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1986年和2000年TM/ETM卫星遥感数据,运用GIS软件分析了黄河源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借助Excel软件进行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源区近15a来高覆盖度草地、湿地和冰川面积急剧减少,未利用土地面积增加,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剧,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下降。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景观多样性和分维数呈下降趋势,优势度上升。  相似文献   

2.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典型地区荒漠化动态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资源环境面临严峻问题与挑战,而对研究区的荒漠化动态变化进行遥感监测可为荒漠化的防治和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以2000-2014年的250 m分辨率MOD13Q1为数据源,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决策树分类进行荒漠化程度划分,得到丝绸之路经济带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和转移面积矩阵.结果表明:2000-2014年研究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其荒漠化土地增长量为98 912.26km2和增长率为0.11%.其中,非荒漠化向荒漠化共转移308 289.73 km2,大于荒漠化向非荒漠化的转移面积266 497.67 km2.在空间分布上,中亚荒漠化土地由西南的严重荒漠化向东北的轻度荒漠化逐渐减轻,且向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不断推移;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多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吐鲁番和柴达木三大盆地中,且以宁夏陕西甘肃北部地区的减少为主.总体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总荒漠化面积增加,程度趋于严重,荒漠化问题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3.
以1999年和2010年两期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Fragstats 3.3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分析了辽北农牧交错带11年间土地荒漠化变化特征及景观格局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999—2010年研究区荒漠化土地呈减少趋势,减少了18 114.93 hm2,其中轻度荒漠化土地的减少对该时期荒漠化土地减少起主导作用;斑块数明显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多样性有所增强,其中轻度荒漠化景观始终为研究区优势景观,中度荒漠化景观类型斑块形状趋于规整有连片趋势,重度荒漠化景观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4.
民勤绿洲荒漠化遥感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利用3个年份TM数据,研究荒漠化遥感评价方法,并对民勤绿洲荒漠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建立起以遥感光谱特征、组合派生特征和空间结构特征为评价因素,用最大似然方法和景观格局分析进行荒漠化评价的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区域荒漠化评价指数的计算方法。研究表明,3个年份的荒漠化评价总精度都在0.8以上;引入模式识别技术,将是荒漠化评价的主要发展趋势。1988到1997年间,民勤绿洲荒漠化面积没有扩大,基本保持稳定,但各荒漠类型和等级内部间发生转化。从民勤区域荒漠化指数看,1988年为0.71,1992年是0.69,1997年为0.76。1988到1992年期间,荒漠化以水蚀、风蚀过程为主,荒漠化严重程度有所下降,速率为0.5%;1992到1997年间,盐渍化荒漠化过程加剧,荒漠化严重程度加剧,速率为1.4%。作为水蚀荒漠化过程则在整个评价期内减弱。在景观格局上,1992年的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下降,景观格局最为稳定;而1997年破碎化程度最大,景观格局复杂、最不稳定。因此景观格局也反映出两个评价时段内荒漠化演化过程不同,从1988到1992年,土地退化减弱;而1992到1997年间,土地退化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西辽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西辽河流域严重的荒漠化,极大地制约着该区域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通过利用该区域20世纪80年代末和2000年两期TM影像数据为信息源,在提取两期沙质荒漠化数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2000年西辽河流域沙质荒漠化状况,同时统计计算了该区十年内各沙质类荒漠化土地之间的转换面积,采用转移矩阵法和数学模型法,建立了20世纪80年代末到2000年沙质荒漠化土地转移矩阵和动态度。结果表明:风蚀荒漠化基本得到了控制,水蚀荒漠化土地增加了近1.5个百分点,盐渍化土地略有减少,但减少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6.
