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物质颗粒燃料储藏理化特性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分析生物质颗粒燃料在北方气候下是否可以长期储藏,以及不同储藏方式对颗粒燃料理化特性的影响规律,2011年3月至8月期间,针对北京地区气候,对玉米秸秆和木质2种颗粒燃料,以袋装、半封闭、露天3种储藏方式开展储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种颗粒在3种储存方式下机械耐久性都保持在94.46%以上,生物质颗粒燃料未出现发霉现象,全水分和堆积密度变化规律受气候变化规律相吻合。其中玉米颗粒和木质颗粒的露天状态储存时全水分极差(2.42%和2.55%)和颗粒密度极差最大(0.12 t/m3和1.297 t/m3)。灰分和挥发份保持则稳定状态初始状态。这为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安全储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不同地表覆盖方式下半干旱地区露地高原夏菜的栽培效果,以松花菜(Brassica oleracea var. botrytis L.)为研究对象,设露地无覆盖(CK1)、地膜覆盖(CK2)、地膜+秸秆行间覆盖(T1)、秸秆行间覆盖(T2)和秸秆全覆盖(T3)5个处理,研究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土壤温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秸秆行间覆盖与露地无覆盖相比,显著促进了松花菜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的增加,但总体与地膜覆盖无显著差异;秸秆行间覆盖和秸秆全覆盖处理抑制了松花菜植株的营养生长。与露地无覆盖相比,地膜+秸秆行间覆盖具有明显的增温效果,且最大增温幅度出现在春茬试验莲座期10 cm土层和秋茬试验苗期5 cm土层,秸秆行间覆盖和秸秆全覆盖处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增温和降温双重效应。与地膜覆盖相比,地膜+秸秆行间覆盖处理对土壤温度的调控均能达到地膜覆盖的效果,且在秋茬试验中,地膜+秸秆行间覆盖处理在苗期5 cm和10 cm土层温度分别升高2.5℃和1.8℃,更有利于松花菜幼苗的生长发育,秸秆行间覆盖和秸秆全覆盖处理在两茬试验各生育期、各土层均表现为降温效应,且秸秆全覆盖处理降温效果最明显。与露地无覆盖、地膜覆盖相比,春茬试验,地膜+秸秆行间覆盖处理生物产量分别提高32.3%、2.7%,经济产量分别提高68.9%、4.7%,分别节水29.0%、7.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7.8%、13.1%;秋茬试验,生物产量分别提高4.7%、2.4%,经济产量分别提高27.6%、8.4%,分别节水23.8%、11.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7.2%、21.9%。综上,地膜+秸秆行间覆盖处理具有良好的调温保墒作用,增产增效显著,较地膜覆盖种植在榆中地区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粉碎秸秆类生物质原料物理特性试验   总被引:17,自引:15,他引:2  
为分析秸秆类生物质原料的物理特性,该文选取自然晾晒后(全水分8%左右)的6种不同地区玉米秸秆和5种不同种类秸秆,细粉(粒度0~10mm)后进行物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粉碎秸秆的自然和振实堆积密度范围分别在37.43~140和48.40~200kg/m3之间,静态和动态堆积角分别在44°~51°和17°~31°之间,与金属、橡胶材料的最大静摩擦系数分别在0.45~0.55和0.51~0.62之间,内摩擦系数在0.53~0.73之间。不同地区玉米秸秆和不同种类秸秆的堆积密度和堆积角均不同,秸秆品种和原料的均匀度对堆积密度有影响,不同种类秸秆堆积密度差异较大。原料的全水分越高,堆积角越大。摩擦特性和流动特性无明显差异。这说明在秸秆原料的压缩、输送、储存等相关装备及工艺路线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秸秆原料堆积特性的差异性。该研究为秸秆类生物质原料的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坡耕地的秸秆还田效率,探索一种适于坡耕地的基于种植和养地基础上的耕作方式。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轮耕技术(包括当季秸秆覆盖+休闲、上季秸秆覆盖+旋耕)与常规耕作(秸秆移除后旋耕)对土壤水热变化及碳、氮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可显著提高播种前期20~40 cm土壤含水量,覆盖休闲与覆盖旋耕处理较常规耕作分别提高26.02%和37.49%,同时覆盖旋耕处理降低了20~40 cm土壤容重,较常规耕作和覆盖休闲分别降低6.52%和13.04%;与覆盖旋耕相比,覆盖休闲可降低作物生育前期0~20 cm和20~40 cm土层温度1.57 ℃~1.63 ℃,而土壤含水量提高15.25%~24.41%,为覆盖旋耕区作物出苗和前期生长提供了水分条件;通过秸秆覆盖休闲与覆盖旋耕组合的轮耕技术可提高0~20 