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李红月  殷秀琴  马辰  郭玉梅 《土壤学报》2017,54(4):1018-1028
在长白山地丘陵区选择次生落叶阔叶林、灌木林、采伐迹地以及耕地四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其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多样性和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动物群落的水平分布呈现明显的差异。采伐迹地中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耕地中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季节变化明显。次生落叶阔叶林和灌木林土壤动物分布随土层加深急剧减少,采伐迹地和耕地垂直分布递减和缓。同一季节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显著。土壤动物的多样性表现为灌木林最高,耕地最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的生态分布,其中pH、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氮是影响长白山地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2.
于1988年1月,在曼谷举行了国际土壤资源保护会议.我们回顾了土壤和适宜土地防蚀进程的特性,受侵蚀影响小的土地仍需要保护.因为刚刚开始的侵蚀往往不被人们注意,然而侵蚀发展速度很快,从而引起生产急剧下降和很多管理问题,经常导致当地产品最终成为沉积物,庄稼因为土壤流失而被破坏.我们已认识到了侵蚀的危害性,并且把它作为资源保护规划过程中的一部分.其余的规划步骤是按照使用顺序进行:考虑到土壤的抗蚀性:对土地评价重点应放在土地使用类型上;保护措施应优先考虑在有高度保护基础的最适宜的土地上及最容易发生土壤流失的土地上(近期、将来);现在需要做的是把危害性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目前在可利用土地类型或在可选择土地类型上进行土壤改良.我们应把重点放在对适宜土地的限制上,这些限制应在同一时期被控制在同一程度上.土地保护应该被看作是任何地区事业发展的一部分.我们分类的处理规划过程,至少能帮助我们得到部分结论.我们对计划步骤可进行定量分析,但是规划通常是从当地或从外面专家所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去定性分析.这些步骤导致土地资源保护规划过程最终成为自动化.具体内容主要为:1.雨水侵蚀过程和土地生产率;2.为土地保护规划提供侵蚀危害信息;3.结论这三部分.  相似文献   

3.
水土流失是山区省份耕地(尤其是坡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最主要障碍和影响因素.以已有的坡耕地水土流失试验观测和分析结果以及1996-2006年土地详查及变更调查耕地分类面积和各类耕地坡度分级面积为依据·结合水利部<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等相关规程和规定.综合测算了云南省1996-2006年全省不同坡度耕地和耕作方式的土壤流失量以及县域耕地土壤流失总量和土壤侵蚀模数(其中1996年和2006年为分县测算),分析了耕地水土流失的基本特点以及耕地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提出了云南省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的对策措施,为制定省域水土保持规划、耕地保护规划及有关政策的科学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4.
土壤风蚀是引起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因素,风蚀强度取决于土壤分布区的自然环境及土壤本身的性质,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加大,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及其所引起的土壤表层水分变化成为影响土壤风蚀的主要因素。本文利用2 0 0 2年36月期间在河北坝上丰宁县野外试验并观测到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湿度及风蚀量数据,通过定量分析,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其土壤含水量对风蚀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风蚀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土地利用方式及土壤表层含水量。草地和林地在抗风蚀方面要强于耕地,土壤表层含水量对风蚀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耕地中,据此,人类可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其次是在春季增加土壤表层湿度,二者结合才能有效减缓该区域内的土壤风蚀强度  相似文献   

