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篇
  28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省黄家坝万亩大坝土地覆被及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贵州省万亩大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运用GIS技术、景观格局指数和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对比湄潭县黄家坝大坝2000年ETM、2005年ASTER、2010年ALOS遥感影像,分析其土地覆被和景观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0年,大坝耕地持续减少,林地、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道路、水域等面积持续增加,灌木林地呈先减后增的趋势,耕地主要转化成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和道路,大坝景观格局的破碎度和多样性指数增加,优势度减小,景观结构趋于多样和均匀化。耕地的稳定性值较低,林地的稳定性值较高,坝子土地覆被变化受人口、经济效益和产业结构因素的影响较大,政策因素也有一定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选择红枫湖上游的夏云镇流域,研究不同溪流级别与溪流水质的关系。浑浊度、铵态氮含量与溪流级别存在较为明显的关系,总的来看,随溪流级别增加,溪流水浑浊度及铵态氮含量增加。在空间上表现为自上游至下游水质快速下降。未来应在加大水质监测密度的基础上,定量研究区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水质的影响程度,为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和治理红枫湖水环境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喀斯特山地土地整理后有效的土壤培肥模式,揭示不同粒级组分中养分含量的分布,以贵州省普定县陈家村进行土地整理后的坡地为例,进行小区施肥种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整理后岩溶土壤养分培肥的影响。结果发现,各培肥模式中,施用农家肥、深松、使用本地蚯蚓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的改善效果较好,施用农家肥+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对增加土壤磷、钾养分的效果较好。同时发现0.002~0.02mm粒级组分中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普遍高于其他粒级。  相似文献   
4.
5.
重庆岩溶地区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地利用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重庆岩溶地区为例,探讨岩溶地区土壤类型的多样性与不同土壤类型上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结果表明重庆市岩溶区黄壤、石灰土和黄棕壤是本区主要土壤类型,土壤景观的多样化和空间异质化程度不高,但各类景观分布比例不均匀,土壤景观嵌块体呈现出复杂的几何形状。除了山地草甸土以林地和草地、棕壤以林地为主要景观外,另外的9种土壤类型上都是以耕地和林地为主要的景观,农、林用地在景观空间格局的结构和功能中起主导作用。由于各类土壤性质和分布特点的不同,耕地和林地在各类土壤上的分配比例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及人类活动使得耕地的嵌块体数急剧增多和居民工矿用地、林地、未利用地的嵌块体数目增加。  相似文献   
6.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岩溶山地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4,自引:6,他引:38  
研究了 5种利用方式对岩溶山地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 :>0 .2 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为草坡 >林地 >弃耕地 >果园 >耕地 ;林地、草坡的土壤表层和亚表层水稳定性团聚体以 >2 mm为主 ,而果园、弃耕地、耕地土壤 >2 mm的水稳定性团聚体较小。水稳定性团聚体以及团聚的水稳性均与有机质的含量呈正相关 ,林地、草坡开垦后 ,土壤有机质分解加快或补充减少是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下降及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坡耕地退耕后 ,土壤团聚体可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7.
高度集聚是峰丛洼地区乡村聚落最明显的空间格局特征,其空间形态集聚分布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为乡村聚落分区管理提供基础依据。基于空间自相关理论,观测其聚落空间分布的关联性,分析聚落的空间集聚格局及其演变特征,结合乡村聚落相关整治规划原则,对宗地乡的乡村聚落采取适宜的分区管理方案。主要结论如下:(1)乡村聚落点规模、形状、分布均呈显著空间相关,正、负相关类型多以组团式分布;(2)不同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特点区域表现出不同的集聚格局,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控制下的乡村聚落规模、形状和分布的集聚区域空间一致性较强,而城镇化、工业化等人为过程则降低了其空间的一致性。据此可将乡村聚落分为3个管理区域,研究区东部低山丘陵区应发展特色农业管理区,适时调整优化乡村聚落用地结构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研究区的南部地区应发展特色村庄发展管理区;研究区的西部地势相对较高区域应发展驱动产业用地管理区,道路通达性好,应因地制宜推行区域统筹的综合管理模式,实现乡村聚落的整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20a三峡库区泥沙输移比估算与吸附态氮磷污染负荷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把泥沙输移比细化到栅格空间,以反映流域水文过程的地形指数作为泥沙受汇流的动力系数、植被截留阻力作为泥沙输移的阻力系数,构建泥沙输移比模型,最后运用已有的土壤侵蚀模型、泥沙负荷模型和吸附态氮磷污染负荷模型估算近20 a三峡库区吸附态氮磷污染负荷,结果表明:1影响库区泥沙输移的动力系数主要集中于中等以上区间(0.4,0.8),空间异质性不显著,而阻力系数表现较为复杂,坡度低的平行岭谷区和河流冲积缓坡以及台地区较高,坡度陡的秦巴山地北部区和武陵山区的高山峡谷地带偏低;2库区泥沙输移比呈"单峰"结构,近似正态分布,均值为0.48。空间上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中、西部平行岭谷区泥沙输移比较小,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较高,以河流河道为中心向两侧呈梯度增大趋势;3泥沙负荷均值与负荷总量的年际变化趋势相同,泥沙负荷总量的模拟值(0.9亿t)与公报监测值(0.92亿t)最为接近的是1995年。空间格局上因近10 a库区泥沙负荷量的均值变化不大,泥沙负荷的低值区与高值区的空间分布比较稳定,低值区的分布范围广泛,集中度高,而高值区的分布较为离散和破碎;4吸附态氮磷负荷量与土壤侵蚀模数、泥沙负荷量在数值上同比增长,在2010年负荷总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2和0.6亿t。空间上总体分布相似,具有不平衡特征,从东向西呈逐渐减小趋势。与监测数据的相关分析,吸附态氮负荷的模拟效果比吸附态磷更好,且吸附态氮磷负荷在库区流域内存在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主城区不同地质条件下土壤侵蚀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侵蚀是一种长时效的恶性地貌过程,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持续影响面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以位于三峡库区库尾的重庆市主城区为例,综合运用RS和GIS技术,解译了1988年、1999年、2009年3期TM、中巴遥感影像,并与数字化的地质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结果表明:(1)1988-2009年研究区各地层以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为主,总体上呈现好转趋势。(2)研究区地层土壤侵蚀动态变化率内部差异大。(3)从地层与土壤侵蚀的相关关系分析,岩性的软弱性决定了土壤侵蚀的易发性。上、下沙溪庙组,遂宁组以抗蚀性能力弱,摩擦系数低的紫(红)色砂岩、泥岩为主,加之出露面积大,决定了土壤侵蚀的易发性,应是研究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1986-2007年重庆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重庆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利用1986年、2000年和2007年3期的遥感影像和地形图,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以及GIS的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功能,获得重庆主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程度变化指数等专题图、数据,并结合社会经济及人口数据,对重庆主城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1986—2007年间研究区建设用地面积迅速扩大,耕地面积持续下降,林地和灌丛面积有所增加,水体的变化比例一直很小;(2)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主要是耕地与建设用地和林地之间的相互转移;(3)1986—2007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强度较大,其中以灌丛和建筑用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增幅最为显著,此外,研究区1986—2007年间的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呈显著增长;(4)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时还受到地形、交通、政府政策、城市规划及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的影响。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