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制作出品质更为优异的红茶,实验将摇青工艺加入到传统红茶制作工艺中。结果表明:摇青处理为1-2-5 min的茶样香气花果香较浓且香气较持久、汤色橙黄明亮、滋味浓醇,甘甜,品质较为优异。生化成分测定结果,茶多酚含量均明显大于对照;咖啡碱含量虽为1-2-5 minCK4-7-9 min2-5-7 min3-6-8 min,但实验过程中整体变化量不大;氨基酸含量为1-2-5 min3-6-8 min4-7-9min2-5-7 minCK;水浸出物含量为处理1-2-5 min3-6-8 min4-7-9 min2-5-7 minCK。通过感官与生化成分的综合分析,认为摇青处理为1-2-5 min工艺参数制得的红茶品质较为优异。  相似文献   

2.
为了验证“大配方、小调整”配方技术在冬小麦上的应用效果,在河南省临颍县开展田间小区试验,设置农户习惯配方(15-15-15、25-12-8)、华北区大配方(15-20-10、18-15-12)、调整小配方(20-15-10、22-16-7)6个处理,分析不同配方肥对小麦群体、干物质累积、养分吸收、抗逆性、产量、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习惯配方中的高氮配方25-12-8群体数量较高,且前期SPAD值高于其他配方,而到生育后期低于其他配方。调整小配方20-15-10在小麦成熟期的干物质累积量最高,而农户习惯配方25-12-8和15-15-15较小;且20-15-10花后同化物对籽粒贡献率最高。调整小配方20-15-10的氮磷钾养分累积量相对较高,仅次于华北区大配方18-15-12。从赤霉病和冻害发病情况来看,调整小配方20-15-10的赤霉病发病率和冻害发生率最小,分别为9.3%和2.0%。相对于其他配方,调整小配方20-15-10的收获指数显著提高,其籽粒产量最高,比农民习惯配方15-15-15增加18.4%,其穗粒数、千粒重和穗长均高于其他处理。氮肥和磷肥偏生产力最大的处理均为调整小配方20-15-10,钾肥偏生产力仅次于最大的调整小配方22-16-7;从经济效益来看,各配方之间净收益大小为20-15-10>18-15-12>22-16-7>25-12-8>15-20-10>15-15-15。综合来看,根据作物养分需求和土壤状况调整的调整小配方20-15-10,可提高冬小麦的干物质和养分累积、抗逆性、经济效益和肥料利用率,通过“大配方、小调整”可以实现增产增收增效。  相似文献   

3.
鄞红葡萄及其突变体果实氨基酸和香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鄞红葡萄及其8个突变体5-1、5-2、10-1、10-2、20-1、20-2、40-1和40-2的果实为材料,采用氨基酸分析仪和GC-MS联用仪进行氨基酸含量和香气成分分析,以期为优株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氨基酸含量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20-1、20-2和40-2的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原亲本鄞红(4 020 mg·kg-1·FW);突变体20-2和40-2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原亲本鄞红(830 mg·Kg-1·FW)。香气成分分析表明,突变体与原亲本果实中香气成分主要包括醛类、酯类和醇类等,其中反-2-己烯醛含量最高,含量达到47.39%~68.76%,己酸乙酯含量较低(0.55%~2.97%)。但不同突变体之间差异较大,其中突变体5-2中含有里那醇、反,反-2,4-癸二烯醛和3-辛基丙烯醛等特殊香气成分;突变体10-2含有癸酸乙酯、2-甲基-丁酸乙酯、(S)-3,4-二甲基戊醇、里那醇和苯并噻唑等;突变体20-1含有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顺-2-己烯-1-醇、反-1,2-环戊二醇、里那醇、顺-2-葵烯醛、癸醛和3-辛基丙烯醛等。综合氨基酸各项指标和香气成分分析,突变体5-2、10-2、20-1、20-2和40-2可能是优异的突变体,这为今后品质研究及优株选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游地区水旱复种轮作模式资源利用率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农田资源高效利用,维护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优化长江中游地区传统种植模式,本研究于2013年10月—2015年11月,以冬闲连作为对照,分析比较了不同水旱复种轮作模式(冬闲-早稻-晚稻→冬闲-早稻-晚稻、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蔬菜-花生‖玉米-晚稻、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绿肥-早稻-晚稻→油菜-花生-晚稻、油菜-花生-晚稻→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的光、温、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水旱复种轮作模式的冬季、晚季和周年的光能利用率均比冬闲连作处理高,周年光能利用率两年间分别高8.26%~82.50%和2.63%~121.42%,其中均以"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轮作模式最高。