cm土层碳氮含量,有机碳和全氮储量较常规耕作平均提高11.36%和20.51%,为今后低山丘陵区坡耕地实施保护性耕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宁夏南部山区秸秆覆盖对春玉米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研究秸秆覆盖在宁南山区对春玉米生长及其土壤水分的影响,在宁夏彭阳县对三种不同秸秆覆盖处理方式进行了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覆盖措施下春玉米的生长状况、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秸秆覆盖方式可使春玉米的株高、穗位高、穗长、生物产量及经济产量等指标得到显著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性能增强,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增产增效明显;与传统方式相比,整秸秆覆盖可使春玉米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3.5%及16.5%。  相似文献   

6.
基于工业分析指标的生物质秸秆热值模型构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探讨利用生物质秸秆工业分析指标预测生物质秸秆热值的可行性,建立高、低位热值的预测模型,采集了油菜、小麦、玉米和水稻4种不同作物秸秆总计172个样品,这4种作物秸秆的数量分别为31、36、86和19,按照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的标准方法分别测定样本的水分、挥发分、灰分和固定碳等工业分析指标,采用IKA C2000型量热仪测定热值。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挥发分和固定碳对热值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而灰分对热值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并且水分、挥发分、灰分和固定碳等4项指标之间存在严重的共线性。利用主成分回归方法建立高、低位热值预测模型效果最优,高位热值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1,预测值标准差SEP为0.20 kJ/g,相对标准差RSD为1.25%;低位热值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1,预测值标准差SEP为0.20 kJ/g,相对标准差RSD为1.33%。并用20个样品对预测模型进行了外部验证,高位热值和低位热值预测值标准差SEP分别为0.18 kJ/g和0.19 kJ/g,相对标准差RSD分别为1.09%和1.29%,取得较理想的预测结果。试验结果表明,主成分回归方法建立的基于工业分析指标的生物质秸秆热值预测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生物质秸秆热值,利用生物质秸秆工业分析指标预测生物质秸秆热值是可行的,该研究可为生物质秸秆能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秸秆覆盖及播种方式对马铃薯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西北旱作雨养农业区不同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模式下马铃薯耗水规律、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变化规律,以地膜覆盖和露地种植(CK)为对照,设置4种秸秆带状覆盖模式(①种植带和覆盖带各40 cm、单行播种,②种植带和覆盖带各40cm、双行播种,③种植带和覆盖带各50cm、单行播种,④种植带和覆盖带各50 cm、双行播种),研究不同秸秆带状覆盖模式对旱地马铃薯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带状覆盖处理与CK相比,马铃薯薯块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分别显著提高34.0%、21.5%,分别平均较地膜覆盖显著降低31.3%、25.0%;其中40 cm覆盖种植结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50 cm覆盖种植结构分别明显提高4.5%和6.8%,双行播种较单行播种增产4.4%,二者水分利用效率无明显差异。秸秆带状覆盖条件下,播种—现蕾阶段的耗水量、耗水强度及耗水模系数平均较CK显著降低14.5%、15.2%、15.4%,平均较地膜覆盖显著增加20.9%、19.0%、31.5%;与CK相比,现蕾—块茎膨大阶段耗水量、耗水强度及耗水模系数无显著性差异,相比于地膜覆盖,则分别平均显著减少20.7%、22.2%、13.9%;块茎膨大—成熟阶段分别平均较CK显著提高51.7%、52.4%、50.0%。同时,相比于CK,单薯重、商品薯率分别显著提高17.3%、31.8%,单株结薯数和小薯率降低7.5%、17.6%。可见,秸秆带状覆盖栽培可通过降低现蕾前的耗水和增加块茎膨大后的耗水,一定程度上缓解马铃薯植株后期对水分的需求,延长块茎膨大后植株光合作用,提高有机物的积累量,从而提高薯块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而秸秆带状覆盖中,单行种植以种植带∶覆盖带=40 cm︰40 cm最好,双行种植以种植带︰覆盖带=50 cm︰50 cm较适宜。  相似文献   

8.
