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黄土丘陵区山坡生产型植物路综合防护技术体系规划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山坡生产型植物路建设带动沟坡开发是人们争取生存空间,缓和土地压力,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也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根据现阶段农村建设能力和技术经济条件及实现山川秀美现实需求,提出了适合该地区植物路建设勘测设计方法与综合防护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在我国农村农业发展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就是推广农村农业技术,提高农村农业生产力水平,有效地开拓农村农业市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相应的力量。基于此,从农村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入手,研究提高农村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的措施,希望能为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3.
农村水利合作社是广大农民以修建水利工程为纽带,自主自愿组织起来互助互利的初级农村经济组织,具有自发性、主动性、社会性。它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符合现阶段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是水利建设体制上的创新。实践证明,农村水利合作社是社会水利工程建设的生力军,政府只要政策上正确引导、技术上积极帮助、资金上热心支持,农村水利合作社一定会完善其运行机制,逐步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4.
根据对水担路所在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情况以及道路建设造成的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研究了水担路建设过程中生态与水土保持、生态技术措施,道路选线确定、施工组织、工程生态防护、汇排水设施、水质净化、植被恢复等生态保护环节,并通过布设相应的生态技术措施,使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改善沿途景观和周围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是"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防治水土流失、净化水质和改善环境起着重要作用。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在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措施有水保林、矿山植被恢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村庄绿化美化、库滨植被缓冲带建设、河道生态护岸以及河库湿地建设。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水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合理选择植物品种,完善"三道防线"理论与技术。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我国越来越重视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也重视建设城市园林,但随着城市园林的建设,植物病虫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下防治城市园林的植物病虫害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下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现状,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下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原则以及病虫害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农村合作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农村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的作用显著,能够全面实现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要求。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农村合作银行改革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利率、农村合作银行产权以及农村合作银行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对新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一定影响。想要推动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则需要做好农村合作银行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我国农村物质文明建设进程随着农业生产技术与水平的增长不断推进,国家及各级政府也更加重视对农民物质生活、精神世界的培养与提升。这就需要大力培养能够参与到我国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中的农艺师,配合实现新农村社会建设。从农艺师的培养计划入手,重点分析论述农艺师的性质与主要工作内容,旨在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七大报告还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这阐明了农村经济问题在全党工作中的战略地位,也充分说明了现阶段解决农村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必须要从理论到实践真正的行动起来,尽快解决农村经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谢涛 《南方农业》2007,1(1):60-62
农村公共产品是农民生产生活依赖的基础,搞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是促进农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但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以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靛水村为例,从农村公共产品的涵义及特征出发,以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为基础,分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力图找出其根源,并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道网密度与城镇扩张时空变化特征及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城镇用地扩张已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一种趋势。道路网络作为城镇用地扩张的极为重要驱动要素之一,受到相关学者高度关注。为研究道路网络与城镇用地扩张之间的一般规律,该文以北京、纽约、伦敦、芝加哥为研究区,基于多期遥感影像以及城市道路网络矢量数据,借助遥感和GIS平台,解译获得城镇土地利用矢量数据,进一步叠加分析提取城镇用地扩张信息,并利用Arc GIS密度分析工具生成道路网络密度图,将两者进行空间统计分析,通过回归分析建立道网密度-城镇扩张回归模型,系统分析道路网络与城镇用地扩张的分布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拟合关系,探求道路网络驱动下城镇用地扩张的一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北京、纽约、伦敦、芝加哥城镇用地扩张阈值分别为1.89×104、3.78×104、5.70×104与6.47×104 km/km2,道网密度未超过阈值时,城镇扩张与道路网络均具有倒U曲线关系,北京、纽约、伦敦、芝加哥的城镇用地扩张转折节点分别为3.3×103、1.184×104、1.686×104与2.14×104 km/km2,即城镇扩张速度先随道网密度的增加而加快,超过转折节点后,城镇扩张速度随道网密度的增加而减慢;当道网密度超过上述阈值时,城镇将不再扩张。城市用地扩张与道路网络特征的关联性规律,对全球发展中城市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道网密度对于城镇用地扩张具有一定预测效果,能够为避免城镇用地的快速无序扩张、土地低效利用等问题提供新思路,应该重视城市道路网络规划的作用,推动城市"精明增长",以实现城镇用地与道路网络建设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城市用地大量侵占农业用地,不断威胁到城市的粮食安全问题,利用遥感快速准确地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城市扩张对保护耕地意义重大。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结合广义蒙特卡罗思想,利用多年的张家港市TM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图和年鉴,对耕地、道路、城市扩张、GDP及产业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张家港市10 a来耕地面积以每年约2.5%的幅度减少,但在2002年后农业总产值有小幅回升,这与该市落实土地优化政策、农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息息相关。城市扩张主要方式为多核心蔓延式扩展,距主要道路和已建城区2 km内的农业用地最有可能在4 a内转变为城镇用地,并且道路和城区附近500 m内是转化高峰,而且间隔年限越长,道路和已建城区对其缓冲区的影响范围越广、辐射强度越大。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耕地大量被占用,导致了农转非概率升高,但随着城市用地与耕地数量逐渐达到平衡,农转非概率降低,使得GDP与非农转化率呈现倒“U”曲线;BP-MC网络通过在图像中采集大量像素点进行训练,有效地避免了人工神经网络陷入局部极小点,是一种定量研究城市扩张驱动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延安燕沟流域次降雨泥沙来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延安燕沟流域属于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退耕还林(草)措施引起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带动的山区道路建设压力对本地区侵蚀环境和侵蚀动力机制产生了巨大影响,坡面水土流失与道路水土流失对比关系发生了新变化。在坡面侵蚀得到初步治理的新环境下,道路侵蚀则上升为主要地位。依据燕沟流域2005年7月2日的5年一遇暴雨引起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侵蚀产沙监测结果,结合流域卡121站测得的流域产沙总量,分析各土地利用类型产沙量对流域总产沙量的贡献,并依据流域土地利用的演变,反演林草植被恢复与道路建设对流域泥沙来源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次降雨条件下,道路的产沙强度为支道山路500t/km^2、干道山路3163t/km^2、运油道路1万3500t/km^2,而农、林、草地的产沙强度为6.184t/km^2;道路产沙强度远大于农、林、草地的产沙强度:占流域面积1%的道路产沙量占总产沙量的42.3%,占流域面积70.5%的草地、灌木林地产沙量仅占流域的26.7%。退耕还林(草)措施使流域坡面产沙量大为降低,流域产沙量减少41.2%,但由于道路产沙量增加,抵消了减沙效益的58.0%,因此,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后,应将水土流失治理重点放在防止道路侵蚀方面。  相似文献   

