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耕作方式和土壤类型对皖北旱作农田土壤紧实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旱作区耕地质量变化,了解旱作区耕作管理方式对农田质量的影响,以皖北旱作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了0—40cm不同深度土壤紧实度梯度变化,揭示耕作方式、土壤类型、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对土壤紧实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总体上来看,在0—40cm土层深度下,土壤紧实度随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稳定的规律,20cm以后土壤紧实度逐渐稳定;全区平均耕层深度为14.14cm,平均耕层紧实度为573.63kPa。从耕作方式来看,旋耕在30cm之前各层土壤紧实度均大于翻耕地区,旋耕平均耕层深度为12.5cm,翻耕平均耕层深度为16.8cm,是旋耕的1.34倍。从土壤类型来看,不同土壤类型之间土壤紧实度的差异也很明显,潮土各土层平均紧实度均大于砂姜黑土,且随着深度的增加差距逐渐增大。从影响因素来看,土壤紧实度变化与土壤容重变化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呈正相关;土壤紧实度变化与土壤含水量变化关系复杂,总体来看二者水平方向呈正相关,垂直方向呈现负相关。研究成果将为后续探究土壤结构变化过程及规律,旱作区耕层及犁底层变化迁移过程提供依据,对改善皖北旱作区农田质量状况提供数据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皖北主产烟区亳州市谯城区农田耕作层土壤钾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亳州市谯城区是皖北烟叶主产区,但烟叶钾含量低,导致烟叶品质不高。土壤钾素状况是影响烟叶钾含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本研究于2013年采集谯城区90个典型农田的耕作层土壤,测定了其全钾、缓效钾和速效钾含量,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相应结果进行了对比,旨在摸清谯城区农田耕作层土壤钾素现状及其变化趋势,通过指导钾肥施用提高烟叶含钾量。研究结果表明:谯城区农田耕作层土壤缓效钾和速效钾含量总体上较高,但现烟叶种植集中的西北部是土壤缓效钾和速效钾含量相对最低的地区;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期间相比,种烟少的土壤耕作层速效钾含量呈增加趋势,但种烟多的土壤耕作层速效钾呈勉强平衡或亏损状态;西北部应加大烟叶种植期间钾肥施用量,并可以考虑在土壤缓效钾和速效钾含量较高的西南部和中部扩大烟叶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3.
关于我国“数字土壤”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数字土壤"的渊源、定义、功能以及如何建设我国的"数字土壤"进行了讨论。"数字土壤"渊源于"数字地球",是土壤学科发展的产物、是土壤科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必然趋势,是一种进行土壤科学研究的现代技术体系;"数字土壤"具有管理与提供土壤科学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制作士壤专题图、指导土壤调查、查询与传播土壤信息、构建运用模型、土壤质量预警等功能;历史土壤调查资料是研制我国"数字土壤"的骨干材料;中国需要同时研制不同精度的"数字土壤";"联合共建",是建设我国"数字土壤"的好途径。  相似文献   

4.
亳州烟区农田耕作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亳州市谯城区是皖北主产烟区,本文利用谯城区2007—2010年期间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 1 134个农田耕作层土壤样点数据和2013年补采的90个典型烟田数据,测定分析了微量元素铁、锰、铜、锌的有效态含量,旨在为烟区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土壤有效态铁、锰、铜、锌的含量分别介于0.43~12.00、0.04~4.00、0.50~56.00和1.30~67.00 mg/kg,平均含量分别为1.82、0.77、12.83和15.84 mg/kg,含量总体上较高,仅12.3%的土壤缺锌,主要分布在十河镇、双沟镇、古城镇、龙阳镇、赵桥乡、关堂镇,这部分烟区可以酌情考虑增施锌肥。  相似文献   

5.
砂姜黑土中重金属Cu、Cd、Zn形态分布与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小麦农田取样,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运用连续提取方法,研究了皖北砂姜黑土中Cu、Cd、Zn的化学形态特征及其与四种土壤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活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砂姜黑土中,残留态Cu、Cd、Zn在总量中所占比例很高,交换态、有机态、碳酸盐结合态含量明显低于残留态。在三种元素中,Zn的化学形态变化趋势最为一致,表现为残留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结合态>有机态>交换态;砂姜黑土中交换态Cu、Cd、Zn对脲酶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有机态Cu、Cd、Zn对过氧化氢酶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砂姜黑土壤中,把交换态Cu、Cd、Zn和脲酶以及中性磷酸酶的活性共同作为评价土壤Cu、Cd、Zn污染程度的主要生化指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正>《美丽中国之健康的土壤》(陈健飞教授编著)是广东科技出版社新近推出的生态文明知识科普丛书之一。该书巧妙引用"万物土中生"的常识作为介绍土壤的引子,首先介绍土壤的肥力和功能;接着匠心独运将土壤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活机体"进行描绘,以生命的不同阶段"生、老、病、死"隐喻土壤的演变周期,以"体型"解释土壤剖面,以"体征"阐释土壤的组成,以"体质"展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土壤斥水性的产生机理进行剖析,分析比较了现有土壤斥水性改良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减少土壤斥水性有机物的来源和加速土壤中斥水性有机物的分解是土壤斥水性改良的根本途径;土壤斥水性改良方法的选择除考虑其实际改良效果外,还应兼顾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肥力与环境效应方面的影响;"治标"与"治本"目标相结合,化学、物理与生物方法相结合是土壤斥水性改良剂研发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沈汉 《土壤》1959,(2):19-19
"蒙金地"是华北农民对冲积平原中位及深位胶泥壤质浅色草甸土所广泛称呼的一种土壤名称,这种土壤也是肥力较高,农民最喜欢的一种土壤。  相似文献   

