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准确评价不同区域农业水土资源的耦合利用程度,有助于提升农业水土资源的现实生产力。基于农业水土资源的自然禀赋和人为利用情况建立嵌套分区指标体系,运用地理网格、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方法,对陕西省109个县域的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区划。结果表明:陕西省农业水土资源可被划分为5个一级区和17个亚区; 一级分区总体差异明显; Ⅰ区水热充足,水资源利用情况最好,耕地利用情况中等; Ⅱ区水热条件良好,耕地利用情况很好; Ⅲ区水热条件一般,水资源利用情况良好,耕地利用情况中等; Ⅳ区气候湿润,水资源利用情况很好,但是耕地利用较不充分; Ⅴ区低温干燥,水资源较短缺,耕地利用不佳,耕地资源紧张。亚区图斑多集中在陕西中部地区。研究结果明晰了陕西省农业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匹配程度和开发利用潜力,可为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水土资源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模糊聚类方法的全国节水灌溉分区研究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9  
针对节水灌溉特点,提出了集模糊聚类与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各优点组合的节水灌溉综合分区方法与分区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分区指标进行降维处理,简化了计算。在对全国30余省(市、区)资料分析计算的基础上,运用模糊聚类方法进行了全国节水灌溉分区。分区结果用于“全国节水灌溉‘十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  相似文献   

3.
邯郸市水资源短缺严重,同时农业用水存在浪费现象。本文针对邯郸市情况,提出了农业的节水措施以及如何利用科学方法搞好水资源的补水量,从而保证邯郸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南方设施园艺气候区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对南方设施园艺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气候因子为指标 ,利用主成分、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进行多指标综合分区 ,将我国南方设施园艺发展区域分为 5个气候区 ,并分析了各区设施园艺现状和发展趋势 ,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黑龙江省13个市(地)的干旱灾害为研究对象,从降水、水资源、植被、水土保持等14个指标中,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主要因子,进行数量化聚类统计分区,综合分析各区干旱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空间差异性,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综合抗旱,持续抗旱策略,为政府部门制定抗旱方案,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农业高效用水技术展望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水资源短缺将是21世纪全球社会、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农业高效用水已成为当今世界观注的焦点问题。目前发达国家农业高效用水技术方面主要在喷微灌技术、节水工程规模经营、节水设备和技术产业化和管理技术等四个方面取得明显进展。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农业高效用水技术将在生物技术、农业管理一体化技术、精细灌溉技术和智能决策系统四个方面取得革命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建平县水资源短缺的紧迫问题,在对建平县现状(2010年)供、用水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对建平县的节水潜力进行分析,得出总节水潜力为5 186.9万m3。同时提出"中水"回用、非常规水源利用等科学有效的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使建平县节水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其水资源科学、高效及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渠灌类型区农业高效用水科技产业示范项目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水资源的供需状况以及节水灌溉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灌区目前在节水灌溉和农业高效用水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该项目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节水农作制发展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节水农作制是实现干旱内陆区水资源安全的一种有效途径。该文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案例,采用收集资料、实地调查及理论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对该区域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用水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区域节水农作制发展的思路,并依据玛纳斯河流域地形地貌特征和水资源条件,提出了7种适宜不同类型区的节水农作制发展模式,包括低山丘陵区旱农旱牧农作制模式、冲积洪积扇中上部果蔬特色种植农作制模式、冲积扇缘带牧草咸水灌溉农作制模式、泉水溢出带水旱轮作制模式、冲积平原区现代棉作制模式、干三角洲区复套种多熟农作制模式、古湖滨平原区高效农林生态型农作制模式。该研究为推动新疆干旱区节水农业的发展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开发利用水资源改善西北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地区水源枯竭,用水浪费,水体污染严重、水资源严重短缺,是制约西北区域经济发展关键因素,提出合理利用天然降水资源,经济可行,是水资源科学利用的一个途径;全民节水,科学配水,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一个侧面;理顺管理关系,优化配置水资源,综合治理,确立生态农业,涵养水分,改善生态环境,是水资源科学管理的有效途径,启动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之计,通过以上途径,开发利用水资源,改善西北生态环境,支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是进行节水规划的重要依据。