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解我国亚热带山地土壤发生学性状随海拔的垂直变化特点,选择位于亚热带常湿润气候区的贵州省雷公山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与采样分析了不同海拔高度的17个土壤剖面的理化性状及其与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雷公山土壤的众多发生学性状与海拔高度存在显著的相关,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土壤矿物质风化减弱而有机质和养分积累增强的变化趋势。表土层厚度、砾石、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腐殖质的H/F比,土壤粉砂含量、粉黏比、CEC、ba值、氧化铁活化度、黏粒Sa值、黏粒矿物中蛭石和云母相对比例均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而土体厚度、表土胡敏酸E4/E6比值、土壤黏粒含量、游离氧化铁含量、氧化铁游离度和黏粒矿物中高岭石相对比例则随海拔升高而下降。研究土壤酸化明显,pH和盐基饱和度普遍较低,随海拔升高的变化趋势不明显。研究认为,雷公山地区土壤发生学性状主要受现代成土环境影响,随海拔变化的温度可能是控制这一地区土壤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区内土壤主要发生学性状随海拔升高呈波动状变化,多数发生学性状具有协同变化的特征;不同地理发生学分类土壤带间发生学性状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区土壤类型主要为淋溶土和雏形土,二者也不存在海拔上的明显分界,而呈现复合分布。  相似文献   

2.
武夷山土壤形成特点与系统分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健飞 《土壤通报》2000,31(3):97-101
选取武夷山土壤垂直带中 6个代表性剖面 ,研究了土壤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修订方案 )》 ,鉴定了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检索了土壤系统分类名称 ;随海拔由低到高 ,依次为湿润富铁土—湿润淋溶土—常湿淋溶土—常湿雏形土等亚纲 ;并与发生学分类、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USST)以及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 (WRB)等不同分类系统中的土壤类别归属作了参比  相似文献   

3.
旅游踩踏对五台山北台山地草甸土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通报》2015,(6):1441-1446
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及旅游踩踏程度下,以五台山北台山地草甸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海拔及旅游踩踏程度对北台山地草甸土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踩踏对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显著,表现为踩踏严重区<踩踏轻微区<无踩踏区,且0~20 cm土壤酶活性高于20~40 cm土壤酶活性;与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比较,旅游踩踏对土壤磷酸酶的影响较小,其中在海拔3045 m的山地草甸土中,两个土层的踩踏区土壤磷酸酶活性与无踩踏区均差异显著(P<0.05);在海拔2870 m下,0~20 cm踩踏区土壤磷酸酶活性与无踩踏区差异显著,但20~40 cm踩踏区土壤磷酸酶活性与无踩踏区差异不显著;旅游踩踏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差异不显著,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整体表现为0~20 cm土层低于20~40 cm土层。由此可知,五台山北台山地草甸土酶活性受到人为踩踏的破坏,旅游管理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护景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白云星  周运超  周鑫伟  张春来 《土壤》2020,52(2):414-420
当前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新词汇即喀斯特土壤。通过对喀斯特土壤已发表文献的研究并结合后寨河小流域内2 755个土壤剖面信息,探讨了喀斯特区域内土壤类型及其差异,对喀斯特土壤进行了定义并辨析了在纯碳酸盐岩地区喀斯特土壤与喀斯特区域土壤的区别。结果表明:后寨河流域共有石灰土、水稻土和黄壤3大土类,石灰土主要分布在海拔1 250 m以上的区域,且随着海拔的升高,分布相应增多,水稻土和黄壤主要分布于海拔1 350 m以下的区域;石灰土主要分布在流域东部峰丛洼地及中、西部山峦上,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流域东部洼地及中部河流西侧,黄壤分布无明显规律;不同土类剖面形态特征差异较大,石灰土平均土壤厚度(49.68 cm)低于水稻土(84.33 cm)和黄壤(85.54 cm),但石灰土平均石砾含量(7.94 g/kg)却远高于水稻土(4.28 g/kg)和黄壤(4.54 g/kg);石灰土、水稻土和黄壤的土壤厚度与坡度均呈负相关关系,平均坡度分别为18.92°、1.52°和3.23°。根据喀斯特的定义,喀斯特土壤应是喀斯特岩石发育形成的石灰土,而不应理解为分布在喀斯特区域的土壤,但大量文献中存在着对喀斯特土壤定义混淆的现象,辨别二者对石漠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普定后寨河小流域土壤剖面信息也证明纯碳酸盐岩区域不仅仅有石灰土,还存在其他土壤类型,因此喀斯特区域土壤包含喀斯特土壤和非喀斯特土壤,而喀斯特土壤应特指由碳酸盐岩发育形成的石灰土。正确认知土壤的基本属性、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和土壤与母岩的关系,可以更好地辨别二者。  相似文献   