9.
《土壤通报》2014,(4):769-776
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将熊毅在黄淮海治理土壤盐渍化的研究分成三个时期,第一是在黄淮海平原出现大规模土壤次生盐渍化之前,熊毅通过华北平原(土壤)调查,已经明确指出灌溉与排水要同时考虑,在低平地区,地下水矿化度高,没有排水设施不能漫灌;第二是引黄灌溉后,黄淮海平原出现大面积的土壤次生盐渍化时,熊毅建议停止引黄灌溉,控制了土壤盐渍化的扩大,同时应用"井灌井排"和"沟排"技术,降低地下水位,防止了土壤次生盐渍化;第三是用生态学观点系统研究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在2014年12月5日联合国首个"世界土壤日"(World Soil Day)之际,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正式启动2015"国际土壤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Soils,IYS)活动,其主题是"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国际土壤年期间,中国土壤学会将陆续举办包括第12届东亚及东南亚土壤学联合会会议等多  相似文献   

11.
转Bt基因棉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干、湿漏斗分离法,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转Bt基因棉"GK12"和"新棉33B"对棉田0~15 cm土层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线虫和螨类为棉田土壤无脊椎动物优势类群,其频度分别为54%以上和18%以上,与亲本常规棉"泗棉3号"相比,"GK12"提高了土壤线蚓数量,但降低了某些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如同翅目、目和双翅目)的数量;两种Bt棉田中,"新棉33B"棉田的同翅目昆虫数量显著高于"GK12",蜘蛛目数量显著低于"GK12"棉田,其他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的数量则基本上无显著差异."GK12"显著降低了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两种Bt棉中,"新棉33B"棉田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Renyi多样性指数曲线也表明,"GK12"棉田各土层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均显著低于"泗棉3号"棉田;"新棉33B"棉田各土层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高于"GK12",但10~15 cm土层常见类群和优势类群的多样性较低.在各土层中,土壤无脊椎动物数量、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动态在不同类型棉田趋势基本相同.7~11月期间,10月是土壤无脊椎动物数量的高峰期,此时在"泗棉3号"棉田土壤无脊椎动物在0~5 cm的表层和10~15 cm的深层土壤均较多,在"GK12"和"新棉33B"棉田则集中于10~15 cm的深层土壤.11月, "泗棉3号"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呈下降趋势,"GK12"则呈上升趋势.可见,种植Bt棉"GK12"可改变某些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的数量,降低类群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两种Bt棉田的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也有一定的差异,"新棉33B"棉田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高于"GK12".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土壤无机磷组分状况及施肥对土壤磷素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了安徽省不同类型土壤无机磷组分含量状况、土壤无机磷组分在土壤剖面中的含量分布以及施用磷肥对土壤无机磷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壤无机磷含量高低排序为菜园土〉潮土〉水稻土砂姜黑土〉黄褐土〉黄棕壤〉红壤〉紫色土;土壤无机磷含量的地域分布特征明显,皖北地区土壤无机磷含量明显高于皖南地区。石灰性土壤无机磷组分以Ca—P为主,占土壤无机磷总量的60%左右,其次为O-P,而Fe—P和Al~P含量较少;酸性土壤无机磷组分以O-P为主,占土壤无机磷总量的50%左右,其次为Fe—P和Al—P,Ca—P相对含量小于10%。菜园土无机磷积累特别明显,特别是积累了较多的Ca2—P和Ca8-P。水稻土无机磷组成变化较大,其含量主要取决于水稻土的成土母质。在菜园土的土壤剖面中,上部土层磷素积累明显,菜园土0~20cm土层中无机磷含量与60~80cm土层的比值为4.12,其他类型土壤表土层也有无机磷积累现象。施用磷肥可以明显提高土壤无机磷含量,在作物生长前期,施用的磷主要转化为生物有效性较高的Ca2-,Ca8-P,Al-P和Fe—P,在作物生长后期,O—P和Ca10—P才出现积累。  相似文献   