水旱复种轮作模式的年有效积温利用率均高于冬闲连作模式,两年间分别高12.87%~21.26%和11.17%~25.88%,以"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轮作模式最佳。两年间水旱复种轮作模式的冬季、晚季和周年的水分利用率均比冬闲连作处理高,其中周年水分利用率分别高45.36%~83.50%和40.00%~118.75%,以"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蔬菜-花生‖玉米-晚稻"轮作模式的晚季和周年水分利用率最高,"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模式的冬季水分利用率最高。两年间土地利用率均以"绿肥-早稻-晚稻"复种模式最高,平均利用率达96.11%,"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轮作模式的土地利用率表现最好。因此,各水旱复种轮作模式的周年光能利用率、年有效积温利用率、水分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均高于冬闲对照,其中以"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和"绿肥-早稻-晚稻→油菜-花生-晚稻"轮作模式表现较好,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红壤稻田种植制度的养分平衡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试验研究了湘北红壤稻田系统4种种植制度的养分平衡特征.结果表明,N、P、K养分输出为稻-稻-油种植制度>稻-稻-油(肥)种植制度>稻-稻-肥(紫云英)种植制度>稻-稻种植制度;N盈余量以稻-稻-肥种植制度最大,达18.4kg/hm2*,稻-稻-油(肥)种植制度基本维持平衡,稻-稻种植制度表现亏缺,稻-稻-油种植制度亏缺最大,达38.9kg/hm2*;4种种植制度P和K均有亏缺,但以稻-稻-油种植制度亏缺量最大,分别为11.2kg/hm2*和118.7kg/hm2*,稻-稻-肥种植制度亏缺量最小;稻-稻-肥种植制度有机物质归还量最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稻-稻种植制度有机物质归还量最小,有机质呈现亏缺状态.  相似文献   

6.
采用室内培养法和土柱法,研究了2-羟基-1,4-萘醌在土壤中的降解作用和淋溶行为。结果表明,2-羟基-1,4-萘醌在灭菌和非灭菌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3.47~6.98d和0.42~0.53d,且随着2-羟基-1,4-萘醌浓度增加,其降解半衰期延长。说明微生物对其降解过程起主导作用。参考POPs国际公约关于化学品持久性的定义,2-羟基-1,4-萘醌在土壤中属于易降解有机物。通过2-羟基-1,4-萘醌在土壤中的淋溶研究发现:当其添加浓度为5mg·kg-1和10mg·kg-1时,各处理土层中均未检出2-羟基-1,4-萘醌;当添加浓度为20mg·kg-1时,仅在0~10cm土层样品中检测到2-羟基-1,4-萘醌。与未老化土壤相比,2-羟基-1,4-萘醌在老化土壤中的淋溶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7.
黄磊  王光辉  于荣  邓南圣 《土壤》2011,43(2):258-263
为改善β-环糊精的水溶性,将β-环糊精和甘氨酸在碱性条件下用环氧氯丙烷连接起来,得到水溶性极好的甘氨酸-β-环糊精,研究了甘氨酸-β-环糊精对蒽的增溶、解吸行为,考察了pH值、甘氨酸-β-环糊精初始浓度、温度、不同环糊精类型对蒽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甘氨酸-β-环糊精对蒽的增溶效果增强显著,其50 g/L时对蒽的增溶倍数可以达到20多倍,甘氨酸-β-环糊精对蒽的解吸随pH值的升高而降低,升高温度和甘氨酸-β-环糊精初始浓度有利于蒽的解吸,甘氨酸-β-环糊精对蒽的解吸要好于α-环糊精和β-环糊精,甘氨酸-β-环糊精对蒽污染土壤的解吸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式。该静态解吸研究可以为蒽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8.
