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慈溪市土壤系统分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陆宏  厉仁安 《土壤》2006,38(4):499-502
本文对浙江省慈溪市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分类系统进行了修订,并建立了慈溪市土壤系统分类,依据浙江省土系建立的原则和要求,初步建立了慈溪市土壤的土族和土系。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土壤肥料科技事业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彭家元、侯光炯教授等开创的四川省土壤肥料科技事业在四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也为中国土壤肥料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走近21世纪,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四川省土土壤肥料科技事业需要更大的发展。本文在分析当前四川省土壤肥料科技事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土壤肥料科技体制改革、重视土壤肥料软科学研究、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重视农业可持续过程中土肥问题研究、进  相似文献   

3.
紫色土系统分类发展认识及其与土壤普查分类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回顾紫色土分类进展的基础上,围绕《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讨论一些长期困以土分类的问题,并根据“修订方案”,逐一检索和对照四川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所设土种,以期“修订方案”在土壤研究和生产初中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滑县土壤养分变化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县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进行四次土壤耕层养分调查的结果表明,耕层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由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受土壤质地的主导转变为受人为耕作施肥的主导,在土壤——作物系统养分年循环中,土壤氮、磷元素总体上处于盈余状态,土壤钾素总体上处于亏缺状态。增加有机肥和化肥投入,能够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保持地力常新。  相似文献   

5.
甘肃农田土壤氮磷钾养分变化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自1983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由于经过多年的地力培肥,农田土壤养分发生了变化。1998年土壤养分调查结果揭示了甘肃省不同地域的主要耕种土类及耕地类型的土壤氮磷钾养分变化特征,为今后土壤养分资源的综合评价和科学施肥管理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中国土壤肥料工作的成就与任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近春 《土壤学报》1994,31(4):341-347
中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农业发展中,土壤肥料科学的进步、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及土壤肥力的培养与提高、土壤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植物营养与施肥,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侧重从土壤肥料科学技术推广领域这个侧面加以阐述。文章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中国土壤肥料工作的现状和成就,回顾土壤肥料工作,涉及到土壤肥料基础工作和科学技术推广的方方面面;第二部分土壤肥料工作的任务,展望土壤肥料工作,探讨“八五”期间乃至本世纪末土壤肥料科技推广工作的重点任务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土壤地理信息系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是非常珍贵的,这些资料为浙江省合理开发土壤资源、因土种植、科学施肥等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了有效地利用好这些成果,我们进行了浙江省土壤地理信息系统(ZJSGIS)的开发研究。本文介绍了ZJSGIS的结构、数据库和功能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土壤近地传感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史舟  郭燕  金希  吴豪翔 《土壤学报》2011,48(6):1274-1281
野外快速获取土壤各类理化参数的技术手段是土壤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传统土壤理化测试分析向土壤野外实时监测方向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IUSS)在2008年专门成立了土壤近地传感器技术(Proximal Soil Sensing,PSS)工作组,开展有关各类土壤近地传感器原理、技术、设备、应用等方面的学术交流。本文就目前国内外有关土壤近地传感器方面的研究工作按照其设备工作原理的不同进行了分类总结和说明,最后指出了当前土壤近地传感器技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养分贫瘠化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波  张桃林  赵其国 《土壤》1995,27(3):119-128
本文利用模糊数学和多元数理统计分析原理,建立了一个综合评价土壤养分贫瘠化的方法,并且利用第二全国土壤普查资料对我国东南丘陵山区土壤养分贫瘠化的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土壤分类四十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龚子同 《土壤学报》1989,26(3):217-225
建国以来土壤分类是不断完善的过程。涉及全国的土壤分类系统至少有9个。可分为三个时期。解放初,采用美国马伯特土壤分类系统,以土类为基本单元,土系为基层单元,其中就有我国特有的山东棕壤、砂姜黑土和水稻土等类型;从1954年开始采用土壤发生分类系统,之后陆续提出了一些新土类,如黄棕壤、黑土、白浆土、砖红壤性红壤等,接着由于对耕地土壤的普查,充实了水稻土、明确了潮土、灌淤土和塍土等的独立土类地位。并提出了其他许多磷质石灰土等新土类。目前正在开始以诊断层如诊断特性为基础、结合我国丰富土壤类型的实际,在已有基础上,建立具有我国特色、具有空量指标的土壤系统分类。但这需要有一个较长的研究和完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土壤科学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庆逵 《土壤学报》1989,26(3):207-216
本文对我国土壤发生分类及土壤调查、土壤化学、土壤农业化学、土壤物理学、土壤粘土矿物,土壤生物化学、土壤微生物学和土壤生态学的发展前景作了概括性展望,并对过去的工作也作了必要的回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土壤化学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回顾土壤化学中重要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可为21世纪土壤科学的长远发展提供基础学科分支的理论依据。本文在简短回顾我国土壤化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讨论了近年来我国土壤化学的研究特点、现状及部分进展,并据此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趋势及重点发展方向作了概括性展望。综合分析认为,对土壤进行宏观调控要以土壤微观性质的认识为前提。新近基于分子尺度微观光谱技术对土壤微观性质的原位观测及认识的飞跃是近年来我国土壤化学研究领域迅速发展的基础;近代土壤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化学、生物学以及地质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又进一步拓展了传统土壤化学研究的领域,促进了土壤化学多个分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立足农业生产,同时着眼于人类生存环境转变,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可变电荷土壤化学理论与技术体系,完善现代土壤学理论,是今后中国土壤化学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于天仁 《土壤学报》1979,16(3):203-210
关于我国土壤物理化学的进展,李庆逵(1959)从主要土类的矿物组成、水稻土的化学特性、土壤吸附性能的研究、土壤有机质等方面,总结了建国后前十年的研究成果;于天仁、刘志光(1964)总结了在氧化还原过程方面的研究;熊毅、朱祖祥(1965)在一本书的前言中做了简要概述。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编的《中国土壤》(1978)一书中,分别以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土壤表面化学性质、土壤酸碱性、土壤中的氧化还原过程等章,总结了我国在有关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本文不拟全面介绍我国三十年来在土壤物理化学研究方面的具体成就,而仅就几个主要问题,以历史回顾的方式,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现代土壤学与农业持续发展   总被引:62,自引:3,他引:62  
赵其国 《土壤学报》1996,33(1):1-12
现代土壤学研究的总方向应是,“研究土壤圈物质组成、性质和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特别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影响”,这是当前自然科学发展及资源环境形势影响下,对土壤学研究提出的新趋向。今后土壤学必须为人类享有充足的食物和清洁的环境作出贡献。土壤肥力是建立持续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调节肥力退化与重建过程,不断培育持续高产的土壤肥力是建立持续农业的根本措施。必须注意调节N、P、K施肥比例与平衡  相似文献   