5.
九华山土壤分类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当地气候条件和4个土壤剖面特性进行研究。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划分,它们分属淋溶土和新成土两个土纲。本文还将此与土壤发生分类所定土纲、亚纲、土类和亚类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我国亚热带地区山地草甸土性态的变化和成土特点,从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湖南和贵州等省采集了20个代表性山地草甸土剖面,详细观察了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分析了土壤颗粒组成、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CEC)、酸度、氧化铁形态和黏土矿物类型等指标,并从诊断分类的角度探讨了它们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地位。结果表明:这一地区的山地草甸土表层有机质积累均非常明显,颜色普遍呈黑色和深褐色,土壤酸化明显,土壤氧化铁游离度多在40%以下,土壤CEC较高。但研究也发现,不同样点之间土壤的土体厚度、剖面构型、黏化状况、有机质垂直分布、氧化铁含量、矿物类型及其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均有较大的差异。土体构型大致有Ah-C、Ah-Bw-C、Ah-Bt-C和Ah-G-C等4类。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诊断标准,可把研究的20个剖面归并为均腐土、潜育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等5个土纲,下续分为6个亚纲、10个土类和15个亚类。研究认为,在地理发生分类中笼统地把这些土壤归为一个土类存在边界不明确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辽宁地区植稻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选取辽宁地区7个典型植稻土壤剖面,在对其成土环境、剖面形态特征调查、描述和理化性质的分析基础上,以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方案为指南,检索其诊断层及诊断特性,确定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研究结果表明:有4个土壤满足水耕表层、水耕氧化还原层的要求,可以划归为人为土土纲,其它3个土壤只满足水耕现象和水耕氧化还原现象,只能划为雏形土土纲。所以,并非像土壤发生分类学结果那样将所有植稻土壤都划分为水稻土。研究进一步发现,供试剖面中划分为冷凉湿润雏形土、简育湿润雏形土亚类的3个土壤剖面具有水耕现象,但在其亚类检索中缺乏相应的亚类。为此,本文建议在这两个土类中分别增加具有水耕现象的亚类。  相似文献   

8.
发生分类淋溶土与系统分类参比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最新建立的中国 1∶10 0万土壤数据库 ,研究了我国发生分类淋溶土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参比及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下的空间分布和数量特征。结果表明 ,我国发生分类淋溶土总面积为10 5 975 7.8km2 ,分布规律明显 ;与系统分类参比 ,发生分类淋溶土分属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4个土纲 ,即淋溶土、雏形土、新成土和灰土 ,它们分别占发生分类淋溶土总面积的 72 .8%、2 6 .1%、1.0 %、0 .1% ,其中包含系统分类的 2 5个土类和 4 7个亚类 ,参比关系复杂 ,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分析发生分类某一类型土壤分属于系统分类不同类型的面积比例及其标准偏差 ,结果表明土壤参比的单元级别越低 ,越易于参比和把握。为了使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更实用、更易于普及 ,深入开展土壤基层分类研究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必要的 ,也是十分迫切的。研究结果对于土壤类型的正确参比、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应用与发展 ,具有很好的参考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北亚热带湿润淋溶土的土属划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北亚热带湿润淋溶土为对象,研究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属的划分依据和指标,它们是颗粒大小级别,矿物学类型,土壤温度级别,土属命名以主要鉴别属性加亚类名称连续命名。  相似文献   