14.
流域道路对侵蚀产流产沙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小流域道路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对于模拟小流域路网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陕西省安塞县纸坊沟小流域两时期遥感图像中道路的提取,结合对应时期小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等级道路分布位置和长度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级别道路分布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程度不同,3,4级路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比2级路显著;4级路长度与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吸引程度存在线性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15.
Road development is a primary mechanism of fragmentation in the northern Great Lakes Region, removing original land cover, creating edge habitat, altering landscap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d increasing access for humans. We examined road density, landscape structure, and edge habitat created by roads for eight land cover types at two ecological extents within a 78,752 km2 landscape. Road density ranged from 0.16 to 2.07 km/km2 within land type associations. Between 5 and 60% of a land cover type was affected by roads, depending on the assumed depth-of-edge influence (DEI). Roads increased number of patches and patch density, and decreased mean patch size and largest patch index. Changes in patch siz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and measures of patch shape complexity depended on ecological level (i.e. scale) and land cover class. Limited additional change in landscape metrics occurred as road DEI was increased from 20 to 300 m. Land cover type occurred in buffers at the same percentages as in the landscape as a whole. At finer extents, areas with greatest road densities did not always parallel those with greatest changes in landscape structure. Interactions of scale and variation in the distribution of roads across the region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examining landscape metrics and road impacts within specific cover types and at appropriate, or multiple, scales. Although this region is densely forested, the fragmentation effects of roads are pervasive, significantly altering landscape structure within multiple forest cover classes and at differing ecological extents.  相似文献   

16.
道路的大规模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巨大,影响着居民的分布格局和周围土地利用的变化,对生态过程产生直接或是间接的影响。在不同等级缓冲区内,景观格局、土地利用以及土壤侵蚀可能存在较大的时空差异。本文以云南省凤庆县为例,利用GIS和RS技术,研究1994年和2004年道路影响下的景观格局和土壤侵蚀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94年到2004年期间,凤庆县林地、水域减少,减少百分比分别是23%和0.14%,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增加,增加百分比是17%、6.5%、0.03%;不同等级道路缓冲区内,所有等级道路周围林地减少,耕地增加,省干线周围林地、草地减少,斑块密度、破碎度和分离度指数变化较大;低等级道路周围土壤侵蚀模数较大,省干线周围土壤侵蚀模数增加最大,对以后周围生态环境景观格局、土壤侵蚀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7,自引:15,他引:37  
当前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应加强对社会经济转型条件下农村居民点内在演化规律的研究。该文应用GIS空间分析以及景观指数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北京山区为研究区域,分析研究了山区不同地域层次上农村居民点分布及其变化与该区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经济三方面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受坡度、高程、农用地以及城镇和交通道路等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影响,但其分布变化则更多地与农用地距城镇的距离和交通条件紧密相关。该文还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为科学指导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Unpaved road erosion after heavy storms in mountain areas of northern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ore frequent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associated with global climate change cause greater challenges for soil conservation. Severe erosion occurs on many unpaved roads since these structures create important water flow paths during heavy storms. The present research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intensit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npaved road erosion under varied land use and management conditions (sloping cropland, terraced cropland, forest & grass). The erosion occurred in the watersheds contributing runoff water to roads after the greatest rainfall event recorded in the mountain area of northern China caused by Typhon Lekima.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in an agricultural-forest-dominated watershed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UAV-based image analysis. A road erosion level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was given accor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rills, ephemeral gullies, and gullies. Significant erosion happened on 67% of the unpaved roads; 42% of them suffered moderate to severe erosion in which ephemeral gullies or gullies developed. The average erosion amount from these roads was 2280.75 t ha-1 and w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watershed land use type and management. The dominant factor governing unpaved road erosion associated with terraced cropland was vegetation coverage on roads. Drainage area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road erosion in sloping cropland and forest & grass land, and road gradient was also a critical factor. Terraces, and forest & grass in drainage are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unpaved road erosion by 85% and, 47%,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sloping cropland. More integrated measures should be used to prevent unpaved road ero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can be applied to road protection against erosion in heavy storms.  相似文献   

19.
为增进对土地利用空间行为变化的理解,以分形理论和景观生态学为指导,以吉林省镇赉县镇赉镇的土地利用空间数据为基础,应用GIS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形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8类: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道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并进行各土地利用类型图斑分形维数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具有分形结构,各土地利用类型分维数(D)介于1.056 5~1.960 4。根据分维数对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稳定性排序:水域及水利设施 > 园地 > 耕地 >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 草地 > 林地 > 未利用地 > 道路。且土地利用的形状指数、破碎化指数以及分离度指数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与干扰。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若干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