以陇谷11号为对照,在静宁县对7个谷子新品种(系)进行了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在露地栽培条件下,籽粒产量以9410-4-2-2-1最高,达4 768.52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谷11号增产22.91%;0416-2-1-1-1、0412-1-2-1、029-5-5-3分别较对照增产22.20%、11.22%、4.30%,且综合表现优良。以上品种(系)适宜在静宁县山旱梯田地露地种植。  相似文献   

9.
为制备HPLC-MS/MS农药残留分析中使用的新发现除草活性成分的同位素内标物,本研究以全氘代甲醇为起始原料,通过亲核取代、氧化、缩合、还原等6步反应制备了5种活性成分的甲氧基的全氘代物,分别是4-[2-氯-6-(4,6-二(2H3)甲氧基-2-嘧啶氧基)苄氨基]苯甲酸异丙酯、4-[2-氯-6-(4,6-二(2H3)甲氧基-2-嘧啶氧基)苄胺基]苯甲酸正丙酯、N-[2-氯-6-(4,6-二(2H3)甲氧基-2-嘧啶氧基)苄氨基]-5-溴吡啶、N-[2-氯-6-(4,6-二(2H3)甲氧基-2-嘧啶氧基)苄基]-4-溴苯胺和N-[2-氯-6-(4,6-二(2H3)甲氧基-2-嘧啶氧基)苄基]-2,5-二氯苯胺。氘取代物结构通过NMR、MS、FTIR和UV确证。HPLC外标法分析表明,5种氘取代物的化学纯度均大于98%。这些甲氧基氘取代物完全满足质谱分析对内标物的要求,可作为HPLC-MS/MS分析的同位素内标物。  相似文献   

10.
天然降水是高温伏旱区旱地农作系统的主要水资源.根据调查资料和田间实验结果,以高温伏早代表区域奉节、万州、沙坪坝为研究区,计算出重庆几种主要种植模式(小麦-玉米-甘薯、胡豆-玉米-甘薯、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甘薯、胡豆-玉米-大豆、油菜-玉米-甘薯)的需水量.系统地分析在坡度0°、5°、10°、15°、20°、25°耕地上,不同降雨年型中,主要种植模式水分供需平衡与错位特征,并利用水分生态适应性数学模型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奉节3种降雨年型主要是由各年5-9月的实际降雨量决定的,万州3种降雨年型各月降雨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7-9月,沙坪坝3种降雨年型的年降雨量差异的最明显月份为7月.3个研究区和北碚实验区的平均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大小顺序是奉节>北碚>万州>沙坪坝.就相同的复作模式而言,不同研究区作物需水量的大小顺序为:奉节>万州>沙坪坝;同一研究区不同复作模式需水量大小顺序为:油菜-玉米-甘薯>胡豆-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甘薯>小麦-玉米-大豆>胡豆-玉米-甘薯>小麦-玉米-甘薯.在平整的耕地上,奉节只有丰发水年适宜在坡度较小的耕地上种植小麦-玉米-甘薯、胡豆-玉米-甘薯和小麦-玉米-大豆.万州丰水年可以在平整的土地上种植各种复作模式,平水年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甘薯.沙坪坝平水年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甘薯、胡豆-玉米-甘薯和小麦-玉米-大豆.通过积极调整种植结构,调节播种时间,采用保护性耕作,抗旱品种培育与生物抗旱技术,大力修建蓄水工程,发展设施农业等措施改善水资源利用状况,提高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1.
选用10个具有代表性辣椒品种(系),于人工气候室内分别在正常和高温高湿条件下,研究了现蕾期辣椒抗氧化系统生理生化性状的变化以及不同品种(系)的抗氧化性差异。结果表明:10个辣椒品种(系)抗坏血酸(AsA)、花青素含量下降,而谷胱甘肽(GSH)、花色苷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4个酶活性一致增强。根据8个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对值,通过坐标综合评定法对活性氧的抑制和清除进行分析,抗氧化剂类的贡献大于抗氧化酶类;系统聚类法将10个辣椒品种(系)的抗氧化性强弱分为3类:06591、115-5-5-12-9-1-2、B04-99-5-1-1-2、06597、06590为强抗氧化性品种(系);B04-51-4-2-1-2-1和43-5-1-1-1为中等抗氧化性品种(系);06592、B04-114-1-1-1-1-1、B04-512-4-1(系)为弱抗氧化性品种。  相似文献   

12.
