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期定位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房山)新型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站为平台,采用田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的方法,探讨了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养分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2年的长期定位施肥后,NPK配施有机废弃物肥和NPK配施秸秆可以降低土壤pH值,NPKWN处理降低pH效果最为明显,pH值相较基础土样降低了0.18,而单施化肥的处理土壤pH值均有所增加,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试验地的EC值在11.7~14.5 mS/m之间,各施肥处理与CK处理相比,施肥增加了土壤EC值,差异显著,并且配施有机废弃物肥和秸秆处理的土壤EC值又较NPK处理偏高;长期施用有机废弃物肥和秸秆的土壤肥力明显提高,施肥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的变化规律:NPK配施有机废弃物肥NPK配施秸秆化肥CK;土壤中的三大微生物数量,细菌放线菌真菌,单施化肥与CK相比,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都有所提高,化肥与有机废物肥或者与秸秆配合施用的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比单施化肥的增幅效果明显;NPKJG处理土壤中真菌数量最高,达到4.53×10~4个/g,与CK处理相比,增加了67.7%;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介于24.7~44.6 mg/kg之间,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规律为NPKWNNPKLJNPKJGNPKJFNPKMGNPKNPKHSFCK,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80.7%、80.4%、77.2%、72.1%、61.2%、35.7%、23.7%;土壤微生物量氮、细菌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放线菌数量与土壤速效钾、有机质、全氮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在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肥力变化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华北平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农民为了追求高产,过量施用化肥的弊端日益凸显。本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有机养分循环再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开展不同外源有机物料对土壤氮素和氨基糖在不同粒级土壤库中分布的影响研究,为阐释不同农业管理措施下土壤氮素的物理保护机制和生物保护机制提供依据。定位试验设6个处理:无肥无秸秆处理(对照,CK)、单施猪圈肥(M)、单施化肥(NPK)、单施秸秆(SCK)、化肥配施猪圈肥(MNPK)和化肥配施秸秆(SNPK)。通过超声波分散-离心分离得到3种粒径土壤——砂粒级(2 000~53 μm)、粉粒级(53~2 μm)和黏粒级(<2 μm),分析全土及各粒级土壤中全氮和3种土壤氨基糖(氨基葡萄糖、胞壁酸和氨基半乳糖)的含量及变化;基于这3种土壤氨基糖的稳定性和异源性,以氨基糖作为微生物残留物标识物,了解真菌和细菌残留物的积累和转化,阐释真菌和细菌在养分转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添加有机物料(秸秆、猪圈肥)明显提升了土壤全氮和氨基糖含量,粒级间土壤氮素和氨基糖含量顺序均为黏粒级>砂粒级>粉粒级。添加有机物料对砂粒级土壤氮素影响最大,长期化肥配施猪圈肥中氮素主要在砂粒级中富集,长期化肥配施秸秆的氮素主要在黏粒级中富集。添加秸秆主要提高了真菌来源的氨基葡萄糖的含量,而添加猪圈肥主要提高了土壤中细菌来源的胞壁酸含量,表明添加不同有机物料可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从各粒级中氨基葡萄糖/胞壁酸的比值来看,添加不同类型外源有机物料对砂粒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最为明显。由此可见,在长期秸秆还田措施下实施有机粪肥部分替代化肥不仅可以减少化肥用量,还可提升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3.