5.
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雷州林业局桉树人工林地进行了土壤普查,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很低;其现状肥力特征的形成与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水土流失严重,人为因素对土壤养分生物积累过程的干扰,桉树全树利用方式,耕垦和采后剩余物处理不适当有关。因此,增加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回归林地凋落物于土壤,应用适当地采伐利用方式和采伐剩余物的处理方式,是改善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必须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渭-库绿洲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定量评价渭干河—库车三角州绿洲(简称渭—库绿州)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质量,为该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规划以及土壤质量的管理与治理服务。[方法]基于渭—库绿洲实地采样数据,利用土壤质量评价指标,采用土壤质量指数(SQI)综合评价法,在ArcGIS 9.3软件支持下对研究区土壤质量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质量指数的平均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土壤质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林地耕地荒漠灌丛盐碱草地,其中林地的平均土壤质量指数为0.48,盐碱草地的平均土壤质量指数为0.24。[结论]从空间分布上,渭—库绿洲的土壤质量总体处于中低水平,只有研究区中部区域具有较高水平的土壤质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7.
杏是陕北黄土峁状丘陵区大于25°陡坡地开发治理的优良树种之一。通过保水工程和增施肥料等措施研究了陡坡地杏树高产优质与肥水关系。结果表明,陡坡地杏树整修大鱼鳞坑土壤含水量明显提高,增施肥料根系土壤含水量降低;整修大鱼鳞坑并增施肥料提高了杏树对肥水的吸收利用,叶片蒸腾强度和叶绿素合成等代谢作用加强,叶片养分和果实养分含量增加,产量提高品质上升。说明在干旱瘠薄、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坡地整修保水工程和增施肥料是夺取杏树高产优质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十八世纪,西方文化传入美国后,人们就用西方的方法开荒种地,并首先从东海岸开始遍及全国.由于这些尝试性的方法施用于农业生产,在美国的生态环境中就产生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当人们不断地迁移到新的,更肥沃的地区时,就把这些棘手的生态环境问题置于脑后而不顾,其土地资源似乎是无限的.直至十九世纪,当几乎所有新的土地资源被占用后,美国才开始认识到需要对滥用土地资源,包括已被风蚀、水蚀的广大地域进行治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土壤保持运动以各种政府援助项目的形式开始并帮助土地所有者解决多难的环境问题.一般是通过民间的土壤保持协会提供技术或人力的援助.这一组织后来发展成为美国农业部的土壤保持局.仍继续为全国的土地所有者提供技术.这些技术大都以农田土壤的调查资料为依据.该局还制定了土壤保护措施以适应那些特殊的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以及土地管理经营的需要.十九世纪初,土壤调查计划开始于植物工业处,后来转入土壤保持局.在这里,土壤调查要适应建立土地性能系统的要求.特别需要土地坡度及过去的侵蚀状况方面的资料.多年来,由于土地学会,国家机构及其他联邦机构的帮助,土壤调查已逐渐发展成为技术上可靠而又协调的计划,它除了满足土壤保持规划的需要外,还满足了许多其他方面的需要.通过多年  相似文献   

9.
基于信息熵原理的土壤pH影响因素空间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檀满枝  詹其厚  陈杰 《土壤》2007,39(6):953-957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重要的基本性质之一,它受特定的生物气候条件、地形、母质来源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本文选取发育于不同母质和不同地形部位,且土地利用方式多样的丘陵区土壤,进行高密度土壤剖面样品的采集,分析获取表层和底层土壤pH数据.基于信息熵原理对土壤pH与母质、地形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pH主要受土地利用方式的控制,耕作土壤pH值明显小于自然土壤;而底层土壤pH主要受母质的影响,不同母质上发育的土壤pH值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紫红色砂页岩风化物、下蜀黄土和砂岩风化物.本文的研究特色是应用联合信息熵算法,在定性变量和定量变量之间进行定量的空间相关性分析,这点克服了以前定性变量和定量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树冠下的土壤侵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园林作物农业在许多热带国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活动。如橡胶、油棕、可可等作物,不论是在一些大农场还是一些小种植园中均有种植。多数情况是园林作物还未成熟时,在树间种植一些早期作物或种植一些豆科类的覆盖物。进入成熟期后,茂盛的树冠遮盖了大部分覆盖物和间作作物。因而在这个时期,树冠下肯定会缺少一些其它植被的。 平地和极平缓的坡地更适于进行耕作,园林作物在土地的选择上不得不同粮食作物以及其它一年生作物进行竞争。在许多国家,一些陡坡地也被用于种植作物。一般说来,把那些更陡的坡地用来种植园林作物,这些陡坡地的土壤侵蚀危险是很大的。 土壤最容易遭受侵蚀的时期是现存的植被被清除掉为种植而整理土地的时候,由于政府机构或大农场联合体所执行的土地发展规划,是要开垦大面积的土地,所以这一区域中的整个坡地土壤都裸露出来是必然的。因而有机会测出陡坡底部因大雨而形成的径流体积和加速度。由于在该发展规划中包括了较大面积的土地,种植覆盖植物又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对土壤裸露的时期要给予相当的注意。 当种植作物时,土壤将失掉其表土中有意义的部分。暴露的底土一般是B层土壤剖面,与A土壤剖面相比,其结构更差,因而是不利的。 生长园林作物的土壤与森林土壤相比,自然条件较?  相似文献   