15.
土壤学的新分支——计量土壤学(Pedometrics)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舟  RMLark 《土壤学报》2007,44(5):919-924
计量土壤学(Pedometrics)是土壤学一个新兴的分支,是经过澳大利亚、美国、欧洲等许多国家的土壤学家近三四十年的努力,而逐渐发展建立起来的。在2002年第17届国际土壤科学大会后成立了计量土壤专业委员会,与传统的土壤地理、土壤发生、土壤分类等专业委员会并列。本文就国际上计量土壤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和技术背景,以及发展过程做一个综合的介绍,对我国在计量土壤学方面的相关工作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龚子同  王浩清  张甘霖 《土壤》2010,42(6):868-875
本文追朔了我国现代土壤科学的起源。从1930年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成立到1953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建立的20多年时间里,我国第一代土壤学家艰苦创业,取得了显著成绩。文章从我国现代土壤科学起源的背景,成立经过,主要业绩,干部培养和学风5个方面来阐述。80年前成立的土壤研究室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遗产,应该珍惜。  相似文献   

17.
土壤侵蚀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概述了建国40年来土壤侵蚀研究的成就,以及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讨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诸如:查明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土壤侵蚀量预报;自然侵蚀与人为加速侵蚀评价;土壤侵蚀过程和生态环境演变;土壤侵蚀-土壤生产力反应模型;水土流失区的整治开发与大江大河治理及发展农林牧生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THE RELATION BETWEEN COST AND UTILITY IN SOIL SURVE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compare the utility of soil maps. For three contrasting areas, in Southern England, it compares the utilities of a number of single-property and general purpose (series) soil maps, produced by free and grid survey, at map scales from 1 :20,000–1:70,000. The‘purity’of series mapping units increases with survey effort. Where the soil boundaries had fairly clear external expression free survey was superior to grid survey. On average the purity of maps by grid survey was higher than for maps by free survey at comparable survey effort. The uniformity of soil properties within mapping units was measured by relative variance (RV)= within-unit variance/total variance, (1–RV) indicates the increased precision achieved by the soil map. It increased with survey effort. For series maps by free or grid survey (1–RV) depended on how closely soil properties were associated with profile classes, and on the extent to which soil boundaries could be mapped on their external expression. Free survey was preferred at scales between 1: 100,000 and 1:30,000, when the soil boundaries could be mapped on their external expression, (1–RV) for the profile classes on which the mapping units are defined puts a ceiling to the utility of series maps (grid or free) which is already nearly achieved at map scales near 1:25,000. Except for properties very poorly associated with profile classes, single property maps do not have great advantage over series maps at medium map scales, but they attain higher values of (1–RV) at scales greater than 1: 25,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