甘油-3-磷酸作为渗透压调节物红藻糖苷的合成前体物,参与藻类抗逆应答过程。为了解坛紫菜的抗逆机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建立甘油-3-磷酸的定量分析方法,分析非生物(温度、盐度和干出)胁迫下的甘油-3-磷酸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温度胁迫1 h后,甘油-3-磷酸的含量快速变化,当温度高于23℃时,甘油-3-磷酸含量与胁迫温度成正比,而在12℃低温下,甘油-3-磷酸的含量反而下降;盐度胁迫促使甘油-3-磷酸的含量快速上升,且高盐胁迫下的变化显著高于低盐环境;而短时间1 h干出胁迫后的甘油-3-磷酸含量略有上升(1.19倍,与对照组相比),但随着干出时间继续延长,甘油-3-磷酸含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温度、盐度和干出胁迫后的坛紫菜进行恢复培养后,甘油-3-磷酸含量均趋于对照组水平。综上可知,甘油-3-磷酸可快速响应环境胁迫,这为坛紫菜红藻糖苷抗逆机制的多层次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改良六倍体小偃麦,创制携带E组染色体优良基因的普通小麦新类型。本研究利用六倍体小偃麦与克旱9号杂交选育六倍体小偃麦的衍生系,在杂交后代中选择具有六倍体小偃麦优良农艺性状的普通小麦类型。结果表明:六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结实率低,平均为21.9%,但F2以后分离复杂,出现一些代换系、易位系,附加系和DE混合的染色体组。有些品系性状表现较好,如分蘖多、抗病、多小穗、多花等。按性状继代选择直至F5共筛选出13个品系即05-9-2、05-9-4、05-9-5、05-9-6、05-9-7、05-9-8、05-9-11、05-9-14、9-9-14、05-9-13、05-7-13、05-7-24、05-7-22。利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分子检测方法、原位杂交技术对以上13个品系进行了鉴定。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E组染色体改良普通小麦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秸秆还田下氮肥运筹对白土田水稻产量和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研究小麦秸秆直接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基追比例运筹方式对白土稻田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为华中低产白土稻田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2种小麦秸秆还田量(0和3000 kg/hm2)及3种氮肥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80-0-20、 60-20-20 和40-30-30)和不施氮的对照, 共7个处理, 分别为N80-0-20、 N60-20-20、 N40-30-30、 N80-0-20+S、 N60-20-20+S、 N40-30-30+S和CK。水稻收获期采集代表性样品考察水稻产量结构性状, 同时测定水稻籽粒和秸秆产量, 分析籽粒和秸秆氮素含量, 计算水稻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结果】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60-20-20的处理水稻籽粒产量最高, 两年试验较不施分蘖肥的对照分别增产9.4%~12.9%和7.4%~8.9%。实施小麦秸秆直接还田后, 水稻籽粒产量较不施秸秆的对照分别提高10.2%~23.4%和0.8%~5.5%。不施秸秆条件下, 基-蘖-穗肥施用比例60-20-20的处理水稻籽粒含氮量最高, 较不施氮的对照提高11.3%, 而秸秆含N量随中后期追肥比例的加大而提高。秸秆还田条件下, 氮肥后移能明显提高水稻籽粒和秸秆含氮量。水稻籽粒氮素吸收量, 基-蘖-穗肥比例60-20-20处理最多, 2011年较对照N80-0-20分别增加13.7%和24.8%, 2012年提高14.5%和9.2%; 秸秆氮素积累量则随中后期追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多, 基-蘖-穗肥比例40-30-30处理最多。不施秸秆条件下, 基-蘖-穗肥比例60-20-20的处理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 氮素稻谷生产效率、 氮收获指数均最高, 百公斤籽粒吸氮量最低。秸秆还田条件下, 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均随中后期追肥量的增加而下降, 而百公斤籽粒吸氮量则最高。氮素农学效率、 氮肥回收利用率和偏生产力也是60-20-20比例的处理最高, 较对照N80-0-20农学效率分别提高4.90和2.44 kg籽粒/kg N, 氮肥利用率提高7.82和21.29个百分点, 偏生产力提高4.90和2.44个百分点。