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尖镰孢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是一种寄生兼腐生的土传性植物病原真菌,这种真菌除引起棉花枯萎病,严重危害棉花生产外,还能侵染大豆、烟草、花椰菜等40多种作物1),以及多种杂草[6]。因此,该种真菌既能在受侵染的棉花植株体内繁殖蔓延,也能在其它宿主体内生存,并随同作物残体进人土壤中以腐生方式生活,或以厚垣抱子等休眠结构维持其生命。  相似文献   

2.
顾希贤  郝文英 《土壤》1985,17(4):213-216
棉花枯萎病菌是尖镰孢的一个专化型。该菌可在土壤中以腐生方式长期存活,其数量消长受土壤条件和耕作等农业措施的影响,与发病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测定该菌在土壤中的数量,可为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土壤中真菌种类繁杂,在琼脂平板上出现的菌落多半来源于真菌孢子[1]。因此,常因产孢多的真菌占优势而难以计数土中尖镰孢的数量,而且镰孢属中的种也不少。为了从土壤中有选择地分离尖镰孢,我们对分离和签别方法做了比较和改进,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14C示踪法研究植物残体在田间的分解速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车玉萍  林心雄  程励励  李忠 《土壤》1993,25(3):159-161,164
研究植物残体在田间条件下的分解速率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砂滤管法[1]和尼龙袋法[2]。  相似文献   

4.
γ-666在含水率低的旱地土壤中持留期可长达3—11年之久,并可引起水质、土壤和植物的污染[1]。从6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渍水土壤中微生物对γ-666的降解作用已作了大量研究[1-7]。确定渍水土壤中γ-666的降解比旱地土壤容易得多[1-3],并先后分离到了二株嫌气性降解菌[2,4,7]。  相似文献   

5.
干旱和半干润地区测定有机物分解速率的尼龙袋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林心雄  吴顺龄  车玉萍 《土壤》1992,24(6):315-318
在田间条件下常用砂滤管法研究植物残体的分解速率[1],该法也被用来研究有机物料中含氮物质的转化以及新形成腐殖物质性质[2,3]。  相似文献   

6.
华北平原广泛分布着一种具有灰白色紧实结壳的土壤,群众称为瓦碱(或岗瓦碱)。这种土壤在冀[1]、鲁[2]、豫[3]、苏[4,5]、皖[6,7,8]五省都有分布,一般认为这是一种碱化土壤,但其性质及形成过程还不够清楚。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资料,碱化土壤多分布于栗钙土、黑土及棕色荒漠草原土带,至于褐土带地区浅色草甸土发生碱化过程,在土壤学研究中还是一个新问题。因此,我们曾对山东、河南某些瓦碱进行了一些工作,今将初步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7.
塿土剖面CO2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戴万宏  王益权  黄耀  刘军  赵磊 《土壤学报》2004,41(5):827-831
CO2是土壤空气的重要组成,土壤空气CO2浓度一般高于大气几倍到数十倍,甚至上百倍[1]。土壤空气中CO2主要来源于土壤呼吸,其浓度主要决定于生物因素(植物根系、土壤微生物活性等)和环境因素(土壤温度、含水量等)[2~4]。土壤空气CO2浓度可以反映和影响土壤向大气释放CO2的通量[4,5],同时对植物根系生长发育、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各种养料物质转化也有很大影响[1]。研究了解土壤空气CO2浓度剖面分布、季节动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人们认识土壤中CO2产生、累积、输运以及向大气排放的生物和物理过程,制定和实施合理的农作措施以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和减少土壤向大气排放的CO2。国外已在森林、草地和农田土壤上开展了较长时间的土壤空气CO2浓度观测研究[4~7],但我国的研究和报道很少[8,9]。本文通过土壤剖面不同深度CO2浓度的定位观测,初步揭示了土剖面CO2浓度的分布特征、季节动态及其受水热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何同康 《土壤学报》1965,13(1):77-88
在山区森林线以上,山地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土壤,通称“山地草甸土”。Н.А.Богосовсий(1897、1902)和В.В.окуаев(1899)首先将其做为特殊的发生土类划分出来。我国早期有关论著[3-7]多以“高山草原土”称之,在1954年的土壤分类表[8]中,才“首次分出了……山地草甸土”[9]。山地草甸带如拥有较大的垂直分布空间时,可细分为高山草甸和亚高山草甸带。  相似文献   

9.
根土界面的研究 Ⅰ.钾离子向稻根迁移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宣家祥 《土壤学报》1982,19(3):296-304
用数学模型分析土壤中的养分离子向植物根系的移动,最早由Bouldin[1],Olsen[9]和Passioura[10]在六十年代初所提出,近年又陆续发展出若干数学模型来处理土壤一植物系统中的离子迁移过程。如Nye[7,8]的瞬时态模型,Baldwin[2]的稳态模型以及Claassen等[3,4]的模拟模型等。这些模型都是根据连续性方程式的某一形式,并按照实际问题采用直角坐标、柱坐标或球坐标来列出偏微分方程,然后求得满足初始条件与各种边界条件下的解析解或数值解。各种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假定体系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以及根表面的边界条件的不同。存在于植物根表面的状况是不知道的,所以必须采用简化的估计。  相似文献   

10.
天津地区土壤中若干金属元素间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昭华  黄衍初 《土壤学报》1984,21(3):314-319
土壤中的元素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1],但在风化成土过程中,元素的迁移与富集能力各不相同。为了寻求土壤中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判断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状况,元素间的相关分析法是良好的方法之一。例如,Ure等[6]测定了苏格兰不同母质的土壤中多种微量元素含量,并讨论了各元素间的相互关系。Pilotte等[5]用相关性分析法对河口地区沉积物中元素含量进行判断,浅见辉男等[4]用元素相关性描述了沉积物中元素分布,梁伟[5]用元素相关性对土壤背景值进行判断等。本文根据天津地区土壤表土中16个元素之间的相关系数,探讨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对元素间的相关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