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1 毫秒
1.
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决议及斯大林同志的天才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武装了苏维埃人民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而斗争的纲领。在十九次党代表大会决议的启示中,关于进一步提高一切农作物产量的重大任务提交到土壤科学的面前。土壤学家要积极地参加到决议所提交到农业面前的实际任务中,就应当保证创造性地发展关于土壤及其肥力的先进学说,在农业上作为控制土壤过程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土壤·作物与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是一个新开的栏目,其目的是为了使广大会员系统了解各分支学科的发展现状与理论体系、研究内容、方法,以学到更多知识,开拓视野与思路,提高素质,掌握更多信息与方法,搞好科研与教学工作。由于初办,没有经验,写作深度、广度、水平是否适合要求,诚愿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本刊自今年第1期起,每期刊出一讲,每讲均为一完整的内容。1995年各期初步安排是:第1期“农业建设项目与科学决策”;第2期“土壤·作物与水的关系”;第3期“农产品加工工程新技术”;第4期“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学—设施园艺工程”。本栏目是为广大会员而办,更望得到大家的关心与支持,尤其欢迎积极主动赐稿,以使该栏目办得充实,有效。  相似文献   

3.
关于施用磷灰石的试验结果,我们已经在1952年做了一次报告(参考本刊第2卷,37—42页,“海州磷灰石肥效试验的初步报告”),试验工作于1951—1953年间在南昌甘家山红壤试验场和南京土壤研究所的温室继续进行。由于该项肥料今天已经在国营农场和农村中开始应用,所以我们把最近所得的结果再做一次报告,供施用上的参考。为了使阅者易于了解起见,在这里把1951—1952年的试验结果,做一个极简单的总结。  相似文献   

4.
Т.  П.  高尔捷也夫 《土壤学报》1954,2(4):291-308
关于这一问题,在放多专门文献及土壤图中可兹参考的有下列材料:格林卡教授(Глинка К.д.)的土壤学[5]。在这本著作里,我们得出两个答案:“黑土带…………纵深地蔓延到亚洲境内,直到黑龙江的上游。”以及“苏联境内外贝加尔湖的东部…………草原地带并不分布;而黑土带进入北满。”  相似文献   

5.
盆栽和田间条件下土壤15N标记肥料氮的转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程励励  文启孝  李洪 《土壤学报》1989,26(2):124-130
利用15N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铵的矿物固定作用对肥料氮在三种土壤中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性水稻土不固定肥料铵,但在白土和夹沙土中,56-77%的肥料氮被土壤矿物所固定,这些“新固定”的固定态铵的有效性很高,其中90%以上在30-50天内即被水稻所吸收,或者为微生物所利用转变为生物固定态氮.生物固定态氮对当季作物的有效性远较“新固定”的固定态铵的低.田间微区试验的结果还表明,甚至第二、三季作物吸收的残留肥料氮中,20-86%的氮也系来自固定态铵.作者认为,对具有较强固铵能力的土壤来说,只有了解铵的矿物固定作用,才能正确了解肥料氮的其它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国际土壤保持大会是由国际土壤保持组织(International Soil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每两年组办一次。回顾ISCO大会,至今已有30年的历程,ISCO2008大会是成功举办的第15届国际土壤保持大会。第1届ISCO于1978年在比利时根特召开,会议出版物题为“侵蚀评价”。第2届大会于1980  相似文献   

7.
中国土壤肥料工作的成就与任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近春 《土壤学报》1994,31(4):341-347
中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农业发展中,土壤肥料科学的进步、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及土壤肥力的培养与提高、土壤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植物营养与施肥,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侧重从土壤肥料科学技术推广领域这个侧面加以阐述。文章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中国土壤肥料工作的现状和成就,回顾土壤肥料工作,涉及到土壤肥料基础工作和科学技术推广的方方面面;第二部分土壤肥料工作的任务,展望土壤肥料工作,探讨“八五”期间乃至本世纪末土壤肥料科技推广工作的重点任务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深松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为了增加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方法]采用野外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深松和深松结合秸秆还田耕作技术对晋中北部地区两种主要类型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深松可以打破土壤犁底层,显著降低黏土和壤土10—30cm土层范围内的土壤容重;调节土壤孔隙度,增加了黏土10—30cm土层范围内的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同时增加壤土10—30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20—30cm土层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改善黏土和壤土20—30cm土层土壤固、液、气3相状况;深松结合连年秸秆还田进一步优化了壤土耕层环境,同时显著降低了玉米拔节期土壤地表结皮的厚度和紧实度。[结论]深松结合连年秸秆还田和深松耕作技术可以缓解土壤板结状况,增加降雨入渗。  相似文献   