不同肥料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全氮时空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等氮技术及原状土柱法研究了尿素(N)、有机肥(OM)和尿素与有机肥配施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全氮含量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肥料处理的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配施〉有机肥〉尿素。同一土层的细菌数量以越冬期最大;真菌数量以抽穗期最大;放线菌数量则随小麦生育期推进逐渐增加,成熟期达最大值。不同生育时期20-40cm土层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最大,0~20cm次之,40~120cm随着土壤深度增加逐渐减少。随小麦生育期推进,3种处理0~20cm土层全氮含量逐渐减少。配施处理土壤剖面全氮含量整体变幅较大,其次为有机肥和尿素处理。小麦全生育期各处理0~20cm和0—40cm土层中的全氮量占0—120cm土层全氮总量的比例均表现为配施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除尿素处理拔节期的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有机肥处理扬花期的放线菌和灌浆期细菌数量与土壤全氮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外,各处理各生育期微生物数量与全氮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氮肥减施与有机肥/秸秆配施对土壤肥力指标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连续3年对宁夏银川北部盐碱地定位试验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质及玉米产量进行了测定分析。试验设不施肥、单施化肥(N 540 kg hm~(-2))、化肥减氮1/3+有机肥(9000 kg hm~(-2))、化肥减氮1/6+玉米秸秆(6000 kg hm~(-2))4个处理。结果表明:相比单施化肥处理,化肥减氮1/6+秸秆处理在第2、第3年0~20 cm土层处分别脱盐20.27%、37.53%,同时土壤容重明显降低,非毛管孔隙度增加,0~40 cm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平均提高4.87%,速效磷含量平均增加41.02%;化肥减氮1/3+有机肥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细菌数量比不施肥与单施化肥处理分别增加了21.36%、36.99%,同时,该处理下玉米产量比单施化肥处理平均增加5.20%,而化肥减氮1/6+秸秆处理在第1、第2年玉米产量会降低,而第3年产量有所增加,增幅为7.77%。  相似文献   

5.
郑学博  张祥志  崔键  周静  马超 《土壤》2012,44(6):972-976
通过2010年玉米季田间试验,初步探讨了秸秆全量还田下配施化肥对沿淮砂姜黑土培肥效果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全量(7 500kg/hm2)还田配施化肥条件下,耕层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氮磷钾养分相对不施肥CK显著提高(P<0.05),且相对单施化肥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产量上,单施化肥相对CK增产玉米50.7%;秸秆全量还田配施氮肥处理的玉米单产为6644.4~7 562.9 kg/hm2,较单施化肥处理增产11.51% ~ 26.92%.值得一提的是,玉米单产以秸秆全量还田下配施化肥(N-P2O5-K2O为135-60-90 kg/hm2)最高,且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天津市西青区基地日光温室蔬菜不同施肥模式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对设施蔬菜土壤线虫总数、群落结构和生态指数的影响,为构建健康的土壤动物区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定位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1) 全部施用化肥氮 (4/4CN);2) 3/4化肥氮 + 1/4猪粪氮 (3/4CN + 1/4MN);3) 2/4化肥氮 + 2/4猪粪氮 (2/4CN + 2/4MN);4) 1/4化肥氮 + 3/4猪粪氮 (1/4CN + 3/4MN);5) 2/4化肥氮 + 1/4猪粪氮 + 1/4秸秆氮 (2/4CN + 1/4MN + 1/4SN);6) 2/4化肥氮 + 2/4秸秆氮 (2/4CN + 2/4SN),各处理为等氮磷钾设计。第16茬 (土壤消毒后) 和第18茬 (土壤消毒1年后) 蔬菜 (春茬番茄) 拉秧后,分别采集0—5、5—10和1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线虫相关指标。  【结果】  1) 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0—5、5—10和10—20 cm土层土壤线虫总数均高于单施化肥模式,平均分别增加16.8%、31.8%和11.2%;配施高量有机肥模式 (1/4CN + 3/4MN) 和配施秸秆模式 (2/4CN + 1/4MN + 1/4SN、2/4CN + 2/4SN) 各土层线虫总数相对较高,较单施化肥模式分别提高12.1%~26.4%、34.3%~42.8%、13.2%~18.3%。2) 与单施化肥模式相比,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尤其是配施高量有机肥模式和配施秸秆模式可提高0—5和5—10 cm土层土壤有益线虫 (食细菌、食真菌和捕食/杂食性线虫) 营养类群个体数量,其中0—5 cm土层上述线虫营养类群个体数量平均分别增加13.0%、7.4%和26.7%,5—10 cm土层平均分别增加35.5%、20.2%和56.5%。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0—5和5—10 cm土层土壤有害植食性线虫数量虽均高于单施化肥模式,但其相对丰度均低于单施化肥模式,平均分别降低6.3%和13.1%。3) 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尤其是配施高量有机肥模式和配施秸秆模式,MI值、WI值、EI值和SI值均高于单施化肥模式,0—5 cm土层平均分别增加3.9%、11.5%、6.2%和130.4%,5—10 cm土层平均分别增加1.8%、19.1%、2.4%和138.7%。  【结论】  在N、P2O5和K2O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可促进土壤有益线虫 (食细菌线虫、食真菌线虫和捕食/杂食性线虫) 生长繁殖,还可降低土壤有害植食性线虫相对丰度,对土壤有害植食性线虫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综合来看,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尤其是配施高量有机肥模式和配施秸秆模式,可优化土壤线虫群落结构,降低土壤环境的受干扰程度,改善土壤的质量,使设施蔬菜土壤生态系统向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结合本试验9年产量数据 (2/4CN + 1/4MN + 1/4SN模式产量最高)、土壤线虫群落相关研究结果以及实际可操作性,化肥与有机肥、秸秆配施模式(2/4CN + 1/4MN + 1/4SN)可实现设施蔬菜持续高产。  相似文献   

7.
