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无人化施工技术在山地灾害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山工程的实施是山区防止山地灾害、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经之路。日本在近10年内,成功地开发了一种治山工程新方法——无人化施工新技术,并在实施后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详细介绍了日本无人化施工技术的发展史、无人化施工系统和无人化施工方法,并以东京都三宅岛泥石流对策工程、长野县小谷村蒲原泽崩塌灾害复旧工程、熊本县八代郡河内谷川崩塌土沙对策工程为例,介绍了无人化施工技术在山地灾害治理中的应用,可为我国山地灾害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攀西地区人类经济活动频繁之处,泥石流活动强烈。该区由于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和经济发展的资源利用,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破坏森林生态系统。例如,森林集中过伐、毁林开荒、陡坡垦殖、修路开山炸石而破坏山体、矿山开采、乱倒弃渣、过度索取生物能源等,都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山地自然环境,破坏了森林而招致山地灾害发展,泥石流灾害频繁。泥石流给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极大影响,它影响矿山开发、交通运输、水电建设、城镇发展和农牧业生产等。泥石流防治对策有预防保护措施和综合治理措施。人类进行经济活动时首先要保护环境,预防泥石流发生。在短期尚不能治愈的泥石流地区,经济建设布局应避开泥石流危险区,防患于未然。对泥石流的治理应当是应急(工程)先行,生物与工程治理结合,重视社会防治措施,三者综合方能奏效。  相似文献   

3.
成都山地所山地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祥浩 《山地研究》1996,14(2):65-70
我所山地研究的优势特色为:1、山地灾害及其防治;2、山地环境的形成、退化与生态建设;3.环境评价、规划与区域持续发展;4.山地环境遥感与地图;5.一批配套的野外观测台站和室内实验设施;6.本所已成为西南山地研究基地,主办有《山地研究》杂志。  相似文献   

4.
刘希林  马奇L 《山地研究》1995,13(4):248-254,T001
泥石流是意大利山区(尤其是境内阿尔卑斯山区)的一种主要山地灾害,从水力学和地貌学角度,综述了意大利的泥石流研究现状和进展,简介了一些有广阔前景的泥石流研究方法,如泥石流仪器监测法和泥石流起动过程的地质技术分析法,另外概述了三个有代表性地点的泥石流研究实例。  相似文献   

5.
风力发电作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新能源产业,其建设过程将不可避免地对原地表、植被和自然景观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而同步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景观修复措施是风电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以湖南某风电场工程为例,基于生态景观原理,结合工程区环境状况对山地风电场工程的水土保持与生态景观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的设计思路、原则及方案可供从事山地风电场工程水土保持与生态景观设计者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泥石流是陕南山地主要灾害之一。本文根据野外调查资料,从地质地貌、水文气象、人为因素等诸方面,简要地分析了陕南山地泥石流的时空演变规律和进一步发展趋势,并将区内泥石流分为典型沟谷泥石流、山沟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和坡面泥石流等四大类型。文中还对陕南山地泥石流发展趋势作了预测,同时提出了预防治理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昆都仑水库地处半干旱山地,由于库区水土流失严重,致使库容逐年减少,调洪能力降低。以昆都仓库区为例,对半干旱山地水土流失治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金川县八步里沟泥石流灾害治理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八步里沟位于金川县城郊,近百年间多次暴发泥石流,对金川县城造成严重危害。为了减轻泥石流对金川县的威胁,在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所(即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在80年代对八步里沟泥石流进行了综合治理。工程竣工至今其治理效果非常显著,近20年来再未发生泥石流灾害事件,有效地保护了县城逾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是鉴于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即将到期,加之后期缺乏妥善管理,工程的防灾减灾能力已逐步减弱。同时因工程发挥的防灾效益较好,致使当地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比较淡薄,一遇特大暴雨引发新的泥石流有可能引起较大灾害。因此对八步里沟进行进一步治理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提高半干旱山地水土保持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干旱山地水土流失严重,通过生物措施增加山地植被是治理山地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半干旱山地造林成活率低的根本原因是缺水,提出了采取挖水平沟、鱼鳞坑、施用ABT生根粉等措施蓄水保墒,提高造林成活率,增强半干旱山地的水土保持效果。  相似文献   

10.
山地土壤侵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表径流力学原理,研究了降雨引起的山地侵蚀的输沙量.对于某一土壤类型,地表径流的输沙量可用坡度和流量的幂函数来表示.单场暴雨引起的土壤流失量依赖于降雨历时和降雨强度,输入河流和淤积于水库中的泥沙,大部分来源于山地.降雨和地表径流所引起的泥沙颗粒分散和搬运,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山地土壤侵蚀速率主要取决于土壤颗粒的分离和溅蚀及地表径流的搬运能力.  相似文献   