新疆艾比湖地区土地荒漠化时空格局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艾比湖地区在我国内陆荒漠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典型性和较高研究价值。利用RS及GIS手段对新疆艾比湖地区不同时期的卫星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提取各类土地荒漠化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信息。结果表明:艾比湖地区的荒漠化土地以盐渍荒漠化和风蚀荒漠化2大类型占绝对优势,按2000年分析结果,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32.35%,盐渍荒漠化土地面积占54.49%,复合荒漠化土地面积占12.68%,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0.48%;2000--2005年,艾比湖地区的总土地荒漠化面积减少了4.5%,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41.58%,盐渍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2.85%,而复合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82.9%;新疆艾比湖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是,风蚀、盐渍化土地面积减少,复合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复合荒漠化类型土地增加并向其他土地类型扩展。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水蚀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肃省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8 490.83 km2,是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面积广的大省,荒漠化危害十分严重。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省2004年和2009年两次水蚀荒漠化监测土地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2009年比2004年水蚀荒漠化面积减少了420.27 km2,年变化率为-0.29%,全省水蚀荒漠化面积总体上在减少、程度在减弱,水蚀程度向好的方向发展。针对水蚀荒漠化危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由我国和巴西自行研制发射的地球资源一号卫星(CBERS-1)传回的遥感数据,可用于荒漠化地区的生态评价。CBERS-1数据图像经过波段间的配准和几何纠正后,合成研究区的假彩色图像,用于荒漠化信息和地类的解译。对影像数据进行KT转化和低通滤波等空间增强处理后,建立CBERS-1数据合成图像的地物解译标志,在ARC/INFO软件的支持下,进行地类的解译和目视屏幕直接勾绘的方法,获得古浪县2000年荒漠化土地现状图和相关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古浪县2000年共有各类荒漠化土地430490.627hm2,该县的荒漠化评价指数为2.162,属于中度荒漠化地区,但个别乡镇的荒漠化程度达到重度,是荒漠化现象较普遍和严重发生区。  相似文献   

9.
石羊河流域中、下游绿洲景观动态变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小玉张峰  肖笃宁 《水土保持学报》2004,18(5):151-154,162,178
根据1986年和2000年的TM影像数据,利用GIS技术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分别从类型和景观两个水平上对比研究了石羊河流域中游武威绿洲和下游民勤绿洲的景观格局及其动态演变,并利用转移矩阵对中下游绿洲土地利用格局的空间转化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野外调查和实地记录等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分析了锡林郭勒盟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规律,以揭示近20年锡林郭勒盟荒漠化的规律,为锡林郭勒盟荒漠化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锡林郭勒盟1990~2010年荒漠化面积呈减小趋势,其中以中度荒漠化为主,轻度荒漠化呈减少-增加-减少的趋势;中度荒漠化呈减少趋势;重度和极重度荒漠化呈现增加-减少趋势,但前者减少的更多,情况趋于好转。(2)锡林郭勒盟荒漠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性,从西南到东北荒漠化程度呈现由高到低的变化特征,东北部部分地区出现恶化现象,东乌珠穆沁旗中部的水域明显变为极重度荒漠化。西南部恶化现象严重,苏尼特左旗、二连浩特市和苏尼特右旗的轻度荒漠化明显变为中度荒漠化。(3)1990~2010年锡林郭勒盟荒漠化面积呈减少趋势,水域面积呈减少趋势,居民工矿用地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1.
浑善达克沙地以北地区沙漠化动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收集大量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运用RS和GIS技术,以2000年和2005年具有相同时相(秋季)的landsat TM4,3,2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3种颜色)、分辨率为30 m×30 m的标准假彩色合成卫星影像的两期TM影像为信息源,利用Erdas8.7遥感图像处理软件、Arcinfo9.0和Arcview3.3等GIS软件,对浑善达克沙地以北地区的沙漠化土地进行了动态监测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沙漠化总体呈上升扩展的趋势,5 a多来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1 366.057 km2,具体表现为轻度、中度、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增加;239.806,1 025.393,850.396 km2,严重沙漠化面积减少了749.539 km2;从全区各旗、县的角度来看,其中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西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的沙漠化发展比较快,增加的面积分别为:1 038.377,185.487,69.431,51.554 km2,克什克腾旗、阿巴嘎旗的发展速度比较慢,增加的面积分别为:5.492,15.715 km2,林西的沙漠化面积基本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2.