目前,区域农业节水潜力的定量研究和综合评价研究仍存在不足。为此,本研究以地处西北内陆的黑河中游地区为研究单元,以流域统计资料和野外参与式农户调查资料为基础,借鉴层次分析方法原理,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水文水资源状况、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农业节水水平和生态环境对区域农业节水潜力的影响,建立了区域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各个单项评价指标的不相容问题,提出基于实码加速遗传投影寻踪的区域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模型,利用最佳投影方向判断各指标对综合评价目标的贡献大小和方向,通过投影指标值大小对黑河中游地区各区县(甘州区、民乐县、临泽县、高台县和山丹县)农业节水潜力实现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利投资占GDP比例、渠道防渗面积比和管道输水面积比等指标对区域农业节水潜力的影响较大,而人均粮食产量、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供水量模数等指标影响较小;2005年,甘州区、民乐县、临泽县、高台县和山丹县的投影值Z(i)=(1.366 5,1.170 4,1.239 1,1.259 6,1.158 6),故甘州区、高台县和临泽县农业节水技术水平较高,山丹县和民乐县农业节水技术水平较低,节水技术应用潜力空间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区域节水农业技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大型灌区节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灌区是中国农业节水的主战场,对灌区节水水平进行评价可为灌区现代化改造提供借鉴与指导,合理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灌区节水水平评价的核心内容。针对当前灌区评价指标选取存在的冗余、不完备的问题,为构建满足简洁性与完备性的反映灌区节水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该研究从工程节水、田间节水、用水管理、水资源保护及用水效益5个方面初步建立了大型灌区节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筛选模型从70个指标中优选出了23个灌区节水评价指标,表达了86.42%的信息,使最终的指标体系兼具简洁性与完备性,并对河南省沿黄渠村灌区、彭楼灌区、广利灌区、大功灌区4处大型灌区进行了节水水平实证研究。结果表明,4处灌区相应的节水评价指数分别为0.666、0.730、0.657、0.616,其中彭楼灌区由于具有较高的骨干渠系配套程度和明显的工程节水优势使其整体节水水平较高,渠村灌区和广利灌区的节水水平次之,大功灌区的节水水平相对较低;受益于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4处灌区在工程节水方面表现相对较好,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表明该研究构建的节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为进一步提升灌区的节水水平,4处灌区需加强用水管理水平、增加用水效益以及注重水资源保护建设。研究成果为科学评估大型灌区节水建设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并对推进农业节水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水文频率下关中灌区农业节水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节水潜力研究对节水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农业节水潜力分为资源型和效率型两类,分别代表了田间或灌区尺度和流域大尺度的节水潜力。以渭河流域关中段九大灌区为例,进行了灌区农业节水潜力分析;并针对典型灌区主要作物的不同节水方案,分析计算了在不同水文频率年下的农业节水潜力。结果表明:在25%、50%、75%和90%水文频率下,渭河流域关中段九大灌区年农业节水潜力分别达3 069万m3、11 167万m3、11 750万m3和12 521万m3,其中效率型节水潜力所占比例较大,除25%频率下仅有42%外,其他频率下均超过50%。最后,基于现状节水技术水平,根据九大灌区的种植结构特点,提出了提高农业节水潜力的措施和建议。该研究结果可为发展关中地区各灌区农业节水技术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渭干河灌区灌排管理与水盐平衡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灌排管理不当是干旱地区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发生和扩展的主要原因.该文以新疆渭干河灌区为例,利用多年的水盐监测资料,采用水盐平衡方法,确定了渭干河灌区的临界排灌比为9.19%,并深入讨论了确定排灌比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在灌区灌排实际管理中的应用问题;通过对耕地和新垦荒地盐分动态的对比分析,表明干排盐措施在渭干河灌区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探讨了节水条件下的灌区土壤盐分管理,指出在灌溉规模的一定的条件下,提高田间水分利用效率和保持必要的淋洗比是实现灌区土壤盐分平衡的关键.该研究对干旱半干旱区灌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的技术创新与未来研究重点   总被引:48,自引:26,他引:48  
指出了我国农业与生态节水技术研究领域在试验仪器设备条件、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研发、精准灌溉和灌溉系统的自动控制、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与区域农业水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分析了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技术研究中在地面灌溉、喷微灌、节水机具、节水材料与制剂、污水灌溉利用、渠道防渗与水量调配、精准灌溉等方面的发展态势,提出了我国农业与生态节水技术创新的总体目标,提出了我国农业与生态节水技术创新的几个重大研究课题,论述了我国农业与生态节水技术创新的保障条件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16.