【结论】综合水稻产量、 氮素吸收量以及氮肥利用效率, 安徽省江淮丘陵低产白土地区, 小麦秸秆直接还田条件下, 单季中稻氮肥的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 以60-20-20运筹方式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2羟-基-4-甲氧基苯甲醛和2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两种效应物对菜粉蝶多酚氧化酶(po lypheno lox idase,简称PPO,EC.1.14.18.1)催化L-多巴(L-DOPA)氧化活力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这两种效应物对该酶的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中浓度(IC50)分别为2.71和5.66 mm o l/L,抑制常数分别为2.82和3.35 mm o l/L;2羟-基-4-甲氧基苯甲醛对该酶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2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的;这两种抑制剂对酶的抑制作用机理完全不同,2羟-基-4-甲氧基苯甲醛对酶的作用表现为混合型抑制,而2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对酶的作用表现为竞争性抑制。研究结果为设计以该酶为靶标的杀虫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出具有潜在研究价值的优良性状葡萄植株,以鄞红葡萄及其8个优良单株5-1、5-2、10-1、10-2、20-1、20-2、40-1和40-2为研究材料,观测实生后代叶片、枝条和果实等主要形态特征和性状差异,并以其幼叶为材料,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8个优良单株与亲本鄞红之间的遗传差异。形态观测结果表明,5-2、10-2、20-1和20-2与亲本在果实成熟期、叶片形态和果皮色泽方面皆存在较大差异。分子标记结果表明,使用筛选出的24条带型清晰、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共扩增出237条带,多态性条带219条,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2.5%。聚类结果显示,实生后代和亲本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60~0.79,在遗传相似系数0.65处,9份葡萄材料分为两大类群,第1类包括10-2和20-1,第2类包括5-2、20-2、5-1、10-1、40-1、40-2和鄞红;其中,5-2、10-2、20-1和20-2与亲本遗传相似系数较低,遗传差异较大,是早熟、外观品质优良的株系。本研究结果对丰富我国南方葡萄品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蔬菜废弃物来源及特点,介绍了蔬菜废弃物好氧堆肥、"菜-饲-肥"和"菜-虫-饲-肥"种养结合、"菜-炭-肥"还田改土、"菜-沼-肥"能源利用和"菜-菌-肥"综合利用等全量资源化利用模式,探讨了蔬菜废弃物全量资源化利用的瓶颈问题及发展方向,以期为蔬菜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4-羟基-3-甲基-2-(E)-丁烯基-4-磷酸还原酶(4-hydroxy-3-methyl-2-(E)-butenyl-4-diphosphate reductase,HDR)是异戊烯基焦磷酸合成途径之一甲基赤藓糖磷酸(methylerythritol phosphate,MEP)途径中的最后一个酶,催化4-羟基-3-甲基-(2E)-丁烯基-4-磷酸生成异戊烯基焦磷酸。根据植物HDR的同源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结合RACE的方法在橡胶树中获得了与其相应的HDR基因,命名为HbHDR。序列分析表明HbHDR长1627bp,编码462个氨基酸,属于LYTB家族,该氨基酸序列与烟草、长春花、胡黄连、拟南芥、银杏和火炬松的HDR同源性为79.1%、78.4%、76.5%、75.3%、72.2%和70.9%。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乙烯诱导胶乳HbHDR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三唑基-~(14)C-)粉锈宁的标记合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三唑基-14C)-粉锈宁的制备。由14C-甲酸和重碳酸氨基胍形成(5-14C)-3-氨基-1,2,4-三唑,再经重氮化脱氨得到(5-14C)-1,2,4-三唑,最后再与对氯酚和二氯片呐酮反应得到(三唑基-14C)-粉锈宁。放化收率为26%(从甲酸-14C计),放化纯度大于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