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5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贵州西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退耕弃荒地土壤氮素变异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研究以贵州西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退耕弃荒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保证自然因素相对一致的条件下,根据退耕年限的不同和有无梯化过程,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全氮及氮素形态的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各形态氮素含量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根据此结论,并结合该区域性水热同期的先天条件,认为在贵州西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氮素肥力的自然修复是存在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不同磷含量水平对两种旱地土壤供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室内培养的方式研究了不同磷含量水平对土壤供锌容量—强度(Q/I)关系的影响,并应用能量的观点探讨不同磷含量水平对土壤中锌的交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向土壤中添加磷素的条件下,棕壤的供锌能力强于风沙土;不同磷含量对棕壤和沙土两种土壤锌含量水平的改变值(△Zn)、活度比(AR)和交换自由能(△G)均没有显影响,而这些指标的显变化是由于不同锌含量水平的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为认识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壤属性分异、土壤类型分布与复杂地形条件的关系。以贵州石灰岩分布区32个典型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地形条件下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物理化学特性,通过分析各地形因子与土壤属性及土壤类型分异的关系,探讨不同地形条件下土壤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诊断表层有机碳含量、诊断表下层黏粒阳离子交换量(CEC)和游离氧化铁含量分别在不同海拔范围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区域海拔的升高,游离氧化铁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黏粒CEC分别在1900 m以下和1400 m以上区域内呈升高态势,富铁土分布与海拔呈负相关关系,多分布于低、中海拔(<1900 m)区域,且随着纬度的升高,分布区域海拔呈降低态势。淋溶土是贵州石灰岩地区分布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占研究剖面总数的71.87%),随着坡度的增大,土壤pH、盐基饱和度呈升高趋势,分布钙质湿润淋溶土可能性增大。阳坡发育土壤诊断表层厚度显著小于阴坡,阳坡(南、西南)和半阳坡(东南、西)石灰岩山地利于雏形土发育。坡位是显著影响诊断表层有机碳、诊断表下层黏粒CEC和盐基饱和度的地形因子,但对土壤类型分布影响较小。在贵州石灰岩分布区,各地形因子与不同土壤属性存在密切关系,海拔、坡度及坡向对土壤类型分异有一定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贵州省喀斯特山区30个典型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采集土样,测定不同形态的氧化铁含量、计算相应的风化度指标,通过分析不同形态氧化铁含量、风化度指标与土壤类型分异的关系,探讨了氧化铁特征对喀斯特山区典型土壤类型分异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游离氧化铁是区内土壤氧化铁的主要存在形态(26.62 ~ 75.99 g kg?1);绝大部分土壤的铁活化度 < 30%,游离度 ≥ 50%,游离氧化铁 ≥ 30 g kg?1,均处于中期脱硅富铝化阶段;土壤络合态氧化铁及络合度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按中国土壤发生学分类土壤(亚类)的氧化铁特征,各石灰土亚类不同形态氧化铁含量及其风化度指标(除非晶质氧化铁和络合度外)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随着晶质态氧化铁含量及游离度、晶化度增加和活化度减少,土壤风化程度逐渐增加,土壤类型有由棕色石灰土到黄色石灰土再到红色石灰土的演化趋势。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壤(土纲、土类)的氧化铁特征,各土纲、土类不同形态氧化铁含量及其风化度指标(除晶化度外)均有较大差异;随着晶质态氧化铁含量及游离度、晶胶率增加和活化度减少,土壤风化发育程度逐渐加深,存在由淋溶土土纲向富铁土土纲转变、由钙质湿润淋溶土土类到铁质湿润淋溶土土类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5.
黔中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变异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黔中石漠化地区由于近年来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人口对土地的依赖性减小,使得原有部分石漠化地区处于一种自然或半自然的恢复状态。基于这种研究背景下,采集了黔中石漠化地区处于恢复过程中的土壤表层样品,进行室内理化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有机质、全氮的累积量较多,并以无明显石漠化地区土壤含量最高,中度石漠化地区土壤含量最低。土壤全磷、全钾由于受到土壤母质条件的影响,其变异较土壤有机质和氮素趋于平缓。土壤有效氮、钾含量水平较高,而有效磷含量水平处于极低状态。  相似文献   
6.