9.
三种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技术,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DGGE图谱条带的数量及亮度有较大区别,且有几条特征性条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0—15 cm土层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菜稻菜模式”(RVCs) “休闲轮作模式”(FRCs) “蔬菜连作模式”(VCCs);15—30 cm土层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FRCs RVCs VCCs。UPGMC聚类分析表明,RVCs 处理的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较低。主成分分析表明,对各主成分起分异作用的主要是 RVCs和FRCs;与主成分因子1 正相关程度较高的种植模式为:RVCs和VCCs,与主成分因子2 正相关程度较高的是 FRCs。可见,水稻土细菌群落多样性与种植模式密切相关,这些变化对土壤细菌群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Т.  П.  高尔捷也夫 《土壤学报》1954,(4):291-308
关于这一问题,在放多专门文献及土壤图中可兹参考的有下列材料:格林卡教授的土壤学。在这本著作里,我们得出两个答案:“黑土带…………纵深地蔓延到亚洲境内,直到黑龙江的上游。”以及“苏联境内外贝加尔湖的东部…………草原地带并不分布;而黑土带进入北满。”  相似文献   

11.
 石漠化地区是造林的困难地带和生态治理的重点地区。为了加快石漠化的综合治理,以喀斯特石漠化发育典型的北盘江镇花江大峡谷右岸的顶坛片区为例,在阐述顶坛片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及石漠化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正在实施的几种石漠化治理模式:如“花椒—养猪—沼气”模式、“砂仁—养猪—沼气”模式、“传统粮食经济作物(如玉米、花生等)—砂仁、花椒”套种模式等,对这几种发展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发展潜力、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对比研究,查明第1种和第2种模式经济效益好,而第3种模式有更好的生态效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河龙区间暴雨可以造成极为严重的土壤侵蚀。为了探究河龙区间暴雨重现期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利用河龙区间及毗邻地区24个气象站点1957—2009年日降雨数据,分别用Gumbel分布和GEV分布模拟最大日雨量辨析这两种拟合方法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分析降雨极端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对于短重现期(≤10a),两种分布模拟值最大日雨量(PMP)值相差较小;而在长重现期(≥20a)的水平上,GEV模拟精度较高。但若站点出现几次大暴雨且雨量相近的情况下,Gumbel模拟精度高于GEV模拟精度。(2)结合GEV分布和Gumbel分布,对河龙区间各站点的最大日雨量进行模拟。河龙区间2a,5a,10a,20a,50a,100a重现期的PMP分别介于40~70,50~85,60~100,70~110,85~130,95~150mm。河龙区间各重现期的最大日雨量的高值中心均分布在南部延河流域和西北部窟野河流域,而低值中心在西部横山以西和东北部偏关河以北地区。用3个时段数据(1950s—1960s,1970s—1980s,1990s—2000s)估算的5个代表站的最大日雨量值差异明显,在太原、榆林两站,1950s—1960s估算的最大日雨量较大,最大日雨量呈减少趋势。而在其它3个站点,均为1970s—1980s估算的最大日雨量较大。  相似文献   