氮是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必需营养元素,而氮矿化表征了土壤供氮能力。通过盆栽实验,采用同位素稀释法和磷脂脂肪酸(PLFA)法,研究了添加硝化抑制剂和秸秆条件下,潮棕壤碳氮矿化和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施氮量N 0.1 g·kg~(-1)的单施氮肥处理(NF)相比,氮肥配施1%硝化抑制剂(NFI)的土壤铵态氮提高32%,而硝态氮降低53%。氮肥与施用量为5 g·kg~(-1)的秸秆配施(NS),土壤氮素总矿化速率增加36%,微生物生物量碳提高51%,β-葡萄糖苷酶活性提高36%,同时显著增加了土壤总PLFA以及细菌、真菌、真菌/细菌和革兰式阴性菌(P0.05),土壤呼吸熵降低50%。与氮肥配施秸秆处理(NS)相比,氮肥、秸秆和硝化抑制剂配施处理(NSI),土壤铵态氮提高33%,硝态氮下降47%。综上所述,氮肥和秸秆配施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配施1%(N)硝化抑制剂后降低土壤硝化速率,增加土壤供氮能力。  相似文献   

8.
王娟娟  朱紫娟  钱晓晴  王桂良 《土壤》2021,53(5):983-990
为了研究减施化肥配施不同有机肥对稻麦轮作体系稻季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了单施化肥、配施菜籽饼和配施蚯蚓粪这3种施肥模式下稻季不同土层土壤环境因子、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特征。与单施化肥相比,配施有机肥显著提高各土层土壤有机质和电导率(EC)含量,配施菜籽饼增幅较大;显著增加各土层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配施蚯蚓粪的土壤速效氮磷钾养分含量较高。配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细菌Sobs指数和Shannon指数;前三位优势菌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相对丰度分别达36.24%、18.30%、13.87%;配施有机肥对相对丰度小于1%的菌门影响较大。0-5cm土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主要受pH、TP影响;5-10cm土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主要受EC,TP、pH影响;10-15cm土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主要受TN、pH影响。配施有机肥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进而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别是稀有菌群。  相似文献   

9.