13.
李庆逵 《土壤》1960,3(3):30-31
土壤有机质一书,是1958年秋季,科诺诺娃教援为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有机质讲习班"所编的讲义。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红壤坡地不同农林模式表层土壤水力特性差异及其对土体储水量的影响,该文分析了红壤坡地"农-林-草"、"农-林+横坡耕作"、"农-林+顺坡耕作"和"纯林"4种典型农林复合模式表层土壤(0~0.30 m)的土壤水力特征参数,并通过Richards方程数值求解模拟了不同表层土壤水力特性下的土壤含水率动态和土体储水量。结果表明,农林复合模式对表层土壤水力特性有较大影响,"农-林-草"、"农-林+横坡耕作"、"农-林+顺坡耕作"、"纯林"模式的表层土的土壤性质依次表现为:土壤黏性增强(土壤进气值倒数减小)、透水性减弱(饱和水力传导度减小)。饱和水力传导度、土壤进气值倒数与土壤容重的相关系数为-0.98和-0.96。当仅考虑表层土壤水力特性差异时,土体储水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农-林-草"、"农-林+横坡耕作"或"农-林+顺坡耕作"和"纯林"模式土壤。"农-林-草"模式表层土壤具有在蒸发期减少深层土壤水消耗、在降雨期增加深层土壤水补给的作用,该土壤储水机制为"农-林-草"复合种植模式推广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评价和管理湿地,对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湿地土壤养分特征和酶活性进行研究,同时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研究土壤养分和土壤酶2组变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远离海岸线的方向,土壤有机质及各养分表现出有规律的变化,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沿湿地演替的方向活性升高,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运用"土壤综合养分因子"和"土壤综合酶因子",结合典型变量排序图对湿地土壤性质进行分析评价,得出:极大典型相关变量系数为0.9988,特征值占总特征值的99.36%,达极显著水平;极大典型相关变量的"土壤综合养分因子"和"土壤综合酶因子"的典型变量排序图显示很好的线性特征,可以作为冲积平原湿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指示因子。  相似文献   

16.
磺胺类兽药对土壤生化功能及氮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磺胺类药物对土壤呼吸作用、硝化作用、氨化作用、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及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较低浓度药物残留(10 mg/kg土)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呈现"激活-抑制"循环的规律,而相对较高浓度药物残留(50 mg/kg土)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则呈现"抑制-激活-抑制"的规律,因此,磺胺类药物残留会抑制土壤呼吸作用。相对较低浓度药物残留(10 mg/kg土)对土壤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呈现"激活-恢复"的规律,而相对较高浓度药物残留(50 mg/kg土)对土壤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则一直呈现"激活"的状态,因此,磺胺类药物残留会刺激土壤的硝化作用与氨化作用。土壤氮素是生物圈内氮循环的重要指标,磺胺类药物残留对土壤氮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若长期保持着较高残留水平,则会破坏土壤的氮循环。  相似文献   

17.
李孝芳 《土壤》1961,4(7):50-51
最近在"土壤"1961年第5期发表了刘培桐、王华东和李文杰三位同志的"土壤地理学发展的方向和途径"一文,这是很可喜的现象,关于土壤地理学科的性质以及发展方向和途径等问题,不论在国内或国外,都还很少讨论。  相似文献   

18.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坡耕地木薯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保持及木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的土壤流失量均极显著少于对照;除"犁耙—施肥—起畦"和"犁耙—施肥—不起畦—高度分枝品种"外,其它处理的木薯块根产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的木薯茎叶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犁耙—施肥—不起畦—间种花生"的土壤流失量极显著少于其它处理,木薯产量也较高。坡耕木薯地土壤流失量与降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降雨是木薯坡耕地土壤流失的主要原动力,"犁耙—施肥—不起畦—间种花生"是木薯坡耕地土壤保持的首选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土壤肥力是影响城市绿地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是绿地生态系统调节生态环境功能和发挥生态服务价值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对于绿地土壤肥力质量的研究较薄弱,关于绿地土壤肥力质量的综合评价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基本是沿用农业或林业土壤的评价方法,而城市绿地土壤受人为因素干扰严重,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方法及其研究现状,在对绿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标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绿地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上海绿地土壤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上海绿地土壤肥力质量以"一般"为主,肥力质量为"一般"的土壤面积占总土壤面积的比例高达89.25%,而肥力质量为"优"和"差"的土壤面积所占比例较少,这与其地上植物长势相一致。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可为城市绿地土壤质量标准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土壤动物在土壤有机质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董炜华  李晓强  宋扬 《土壤》2016,48(2):211-218
作为土壤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壤动物,在土壤元素循环转化和迁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壤动物是凋落物分解的"微型粉碎机",通过体内"特殊转换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腐殖质的形成。本文从土壤动物对地表枯落物分解入手,分析了影响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因素,土壤动物通过刺激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群落一起,加快土壤有机物的分解,促进土壤腐殖质的转化。旨在拓宽土壤动物生态功能,丰富土壤腐殖质形成机理学说,对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地力、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