13.
生物炭对冻融期盐渍化土壤水热肥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施加生物炭对冻融期盐渍化土壤蓄水保墒、保温、保肥的作用,以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连续2年在河套灌区开展田间小区原位冻融试验,设置生物炭用量为15 t/hm2(D15),30 t/hm2(D30),不施加生物炭(CK)3种处理。结果表明:在冻融条件下,0—40 cm土层较40—100 cm土层水分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储水能力强;除在试验第1年的初冻期施加生物炭使0—40 cm土层储水量有所降低外,随生物炭施加时间的增长,生物炭的持水作用逐渐显现,其中与CK相比D30处理更有利于土壤水分保持。施加生物炭可以平抑冻融期土壤温度的变幅、降低融解期土壤温度变化的离散程度,较对照比,2年冻融期0—40 cm土层平均温度生物炭处理提高0.8~1.6 ℃,经过2年冻融过程各处理土壤冻结指数为CK>D15>D30,融解指数为D30>D15>CK。连续2年冻融期,生物炭的施入均丰富了土壤养分含量,不同程度地减少冻融各阶段0—40 cm土层养分流失,使冻融期土壤速效钾、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增幅范围分别达到3.1%~38.1%,1.3%~44.6%,5.4%~80.4%,有机碳密度增加了2.0%~22.4%,其中以D30处理提升效果最为明显。施用生物炭改善了冻融期盐渍化土壤的水热肥状况,可为来年作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生物炭用量30 t/hm2时施用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生物安全网于2009年10月22日发布了“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在清单中审批编号分别为“农基安证字(2009)第072号”和“农基安证字(2009)第073号”,由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教授及其同事申报的“转crylAb/crylAc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和“转crylAb/crylAc基因抗虫水稻Bt汕优63”的两个水稻品种已获得安全证书,  相似文献   

15.
玉米秸秆“富集深还”与土壤亚表层培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长期浅耕,土壤亚表层不仅缺乏有机质,还过于紧实,急需找到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快速松土培肥方法。本文简要总结了已有3种秸秆还田模式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了秸秆“富集深还”技术及田间操作要领,以及采用该技术还田的秸秆的分解速率和亚土层培肥效果。富集深还,即将玉米联合收割机抛洒在地表的秸秆,按条带大比例富集,使用专用筒式犁具,以风力注入的方式埋入土壤亚表层 (20—40 cm)。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不扰动土层顺序、不影响第二年种植。秸秆埋置模拟试验表明,秸秆还田330天时,其分解率就达到65%以上,剩余秸秆腐殖化,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10%~15%,土壤耕层由原来的15—18 cm增加到30—35 cm。秸秆深还对腐殖物质结构特征没有产生不良影响,对H/C、亲水性等指标还有改善作用,促使黑土胡敏酸结构简单化和年轻化。秸秆深还没有引起第二年玉米产量降低。因此,采用该方法,秸秆能够连年全量还田,实现了种还分离 (种植条带与秸秆深埋条带分离) 与免耕播种的有效结合,可打破犁底层,并快速提升犁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土壤亚表层快速培肥及肥沃耕层构建提供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呼伦贝尔典型草原三种植物群落土壤凝结水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呼伦贝尔地区不同植物群落产生的土壤凝结水量,为当地沙化草地植被恢复中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称重法测定3种植物群落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土壤凝结水形成的时间、数量和月动态变化,比较植被类型和环境因子对土壤的影响。[结果](1)3种植物群落内土壤凝结水的形成趋势基本一致,即每天18:00以后逐渐形成,至次日6:00结束。土壤凝结水夜间动态呈双峰型,其中第1个峰值出现在20:00左右,第2个峰值出现在4:00左右。(2)3种植物群落日均凝结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茵陈蒿样地、糙隐子草和羊草样地的日均凝结量分别为7月0.28,0.22,0.32mm,8月0.50,0.35,0.69mm,9月0.28,0.23,0.37mm。(3)土壤凝结水在土壤不同深度的凝结量大小依次为0—5cm20—25cm5—10cm10—15cm15—20cm,其中0—5cm的凝结量羊草样地的最多为0.147mm,其次为茵陈蒿样地0.125mm,最后是糙隐子草样地0.094mm。[结论]土壤凝结水来源主要有2个,植被类型的不同导致这两种来源对总量的贡献比例不同,其中羊草植物群落能够形成更多的土壤凝结水,在草原植被恢复中能够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晰各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以期为草原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希拉穆仁荒漠草原围封区6种植物群落(短花针茅、洽草、羊草、克氏针茅、银灰旋花、蒙古韭)为研究对象,对0—30 cm土层各植物群落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根系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 6种植物群落0—30 cm土层土壤机械组成主要以粉粒和极细砂为主,其平均值分别介于26.50%~54.62%和16.90%~34.08%。(2) 6种植物群落根系生物量随土层深度逐渐减小,且根系生物量总量介于229.21~731.71 g/m2。由根系分布特征判断,短花针茅群落各土层根系呈“E”型分布,其他植物群落均呈“V”型分布。(3)各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逐渐降低。0—30 cm平均有机碳含量介于6.07~11.75 g/kg。(4)根系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含量与黏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粉粒、黏粒含量越多,植物群落根系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越丰富。[结论]围封可以有效促使土壤有机碳增加,但有机碳对不同植被群落的响应有所差异,草原有机碳储量准确度应根据草原植被群...  相似文献   

