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不同茶树品种(系)的绿茶滋味分析及评价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客观准确地评价不同茶树品种(系)绿茶的滋味品质,该研究系统分析了25个茶树品种(系)绿茶的主要滋味成分含量及其Dot值,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茶树品种(系)绿茶滋味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并建立滋味品质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儿茶素、咖啡碱是不同茶树品种(系)绿茶苦涩味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gallate,EGCG)是所测样品中涩味的主要贡献物质,EGCG和咖啡碱为所测样品中苦味的主要贡献物质。氨基酸是不同茶树品种(系)绿茶鲜味、甜味差异主要因素,谷氨酸是所测样品中鲜味的主要贡献物质。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9.018%,并以前5个主成分的线性回归方程和贡献率构建了滋味品质评价模型,模型评价结果与感官审评结果较为相似,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为0.791;利用模型中各主成分的得分,能够较好的区分所测样品的苦、涩、鲜、爽等滋味特征。因此,该研究所建模型能够较好的评价所测样品的滋味品质及其主要滋味特征的差异,为各茶树品种(系)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不同茶树品种(系)绿茶滋味品质的科学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氟对茶树生长、叶片生理生化指标与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个茶树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土壤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添加氟浓度为0~200 mg/kg对茶树生长、叶片生理生化指标与茶叶品质的影响以及茶树的氟累积特性。结果表明,随氟处理浓度增加,茶树的生长、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均受到明显抑制; 福鼎大白茶的SOD、CAT和POD活性均随氟处理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名山白毫的3种酶活性则受到明显抑制。2个品种的新梢中游离氨基酸、儿茶素组分和咖啡碱含量也随施氟浓度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茶叶品质降低,表明氟可能抑制茶树儿茶素的合成代谢和氮素代谢。茶树的氟累积量也随着土壤氟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且各器官的氟含量(y)与土壤中添加的氟(x)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正相关; 茶树的聚氟能力依次为叶片>新梢>枝条>茎>根,叶片是氟累积的主要器官。福鼎大白茶耐氟、抗氟的能力明显强于名山白毫,但氟积累能力则低于名山白毫。  相似文献   

3.
中国主栽青辣椒品种鲜切加工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科学评价青辣椒品种的鲜切加工适宜性,收集中国主栽青辣椒品种20个,统一种植,在同一成熟度下采收,并对其感官理化指标(L*、a*、b*值、感官评价得分、出品率、果皮硬度、果肉厚度、含水率、糖酸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功能性指标(维生素C含量、总酚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iron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β-胡萝卜素含量进行测定。应用SAS9.2软件对基础数据进行显著性分析;应用相关性、主成分、Varclus变量聚类及因子评价分析对17项指标进行降维处理,筛选核心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评价指标权重;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0个青辣椒品种的鲜切加工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显著性分析发现除含水率外,青辣椒的其他指标品种间差异极显著(P0.001),其中b*值、β-胡萝卜素含量及FRAP值的变异系数较大;在所有品种中陇椒5号的维生素C含量在α=0.05水平上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京辣2号的β-胡萝卜素含量在α=0.05水平上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京研皱皮辣、陇椒5号的抗氧化能力在α=0.05水平上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相关性分析发现果皮硬度与感官评价得分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8,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2;糖酸比与可滴定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1;维生素C含量与FRAP值、ABTS值及总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0.73、0.58;果肉厚度与维生素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总酚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0.6;β-胡萝卜素含量与L*、b*值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3、-0.66。主成分、聚类、因子评价及层次分析确定感官评价得分、维生素C含量、出品率、糖酸比、β-胡萝卜素含量及总酚含量为主要评价因子,权重分别为38.15%、26.55%、18.37%、9.00%、5.00%、2.94%。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针对鲜切加工,微辣的青椒品种中"国福311"和"中椒106"的加工品质较好,中辣青椒品种中"陇椒6号"的加工品质较好,强辣青椒品种中"兴蔬皱皮辣"的加工品质较好。以上研究结果可以为鲜切青辣椒生产加工过程中原料的选择提供科学的数据和方法,同时也可为青辣椒育种如富集功能性成分品种的选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足火工艺参数对工夫红茶热风干燥特性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干燥是制茶必不可少的工序,为探究足火条件对红茶热风干燥特性及品质形成的影响,明确较优足火工艺参数,该文以工夫红茶为研究对象,分别设定130、110、90和70℃共4个不同热风足火温度,茶叶干燥至10、20、30、40、50、60min时通过其品质成分含量的测定和感官审评,分析了不同足火温度下工夫红茶的热风干燥特性,探讨了足火条件对工夫红茶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并运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LeastSquaresDiscriminantAnalysis,PLS-DA)研究了足火温度间的关键差异性成分。结果表明:足火温度越高,茶叶含水率越低、干燥速率越大、干燥至含水率小于5%的时间越短,其水分有效扩散系数在1.729×10-8~3.648×10-8 m2/s之间,干燥活化能为15.40 kJ/mol;Page模型可用于反映茶叶足火过程水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其决定系数在0.924~0.995之间,均方根误差在0.008~0.023之间,离差平方和在1.043×10-4~7.866×10-4之间;足火温度越高,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总儿茶素、茶多酚、咖啡碱等含量越高,同时茶黄素、氨基酸、可溶性糖等含量越低;90℃足火40min为工夫红茶的较佳足火干燥工艺;咖啡碱、可溶性糖、氨基酸、儿茶素C、茶黄素可作为工夫红茶足火工序的控制指标。该研究为优质工夫红茶标准化加工工艺参数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福鼎大白茶有性系群体为材料,经单株选择系统育种,育成了茶树新品种渝茶4号。经多年的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属特早生种;适制绿茶、红茶,品质优异;鲜叶产量比福鼎大白茶高40.3%;耐寒、耐旱,抗病虫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6.