玉米秸秆整株深埋还田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介绍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玉米秸秆直接还田的一种全新方法——玉米秸秆整株深埋还田技术(以下简称玉米整株还田),所需配套机具及操作工艺、技术要点和3年的试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整株还田,秸秆经过一年的腐解,腐解率达90%以上,土壤有机质年均增加0.11%。玉米整株还田耕深20cm,秸秆在土壤8cm深度以下秸秆覆盖率达95%以上,能够保证冬小麦播种质量,小麦播种出苗后基本苗及分蘖测定分别比粉碎还田(对照)增加23株和0.2个。小麦生育期干物质和千粒重分别增加8.95%和1.33%,小麦产量提高3.81%,比秸秆堆沤还田和粉碎还田投入分别减少65.7%和50%。玉米整株还田具有省工、省力、省时、节能、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目前已在河北省栾城县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玉米秸秆打捆燃料燃烧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根据玉米秸秆捆烧特性,设计出整体玉米秸秆打捆燃料燃烧差热试验台。通过对玉米秸秆打捆燃料在不同供风温度(18℃、90℃)和不同供风量(过剩空气系数α分别取值0.7、1.1、1.5)工况下进行热重测试分析,建立了燃烧过程的动力学模型,求解出热解动力学参数:活化能和频率因子。研究表明:玉米秸秆打捆燃料燃烧的热重曲线、微商热重曲线总体变化特征是相似的,燃烧前期燃烧速度变化较快,中期逐渐变慢,后期趋于平稳;分析了燃烧温度和供风量对秸秆打捆燃料燃烧速度的影响,实现合理配风下的控温燃烧,挥发份的析出速度均匀适中, 燃烧相对平稳;捆烧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完善了生物质打捆燃料的燃烧理论,可供有关生物质打捆燃料打捆设备及燃烧设备的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余坤  冯浩  赵英  董勤各 《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9):103-111
为探索一种能够加快秸秆分解速率和促进冬小麦生长的秸秆还田新措施,2011-2014年采用小区试验方法,对比研究了秸秆覆盖(CK1)、秸秆翻压还田(CK2)、长秸秆氨化翻压还田(AS)和粉碎秸秆氨化翻压还田(PAS)4种秸秆还田方式对秸秆分解速率、土壤水分蓄积、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210 d后,AS处理秸秆残留量为48.46%,分别较CK1和CK2降低24.31%和13.68%;PAS处理秸秆残留量为41.84%,分别较CK1和CK2降低34.64%和25.46%;且氨化处理加快秸秆分解速率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冬小麦生长前期。土壤呼吸与秸秆分解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7(P0.05);AS和PAS处理土壤呼吸速率在冬小麦生长前期分别较CK1增加109.66%和170.13%,分别较CK2增加34.55%和73.36%。连续3 a冬小麦生长季,氨化秸秆还田能显著(P0.05)提高冬小麦生长后期0~100 cm土壤蓄水量。粉碎并氨化秸秆(PAS)较未氨化秸秆还田(CK1、CK2)能显著(P0.05)提高冬小麦拔节期后叶面积指数,促进地上部干物质质量的积累。AS和PAS处理冬小麦3 a平均产量分别较CK1提高6.13%和9.53%,分别较CK2提高3.99%和7.3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CK1提高5.03%和8.73%,分别较CK2提高5.13%和8.83%。其中,PAS处理3 a平均水分利用效率较AS高。