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旱地红壤与红壤性水稻土水分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低丘红壤地区红壤性水稻土(黄筋泥田)和旱地红壤(黄筋泥)及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持水和供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红壤性水稻土相比,旱地红壤持水供水能力弱;红壤性水稻土各样品之间持水和释水能力的差异与有机质的变化相似,在红壤地区,培肥土壤有利于提高土壤抗旱能力,土壤利用方式不同改变了土壤孔隙的分布状况,使旱地红壤在低吸力段土壤的水分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红壤农业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平衡及其调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园球 《土壤》1998,30(1):20-26
用详实的资料论述了低丘红壤区农业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平衡特点,讨论了水分平衡的评价原则,灌溉水数量及作物需水的初步预测,并提出了调控水分循环和平稳的一些个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全斌  陈健飞  朱鹤健  郭成达 《土壤》2004,36(5):532-537
本文叙述了闽南低丘台地上赤红壤水问题及其有效管理。指出了该区年降雨量虽然丰沛,但仍小于年蒸发量,季节性干旱和土壤高温非常严重,成为影响该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而赤红壤的总库容、贮水库容和有效水库容都较小,进一步促进了旱情的发展,在气候、土壤、植被、水文、地形等因素综合作用下,赤红壤旱地水分问题显得特别突出,其上作物易遭受干旱的胁迫。完善灌溉设施,有计划发展喷灌、滴灌以及进行地表覆盖,能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魏孝孚  罗永进  张志达  陆允甫 《土壤》1981,13(6):201-204
低丘红壤新造田是指低丘红壤旱地、荒地经过平整、灌溉、耕作利用下而成的新稻田。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低丘红壤区土壤侵蚀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以浙江省低丘红壤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构造削弱阴影等干扰的FCD模型,和混合像元法计算植被覆盖度的方法,进行水土流失研究。根据水利部颁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结合植被覆盖度、坡度、利用现状等因子进行土壤侵蚀强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红壤区内植被覆盖情况良好,覆盖度基本在30%以上;整体水土流失程度较轻,但是耕地等农用地的侵蚀情况较为严重,特别是红壤区内耕地的强度侵蚀的面积占其总面积的17.65%。另外,耕作侵蚀也是土壤侵蚀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估算土壤侵蚀强度的时候也应重视。目前浙江省需要补充大量耕地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鉴于红壤水土流失易发的特点,在低丘红壤开发时要重视水土流失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6.
陸景岡 《土壤学报》1965,13(2):161-169
低丘红壤在浙江省分布很广,一般在海拔300—400米以下的低丘都可见到,是本区主要的开发利用对象。作者在“浙江省低丘红黄壤的成土作用分析”一文中做过一些论述、认为这种土壤就成土环境与土壤性质说,应属于浙江省红壤化作用相对进行较深的一种,它多半是在古代疏松堆积物的基础上,经早更新世至晚更新世(主要是中更新世)时期的红化作用而成,以分布在缓缓起伏的低丘地形上为主,因其红色、酸性、粘重等性质相对地比较突出,土层又较深厚,特加“低丘”二字,以别于其他的红壤。  相似文献   

7.
母质和微地形条件对变性土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福建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在本地带沿海漳浦、龙海等县的低丘、台地玄武岩风化物上发育的一种暗色粘质土壤,历史上归属于砖红壤性红壤,经研究其性状明显区别于砖红壤性红壤,我们确定它为典型艳色湿润变性土。这种变性土与砖红壤性红壤呈复区分布。  相似文献   

8.
红壤地区地形位置和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对不同地形部位和不同利用方式下的低丘红壤进行了采样和分析,结果表明地形变化和利用方式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水分特性有明显的影响。对受人为扰动较小的林地和茶园而言,随地形位置的降低,土壤粘粒含量降低,有机质含量、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土壤通气性均明显增加,而对受人为耕作影响较大的旱地和桔园,其养分含量、土壤结构性质变化没有明显规律。红壤的持水和供水性质也受到影响,坡顶的持水量比坡中和坡底要大,同时由于毛管孔隙数量比例小,土壤难以保证连续快速的水分供应是红壤作物易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土壤钾释放速率参数的理论计算及其实践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晓男  陆允甫 《土壤学报》1998,35(2):155-161
选用二种电场强度研究20个低丘红壤玉米田试验的钾释放速率特性,用二级动力学方程来表征,并求得土壤释放的速率方程和钾释放的初始速率等参数。  相似文献   