钾肥对幼龄茶树氮磷钾吸收和茶叶产量及品质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取四川、重庆两地典型、具有代表性的砂岩黄壤、灰岩黄壤和酸性紫色土为供试土壤,连续4年研究了硫酸钾对3类土壤上幼龄茶树矿质营养吸收和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土壤上均是 N处理(NK、NPK)茶树对养分的吸收比例合理,茶叶产量高;-N处理(PK、K、CK)则相反。品质分析表明,钾对幼龄茶树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含量的直接影响不大,但对水浸出物、儿茶素、茶多酚含量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比较酚/氨值得出, N处理酚/氨值一般在5.64~7.17之间,且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3%),处于比较合适的范围内,绿茶品质较佳;相反,-N处理茶叶酚/氨值均在不适宜的范围之内,品质较差。说明在氮肥或氮磷肥的基础上配施钾肥是茶树获得高产、优质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茶鲜叶萎凋过程中摊青工艺对白茶风味品质和生化成分的影响,在控温除湿环境中以基于静态摊晾于水筛加工而成的白茶为对照,在不同茶鲜叶减重率(65%、70%和75%)时对在制品进行并筛或堆青处理。结果表明,各处理制成的白茶呈现出较为相似的感官品质特征,但堆青处理相较并筛处理及对照茶样的香气鲜度下降而滋味甜度提高。在并筛处理中以在减重率为70%时并筛略优于在减重率为65%时并筛的白茶品质,且二者均以薄并筛处理较优于对照茶样。在减重率达75%时对在制品进行相同时长不同厚度的堆青处理(堆青方式:2~6筛并1筐)以厚堆处理的白茶品质较优,而不同时长相同厚度的堆青处理(堆青时长:2~6 d)则以短时堆青的白茶品质为佳。不同摊青处理白茶的儿茶素类、生物碱和主要氨基酸组分无明显规律性差异。相较静态/并筛工艺组,堆青工艺组茶样中呈甜味的脯氨酸和苯乙醇、橙花醇、香叶醇等花果香成分显著降低(P<0.05)。基于茶样生化组成的模式识别可将全部供试茶样划分成静态/并筛工艺组与堆青工艺组2种类群。堆青处理可通过促进脂肪酸代谢,增加烷烃类、降异戊二烯类和醛类化合物含量来有效调节白茶样品的生化组成;橙花醇、橙花醛和香草醛等23种化合物可视为其与静态/并筛工艺组茶样相互区分的主要特征标识物(群)。研究结果可为基于摊青方式的白茶风味品质工艺技术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品种乌龙茶种植后土壤肥力和茶叶品质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毛蟹(C.sinensis cv.Maoxie)、本山(C.sinensis cv.Benshan)、梅占(C.sinensis cv.Meizhan)3个乌龙茶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不施肥条件下茶树根部土壤养分随种植年限的变化,以及茶叶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茶树的根部土壤p H值均随茶树种植年限的增长而呈现下降趋势。不同茶树根部土壤的有机质及有效磷含量达到Ⅰ级肥力;0年取样的茶树土壤碱解氮含量为Ⅰ级肥力,不施肥种植1~2年后均为Ⅱ级肥力;土壤速效钾含量在茶树0年取样时为Ⅰ级肥力,不施肥种植1年后毛蟹根部土壤为Ⅲ级肥力,本山和梅占则为Ⅱ级肥力,2年后均为Ⅲ级肥力。茶树叶片品质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不施肥种植时间的延长,茶叶中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的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同一种茶树在不同种植年限间,茶多酚含量的变化较为微弱,而茶氨酸、咖啡碱含量则呈显著差异。不同种植年限下茶树叶片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与表没食子儿茶素含量及其品质指数均随着不施肥种植时间的延长而呈下降趋势,且同一种茶树不同种植年限间的变化率均呈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外源硒肥对茶叶硒含量及化学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硒肥对提高茶叶品质和增加茶树体内硒含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了探讨硒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机制,本研究进行了土施和喷施硒肥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和土施Na2SeO3两种施用方式对茶叶硒含量的提高及品质的改善都非常有利。叶面喷施浓度为120μgSe/ml时,喷施后第12天,春茶的硒含量最高为0.374μg/g;叶面喷施浓度为180μgSe/ml时,喷施后第18天,夏茶和秋茶的硒含量最高,分别为0.380μg/g和0.368μg/g。采用土施硒肥的方法制富硒茶时,土壤施硒量应不少于8mgSe/盆。叶面喷施浓度为180μgSe/ml时,夏茶化学品质提高最为明显,其中酚氨比下降为对照的65.73%,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到对照的116.30%。与叶面喷施有降低儿茶素含量的作用相比,土施硒肥对整个采摘期内茶叶儿茶素的含量无明显影响,因此对改善茶叶品质特别是春茶品质的作用后者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0.
