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由于百余年的开垦,导致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为保护黑土资源,2003~2005年国家实施了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同时开展了水土保持监测。通过对项目区5条重点小流域内的径流小区径流泥沙监测,对比分析各种措施的减沙保土效益。2004年监测数据分析表明:“试点工程”坡面治理中的几种主要措施保土效益十分明显。与裸地相比,减沙保土效益最好的是水平台田,可减少土壤流失量高达99.8%,其次是地梗植物带为93.0%,荒山荒坡灌木梗为87.6%,等高耕作为78%。若与顺坡垄相比,等高耕作比顺坡耕作的保土效益高,达93.2%。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拜泉县水土保持新进展与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黑龙江省拜泉县近年来的水土保持工程保土效益定量进行评价,为进一步的水土保持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对拜泉县2008—2015年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采用土壤侵蚀模型计算工程实施前后的土壤流失量评价拜泉县水土保持工程保土效益。[结果]2011—2015年该县土地利用变化不大,总体由耕地向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用地和林地流转,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193.8km^2,生态环境有所好转。2008—2015年,新增实施水土保持措施总面积103.49km^2,通过实施梯田、地埂植物带和改垄措施,共计保土507 338.86t,其中2008—2010年占总保土量的3.80%,2011—2015年保土量逐年递增,2015年占总保土量的34.04%。所有年份合计,梯田的保土量最多,占总保土量的40.21%,其次为改垄和地埂,分别为37.23%和22.56%。[结论]拜泉县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效益显著,为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效益,应优化水土保持措施的分布,扩大梯田和地埂面积。  相似文献   

3.
定量分析丹江口库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水土流失变化并评价其治理成效对分析丹江口库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以丹江口市余家湾小流域为例,依据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相关技术规定,分别从土地利用、林草覆盖度、水土流失变化和蓄水保土、生态、经济、社会等效益方面对库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小流域治理后,其严重的水土流失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改善,蓄水保土、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并指出坡改梯措施蓄水保土效果最好,能在较短时间内减少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面积,而经果林、封禁治理等林草措施虽然能有效地改善水土流失现状,但是其发挥效益的时间较长,因此,对于坡耕地占比较大的丹江口库区,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加大坡改梯措施投入是快速、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面积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基于平顺县白马小流域综合观测站2017-2021年降雨、径流深、植被盖度等观测资料,计算了该区土壤流失量及蓄水保土效益,得出如下结论:(1)植物措施在蓄水保土效果方面,自然植被>乔木>灌木>白羊草。(2)工程措施在蓄水保土效果方面,水平沟、水平阶、石坎梯田优于鱼鳞坑和隔坡梯田。研究成果可为我省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及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建设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坡地水土流失监测系统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为示范监测区,利用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坡度、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专题图形制作、交叉分析和土壤侵蚀强度判别,进行流域自然状况及水土流失面积调查;根据坡地土壤侵蚀区分布及坡地水土保持治理情况布设坡地径流小区,观测各类型区水土流失量及污染物流失量;分析计算全流域的水土流失量、污染物流失量及治理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  相似文献   

6.
草原工程侵蚀区植被恢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内蒙古草原大型露天煤矿开采形成的人工再塑地貌为研究对象,针对水土流失特点,结合自然气候、立地条件等因素,以快速恢复工程侵蚀区受损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为目的,通过水土保持措施组合配置试验,研究草原工程侵蚀区人工再塑地貌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结果表明:人工再塑地貌平台植被恢复采用“栽植灌木+种草”的措施配置灌木保存率为85.4%,草本植物盖度76%,土壤风蚀量比其他样区减少30%~85%;边坡植被恢复采用“栽植灌木+种草”模式和“生物笆+灌木”模式植物盖度达60%以上,抗蚀保土能力较强;通过秩和比法进行综合效益评价,“生态袋+种草”和“栽植灌木+种草”两种模式在治理投资成本与水土保持效益方面结合较好,水土流失防控效果明显,可在草原工程侵蚀区人工再塑地貌边坡水土流失治理中优先应用。  相似文献   

7.
自然侵蚀量和容许土壤流失量与水土流失治理标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分析国内有关自然侵蚀量、容许土壤流失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自然侵蚀量与容许土壤流失量的关系,讨论制订水土流失治理标准的思路。认为水土流失治理标准的确定有3个参考值:1)标准值,即一定条件下的容许土壤流失量,是水土流失治理至少要达到的目标,且随着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功能需求与可实施的最佳水土保持措施、以及所在水土流失类型区的侵蚀危害与治理约束条件的不同而不同;2)理想值,即正常自然侵蚀状态下的土壤流失量;3)极端值,即土壤流失量为0,不发生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治理应是先控制到现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容许土壤流失量范围内,逐步达到自然正常侵蚀量或制止水土流失的发生;还应引入环境伦理、环境美学及景观设计等理念,最终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好发展。  相似文献   