10.
邵希澄  王明珠 《土壤》1994,26(6):310-313
余江县位于赣东北山区向鄱阳湖平原过渡的地段,是典型的低丘红壤区。全县红壤及红壤性水稻土占土地面积的90%,在我国中亚热带东部湿润区有着广泛的代表性。研究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红壤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四十年来的中国土壤水分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庄季屏 《土壤学报》1989,26(3):241-248
本文在回顾、总结的基础上,对建国后土壤水分研究的进展和成就作一综述。作者从土壤水分研究的基本概念、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和水分状况、土壤水分的保持与运动、土壤水分管理及调控、测试技术和其他进展等6个方面肯定了四十年来中国土壤水分研究的成就,特别是最近10年内有较大进展。最后,就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并展望了今后工作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土壤侵蚀过程中坡面流水力学特性及侵蚀动力研究评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永东  吴淑芳  冯浩  原立峰 《土壤》2013,45(1):26-33
土壤侵蚀动力过程是水流和土壤两者相互作用的复杂物理过程,而含沙水流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深入理解坡面流水力学特征及侵蚀动力是研究土壤侵蚀动力学规律的基础.本文从坡面流水力学特性及侵蚀动力,包括:流速、水深、流态、阻力规律以及坡面流的切应力、冲刷动力、运动能量等多方面对国内外关于土壤侵蚀动力过程研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评述,并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指出:坡面流作为三维、非恒定非均匀沿程变量流,流动形态千变万化,坡面状况较为复杂,其均匀流理论远不能真实反应自然界复杂地表状况下的水流水力学特性及其变化规律.开展复杂地表的水流运动过程、水力学参数变化规律及坡面侵蚀水动力过程研究是今后土壤侵蚀水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这对于深入了解土壤侵蚀水动力过程的内在机制、构建物理侵蚀模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括介绍了山东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并分析了这些外界条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及造成的严重程度,从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几种不同侵蚀强度在山东省所占面积、比例.对全省划分为3种主要侵蚀类型,即;山丘区水力侵蚀;平原风沙区的风蚀、水蚀;山前平原和黄泛平原的水蚀.最后分析了水土流失的危害及造成的原因.使人们对山东省的自然概况和水土流失问题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随着对土壤水蚀形成过程及其模拟研究的深入,侵蚀预报模型已由经验模型、物理过程模型向分布式模型发展。重点介绍了几种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分布式水蚀模型,并对国内土壤水蚀分布式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价,指出了目前我国模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立我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所必须开展的研究工作和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生物质炭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质炭在农业与环境中的应用已成为近期国内外研究热点,有关生物质炭特性以及生物质炭对土壤化学、生物学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已经有一些综述,但是生物质炭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相关综述很少。本文对近10年生物质炭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生物质炭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加田间持水量和土壤有效水含量,降低饱和导水率等。生物质炭影响土壤物理性质的主要原因是生物质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度。此外,生物质炭与土壤矿质颗粒结合,并通过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植物生长的影响间接影响土壤物理性质。生物质炭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生物质炭原料、裂解温度、施用量和颗粒大小,土壤质地和处理时间等。关于生物质炭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长期研究很少,且缺乏田间试验。因此,将来的研究应更加倾向于长期田间条件下生物质炭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并逐渐发现生物质炭的作用机理,为实际的农业生产和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Purpose  

Urban soil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re subject to dramatic changes due to compaction by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which may cause frequent flood event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water infilt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soil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compaction an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infiltration 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urban areas.  相似文献   

17.
A. R. Dexter   《Geoderma》2004,120(3-4):227-239
The index of soil physical quality, S, which was proposed in Part I and which was applied to the problems of tillage in Part II is applied in Part III to the un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soil. S is equal to the slope of the soil water retention curve at its inflection point. This curve must be plotted as the logarithm (to base e) of the water potential against the gravimetric water content (kg kg−1). It is suggested that S is a measure of the micro-structural porosity of the soil. It is shown through an approximate theory, through simulations and through experimental results that the value of S at the inflection point is related to the un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soil at the inflection point.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inflection point can be used as a “matching point” in studies of un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Pedo-transfer functions are used to explore the predicted effects of soil texture class and bulk density on the values of the un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t the inflection point. The conclusions from this series of three papers are summarized and as a result, it is recommended that S be used as an index of soil physical quality that enables different soils an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anagement treatments and conditions to be compared directly. The use of S for prediction of a range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is summarized and is called S-theory.  相似文献   

18.
土壤结构的性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毅  姚贤良  樊润威 《土壤学报》1965,13(4):411-417
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主要在于充分发挥土壤潜在能力,保证农作物的高额稳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定向控制土壤的变化,改善土壤状况.土壤肥力是各种土壤性质的综合表现,并随着环境和时间而不断变化.要彻底了解土壤肥力,不仅要明悉土壤供应肥、水的容量和供应的快慢及持续时间,还要考虑肥、水的协调和植物根系的生活条件,这就是我们所称的肥力基础(简称肥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土壤水蚀模型近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在土壤水蚀模型研究与建立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不但对国外的经典模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应用,而且还根据国内的实际建立了适合我国实际的土壤流失预测模型。总结了近6年来我国土壤水蚀模型研究的主要成果,对重点建立的土壤侵蚀经验统计模型和物理成因模型、国外模型在我国的应用研究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评价,指出了我国土壤水蚀模型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我国土壤水蚀模型的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刚察县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水分特征曲线的测定,分析了刚察县4种植被类型土壤的持水性能和供水性能。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与Van Genuchten模型非常符合,R2值都高达0.99以上,说明用Van Genuchten模型描述不同类型土壤水分数量和能量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准确的。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物理性黏粒含量为:油菜地>高草地>草灌地,土壤容重为:高草地>草灌地>油菜地,而总孔隙度为:油菜地>草灌地>高草地,表明油菜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明显优于草灌地和高草地。土壤持水能力随着土壤吸力的增加而呈现先急剧递减后变化平缓的趋势,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持水能力为:高草地>草灌地>油菜地。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密度和降低土壤总孔隙度等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措施能对其持水性能产生积极作用。土壤供水能力随着土壤吸力的增加而递减,低吸力段高草地和稠密草灌地的土壤供水性能均优于油菜地和稀疏草灌地,而高吸力段油菜地和稠密草灌地的土壤供水性能优于高草地和稀疏草灌地,表明高草地和稀疏草灌地植被极易受到干旱的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