陇薯系列马铃薯品种营养品质评价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陇薯系列马铃薯块茎的主要营养品质状况,对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自主选育的14个品种(系)马铃薯块茎的干物质、淀粉、还原糖、维生素C和粗蛋白含量等主要品质性状和钾、钙、铁、锌、硒等矿质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和相关性分析,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各品种(系)主要营养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主要品质性状和矿质元素含量在品种间差异较大,品质性状中还原糖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101.30%),干物质含量变异系数最小(11.64%);矿质元素中硒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29.78%),钾含量变异系数最小(7.62%)。马铃薯块茎中干物质含量与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与干物质含量和淀粉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维生素C含量与还原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粗蛋白含量与还原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其他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钾含量与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钾含量与干物质含量、钙含量与粗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他矿质元素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利用隶属函数法,将参试的14个马铃薯品种(系)的营养品质从优到劣进行排序,依次为陇薯8号陇薯14号LY08104-12LZ111陇薯9号陇薯7号陇薯12号陇薯10号陇薯3号陇薯6号陇薯11号LK99陇薯13号陇薯5号。本研究不仅为合理应用陇薯系列马铃薯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选育不同用途马铃薯新品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自动化加工生产线改善机采绿茶理化品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茶树机采鲜叶为原料,选配、改装和组建了茶叶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并跟踪加工工序中茶坯理化成分的动态变化,以同一原料所制的传统炒青工艺为对照,比较新设备和新工艺对机采卷曲形绿茶色泽和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发现:新的生产线在杀青、二青、做形和提香等关键工序中,集成应用了电磁加热耦合热风、热管余热回收和流化床干燥技术,提高了茶叶的滋味和色泽品质,所制卷曲形绿茶的感官得分比传统炒青绿茶高2分,酚氨比相对较低(P0.05),干茶的色相值、茶汤、叶底的亮度和色相值相对更好(P0.01);相比传统单机加工设备,该生产线可日均生产绿茶1 750 kg,产能提高了37.5%,能耗成本为4.6~4.8元/kg干茶;热效率提高100%,用工成本减少50%。机采卷曲形绿茶自动化生产线扩大了茶叶加工产能,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卷曲形绿茶品质,为实际生产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绿豆品种品质差异并从中筛选适宜饮料加工的优良品种,本研究选取16个国内主栽绿豆品种,研究了品种的营养组成及制成饮料的营养、感官、稳定性等指标,并对原料与产品指标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国产绿豆品种间的营养与加工品质特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绿豆原料组成中粗脂肪含量虽然较低,平均仅为1.33%,但变异系数较大,CV达到38.31%;淀粉、蛋白质平均含量分别达50.23%和27.08%,但品种间差异较小,CV仅4.53%和6.86%。不同绿豆品种所制备的饮料中,感官评分最高的为中绿1号(92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饮料中蛋白含量由原料中粗蛋白含量决定,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r=0.937**)。根据营养成分、稳定性和感官评价等指标,筛选出适合制作饮料的绿豆品种有:中绿1号、冀绿7号和白绿8号。  相似文献   

13.