因此,氨化并粉碎秸秆还田(PAS)能有效加快秸秆分解,促进冬小麦生长,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改良秸秆还田措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加工过程中冷打浆沙棘浓缩浊汁理化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沙棘浓缩浊汁加工及其品质的变化,该文以沙棘果为原料,研究了冷打浆法生产沙棘浊汁及浓缩浊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理化变化。结果表明:冷打浆工艺制得到的沙棘浊汁品质优良,其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高达18.0%,总酸度达4.24%,含维生素C 729.69 mg/100 mL,总黄酮445.17 mg/100 mL,总多酚924.67 mg/100 mL,多糖25.22 mg/100 mL。在45℃,真空度为0.095~0.1 MPa的条件下对沙棘浊汁减压浓缩,随着浓缩倍数的增加,加热时间延长,沙棘浊汁营养和保健成分减少,总酸度增加,pH值减小,褐变指数增大,5-HMF含量增加;与3倍和4倍沙棘浓缩浊汁相比,2倍沙棘浓缩浊汁营养和保健成分保存率最高,褐变指数较小、5-HMF含量较低。不同浓缩倍数的沙棘浊汁在自然室温(10~25℃)和冷藏条件(5~8℃)下放置60 d,维生素C、总黄酮、总多酚和多糖含量呈下降趋势,pH值和总酸度变化不明显,褐变指数增加,5-HMF含量增加;相同浓缩倍数的沙棘浊汁在冷藏条件下放置比在自然室温条件下放置时营养和保健成分的保存率高,冷藏条件下2倍沙棘浓缩浊汁的营养和保健成分的保存率最高,其维生素C、总黄酮、总多酚、多糖的保存率比室温条件下2倍沙棘浓缩浊汁分别高11.46%、20.44%、18.37%、9.83%,且冷藏条件下放置的沙棘浓缩浊汁褐变指数小,5-HMF含量低,冷藏条件有利于沙棘浓缩浊汁的保存;2倍沙棘浓缩浊汁在室温条件下贮藏不稳定,在冷藏条件下其贮藏稳定性优于3倍和4倍沙棘浓缩浊汁。  相似文献   

12.
果蔬在贮运过程中的生物力学特性及质地检测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为了研究果蔬贮运过程中的品质变化,从力学的角度,讨论了果蔬组织结构与生物力学性质间的关系,分析了果蔬机械损伤特点,介绍了目前果蔬质地力学检测的应用情况和技术概况,总结了该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不同热处理大豆分离蛋白凝胶冻藏特性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探究冻藏过程中不同加热温度处理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isolate protein,SPI)凝胶特性变化及评估不同热处理对SPI凝胶冻藏特性的影响。该文以65、90和135℃3个不同温度处理所得SPI为研究对象(分别记为65SPI、90SPI和USPI),采用离心法、质构分析法、可溶蛋白含量测定和电泳等方法对其冻藏过程中的凝胶持水性、凝胶硬度、凝胶弹性、可溶蛋白含量及亚基组成和凝胶作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冻藏时间延长,不同温度处理SPI凝胶持水性、凝胶弹性和凝胶可溶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而凝胶硬度呈增大趋势。凝胶持水性、弹性的下降和凝胶硬度的升高标志着凝胶品质的劣变。不同温度处理对SPI凝胶的冻前凝胶特性和冻藏特性有较大影响,65和90℃的温度处理降低了冻前SPI凝胶的持水性,增强了冻前SPI凝胶硬度,有更多的β和B亚基参与了凝胶形成,冻藏前后的亚基组成没有变化;超高温瞬时加热(ultra high temperature,UHT)处理则降低了冻前SPI凝胶硬度,冻藏过程中可溶蛋白含量大幅下降且可溶蛋白中β和B亚基含量下降。3种温度处理SPI的凝胶劣变程度均高于未处理SPI。加热处理会造成SPI发生部分或完全变性,变性后疏水基团的暴露会加快蛋白凝胶形成过程中聚集速率,进而增大粗糙凝胶结构形成的几率,而粗糙凝胶网络在冻藏过程中其劣变程度更甚于未加热SPI。由此可知,加热处理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凝胶硬度,但会加速其凝胶品质冻藏劣变。  相似文献   

14.