根据从1985年和2000年的TM影像上提取的土地沙漠化数据,运用ARC/INFO软件和Access统计软件,分析科尔沁南部沙地两个时段的沙漠化土地构成、空间分布及其在面积、程度和空间上的变化特点。主要结论如下:科尔沁南部沙地沙漠化土地面积大,占总面积的44%~50%;在沙漠化程度构成上,中度沙化土地面积最多、比例最大;受地貌和风向等因素的控制,沙漠化土地的空间分布特点具有一定的规律,西部是片状的重度和极重度类型;东部是东西向延伸、多类型复杂交错的分布区;北部是轻度和中度类型分布区。自1985年以来,沙漠化土地面积扩大,程度减轻。稳定以极重度和中度为主,发展以弱发展和中发展型为主,逆转以弱逆转为主。沙漠化程度转变的主要类型是潜在发展为轻度和中度沙化土地,重度和极重度逆转为中度沙化土地,这与人们对各种程度沙漠化土地的重视程度、投资治理重点的确定有很大关系。今后,应对沙化程度较轻的沙漠化土地和潜在沙漠化土地给予足够重视,避免沙漠化程度的加重和新的沙漠化土地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1986年、1996年和2003年的3期TM数据,定量分析了海南岛西部的不同等级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过程及其面积与空间上的转换特点.结果表明:17a来各类沙漠化土地面积显著减少,极重度、重度、中度、轻度沙漠化土地的面积分别减少了58.34%,30.35%,25.88%,64.48%;各类沙漠化土地之间及其与其它土地类型相互之间的转化十分频繁,极重与重度沙漠化土地中分别有53.58%和41.34%的面积没有发生变化,而中度与轻度沙漠化土地分别仅有21.21%和12.02%面积没有发生变化;近17a来,研究区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主要是受人为活动干扰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聚丙烯酰胺促进沙化退化草场植被恢复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北黑土区农牧交错带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草场资源,降低了土地承载能力,导致草场沙化退化严重。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程度地实现沙化退化草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通过野外小区对比试验和室内分析,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研究了在不同植被条件下施用不同剂量聚丙烯酰胺后草场植被的生物学性状及物种组成的变化,分析探讨了聚丙烯酰胺促进沙化退化草场植被恢复的效果。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对植被盖度、株高、生物量和植物多样性的提高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剂量在120 kg/hm2时,聚丙烯酰胺促进草场植被恢复的效果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初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0—2013年生长季MODIS-NDVI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和降水、气温、蒸发和风速等气象数据,研究21世纪初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动态变化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21世纪初,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经历了逆转-发展-逆转的过程,轻度和中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呈显著下降趋势,重度和极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但不显著。未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轻度和中度沙漠化土地广泛分布在研究区南部、东部和北部,重度和极重度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南部。2000—2013年,科尔沁沙地降水量呈上升趋势,气温、蒸发量和起沙风日数呈下降趋势,斜率分别为8.34 mm/a、-0.04℃/a、-23.56 mm/a和-1.7 d/a,其中蒸发量和起沙风日数下降趋势较为显著;近14 a来,科尔沁沙地沙漠化主要受水热条件的影响,尤其是在2000—2005年、2009—2013年2个时期,降水增多、蒸发减少,区域气候较湿润,研究区沙漠化2次逆转;此外,沙漠化受气候影响具有地域差异性,受气候影响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研究可为科尔沁沙地沙漠形成机理分析及沙漠化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额济纳旗绿洲生态环境的遥感动态监测分析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干旱区利用光学遥感可以对其沙化状况、治沙效果进行监测 ,得到良好的监测效果。利用 L and-sat TM遥感图像并结合 GIS分析了绿洲最近 15 a来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变化情况 ,分析表明额济纳沙漠化土地已遍布全旗。( 1)绿洲北部、东部等的湖泊水体范围在锐减 ;( 2 )绿洲面积在明显减少。2 0 0 0年比1986年后 15 a来绿洲面积减少了 6 1.48% ,平均每年面积递减 4.39% ;( 3)绿洲质量及盖度在下降。绿洲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水资源与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因此 ,通过引进现代高新技术如遥感的监测与系统地分析及科学地治理 ,额济纳旗绿洲生态恢复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喀斯特高原山区石漠化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石漠化是广泛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生态-地质灾害,目前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为了解喀斯特高原山区石漠化景观的时空变化,以贵州省普定县南部的典型喀斯特高原山区后寨河流域为例,以3期遥感影像(1987年和1995年的TM影像与2004年的SPOT-5影像)作为数据源,借助于ArcGIS9.0等软件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从石漠化强度分级的角度对近18 a来石漠化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来看,整个流域的石漠化出现扩展的趋势,其中前期(1987-1995年)的扩展速度为6.55 hm2/a,后期(1995-2004年)的扩展速度为29.64 hm2/a,扩展速度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轻度石漠化的面积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而中度石漠化和强度石漠化的面积均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The vegetation of abandoned arable fields on dry sandy soils was investigated in 1986 and again in 2000. Comparison of the two data sets by ordination, calibration based on indicator values, and statistical modelling revealed that the vegetation in 2000 differed significantly from the vegetation in 1986. Part of this difference could be explained by field age, b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remained after correction for age.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species indicating nutrient-rich and acidic conditions were more abundant in the 2000 samples than expected from the age of the fields. Possible causes for the observed differences are discussed, and the role of airborne nitrogen deposition and landscape changes is emphasised. Changing course of successional processes may place serious constraints on future habitat resto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