利用兴安六垌茶鲜叶为原料,按照传统白茶加工方法,设置不同萎凋方式(室内自然萎凋、萎凋槽萎凋、复式萎凋)和不同萎凋时间处理(萎凋48 h、萎凋60 h、萎凋72 h)进行对比试验,通过感官审评和主要生化成分分析,探索适合兴安六垌茶加工白茶的萎凋技术。结果表明:不同萎凋方式处理兴安六垌茶鲜叶后,白茶成茶品质各异,其中室内自然萎凋所得白茶汤色杏黄亮,毫香显,滋味鲜爽,品质表现最优;不同萎凋时间处理中,萎凋60 h时,茶多酚得到适度氧化,氨基酸含量比鲜叶时增加47.8%,水浸出物含量未明显减少,品质表现为汤色杏黄亮,毫香显,滋味鲜爽,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不同花生品种的感官品质、理化与营养品质、加工品质与其蛋白质凝胶性之间的关系,提出适宜肉制品加工凝胶型蛋白质专用花生品种的主要特性和评价方法,构建适宜加工凝胶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模型。以62个花生品种制得的分离蛋白粉为原料,采用物性仪测定其分离蛋白凝胶性,分析各品种花生的品质特性与凝胶性之间的关系,采用有监督主成分分析对41个品种的品质数据建立凝胶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模型,并用另外21个品种品质数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不同品种花生蛋白质在相同条件下制得的凝胶特性差异显著。果形、粗蛋白、粗纤维、半胱氨酸、甘氨酸、精氨酸、亮氨酸、伴花生球蛋白Ⅰ、花生球蛋白/伴花生球蛋白、23.5kDa等10个指标与凝胶性在0.05水平上关系显著,采用有监督主成分分析建立凝胶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模型,验证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37。研究结果表明,花生的品质特性显著影响花生蛋白质的凝胶性。花生粗蛋白含量、胱氨酸含量、精氨酸及伴花生球蛋白Ⅰ含量高的品种具有更好的凝胶性。通过凝胶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模型可以预测该品种花生蛋白质的凝胶性,为不同花生品种的加工利用和专用品种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调查、收集广西灵山县有性系地方茶树桂青种资源的基础上,以福云6号为对照,对入选的10个优良株系进行生物学特性、生化成分、制茶品质等方面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10个株系的扦插成活率有7个品系比对照高;5个品系出圃率比对照高;移栽成活率象山41较低,其余在93.6%~98.3%,移栽成活率高;新梢生育期有7个品系比对照早。2)5个株系的内含生化成分达到优良茶树种质资源标准。3)象山15、象山38、象山41、中堂30、中堂73等5个品系所制制红茶、绿茶的品质均超过对照。  相似文献   

16.
电磁内热式绿茶毛火工艺参数优化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新型绿茶电磁内热式毛火工艺对绿茶毛火效果的影响,该文应用正交设计和极差分析,以毛火样的生化成分含量和成品样的感官品质为目标值,对电磁内热式毛火工艺参数(热风温度、热风风机转速、链板传动转速等)进行优化,获得最佳参数,并与传统的燃煤式热风毛火、理条机毛火、电热管式热风毛火等在毛火效果和设备性能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综合品质生化成分和感官评审的结果,电磁内热式毛火工艺的最佳参数组合为:热风温度115℃,热风风机转速1 200 r/min,链板传动转速1 050 r/min,3因素中以热风风机风速对绿茶毛火效果的影响最为显著;在此毛火条件下所制提香样的氨基酸、茶多酚、叶绿素、可溶性糖、儿茶素和咖啡碱的含量分别达2.31%、17.61%、1.13 mg/g、5.01%、10.74%、2.01%,品质物质加权值为7.66%,均高于其他3种毛火工艺;此工艺下所制成品茶样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等均得到显著提升,感官总分达86.40,显著优于其他毛火处理;该毛火工艺能耗成本仅0.76元/kg,较电热管式热风毛火减少了70%以上,升温快,预热时间仅10 min,较传统燃煤式热风毛火的预热时间减少约50%,余热回收装置的设计显著提升了热能利用率,热效率提升50%以上;同时,生产效率达150 kg/h,较传统电热管式热风毛火提升3倍以上,而且温控精准和稳定、热风分布均匀。该研究可为茶叶加工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绿茶中的茶多酚与氨基酸含量之比(即酚氨比)是评价绿茶滋味品质的量化指标。本文提出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分析绿茶汤的酚氨比,并对光谱的特征变量进行筛选以提高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试验采用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siPLS)结合连续投影算法(SPA)筛选特征变量,建立酚氨比的估测模型,并与PLS、iPLS和siPLS方法建立的模型性能相比较。结果表明,应用siPLS结合SPA优选7个特征变量,主成分因子数为4时,所建模型性能最好,模型预测集相关系数(R p)为0.906,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258。对预测集30个样本的预测值与参考值进行t检验时,预测值与参考值无显著差异,说明模型准确可靠,可实现绿茶滋味品质的近红外光谱快速估测。