针对固-液相变材料在相变过程中由于体积变化产生的芯材泄漏现象,该研究以ZIF-8@ZIF-67核壳结构为载体,以石蜡(paraffin)为相变芯材,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了质量分数为50%、60%、70%和75%的石蜡/ZIF-8@ZIF-67定形相变材料。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BET比表面积、热重分析、差式扫描量热和瞬态平板热源等测试手段对定形相变材料的形貌、结构、热稳定性、相变潜热、热导率进行表征;采用Fluent软件对填充相变材料的相变蓄热供暖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ZIF-8@ZIF-67形貌为大小均匀的菱形十二面体,石蜡的最高负载量为70%,且石蜡与ZIF-8@ZIF-67 MOF载体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变化。质量分数为70%的石蜡/ZIF-8@ZIF-67经50次热循环后,熔化焓为54.36 J/g,与循环前相比无明显下降(循环前熔化焓为59.59 J/g),说明其具有良好的热循环稳定性。研究表明质量分数为70%的石蜡/ZIF-8@ZIF-67相变材料可以很好的保持整体系统的温度稳定性,具有良好的蓄-放热效果。  相似文献   

15.
五九香梨贮藏期间挥发性化合物和理化性状的变化(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贮藏期间五九香梨的糖和有机酸的组成及变化,采用固相微萃取方式(SPME)进行萃取,并结合气相色谱和质谱(GC/MS)分析检测梨果实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果糖是五九香梨的主要糖类,其次是葡萄糖和蔗糖。随着贮藏期的延长,果糖先有增加的趋势,在贮藏的第三个月内,果糖含量处于最高,而蔗糖和葡萄糖减少趋势不明显。五九香梨果实中的主要有机酸是苹果酸和柠檬酸,整个贮藏期间,柠檬酸和酒石酸含量处于上升趋势,苹果酸和奎宁酸含量在第一、二月贮藏期间增加,而后开始下降;莽草酸含量在贮藏期第一到第三阶段上升,而后略下降;琥珀酸含量在第一到第二阶段变化不明显,接着有上升的趋势,在第三阶段含量达到最高,第四和第五阶段略低于第三阶段;乙酸含量变化不明显。梨果实的硬度略有下降,贮藏的前3个月,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上升的趋势,随后开始缓慢下降。五九香梨的主要香气成分化合物有乙酸己酯 (49.35%),乙酸丁酯 (19.56%),己酸乙酯 (5.16%),丁酸乙酯 (4.92%),乙酸乙酯 (1.08%),(E,Z)-2,4-癸二烯酸乙酯 (0.84%)等。在整个贮藏期间,部分香气成分随着贮藏期的延长而略有增加,尤其是酯类化合物。结果显示: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糖、有机酸和香气的组成与变化对五九香梨果实的品质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硅酸钠处理对杏品质和风味物质的影响(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硅酸盐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物质,已被广泛用于果蔬等采后病害的控制,为了研究其处理对园艺产品品质的影响,该文以兰州“大接杏”(Armeniaca vulgaris Lam. cv. Lanzhou Dajie)为试验对象,在室温(22±2℃)下使用硅酸钠(10 mmol/L)化学诱抗处理,探讨硅酸盐对杏果实品质,特别是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硅酸钠处理可延缓果实硬度的下降和腐烂率的升高,在贮藏结束后,其分别是对照组的1.95倍和58%。并能够减少贮藏过程中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及Vc含量的下降,但对果实总糖含量的影响不显著。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方法分离鉴定了“大接杏”果实的香气成分,共分离鉴定出超过100多种挥发性成分。硅酸钠处理样挥发性物质的释放总量低于对照。同时,处理后的杏果还表现出醛类物质、萜类物质和β-紫罗兰酮的释放增大和酯类物质的释放减少的现象。与对照相比,该处理能够更好地保持杏果实良好的品质,是一种可行的杏果保鲜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沼液施用量对毛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沼液资源化利用,化肥减施的问题,该文以沼液替代化肥来研究相同氮磷钾含量肥料施用的前提下,不同沼液用量与化肥配合施用(N_1P_1K_1Z_1—沼液全氮替代化肥施氮总量的25%,N_2P_2K_2Z_2—沼液全氮替代化肥施氮总量的50%,N_3P_3K_3Z_3—沼液全氮替代化肥施氮总量的75%)对毛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竹林固碳增汇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施用化肥或者化肥与沼液配合施用对毛竹林地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磷、钾含量的影响不明显(P0.05),而沼液与化肥配合施用(特别是N_3P_3K_3Z_3—高量沼液)对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提高的幅度较为显著(单施化肥处理除外)(P0.05)。单独施用化肥或化肥与沼液配施显著降低了放线菌的比例(单施化肥处理除外),却显著增加了细菌和真菌的比例(P0.05)。