多种单糖、多糖及醇类作碳源和赖氨酸等有机氮和硝酸铵等无机氮作氮源。该菌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范围较广,对营养要求不是很严格,菌丝生长和孢子产生的适宜条件及适应范围与甘肃黄芪栽培区的环境条件较为一致,这也是甘肃地区黄芪根腐病近年来发病严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由芸薹链格孢菌(Alternaria brassicae)严重影响萝卜(Raphanus sativus)生产,外源喷施褪黑素可减轻病症,但褪黑素同时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中,外源喷施时可对感病植株上寄主和病原物的生命活动均有影响,其介导寄主-病原菌互作的作用模式。为解析褪黑素参与调控病叶上萝卜和链格孢菌互作的生理和基因转录机制,本研究通过对感黑斑病萝卜叶面外施0~1 500 μmol·L-1浓度褪黑素,检测病情指数变化,同时利用互作转录组分析0、500和1 500 μmol·L-1褪黑素处理下萝卜和链格孢菌转录水平变化。结果显示,50~500 μmol·L-1褪黑素可分别显著提高萝卜和链格孢菌双方的生长势和抗逆性,且500 μmol·L-1表现最优,1 000和1 500 μmol·L-1与500 μmol·L-1相比作用较小,呈明显剂量依赖型模式,但500 μmol·L-1褪黑素处理下,萝卜对链格孢菌抗性明显提升。Dual RNA-seq检出萝卜基因组reads比对率>88%,链格孢菌基因reads比对率≤0.06%,萝卜差异表达基因数显著高于链格孢菌检出数。对萝卜及链格孢菌生长及抗逆性调控相关基因表达模式进行验证,基因表达模式基本与表型反应一致。综上所述,褪黑素介导萝卜与链格孢菌的作用存在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剂量依赖性效应,500 μmol·L-1浓度下褪黑素对双方均具生长促进作用,但褪黑素对寄主的影响超过对链格孢菌的影响,最终表现为诱导萝卜对链格孢菌抗性增强。本研究为褪黑素在萝卜黑斑病抑制中的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并在转录水平上初步解析了褪黑素参与萝卜对链格孢菌抗性变化的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引起潮州市橄榄黑斑病的病原菌种类,筛选有效防治药剂,对发病果实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并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引起橄榄黑斑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4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14种杀菌剂对链格孢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克菌丹水分散粒剂、8%氟硅唑微乳剂和40%苯甲·嘧菌酯悬浮剂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分别为1.267、1.207、1.100、0.944 mg·L-1。田间防效测定结果表明,40%苯甲·嘧菌酯悬浮剂、8%氟硅唑微乳剂的防治效果显著,防效为68.58%、65.44%;而30%王铜、2%春雷霉素的防效较差,仅为10%左右。综上,推荐将8%氟硅唑微乳剂和40%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种药剂作为防控橄榄黑斑病的首选药剂。本研究可为橄榄黑斑病高效杀菌剂的筛选提供数据参考,并为其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广西龙眼真菌性病害种类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几年的调查,共发现广西龙眼真菌性病害14种,其中桂圆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guiyuan、龙眼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longanae、龙眼壳二孢菌Ascochyta longan、细莲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为广西首次报道,而文中描述的龙眼盘二孢菌Marssonina dimocarpi和龙眼叶点霉菌Phyllosticta dimocarpi为新种,龙眼顶多毛孢菌Bartalinia bischofiae为国内新记录种。假链格孢菌Nimbya sp.尚需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16.
一、玉米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1.发生特点。玉米青枯病的病原菌为真菌鞭毛菌亚门腐霉菌和半知菌亚门禾谷镰孢菌,由两种菌混合侵染引起。该病原菌主要在土壤和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主要侵染来源,也可随病残体混入土杂肥中越冬。侵染过程中,腐霉菌首先侵入引起根系腐烂,然后禾谷镰孢菌后继侵入,使为害加重。该病主要发生在乳熟后期,收获前15~20天,常造成成片植株萎蔫死亡。  相似文献   

17.
土壤微生物制剂防治草莓连作病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木霉T42与枯草芽孢杆菌Bs-6对引起草莓连作病害的主要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应用实验表明,由T42与Bs-6组成的复合生物制剂能显著促进连作草莓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连作草莓的死苗率由52.9%降低到8.2%,产量增加111%,果实品质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以玉米青枯病病株进行组织分离,所得的分离物中以镰刀菌占绝大多数。用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菌株BF-2、MF-3,和同色镰刀菌(Fusarium concolor)茵株BF-1、NF-3进行田间接种,发病率达37.9~64.5%。病株再分离也得到与原接种菌相同的病原物。初步认为能引致玉米表现枯萎症状的镰刀菌不止一种,但在广西则以串珠镰刀菌为其主要病原。试验证明,病株种子、病残体及病田土壤都可成为玉米青枯病的初次侵染来源,带病种子还是远距离传播的途径。致病菌只有在玉米生长衰弱时才能致病。一般多从乳熟期后开始表现症状,从蜡熟期到玉米收获前,发病率一直上升到最高峰。生长健壮的玉米发病轻或不发病。不同玉米品种对青枯病的抗病性差异显著,而且有一定的稳定性。品种的抗病性受栽培水平和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凡是肥水足,玉米生长良好,抗病性强,发病就轻。春玉米早播的发病重,迟播的发病轻。晚玉米比早玉米发病重。玉米播种密度越大,发病越重。选育和推广种植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是防治此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大蒜废弃物资源丰富,为引导其合理化、资源化利用,测定了大蒜提取物对大豆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tracheiphilum)、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 eBary)、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Pseudomonas.s yringae pv.glycinea)和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Ishiyama〕Dye,Xoo)4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并通过大蒜提取物、大蒜渣、大蒜肥对土壤中大豆尖孢镰刀菌的抑制试验,测定了其在土壤中对土传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高浓度的大蒜提取物对这4种植物病原菌有抑制作用,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升高,抑菌效果也更为明显。质量浓度为500mg.mL-1时对大豆尖孢镰刀菌、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培养基中提取物浓度达100mg.mL-1时对两种真菌的抑制达100%。同时,含大蒜提取物0.05mL.g-1、大蒜渣5%或大蒜肥25%的土壤能抑制土传病原菌大豆尖孢镰刀菌在土壤中的定殖。  相似文献   

20.
氯化钾抑制玉米茎腐病发生与土壤微生物关系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十二年的钾肥长期定位试验表明,氯化钾能够显著降低玉米茎腐病的发生率。为了探讨其机理,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PDA培养基中添加氯化钾和土壤浸提液对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生长速度的影响,分析了长期施用氯化钾条件下玉米各生育期根际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目的变化。结果发现,一定浓度的氯化钾不能直接抑制禾谷镰刀菌的生长;与不施氯化钾处理相比,施氯化钾处理的土壤浸提液对禾谷镰刀菌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表明土壤浸提液在病原菌与玉米互作中发挥一定作用。长期施氯化钾显著影响玉米生育前期根际土壤真菌和放线菌数目,对根际土壤细菌数目影响不明显,而且真菌数目与茎腐病的发生率呈显著负相关。各处理根际土壤真菌与放线菌数目差异显著时期正处于病原菌的主要浸染时期,因此,施氯化钾引起的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尤其是真菌数目)的变化是抑制玉米茎腐病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