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牧交错区农户耕地流转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耕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因涉及到农业现代化和国家粮食安全,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以内蒙古太仆寺旗为例,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牧交错区农户间的差异对的耕地流转的影响。研究表明:太仆寺旗近一半的农户存在耕地转入或耕地转出行为;务农劳动力数、农业机械、种植业收入占比和畜牧业收入占比对农户转入耕地有显著正面影响,而对转出耕地的影响为负;由于机械替代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动力数较多的农户反而扩大经营规模的能力越强;户主年龄较大的农户不愿意再扩大耕地经营规模,但由于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强,也不愿意把自家土地转出;户主文化程度和劳均耕地面积对耕地流转没有显著影响。对农用机械实施补贴政策,会促进耕地向有扩大经营意愿和有明显优势的农户流转。  相似文献   

2.
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农民的贫困问题一直制约着晋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城镇化农民现象愈演愈烈,与之相伴的是土地流转的出现。土地流转通过影响微观个体的撂荒坡梁地行为进而影响到了宏观生态环境。从土地流转视角出发,采用二元Logistic和Tobit模型实证估计了土地流转、户主特征、劳动力务工、家庭特征以及耕地特征对农户撂荒坡梁地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地转入显著提高了农户弃种坡梁地的可能性及数目,对改善生态环境有显著促进作用。此外,外出打工及打工收入、耕地细碎化特征均是影响晋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要积极完善依托互联网而兴起的农地流转平台,积极推进生态脆弱区的土地流转,对改善晋西北的生态环境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河西走廊农地流转中农户的意愿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和解放剩余劳动力,运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模型对河西走廊农地流转中农户的意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促进河西走廊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具有普遍的农地流转意愿,不同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流转方式对农户流转意愿具有显著差异;(2)农户的年龄和文化程度是影响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主要因素;(3)不同的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均有差异,家庭状况与资源禀赋对转入及转出影响较大,且两者呈相反趋势;(4)农户个人特征中仅文化程度因子有显著影响,农地的重要性对农户流转的影响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4.
农民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产生深远影响,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多增加了农地流转的意愿,非农就业收入越高农地流转期限越长,非农就业时间越长促进大规模农地流转,有利于签订书面流转合同,建立高效农地流转纠纷处理机制,规范农地流转市场的规范。以江苏省盱眙县穆店乡调研结果论证非农就业有利于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5.
农地"三权分置"是继农地"两权分离"之后的又一大农地产权制度创新,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收入水平这个维度分析三权分置中土地流转与农户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关系。基于简单的路径和数据分析发现,土地流转程度越高的地区,农民收入增加幅度也越大。从收入结构来看,收入增加主要来自于农业经营性收入,土地流转也为增加财产性收入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区域差异及其受土地用途管制的影响,为更好引导农户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及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提供借鉴。[方法]以率先试点耕地保护基金的四川省成都市和尚未实行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的湖北省武汉市2个典型城市的43个村庄433名受访农民为例,利用非参数检验及回归模型分别从土地利用意愿、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保护程度4方面探讨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1)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呈现出农地利用意愿较低,倾向兼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单位农地投资强度较低,农地利用效率呈两极分化且忽视农田环境保护的特点。(2)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成都受访农户农地流转参与率较武汉农户农地流转参与率高12.61%。(3)农户个体和家庭特征、土地用途管制程度及区域因素均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有显著影响。[结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呈现两极分化,且其受农户个体及地域差异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进程中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鼓励农户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解决土地资源短缺的关键途径。为了分析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利用陕西省关中地区579户农户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户土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方向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家庭特征中的人均收入、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家庭总收入、户主文化程度,农户生产特征中的农业收入、耕地经营面积、劳动力数量,农户意识特征中的农户产权意识、农户行为意识、农户福利意识、农户技能意识,对农户的退地意愿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是受到多因素综合影响的,并且各影响因素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共变关系。对农户土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为制定合理的土地退出政策和机制提供意见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山区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大量田地闲置,怎么办?2015年以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南宾街道创新性地成立"土地银行",让农民将闲置土地"零存整取",统一流转出去发展特色产业。目前,该街道9个"土地银行"共引导村民流转土地467 hm2,有力破解了山区土地闲置严重的难题。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青壮年逐年增多,南宾街道5个村的"空巢"家庭、闲置土地也随之增多。2015年,为解决土地闲置问题、提高耕地的利用率与产出率,该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和农业经济外部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农地流转的必要性更为突出,如何规范农地流转行为、创新农地流转模式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通过综合分析现有研究成果,从农地政策沿革、法律法规规范化、土地收入功能、土地预期功能、中介服务市场和农户微观主体差异六个方面论述了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农地流转因素进行归纳,以期对农地流转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农业机械化水平对湖北农户耕地复种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耕地复种指数的提升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实施和三农问题解决意义重大。为了考察农业机械化水平对湖北农户耕地复种指数的影响,以1 682份湖北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运用IVTobit和IVProbit回归模型,探讨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户耕地复种指数的影响及其在不同类型农作物耕地间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农业机械化水平每提升1%,耕地复种指数提高1.393%,粮食作物耕地复种指数提高0.988%,经济作物耕地复种指数提高2.160%。2)从不同类型农作物耕地复种意愿来看,农业机械化水平每提升1%,农户对粮食作物耕地复种意愿的概率提高3.100%,对经济作物耕地复种意愿的概率提高5.361%。从其他控制变量来看,户主教育、户主年龄、家庭非农收入占比、家庭转出土地、气温变化对农户耕地复种指数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家庭规模、农作物品种数量、地区类型对农户耕地复种指数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总之,农户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对耕地复种有积极作用,特别对经济作物耕地复种指数的提升作用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对农村信息需求研究文献的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相关文献自2004年以来大量增加,研究者多集于科研院所,研究主题集在农村信息需求特点、农村信息需求内容、农村信息需求影响因素等方面。但其调查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研究以描述性统计为多,推理和理论的应用较少。  相似文献   

12.
信息环境战略在农村信息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阐释了农村信息环境的内涵,分析了我国农村信息环境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信息环境战略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该研究提炼了西方发达国家乡村发展实践中功能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村落转型和政策演进等方面的共性特征,总结了中国乡村具有担负粮食安全任务、并联式现代化环境、家户小农主体、流动性多元化社会、聚落空间变革、发展基础薄弱等方面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探索提出了树立城乡等值理念、重视粮食生产与农业现代化、培育壮大乡村二三产业、以精明收缩指导空间优化、巩固乡土文化和创新机制政策等中国特色乡村发展路径建议,为中国乡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为政策制定提供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从广西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现状出发,客观、具体地分析了广西开展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重大意义,总结了广西农村能源生态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广西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四个地(州、市)开展问卷调查,对问卷调查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提出发展新疆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农技110网络为主平台,统筹提升信息化服务领域和功能,畅通农村"信息高速公路",引导农民接轨大市场,发展特色经济,惠及山区农民。  相似文献   

17.
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引起芜湖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实效性不突出。为积极探索电子商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总结了芜湖市农村电子商务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芜湖市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比重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当下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实现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陕西省的数据构建模型,选取了5个指标对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民收入与农村利剩余劳动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提高的关系进一步作了探究,进而从几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力 《计算机与农业》2010,(11):109-110
探讨了西部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西部农村地区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薛村波 《计算机与农业》2011,(12):96-97,102
现代农业是与信息化同步发展的农业,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加速农业经济发展,必须积极利用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成果,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分析了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作用机理和主要作用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