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青杠扒小流域生态体系结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经过综合治理的青杠扒小流域生态体系结构现状与功能,并从养分收支、农副产品供求等方面,对该流域生态结构进行分析评价,指出该流域经过长期不懈的综合治理,已基本上控制了水土流失,建立了新的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土地利用结构、产业产值结构、消耗结构都得到了合理调整,能量流动、转化趋于合理、高效,产品循环能力增强,实现了流域生态的良性循环。该流域人工调控决策,注重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对同类地区的小流域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杨家沟小流域总面积22.67km^2,水土流失面积19.89km^2,占87.74%。自1998年列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藉河示范区工程以后,积极运用生态修复理念,封育结合,经过近10a的努力,综合治理程度达到96.6%,植被覆盖率提高到69.64%,减沙率达77.48%,蓄水率达45.00%,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农业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介绍了流域生态修复的主要做法与成效,探讨了实施生态修复应关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陕北黄土丘陵区燕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济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陕北黄土丘陵区燕沟小流域为对象,采用农村社会调查和统计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小流域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以来流域经济特征的变化,阐明小流域综合治理对农村发展的主要影响.结果湿示,流域农村各业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1990年不变价)分别由2000年的803万元和1 230元提高到2005年的1 069万元和1 855元,表征产业结构多样性的香农指数也相应的由1.110增加到1.126.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和贫困指数等计算结果表明流域农民生活状况和收入分配明显得到改善.研究表明通过积极的土地利用和农村产业调整,基本上建立了适合于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和自然特点的特色产业链条,产业结构也由原来单一的种植业向多元化产业结构演变,小流域综合治理使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4.
剖析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演变方向和程度,是认识该区侵蚀环境演变趋势,评价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收集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代表流域——神木县六道沟流域1990、1995、2002年土地利用信息和2010年遥感影像,结合近期实地调查结果,分析该区耕地、林草地和工矿用地等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在流域内分布格局的变化态势.结果表明:1)1990-2010年,流域林草地面积占总面积比例由35.74%增加到62.79%,耕地面积比例从33.87%锐减至7.61%,坡耕地和旱梯田向林草地大量转移,耕作区域向沟缘线以下沟谷地转移和集中,沟缘线以下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例由13.82%上升至74.04%,工矿用地作业面积由0.28 hm2扩展到14.89 hm2,煤矿开采趋于活跃;2)就影响侵蚀环境演变的流域下垫面条件而言,地表覆被,尤其沟缘线以上坡面植被显著改善,但煤矿开采活动的活跃,一方面对流域内林草生长及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着极大影响,另一方面,对侵蚀环境的人为恶化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山沟流域地处秦安县南部城郊,流域总面积11.88km2,是县城及周边村镇的重要水源地。经过2006~2008年间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以水资源保护为中心,以生产发展、生态清洁为目标,按照“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布局思路,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33km2,累计治理度达到79.2%,林草覆盖率达到44.2%,年均减少地表径流12.1万m3,减少土壤流失6.9万t。文章介绍了大山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主要做法,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生态农业建设的角度对小流域生态系统进行评价 ,可为今后农业生态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经验。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普兰店市天新小流域生态经济建设进行评价 ,分析认为 :该流域经过 5a的综合治理 ,8a的实践检验 ,到 2 0 0 0年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已达到高级生态经济系统 ,即系统综合治理生态经济系统建设达到高级标准 ,系统处于良性循环 ,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证明该流域治理方法得当 ,技术路线合理 ,经济效益显著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改善和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是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关键,以黄土高原小流域的恢复生态、提高土地生产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渭北西部丘陵沟壑区的典型流域为例,对陕西千阳县冉家沟小流域进行生态规划与设计。主要包括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生态类型的评价、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优化及土地利用的生态设计与规划等。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后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态势产生了重要影响.该县收入结构由 1990年的种植业:畜牧业:工副业:林业为31.5:7:10.5 :1;演变为2006年的3.4:3.2 : 3.4 : 1;土地利用结构由1999的耕地:林地:人工草地为1:2:5调整为2006年的1:14 : 10.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人口、种植业收入、林业收入、畜牧业收入、工副业收入、人均纯收入、粮食单产和森林覆盖率等8个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了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演变阶段:1990-1996为第二阶段初期,1997-2002为第二阶段中后期,2003-2006为第三阶段初期.针对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互动,实现农业资源与产业的优化耦合.需要调整林分结构,发展林草及其相关产业,对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增加劳务输出.  相似文献   

9.
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在于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以实现小流域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治理目标;为实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高标准、高效益和规模化,在规划设计中,必须采用先进的计算分析手段,使规划方案更合理、更可靠。结合万家沟小流域的自然情况,建立线形规划的数学模型,土地利用得到优化调整,经果林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部分坡耕地改为梯田,荒山荒坡得到改善利用,水土流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开始良性循环。但LP模型是静态的模型,对于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模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小流域是一个多功能、多效益的复杂系统,需要实现多目标优化,在某种意义上,LP模型是片面的、单一的。尚不能优化动态结构,其研究成果还有待于实践去验证。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估陕北生态脆弱区生态恢复的生态经济效果,该文以陕北安塞县县南沟小流域为例,应用经济、能值和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生态与经济过程的演变,旨在揭示生态恢复的响应机制,探讨小尺度下经济可持续的生态恢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5年流域产业结构及其多样性显著改善。能值分析结果表明2002-2005年流域资源输入结构有所改善,能值转换率呈下降趋势表明系统生产效率在提高,可持续性指数增加。生态足迹计算结果显示流域2000年和2005年的生态盈余分别为0.03 hm2和0.239 hm2,生态压力指数(IEFP)分别为0.980和0.838,生态压力减小,生态经济系统具备可持续发展条件。每万元产值生态足迹(EFprod)2000年和2005年分别为53.5 hm2和33.6 hm2,单位生态足迹能值(EMEF)2002年和2005年分别为1.93×1012 sej/hm2和2.00×1012 sej/hm2,这两个生态经济综合指标的变化表明资源的经济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在逐步改善。上述结果显示生态恢复提高了流域资源利用和转换效率,环境负载率下降,经济活动对生态生产性空间的占用减少,可持续性潜力增强。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恢复是陕北生态脆弱区实现生态经济良性耦合、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密云水库集水区生态经济分区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生态经济分区是宏观管理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旨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利用自然资源的关系,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从生态经济系统原理出发,选择了53个适合密云水集水区生态经济系统分类的特征指标,以乡为分类的基本单元,应用5种聚类分析方法对密云水库集水区(北京)38个乡(镇)进行了不重叠,内在的等级聚合分类,结果表明,离差平方和法分类效果最好,用此方法将全区划分为5个生态经济区和8个  相似文献   