8.
玉米苜蓿间作的蓄水保土效益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在种植作物的同时减少水土流失,采用玉米苜蓿间作的种植模式,研究其蓄水保土效益。试验对玉米苜蓿间作与单作玉米的土壤含水量,径流量以及产沙量进行观测,进而研究两者的蓄水保土效益。结果表明:玉米苜蓿间作地的土壤含水量大于玉米单作地的土壤含水量;玉米苜蓿间作的径流量和产沙量均小于玉米单作,说明了玉米苜蓿能够有效地减少径流的冲刷侵蚀,具有良好的拦沙性能;经计算得出玉米苜蓿间作的蓄水效益为87%,保土效益为98%,表明玉米苜蓿间作的蓄水保土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密云水库上游典型水保措施减少面源污染效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5年8月10日至16日密云水库上游北京市境内的几次大范围降雨,通过坡面水土流失监测小区观测数据,推算此次大范围降雨造成的水土流失与典型水保措施减少面源污染效益。研究结果表明:水库上游典型水保措施的保土效益达62.7%,减少污染物流失效益在25%~40%之间;典型水保措施在减少入库泥沙、减少进入水体的污染物等控制面源污染和保护水源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速公路弃土场的水土流失监测及其生态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公路弃土场边坡的生态治理是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在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南段弃土场开展水土流失监测研究,探讨了弃土场的水土流失及其生态治理的水土保持效果。结果表明,弃土场水土流失剧烈,侵蚀模数平均为3.24×10^4t/(km^2·a),边坡沟蚀现象明显。采用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des)生态护坡技术治理弃土场边坡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效果显著,坡面土壤流失量比对照小区减少92.24%,边坡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浆砌片石骨架植草护坡措施。因此,高速公路弃土场的水土流失生态治理可大力推广应用香根草生态护坡技术。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e monosaccharides in acid hydrolysates were monitored in soil which was packed in a bag made of glass microfiber paper and buried in upland and paddy fields for up to 36 months. During the initial flush of decomposition, all constituent monosaccharides except for non cellulosic glucose were found to decrease. The amounts which disappeared were greater than the water extractable saccharides of the air dried soil or ground sample of the air dried soil. After the flush of decomposition, the changes in mannose, galactose, fucose and rhamnose were small, whereas cellulosic glucose, arabinose and xylose continued to decline in the upland field soil. The soil saccharides are classified into six groups and their relative persistency is discussed.

The monosaccharide composition did not change markedly, but the proportion of monosaccharides relating to plant materials declined with time after incubation. The molar ratios of hexoses to pentoses, deoxyhexoses to pentoses, and non-cellulosic glucose to cellulosic glucose increased gradually, whereas a gradual decline in the ratio of xylose to mannose was observed when the soil received no plant materials under field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2.
不同改良剂对酸性土壤的修复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不同改良剂对酸性植烟土壤的修复效应,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了施用丰收延酸性土壤改良剂、金叶酸性土壤改良剂及石灰后土壤pH、水解性酸、潜性酸及土壤交换性能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施用改良剂可提高土壤pH 3.01%~24.11%,降低土壤水解性酸16.08%~50.46%、交换性Al 3+51.80%~64.27%、交换性H+含量84.12%~93.56%,提高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45.18%~46.16%、阳离子交换量0.33%~20.10%、盐基饱和度21.35%~49.78%。施用土壤改良剂后,土壤pH先升高后下降,至移栽60天后趋于稳定;土壤水解性酸在烤烟移栽后30~90天差异较小,至移栽后120天略有增加。施用石灰的土壤交换性氢、交换性铝一直下降,但施用丰收延、金叶酸性土壤改良剂的土壤交换性铝下降至烟苗移栽后120天略有增加,土壤交换性氢上升至烟苗移栽后120天大幅度下降。施用土壤改良剂后,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一直提高,但变化幅度较小。不同土壤改良剂的材料来源及组成成分不同,其对酸性土壤的恢复效果也不同,以施用石灰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不同肥力水平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对氮肥盐溶液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室内利用筛分技术研究了关中地区相同质地类型3个不同肥力水平土团聚体的组成及其稳定性,并在4个不同浓度氯化铵溶液中进行湿筛,探讨了不同肥力土壤团聚体对盐溶液的反应特征及抗化学物质分散的能力,以便揭示长期施用无机氮肥对土壤团聚体的作用与影响。结果表明,干、 湿筛结果显示3个肥力水平土壤直径>0.25 mm团聚体的含量均随肥力水平的升高显著增加,供试土团聚体的水稳性较差,湿筛后直径<0.25 mm的微团聚体含量在85%以上,而富有农学价值的直径在1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在高肥力土壤中含量仅为2.80%,中肥力土壤为1.47%,低肥力土壤为0.84%。3种肥力土壤团聚体组成受氯化铵溶液浓度的影响,在4种浓度的氯化铵溶液中湿筛后,直径25 mm的团聚体的含量随溶液浓度增大而减少,而0.252 mm团聚体含量明显增加。试验得到的主要结论为, 不同肥力水平土壤团聚体质量差异明显; 团聚体的化学稳定性受盐溶液浓度和肥力水平的共同作用,随氮肥溶液浓度增大,团聚体组成集中在0.252 mm的较小范围,盐分使得多级的团聚体组成向单一化方向变化; 高肥力土壤受氮肥溶液的影响相对较弱,中、 低肥力土壤对氮肥溶液的响应则较为强烈。  相似文献   