单作与间作的棵间蒸发量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甘肃河西走廊区, 通过大田试验, 研究了不同供水水平下小麦间作玉米与单作小麦、单作玉米的耗水量和棵间蒸发量差异, 探讨了影响作物棵间蒸发量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 小麦间作玉米的耗水量较单作小麦、单作玉米耗水量的平均值增加了41.44%~47.15%; 间作全生育期的总棵间蒸发量显著大于单作, 但间作的日均棵间蒸发量显著低于单作玉米、高于单作小麦; 间作的棵间蒸发量占总耗水量的比重显著低于单作玉米, 说明间作可提高农田水分利用的有效性。随灌水水平的提高,间作总耗水量显著增加,单作相邻灌水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灌水水平对单作玉米、间作棵间蒸发量的影响不显著,说明间作耗水量增加主要是由蒸腾作用造成的。作物的日均棵间蒸发量与0~30 cm的土壤含水量、0~25 cm的土壤温度、全生育期的平均叶面积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单作玉米日均棵间蒸发量较大的主要原因是0~30 cm的土壤含水量、0~25 cm的土壤温度均相对较高。小麦间作玉米可提高作物的土地利用率, 其水分利用效率较单作平均提高25%以上。  相似文献   

17.
浅论节水灌溉与水土流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节水灌溉广义上包括水源开发与优化利用措施、农业耕作栽培、节水技术措施以及节水灌溉技术措施等.这些措施会单独或联合作用而改变影响土壤侵蚀发育的某些因子,从而起到减弱土壤侵蚀、保持水土的作用.笔者从不同的节水措施着手,综述它们对保护、改良及合理利用山丘区水土资源,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地面粗糙率和植被覆盖率,拦蓄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土壤冲刷,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抗蚀、渗透、保水性能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尺度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测定条件难以保障,而小尺度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可以通过试验测定,如何通过小尺度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来预测大尺度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就有必要对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尺度转换问题进行研究。河网灌区的特点是没有统一的水源引水口,通常是由若干个小灌区合并成一个大灌区,是一个典型的自相似系统。论文以地处里下河水网地区的盐城市水稻灌区作为研究对象,于2012-2013年对9个县区不同规模的样点灌区进行了灌溉水利用系数的试验观测,利用分形理论研究了河网灌区的分形特征,运用盒维数法计算了盐城市河网灌区和不同尺度灌区的盒维数,其盒维数介于1.703~1.996之间,并随着面积尺度的增加而增大。基于灌溉水利用系数与灌区面积、盒维数的相关性,建立了河网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尺度转换模型,并通过验证,表明该尺度转换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河网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同时也能够很好地实现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尺度转换,为分析河网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及其尺度效应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游双季稻田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长江中游地区不同种植模式和秸秆还田管理下农田土壤养分、有机碳及其酶活性的变化,评估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可为长江中游双季稻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2012—2017年进行不同轮、连作长期定位试验,设置冬季休耕—双季稻,冬种紫云英—、油菜—、大蒜—和轮作(马铃薯、大蒜、油菜和紫云英年际轮作)—双季稻5个处理,在冬季作物秸秆和水稻秸秆双重还田条件下,通过运用多元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结合南方双季稻田土壤的适宜性,筛选出最小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MDS)中土壤质量指标并测定,最后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双季稻区的土壤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区,经过6年的冬季种植合适作物并秸秆双重还田,相比冬季休闲处理,除冬季种植大蒜处理外,其他冬种处理均能有效提高稻田土壤质量10.73%~12.91%,不同冬种方式下双季稻田的土壤质量高低依次为不同冬种轮作(0.726)冬季种植油菜(0.723)冬季种植紫云英(0.712)冬季休闲(0.643)冬季种植大蒜(0.638)。由此可见,适宜的轮作方式及秸秆双重还田能显著提高双季稻土壤质量,这为南方稻田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