11.
 赣南山地红壤丘陵区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的严重地区之一,江西省信丰县崇墩沟项目区因大面积低效林分布、山地果园建设和稀土矿开采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具有区域的代表性和典型特征。以崇墩沟流域为对象,通过全面调查及系统分析诊断,查明生态系统中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采取优化土地利用方式,配置适宜生物措施类型,并与工程技术措施组装配套,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技术方案,为赣南山地及同类地区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北方土石山区生态修复与水源涵养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现实需要、建设美丽中国的实际需要。针对太行山区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环境容量与承载力低下、基础设施薄弱、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较差、贫困程度较深等问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太行山中段东坡的低山丘陵区进行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通过30年的研究实践,提出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北方土石山区生态修复治理体系,为山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扶贫攻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验与示范。本文通过30年研究历程回顾、研究与展望,总结了土石山区生态修复与水源涵养的进展与展望。太行山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研究初始阶段(1986—1996年),确定了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的途径与技术理论,建立了以水土富集为中心的林业生态工程。二是提升发展阶段(1997—2007年),这一阶段主要是研究了影响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关键因子与影响机制,并提出了有效的技术措施与解决方案。具体说来,在径流林业研究方面,研制出了太行山水土富集工程带间距计算公式;在降水资源转化与水分运移规律研究方面,明晰了岩土二元结构体的降水-土壤水-裂隙水的基本补给路径,揭示了岩土界面"优先流"与裂隙网络"优先流"的运行转化规律,阐明了浅层风化裂隙岩体渗流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对植被耗水过程的响应关系;在降水资源调控利用研究方面,研制出了生物集雨新材料、营养调理剂和生物集雨面建造施工工艺。三是全面创新阶段(2008年—),重点探讨了山区生态产业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研发了经济林土壤扩蓄增容技术、石质山地困难立地造林技术、经济林生态隔离带调控技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沙产业开发技术,以及林下经济、循环经济、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化技术体系。下一步将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向人口密度较大、人类活动频繁的雄安新区上游山区扩展,重点开展以国土绿化、景观建设、水源涵养、水土流失治理、污染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监测,研究现代干扰条件下山地灌丛生态系统向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及主要驱动因素,山地水旱灾害形成机制、降水资源调控与水源涵养,以及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山地生态经济体系,为构建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体系与水源涵养功能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为山地生态系统经营管理,实现其生产、生态功能和系统稳定性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泥石流谷坊一般采用浆砌石或埋石混凝土的实体坝,坝体施工成本较大,且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谐性差。在泥石流沟床中因地制宜地实施生物谷坊,可对泥石流沟的松散物质起到拦挡和固定作用,并且能实现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对泥石流治理工程的绿色设计、绿色施工具有重要意义。以白沙冲泥石流治理为试验案例,对生物谷坊的布设区立地条件、树种选择和典型设计做了分析研究,并对其防治效果进行了评价,可为生物谷坊在泥石流治理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我国泥石流防治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在西部开展了交通沿线和典型区域的泥石流综合科学考察,进行了东川蒋家沟、波密古乡沟、武都火烧沟等10余处泥石流定点观测,在铁道科学研究院西南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建立了大型模拟实验室。针对山区公路、铁路、航道、矿山、城镇、农田、水电工程、风景区等建设与保护中的防灾减灾需求,研发了一系列泥石流监测和预警仪器,建立了单沟和区域泥石流预测预报模型,实现了泥石流预报的气象业务作业;建立了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和风险评价模型,提出了泥石流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方法;发展了岩土工程措施与生态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泥石流综合治理技术;开发出城镇、道路、农田、矿山、风景区等泥石流防治模式,构建了系统的泥石流防治理论与技术,实施了大量的泥石流治理工程,取得了较好的减灾实效。我国山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密度与经济密度的增加,使得泥石流防治任务愈加艰巨,对泥石流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做好泥石流防治工作,应该加强泥石流基础理论研究;发展基于泥石流形成理论的机制预报模式,提高泥石流预报精度;改进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参数确定方法,完善灾害防治技术规程;加强灾害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注重地震区泥石流风险预测;同时,认识泥石流的资源化属性,开发资源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周山地灾害地貌分布规律的大地构造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在分析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论述了四川盆地周围边缘山地(即四川盆周山地)的泥石流,滑坡等主要山地灾害地貌的面状,线状和点状等平面分布特征,从地质力学角度分析了四川盆周山地大构造体系的基本特点,进一步探讨了大地构造格局对四川盆周山地灾害地貌在区域分布规律方面的控制和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泥石流学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泥石流学具有明显的研究对象、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完全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泥石流是一种复杂的山地灾害现象,研究难度大,研究历史又短,故泥石流学理论成熟还需有个发展过程。泥石流学是一门正在趋向完善的新兴边缘学科。  相似文献   

17.
输变电工程具有空间跨度大、线路长、扰动点分散、项目区地貌类型多样等特点,特别是在山地丘陵区,输变电工程建设会造成地表土壤结构和植被的严重破坏,急剧增加水土流失。本研究从选址选线、塔基设计、不落地放线技术等主体设计和水土保持工程、植物、临时措施设计两方面,探讨浙江省山地丘陵区输变电工程的水土保持设计,并选取4个具有代表性的山地丘陵区输变电工程,分析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后水土流失防治效果,以期为类似工程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1998年9月是名,四川省大邑县部分山区了特大暴雨袭击,引发了严重的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导致2人死亡,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5×10^7多元。从地形、地质、暴雨及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了山地灾害的成晨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灾害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9.
贺兰山岩画保护区泥石流沟防治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兰山贺兰沟为一典型的泥石流沟,中华数千年的文化艺术瑰宝贺兰山岩画保护区即位于贺兰沟沟口及洪积扇上,经常遭受泥石流的冲积、毁坏和磨损.针对贺兰沟的环境背景条件,在分析泥石流沟特征性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因害设防与分区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避灾减灾与应急系统相结合等一系列综合治理规划方案,以期有效解决泥石流对贺兰山岩画和古村落遗址的威胁.  相似文献   

20.
从防灾减灾的角度,分析了山洪,滑坡和石流等山地灾害的特点,简要介绍了西南山区山地灾害的防治中常用的各类小型土木工程,给出了运用小型土木工程治理山地灾害的实例,并探讨了推广小型土木工程治理山地灾害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