与不施肥对照CK处理相比,单施化肥处理显著增加了细菌与真菌数量的比值,增幅为24.51%;而沼液与化肥配施则与CK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化肥与沼液配施均能显著提高毛竹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含量,而且能够显著提高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P0.05),各施肥处理均以N_3P_3K_3Z_3提高的幅度最大。此外,单独施用化肥或者化肥与沼液配施均能显著提高I度竹、II度竹和林分的平均胸径以及I度竹和林分的碳储量(P0.05),各施肥处理仍以N_3P_3K_3Z_3处理增加的幅度最大。可见,施用沼液替代化肥能够提升土壤肥力水平,促进毛竹生长,尤其是新竹的生长和固碳增汇。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兰州“大接杏”(Armeniaca vulgaris Lam. cv. Lanzhou Dajie)为试材,使用硅酸钠(10 mM)化学诱抗处理,以探讨其对杏果实品质,特别是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硅酸钠处理可延缓果实硬度、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SSC)和Vc含量的下降,但对果实总糖含量的影响不显著。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方法分离鉴定了“大接杏”果实的香气成份,共分离鉴定出超过100多种挥发性成份。硅酸钠处理样挥发性物质的释放总量低于对照,同时处理后的杏果还表现出醛类物质、萜类物质和β-紫罗兰酮的释放增大和脂类物质的释放减少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不同温度对杏鲍菇减压贮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为了研究减压贮藏条件下杏鲍菇的适宜贮藏温度,以杏鲍菇为试材,采用0.07 mm厚的低密度聚乙烯袋抽真空至0.06 MPa减压包装后,分别置于0、2、4、6和8℃下贮藏,研究了不同贮藏温度对减压贮藏条件下杏鲍菇的生理生化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4℃较好地保持了杏鲍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P0.01)、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P0.05),有效抑制了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上升(P0.01),降低了呼吸强度(P0.01),延缓了杏鲍菇子实体的衰老进程,较好地保持了杏鲍菇的硬度、弹性、内聚性和咀嚼性;降低了杏鲍菇的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P0.01),有效抑制了杏鲍菇的褐变,较好地保持了杏鲍菇的色泽(P0.01)。因此,2~4℃为杏鲍菇减压贮藏条件下的适宜贮藏温度,有效延缓了杏鲍菇的后熟衰老进程,延长了杏鲍菇的贮藏期,从而为杏鲍菇的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The potential of cytochrome oxidase as an indicator of ice storage and frozen storage of fish was investigated. Optimal assay conditions for cytochrome oxidase in a crude homogenate from cod muscle were studied. Maximal cytochrome oxidase activity was found at pH 6.5-7.5 and an assay temperature of 30 degrees C. Maximal activation by Triton X-100 was obtained in a range of 0.62-1.25 mM Triton X-100. The specificity of the assay was high, as cytochrome oxidase was inhibited 98% by 33 microM of the specific inhibitor sodium azide.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cytochrome oxidase activity in different cods was 21%, and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different analyses on the same homogenate was 5%. It was shown that ice storage of muscle samples before they were frozen and thawed resulted in a major freezing-induced activation of cytochrome oxidase activity. The enzyme may therefore be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frozen fish to determine if the fish has been stored on ice before freezing. Cytochrome oxidase activity showed also potential as an indicator of frozen storage, as it was possibl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frozen storage temperatures -9, -20, and -40 degrees 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