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3种不同包装材料(妙洁保鲜袋P1、普通超市食品袋P2、气调包装袋P3)对绿芦笋货架期品质影响的关键因子,以打孔妙洁保鲜袋为对照(CK),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通径分析等5种方法进行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P3处理可维持袋内较高CO_2浓度,抑制绿芦笋菌落生长、呼吸速率和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保持组织较高的总糖、总酚和维生素C(Vc)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降低绿芦笋组织中过氧化氢(H_2O_2)和丙二醛(MDA)含量的积累,使绿芦笋保持较高的感官品质;主成分分析表明,PC1与PC2较好地区分了货架期间各处理绿芦笋的品质指标和活性氧代谢指标;偏最小二乘与相关性分析表明,感官品质与MDA和H_2O_2含量、菌落总数及POD、PAL、PPO活性呈负相关效应,而与APX和SOD活性、CO_2/O_2浓度、总糖和Vc含量呈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PPO活性通过自身的直接作用及菌落总数的间接作用对绿芦笋感官品质产生较大的影响,是作用于感官品质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P3处理主要通过调控绿芦笋PPO和APX活性、菌落总数以及总糖和Vc含量来维持绿芦笋较好的货架期品质。本研究为绿芦笋货架期保鲜提供了理论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在茶树不同生育时期叶面喷施不同硒肥对夏茶产量、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为生产富硒茶提供技术依据。  【方法】  田间试验在浙江嵊州进行,供试茶树品种为‘中茶108’。 试验采用二因素列区设计,主处理为硒肥种类(A因素),副处理为硒肥喷施时期(B因素)。主处理设喷施清水对照(A0)、硒酸钠(A1)、亚硒酸钠(A2)和酵母硒(A3);副处理设夏茶顶芽萌发前(5月12日,B1)与1芽1叶期(5月20日,B2)两个喷施时期。硒肥喷施浓度均为Se 50 mg/L,硒肥溶液喷施量为1.8 L/m2。当茶树蓬面1芽2叶占比达30%左右时,每个小区随机选取30 cm×30 cm茶蓬,调查蓬面新梢总数、1芽2叶数量、1芽2叶长度和百芽重。同时,取1芽2叶新梢样品,测定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游离氨基酸、花青素以及硒含量。  【结果】  与A0B1处理相比,A3B1处理茶树萌展值显著降低了0.14,但对茶树蓬面新梢总数无明显影响;A2B1处理茶树1芽2叶新梢长度和百芽重分别显著降低了1.04 cm和1.94 g。A1B2和A3B2处理茶树蓬面新梢总数分别显著降低了17.66和22.33,但不影响其萌展值;A1B2显著降低茶树1芽2叶新梢长度和百芽重,分别降低0.88 cm和1.70 g。A1B1和A2B1处理的茶叶总硒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15和1.47 mg/kg,有机硒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13 和1.38 mg/kg,但A3B1处理未显著提高茶叶硒含量。A1B2、A2B2和A3B2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茶叶总硒和有机硒含量,其中总硒增加量分别为5.97、7.88 和2.61 mg/kg,有机硒含量分别增加了5.17、7.51和2.48 mg/kg。另外,A1B1显著降低了茶叶咖啡碱、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含量;A1B2处理显著降低了茶叶游离氨基酸含量,但显著增加了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儿茶素组成中的没食子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酯型儿茶素显著增加。  【结论】  夏茶萌芽前喷施外源硒能够提高茶叶总硒和有机硒含量,改善茶叶品质,尤以硒酸钠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日喀则青稞全籽粒所含酚类物质与抗氧化能力间的关系,遴选出抗氧化品质优异的品种,对13份青稞材料的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进行了品种间的多重比较分析、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的相关分析、抗氧化品质的主成分分析以及品种间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按籽粒颜色可将13份青稞品种划分为棕、紫、黑三色,深色(紫色和黑色)品种中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黄酮和总酚含量较高,且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也高于浅色(棕色)品种。ORAC、FRAP、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酚类物质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而金属离子螯合能力(MCC)与酚类物质无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通过籽粒颜色来进行青稞抗氧化品质初筛,深色青稞品种尤其是黑色青稞品种籽粒抗氧化品质最高。研究青稞籽粒酚类物质抗氧化有助于完善青稞抗氧化品质评价体系,为开发青稞抗氧化功能食品筛选出抗氧化能力优异的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