12.
黄土丘陵区退耕前后典型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从资源的投入和产出结构角度对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前后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资源利用、环境压力、能值指标变化及生态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退耕前,该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农产品总产出能值为7.53E+18 sej,退耕后减小了1.50E+17 sej,单位面积农产品生产力由退耕前的5.38E+15 sej/hm2上升到退耕后的1.68E+16 sej/hm2,畜产品的产出能值有所下降。退耕后系统生产优势度指数由退耕前的0.60上升到0.72,系统稳定性指数由退耕前的0.51增加到退耕后的0.53,退耕后流域人口承载力较退耕前大。退耕前后该流域能值投入率及环境负荷几乎无变化,净能值产出率由0.11增加到0.29,退耕前流域人均能值用量为5.16×1015 sej,退耕后增加到5.41×1015 sej,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由退耕前的2.55上升到退耕之后的6.69。退耕后,能值-货币比为2.21×1012 sej/$,与退耕前相比变化不大。为了使该流域的农业生态系统更加持续稳定的发展,需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投入配置,提高资源生产效率,减小环境负荷,逐步走向系统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健康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3.
基于TOPSIS的聊城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TOPSIS法在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分析中的适用性,从经济、土地、环境、社会四个方面构建了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TOPSIS法对2003—2014年聊城市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状况进行评价,并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聊城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系统衰退阶段(2003—2006年),系统贴近度0.324~0.271;系统恢复和平缓发展阶段(2006—2014年),系统贴近度0.271~0.661;整体上,聊城市2003—2014年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是向良好的方向发展的,与综合指数评价结果基本一致;(2)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道路用地指数、人均耕地面积、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成为制约聊城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得出结论:改进的TOPSIS方法能够客观反映出聊城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变化状况,适用于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14.
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安全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近70年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为基础,利用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中所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纸坊沟流域不同发展阶段标志年份的农业生态经济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得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在1938、2000、2005年处于亚安全状态,1958、1975年处于极端不安全状态,1985、1990、1995年处于不安全状态。通过对农业生态经济安全变化驱动力的分析,预测了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安全的发展趋势,提出了黄土丘陵区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安全的策略:以培育主导产业为中心,完善农业系统循环链网,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黄土高塬沟壑区王东沟流域1986—2013年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分析不同演变阶段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间的耦合态势,为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黄土高塬沟壑区王东沟流域长期监测数据和农户调查资料,建立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耦合度模型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中的耦合态势进行了分析。[结果](1)黄土高塬沟壑区王东沟流域1986—2013年间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指数呈上升波动趋势。(2)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中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耦合态势经历了恢复发展阶段、协调发展阶段、恢复发展阶段,目前处于协调发展阶段。[结论]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中,通过农业资源合理调配,促使农业经济获得新的增长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够高效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选取生态环境指标与生态服务指标来评价县域生态系统,选取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来评价县域经济系统,并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揭示了江苏省县域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高值区集聚分布在江苏省中部地区以及苏南山丘和环太湖地区,低值区集聚分布在苏北东北部地区和沿江地区;(2)经济系统仍旧延续着传统的南北梯度分布格局,但呈现出一种以环太湖地区为经济中心的同心环空间分布特征;(3)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高值区主要位于苏北北部、东部沿海以及苏南山丘等地,低值区集聚分布在环太湖地区以及沿江地带;(4)城镇化率、工业化率、土地开发强度、区位优势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强度和影响方向上显著不同。研究结果可为优化主体功能布局、完善空间管制政策以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山区小流域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区小流域恢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山区流域生态恢复的对象是山区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目前国内已开展山区小流域生态恢复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从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实践过程、生态恢复的条件和目标,以及生态恢复的生态效应方面进行讨论,以期对目前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在东北黑土区振祥小流域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坡面防护、沟道治理等工程措施,配置相应的林草措施,并辅之以适当的耕作措施,对振祥小流域进行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并对治理后产生的效益进行初步评价。经过5a的实践,综合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008年各项措施全部生效,每年拦蓄径流30.65万m3,保土总量1.71万t,水土流失区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2350 t/(km2.a)下降到416t/(km2.a),年增加经济收益29.39万元,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9.0%增加到12.3%。证明该综合治理措施适用于黑土区,为黑土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全面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退耕还林还草中.建设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弹性资源”,对于良性生态经济系统调控机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其概念的界定.得出了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弹性资源”的3个重要特征:(1)具有多种可供利用的途径.可满足不同阶段生态环境建设和商品生产发展的需求;(2)具有稳定的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和良好的自我调控机制;(3)满足生态目标、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有机统一。以县南沟示范区为例研究了其弹性资源建设标准和进展。  相似文献   

20.
依据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规划特征,用目标规划法进行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规划。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建立了相应的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目标规划模型,并分析了规划模型的运行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