10.
为认识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壤属性分异、土壤类型分布与复杂地形条件的关系。以贵州石灰岩分布区32个典型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地形条件下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物理化学特性,通过分析各地形因子与土壤属性及土壤类型分异的关系,探讨不同地形条件下土壤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诊断表层有机碳含量、诊断表下层黏粒阳离子交换量(CEC)和游离氧化铁含量分别在不同海拔范围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区域海拔的升高,游离氧化铁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黏粒CEC分别在1900 m以下和1400 m以上区域内呈升高态势,富铁土分布与海拔呈负相关关系,多分布于低、中海拔(<1900 m)区域,且随着纬度的升高,分布区域海拔呈降低态势。淋溶土是贵州石灰岩地区分布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占研究剖面总数的71.87%),随着坡度的增大,土壤pH、盐基饱和度呈升高趋势,分布钙质湿润淋溶土可能性增大。阳坡发育土壤诊断表层厚度显著小于阴坡,阳坡(南、西南)和半阳坡(东南、西)石灰岩山地利于雏形土发育。坡位是显著影响诊断表层有机碳、诊断表下层黏粒CEC和盐基饱和度的地形因子,但对土壤类型分布影响较小。在贵州石灰岩分布区,各地形因子与不同土壤属性存在密切关系,海拔、坡度及坡向对土壤类型分异有一定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衡山土壤的粘粒矿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曾维琪  殷细宽 《土壤学报》1986,23(3):243-250
衡山的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依次分布着成土过程由强到弱的红壤、山地黄壤和山地草甸土.这个规律在粘粒矿物的组成上得到较好的反映.从山脚到山顶高岭石渐减,而三水铝石渐增.埃洛石则普遍存在,但以B,C层为多.风化程度较低的次要矿物如水云母、水黑云母、14(Å)过渡矿物和绿泥石等也是衡山的上部较多.从粘粒矿物组成的特点判断,衡山上部不存在山地黄棕壤,而只有山地黄壤和山地草甸土.衡山上部土壤的三水铝石含量很高,以致粘粒的硅铝率甚小.三水铝石可能是斜长石的直接风化产物.由这种方式产生的富铝化现象,在发生学上有别于热带土壤的富铝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博学 《土壤学报》1987,24(3):257-268
都庞岭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最高峰韮菜岭海拔2009.3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植被生长良好。土壤形成特点表现为较强的脱硅富铝化作用,B层粘土矿物以高岭为主,硅铝率较低,通常在2.5以下,少数土壤剖面可小于1。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垂直谱上部土壤淋溶作用较强。由于都庞岭山体高峻,土壤垂直分带性明显,自下而上,分布有山地红壤(海拔700米以下)、山地黄壤(700—1550米)、山地黄棕壤(1550—1950米)、山地灌丛草甸土(1950米以上)等。山地黄壤在垂直带谱中占有重要位置,其性态特征表明,黄壤并不是红壤发育的前期阶段,而有其自身的、独立的形成特点,在湿度大,风化物通透性好的条件下,对黄壤的形成发育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3.
苏、浙、皖、赣边界山地土壤的特征及其分类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在苏、浙、皖、赣四省边界亚热带庐山、黄山、天目山和马鞍山等山地(低山区)土壤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将该区代表性山地土壤进行了系统理化分析,认为这些土壤的发生特征与亚热带北部水平带上的黄棕壤不同,应归属于富铝土纲中黄壤土类,并提出了初步分类指标,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4.
福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特性及其垂直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成达 《土壤学报》1992,29(4):427-436
梅花山地处中亚热带地区,基带土壤为红壤,从下而上依次分布着红壤,黄红壤和黄壤.此外,在一些千米以上的山间谷地,尚有零星的山地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各类土壤的性质均表现有一定的地带性特征.随着土壤类型的垂直地带性变化,其性质也表现较明显的地理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15.
福建东南部山地丘陵土壤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福建是我国多山的省份之一.东南部靠山面海,以戴云山为主体的闽中大山带分布于本区西北部,平均高度为海拔800-1000米以上,成东北西南走向,其支脉密布本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下降,由中山过渡到低山、丘陵、台地直至海滨狭小的海积-冲积平原.  相似文献   

16.
对黄壤发生分类的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仲节 《土壤学报》1984,21(4):447-454
长期以来我们对黄壤的发生、特性和分布总觉得模糊不清。在土壤调查制图时;因红壤黄壤在形态性质上不易区分,所以在确定南方山地红壤带和黄壤带的垂直分布界线时,只有按海拔高度来划分。1982年10月在重庆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森林土壤学术讨论会上有两篇都是有关广东鼎湖山的土壤论文,其中一篇把红壤黄壤界线划在300米,而另一篇划在700米,说明划分标准还不统一。云贵高原是我国黄壤集中分布区,根据已有的资料看来,那里的黄壤是否典型、黄壤是否为湿润气候的产物,都值得讨论。本文就多年来的考察,结合有关论著,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太白山山地土壤的腐殖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贤安  李香兰 《土壤学报》1979,16(4):339-351
土壤腐殖质的含量和组成是区分土壤肥沃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划分土类的一个主要依据。在水平方向上,由于气候、植被、母质等诸成土因子的变化,形成了各个不同的土壤带。已经表明,表征土壤发生发育的腐殖质组成特性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差别。在高差较大的山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下降,湿度不断增加,植被由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土壤呈垂直带分布。Ассинг(1960)曾指出,山地土壤腐殖质的含量和组成具有与平地土壤不同的特点。我们对太白山北坡山地土壤的腐殖质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现象。本文即报道这方面工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土壤地理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东南部的南迦巴瓦峰地区,面积约6.43×10^4km^2。章探讨了土壤垂直带谱的性质和结构特点,土壤水平地带与垂直带的关系,土壤垂直带的结果类型;论述了湿润程度,逆温、人类活动对土壤垂直带影响,以及山体高度和大小与山地土壤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顾也萍 《土壤学报》1987,24(4):378-387
本文在阐明九华山土壤形成条件的基础上,着重阐明了各土类的特性和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九华山的基带土壤为红壤,自下而上依次分布着红壤、山地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和山地灌丛草甸土。  相似文献   

20.
阳海清 《土壤学报》1996,33(2):166-174
根据鄂西山地的自然成土条件,分析了酸性棕壤、灰棕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主要理化性质和粘土矿物组成,结果表明:酸性棕壤和灰棕壤同属于亚热带中山上部或亚高山中上部冷湿条件下形成的森林土壤。其理化性质与我国北方同类土壤又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