有机物料对土壤有机结合态铜及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动态培养的方法,研究了4种有机物料对铜污染黄壤中松有机结合态铜、紧有机结合态铜和有效铜在不同培养阶段的含量变化,探讨了添加有机物料对铜污染黄壤中有机结合态铜形态、含量及有效性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物料的加入均使土壤紧有机结合态铜的含量升高,泥炭和风化煤的影响强于玉米秸秆和猪粪:4种有机物料处理对黄壤松有机结合态铜含量无明显影响.4种有机物料的加入均降低了土壤外源铜的活性(迁移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以后寨河流域内7个典型的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和理化性质,探讨其发生特性并确定它们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结果表明,水稻土质地以黏土类为主。有机质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而土壤pH值与之相反。土壤表层颜色相较于表下层较暗。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诊断条件,检索出1个土纲,1亚纲,3个土类,5个亚类。根据土族土系划分标准及对比《中国土系志·贵州卷》,发现2个剖面已有对应的土族、土系:黏质混合型非酸性热性-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缠溪系,其余4个剖面无对应土族、土系,考虑新建立黏质混合型非酸性热性-底潜简育水耕人为土、姜角山系等6个土族、土系,以补充现有分类成果,并为第三次土壤普查提供喀斯特水稻土相关的基础性参考结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有机物料对黄壤主要理化性质及外源铜有效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动态培养法研究4种有机物料对黄壤主要理化性质及外源铜有效性的影响。[结果]猪粪和玉米秸秆处理使黄壤pH值升高,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这种影响减弱。泥炭和风化煤处理对土壤pH值影响不大。各有机物料的加入均使土壤活性铁和络合铁含量显著增高,且玉米秸秆和猪粪处理对土壤活性铁含量的影响更为突出;各有机物料的加入对活性铝和络合铝的影响不显著,但风化煤处理与泥炭和猪粪处理间的活性铝含量变化存在显著差异。有机物料的加入降低了土壤中外源铜的有效性,并随时间的增长降低得更明显,且泥炭和风化煤的影响强于猪粪和玉米秸秆。[结论]该试验为有机物料对土壤铜含量影响机制的研究作出一定补充。  相似文献   
9.
土壤水溶性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土壤水溶性氟与土壤基本性质的相关分析及室内氟污染的模拟试验,对土壤水溶性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溶性氟与土壤pH值和土壤有机质合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水溶性氟与土壤中<0.01mm土粒合量呈显著负相关。水溶性氟与全氟无一定的相关性。不同土壤间水溶性氟的含量为:石灰土明显高于黄壤、紫色土和红壤,后三者间差异不大。供试的3种土壤经室内模拟培养后,水溶性氟在各处理间呈相同的变化趋势,硅钙肥、风化煤和石灰、粉煤灰均有使土壤水溶性氟增加的作用。但施用风化煤和粉煤灰相对较安全。  相似文献   
10.
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外源铜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将4种有机物料加入模拟铜污染(200mg·kg-1)的黄壤和棕壤中,进行180d的室内恒温培养试验,测定了不同培养时期各处理的有效铜含量,并对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4种有机物料相比较,腐殖酸含量高的泥炭和风化煤能显著降低铜污染土壤的有效铜含量,且泥炭的作用强于风化煤;不含腐殖酸的玉米秸秆和鲜猪粪对铜污染土壤铜有效性的影响比较复杂.对添加量而言,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黏质黄壤,较低添加量即可明显影响铜的有效性;而有机质含量相对低的壤质棕壤,则需要较高添加量才能明显影响铜的有效性.从时间上看,在培养的0~90d内,有机物料对黄壤中铜有效性的影响比较显著;而在培养的0~45d内,有机物料对棕壤中铜有效性的影响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