11.
长汀县随着水土流失治理从第一、二重山转向远山陡坡地治理的推进,在陡坡治理上应用了小穴播草的模式,即:挖一个穴、撒一把草籽。经治理后的侵蚀陡坡地区在林地生物群落特征、小气候特征、土壤理化性质方面,取得了明显的变化,有力地推动了陡坡地水土流失治理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土壤通报》2015,(1):198-202
以渭南市临渭区对农田和果园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分层现象进行研究,其中农田进行了连续13年的机械化秸秆全量还田。通过采样分析,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分层的影响,以期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分层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土壤剖面递增逐渐减小;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各养分分层趋势的影响不同,各养分(除速效磷)三个层次间的分层比均是农田大于果园;采用秸秆还田后的农田土壤表层(0~5 cm)养分含量显著高于果园,并且养分在农田的三个层次间的差异比果园大,表明秸秆全量还田能加速土壤养分分层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鄂西地区小流域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以下牢溪小流域内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分形理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粒径分布(PSD)及其分形特征的差异以及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关关系,分析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性.结果 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粒径中粉粒体积分数最高(78.1...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酸化的重要因素,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赤红壤酸化特征可为缓解和治理赤红壤区土壤酸化提供依据。本研究采集了4种土地利用方式(菜地、果园、水田、林地)的赤红壤区土壤样品,测定了表层(0~20 cm)和表下层(20~40cm)土壤的理化性状,结合田间调查和统计数据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酸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果园表层土壤pH显著低于林地,果园表下层土壤p H显著低于水田和林地;菜地、果园土壤交换性Al3+含量显著高于水田和林地;果园表层土壤的盐基饱和度与阳离子交换量均显著低于自然林地,菜地表下层土壤盐基饱和度显著低于水田;与水田和林地相比,菜地和果园的酸化更严重,酸缓冲能力更低。不同土地利用下施肥、复种指数以及耕作方式上的差异可能是造成气候与母质相似地区土壤酸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岩溶洼地土壤微生物指标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岩溶洼地典型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影响,对比分析研究四种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碳氮比、土壤基础呼吸、代谢熵、微生物熵等土壤微生物指标。结果显示,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指标差异显著(P<0.05),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变化趋势一致,且与其余四个土壤微生物指标与微生物碳(氮)变化趋势不同,结合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发现,土壤微生物碳氮比、土壤微生物代谢熵和微生物熵比其它土壤微生物指标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更加敏感,因此,利用土壤微生物代谢熵、微生物熵衡量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比微生物量碳氮等土壤微生物指标更可靠。  相似文献   

16.
土壤粒径分布影响土壤的水力特性、土壤肥力以及土壤侵蚀状况等,是重要土壤物理性状之一.以黄河三角洲滩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单重与多重分形学理论和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滩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有机质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单重分形维数D有显著影响,D值介于2.465 7~2.678 9,其中,林地的D值最大,粘粒含量最高,砂粒含量最低;而荒草地的D值最小,粘粒含量最低,砂粒含量最高;土壤粒径分布的多重分形参数D0(容量维数)、D1(信息维数)和D1/D0(信息维数/容量维数)的值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出现规律性的趋势,均表现为刺槐林地>欧美杨林地>棉花地>荒草地;土壤单重分形和多重分形参数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且普遍高于土壤质地与有机质的相关性.土壤分形及多重分形参数能较好地表征黄河三角洲滩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结构性状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与改变,可为黄河三角洲滩地的治理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7.
中国盐碱土的分布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土壤资源化利用和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导致土地盐碱化的原因既与自然气候条件有关,如地下水位、降雨量、地形等,又与人类活动有关,特别是人类的灌溉活动。盐渍化不仅直接危害作物,导致农业减产,而且会破坏土地,降低土地生产力,在盐渍化土地上进行的工程建设项目也会有严重的工程危害。作者综述了中国盐碱土的分布情况,并且结合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对各分布区内盐碱土的成因进行分析,旨在为今后盐碱地的分区域针对性治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人类活动及其碳排放强度与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探索低碳的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和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速率,并为面向低碳经济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布局提供参考.本文结合国内外低碳经济和低碳土地利用的研究背景和实践,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从低碳土地利用原则、模式和对策、目标三个方面构建了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研究的理论框架,重点从土地利用结构、规模、方式和布局等方面提出了低碳土地利用的模式和对策建议,并着重分析了低碳循环性农业、紧凑型城市和生态工业园等三种低碳土地利用布局方式;最后提出了低碳土地利用研究的未来趋势,即区域低碳土地利用路径的差异研究、编制低碳土地利用规划、低碳国土实验区的开发和建设、低碳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等.  相似文献   

19.
坡地水土流失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构成双重压力。生物篱技术是一条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潜力的坡地改良利用途径。本研究以饲草玉米为纽带营建坡地生物篱模式,经4a定位试验探讨了其生长状况和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饲草玉米生物篱能有效改善陡坡地土壤性状、固持土壤、截持径流、减少养分流失,对减少库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保持和提高坡地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长汀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坡地侵蚀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福建省长汀县径流小区2014-2018年的实测资料,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坡地侵蚀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各径流小区土壤流失量、径流量与降雨、水土保持措施、植被等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径流小区土壤流失量、径流量特征不同;年降雨量对各径流小区的年土壤流失量影响不显著,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小区的年土壤流失量影响显著;年降雨量和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各径流小区的年径流量影响均为显著;年土壤流失量和年径流量与年降雨量的相关系数均与水土保持措施及径流小区植物的种类和生长有关;各径流小区的年土壤流失量与年径流量均呈正相关,即年径流量越大,年土壤流失量越大。研究结果为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