14.
不同培肥方式对西藏中部退化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蔡晓布 《水土保持学报》2002,16(2):12-15,67
对西藏中部土壤复退过程中土壤物理、化学 (养分 )、生物变化及其效应进行了探讨 ,初步结果表明 ,在西藏高原生态条件下 ,有机肥 ,特别是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在短期内对降低土壤容重 ,提高土壤孔度 ,增加 1~ 3 mm水稳性团聚体数量 ,提高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 ,促进土壤生物繁殖具有显著作用 ,并呈随有机肥投入量递增而显著增加的趋势 ,化肥 (包括化肥平衡施用 )的综合效应则相对较低。大幅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及供钾水平是退化土壤肥力恢复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不同培肥方式的土壤微生物数量构成中细菌均占绝对优势 ,对作物营养具较大贡献 ;化肥、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不利于土壤真菌、放线菌数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基于EI的南方红壤区土壤侵蚀县域差异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提出了土壤侵蚀综合指数(EI值)的新算法,并利用多项式方程模型法确定剧烈侵蚀强度的侵蚀模数中值为18700tkm-2a-1,还确定了各侵蚀等级的权重分值。利用新方法计算了南方红壤区476个县级行政单位(包括市和区,简称县,下同)在1996年和2002年两个年度的土壤侵蚀综合指数,在GIS支持下,分析了EI值的时空变化。从时间上来看,南方红壤全区的EI值从1986年的3.81降低至2002年的3.02,呈递减趋势,说明该时间段红壤区土壤侵蚀面积和强度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从1996年至2002年5年间,红壤区476个县中,EI值增加的有163个,EI值减少的有285个,EI值保持不变的有28个,分别占红壤区总县数的34.2%、59.9%和5.9%。EI值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和浙江3省,而指数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广东和湖南,特别是广东省,EI值增加的区域面积较大,说明土壤侵蚀较为轻微的广东省,近年来土壤侵蚀有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水稻旱作条件下土壤水分对红壤磷素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通过温室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旱作水稻在施用中量磷肥条件下,土壤水分对红壤中几种磷的含量和动态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壤水分水平和采样时间对红壤全磷、有效磷、有机磷和不同形态的无机磷含量都有极显著的影响,且相互间的交互作用明显。栽种水稻后总体来说,土壤全磷、有机磷和O-P含量均有一定的提高,有效磷和Al-P、Fe-P、Ca-P含量则下降;土壤中不同形态无机磷含量为O-P>Fe-P>Al-P>Ca-P;大田和盆栽实验相比,在4种形态的无机磷、全磷和有机磷的排列顺序、演变趋势等方面基本一致,但有效磷则出现相反的结果,同时,大田试验土壤中各种磷的含量要比盆栽试验高得多,表明盆栽条件下,由于根系密度大,使土壤磷素消耗更快。  相似文献   

17.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述评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全面总结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从指数法、模型法及GIS的参与等方面综述当前一些定量评价土壤质量的方法。指数法计算方法较简单、实用;模型法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应用GIS评价土壤质量客观且潜力大,对土壤进行时空动态监测以实现土壤持续经营管理。在土壤质量评价工作中将定量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选择适宜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不断完善现有的评价方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影响冻融土壤水分入渗特性主要因素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以冻融期间大田自然冻融土壤入渗试验为依据,分析讨论了影响冻融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主要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冻融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特性不仅受非冻结土壤基本理化特性(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土壤含水量等)的影响,还受冻融土壤的冻层厚度、冻层层位、冻层层数等特有因素的影响;在给定土壤质地条件下,土壤结构、土壤含水量、冻层厚度和冻层层位是其主导影响因素,冻层层数对土壤入渗能力也有一定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冻融土壤入渗特性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可供季节性冻土区冬春灌溉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四川自然土壤和旱耕地土壤可蚀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应用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USLE)和土壤侵蚀预报模型 (WEPP)中的土壤可蚀性K值 ,对四川各类自然土壤和旱耕地土壤可蚀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可蚀性K值与土壤理化性质直接相关 ,自然土壤和旱耕地土壤可蚀性K值在 0 2 68~ 0 3 44之间 ,紫色土的分布面积和K值较大 ,是易遭受侵蚀的土壤。应采取增施有机肥、实行坡改梯等措施 ,加强对耕地、高可蚀性土壤侵蚀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20.
对北京山区4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水文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侧柏外,研究区各林分土壤容重都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空隙度都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而非毛管空隙度变化没有普遍规律性。不同林分各层次土壤水势都随土壤含水率的增加而降低,100kPa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临界值。土壤入渗的瞬变阶段发生在0~5min,渐变阶段发生在5~60min,稳定阶段发生在60min以后,针叶林的土壤渗透能力要明显高于阔叶林。用双环入渗法得出的土壤入渗过程用蒋定生公式拟合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