研究沼液配施化肥对土壤微生物特性、土壤养分及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液配施化肥及单施沼液均能降低土壤真菌数量和增加细菌、放线菌数量,其中45%沼液配施55%化肥处理真菌数量较常规施肥显著降低66%,细菌、放线菌数量分别显著增加160.3%、312.5%。沼液配施化肥可显著增加土壤脲酶、磷酸酶及蔗糖酶活性,但过氧化氢酶含量变化不明显。施用沼液可有效促进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增加,且差异显著。沼液配施化肥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SMB)和有机碳(SOC)含量,其中45%沼液配施55%化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微生物生物量磷(SMBP)和有机碳(SOC)含量较常规施肥分别显著增加70.0%、195.6%、91.6%和71.6%。施用沼液降低了SMBC/SMBN值,而土壤微生物熵(qMB)和土壤SMBN/TN值均增加,且随着沼液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SMB与土壤有机质、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均与土壤养分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不显著。沼液配施化肥对玉米生长及光合作用有显著促进作用,以45%沼液配施55%化肥处理最佳,随着沼液配施比例的增加,玉米产量先增加后降低,45%沼液配施55%化肥处理最高,较常规施肥显著增加40.9%。综合分析,45%沼液配施55%化肥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显著提高土壤肥力,从而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产量,可作为沼液配施化肥的最佳比例。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连续4茬麦-稻轮作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处理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了放线菌的数量,但对土壤细菌、真菌数量的影响不明显;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土壤酶活性及3大类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及对照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和3大类微生物数量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的提高而增加,以配施3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土壤酶活性综合指数以配施2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可见,化肥配施有机肥特别是配施中高量有机肥更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学特性,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1.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perform a comparison of microbial activity and biomass in biowaste (BWC), yard waste (YWC), and cattle‐manure composts (CMC) of different age. Two different methods for either biomass (microbial C following fumigation‐extraction and microbial lipid phosphate) or activity measurements (CO2‐production rate and fluorescein diacetate hydrolysis) provided comparable information, as judged from their strong correlation. Microbial biomass and activity declined with time in all composts. Microbial biomass C wa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microbial activity but was even stronger correlated with pH. CMC proved to be very distinct from the two other compost types by having the highest biomass and the lowest specific activity (i.e., activity per unit biomass). The microbiological properties analyzed allow us to discriminate among different compost types, helping to assign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2.
为了验证平衡施肥对长期缺施钾肥的南方红壤性水稻土的修复效果,通过2年盆栽试验,以五种不同施肥处理(NPK、NPKSi、NPKOM、NPhK、NPhKOM),研究了长期缺施钾肥的水稻土的微生物特性,结果发现,在对照(NPK)基础上增施硅肥(NPKSi)、钾肥(NPhK)能促进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增长,提高微生物活度,加速微生物量N、P的转化,同时也能提高微生物量C。相反,在淹水条件下配施有机肥(NPKOM),由于降低了水稻根际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使根际微生物生长萎缩,微生物活度、微生物量C无显著提高;虽然土壤微生物量N、P随之增加,但有机N的矿化减弱,植株可吸收的有效态养分减少。增施钾肥的同时配施有机肥(NPhKOM)具有增施钾肥的优点,即可提高微生物活度、提高微生物量C,加速有机N、P的矿化,但同时也会减少微生物数量。因此在缺钾水稻土的修复实践中,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对水稻增施硅肥、钾肥应是有效举措,而配施有机肥则须谨慎:有机肥或须适量酌施,或须结合增施钾(硅)肥。  相似文献   

13.
蔬菜废弃物不同堆制方法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蔬菜废弃物为材料,采用厌氧覆膜、好氧覆膜、地下式好氧、地下式厌氧、地上式好氧和地上式厌氧6种堆制方法,分别对堆肥40 d后堆肥中的微生物数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6种堆制方法的两次试验中,同一处理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在数量上相差一个数量级;好氧覆膜处理的堆肥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相对较多,且微生物总数最多,分别为59.9×108和83.9×108cfu/g。因此,好氧覆膜处理的微生物腐解能力最强,操作简单,是处理蔬菜废弃物的最佳堆制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肥处理对农田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采用DGGE和Biolog两种方法, 研究了五种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和功能的影响。采用UPGMA对DGGE试验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小麦季中不施肥对照(T1)和常规氮磷钾肥(T2)聚为一类,相似性为41%,常规氮磷钾肥+秸秆还田(T4)和常规氮磷钾肥+秸秆还田+秸秆腐熟剂(T5)聚为一类,相似性为52%,而70%常规氮磷钾肥+有机肥(T3)单独聚为一类;玉米季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只是T1和T2的相似性为68%,T4和T5相似性达78%,而T3依然归为一类,这说明不同施肥处理间土壤微生物区系存在相似性。经过切胶测序及BLAST比对,发现大多为不可培养细菌,可培养细菌中多为芽孢杆菌属和类芽孢杆菌属。Biolog试验采用主成份分析得出,T1和T2土壤微生物功能类似,T4和T5土壤微生物也具有相似的功能,而T3则单独分为一类。其中,T5和T4的土壤细菌群落对底物碳源的代谢活性最强,T3处理次之,T2和T1最低。通过这两种不同试验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功能的影响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5.