18.
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体系中减施氮肥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地习惯施肥(小麦:N 225 kg/hm2,基肥与分蘖肥各半;水稻:N 210 kg/hm2,基肥和分蘖肥为3∶2)相比,减氮20%~30%处理产量并没有降低,而氮肥当季利用率、氮素农学利用率以及氮素偏因子生产力则有所增加;而且,氮肥分次追施,能增加子粒产量,并减少氮肥成本。虽然减氮20%~30%处理0—40 cm土层无机氮含量较习惯施肥处理降低,但是并没有降低植株地上部对氮素的吸收。在小麦和水稻收获期,减施氮肥处理0—100 cm土壤无机氮残留量低于习惯施肥处理;且稻-麦轮作系统中氮的表观损失主要发生在水稻季。初步认为,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稻-麦轮作体系氮素过量施用地区,第一个轮作周期减施氮肥20%~30%不仅不影响产量,而且可提高氮素利用率,有利于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东北农场农作物生长季土壤呼吸对温度和含水量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静态碱液吸收法测定了东北典型农场水稻和玉米两种农作物在生长期(4—7月)的土壤呼吸速率及其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深度的土壤呼吸速率对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作物生长期,水稻样地的土壤呼吸速率高于玉米样地。水稻和玉米样地在0—15 cm深度的土壤呼吸速率明显高于15—30 cm和30—60 cm。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呼吸速率逐渐减小。水稻土壤的呼吸速率最大值为580.6 μg/(kg·h),最小值为160.4 μg/(kg·h);而玉米的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为565.3 μg/(kg·h),最小值为137.5 μg/(kg·h)。水稻和玉米样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现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土壤温度曲线在4月到6月初明显上升,而土壤呼吸速率曲线在这一时段也呈相同态势;6月下旬到7月初土壤温度变化平稳,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的同步变化趋势不明显。同时,两种作物的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间的相关性也极为显著(p<0.01),说明土壤含水量也能够解释生长期水稻和玉米的土壤呼吸速率变化。  相似文献   

20.
选取宝鸡市金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比分析三门组黏土与三趾马红土2类滑带土的成分、结构、物理及力学性质,揭示滑坡发生的物理力学特征。对两类滑带土取样,通过移液管全分散法分析两类黏土黏粒含量,并进行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定量测试,经扫描电镜放大观察微观结构,用威廉姆斯膨胀判别法判别膨胀性,采用105℃恒温烘干后的试样和天然含水量2种试样,放入注入清水的容器中进行崩解性试验,在天然和饱和2种状态下进行室内慢剪试验。结果表明,二者均属于中等—强膨胀性土,遇水易崩解;两类黏土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差异大,粘聚力平均降低2/3,含水量对其强度影响明显,饱和状态下,内聚力较天然状态降低30%,内摩擦角降低25%。说明滑坡发生时,黏土的峰残差值形成较大的下滑推力,导致滑体沿着滑床面瞬间高速滑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