以连作8年温室连作黄瓜土壤为材料,试验设5个不同轮作方式处理, 1)早春茬黄瓜夏茬休闲秋冬茬黄瓜(CK); 2)早春茬黄瓜夏茬休闲秋冬茬黄瓜间作大蒜(CS1); 3)早春茬黄瓜夏茬茼蒿秋冬茬黄瓜(CS2); 4)早春茬番茄夏茬菠菜秋冬茬黄瓜(CS3); 5)早春茬黄瓜夏茬大蒜秋冬茬黄瓜(CS4),进行了5年的盆栽试验,采用后3年的数据,评价不同栽培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主栽作物产量的连年影响,探讨栽培方式对连作黄瓜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相对CK,CS3在第三和四年早春茬显著增加微生物量碳、 氮以及碳/氮,CS2和CS3在三至五年夏茬显著增加微生物量碳和碳/氮, CS2显著增加三至五年早春茬、 早春茬+秋冬茬产量,CS4显著增加第3和4年早春茬、 早春茬+秋冬茬产量和第三至五年秋冬茬产量; 微生物量碳和碳/氮与秋冬茬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早春茬+秋冬茬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处理与季节均对微生物量碳和碳/氮产生极显著影响,且两者有极显著交互作用; 季节、 处理季节对微生物量氮有显著影响,处理、 季节、 处理季节对作物产量有极显著影响。总之,CS2提高微生物量碳、 碳/氮、 作物产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肥和耕作制度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本文主要介绍了运用Biolog GN、磷脂脂肪酸(PLFA)、核酸分析法进行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的优缺点,综述了施肥、耕作两种农业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指出不同施肥处理对微生物影响效果不同,合理施用有机肥有利于维持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及活性;由于受其他环境因素(如土壤类型、农作制度、残茬量等)的影响,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有差异,但是大多试验结果显示免耕、少耕能增加微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保持系统的稳定性。文章还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不同有机肥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花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通过盆栽试验,采用平板计数法和DGGE分析法,研究施用化肥与不同来源的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均显著提高了花生的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其中以施用麸酸有机复混肥处理最高;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总量以施用鸡粪处理最高,其他处理差别不大;土壤微生物总DNA提取、PCR扩增及其产物DGGE分析表明,施用各品种有机肥较不施肥与施用化肥促进了土壤某些微生物量的提高,而施用不同有机肥品种促使不同种类微生物量的提高.故不同有机肥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乃至其多样性特征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对评估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Biolog方法,对比研究长期不同植被类型:自然恢复(GL)、农作物(AL)、人工林(FL)及无植被覆盖(BL)对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5 cm)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  相似文献   

19.
屠宰场不同家畜废弃物堆肥的基本性质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屠宰场不同家畜废弃物堆肥过程中基本理化性质变化和微生物区系的消长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羊废弃物堆肥升温最快,但整个过程中猪废弃物堆体温度最高;各堆肥在前21 d左右p H值一直呈上升趋势,然后趋于稳定,在21~90 d堆体p H值在7.9~8.5之间变化;随着堆肥的进行,各处理种子发芽指数(GI)逐渐增大,堆肥中后期,羊废弃物堆肥的GI普遍较高,而猪废弃物堆体GI最低;各堆肥草籽种子活力、大肠菌值在堆肥过程中逐渐降低;从开始堆肥后7 d,堆肥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都有所增加,细菌增幅最大;猪废弃物堆肥真菌数量在整个堆肥过程中高于牛、羊废弃物,呈极显著差异;堆肥中前期3种家畜废弃物放线菌数量差异较小,中后期牛废弃物堆肥放线菌数量最大,而猪废弃物堆肥放线菌数量在堆肥30 d后急剧下降。与生物有机肥国家标准相对照,不同家畜废弃物堆肥90 d后,其p H值、有机碳及养分含量、大肠菌群值、蛔虫卵死亡率均达到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20.
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参与土壤碳氮循环及土壤有机质矿化过程,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反映了群落总体的动态变化,而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生物的种类和固有性质,因此分析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利用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碳源转化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