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目的]探明干旱区绿洲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盐渍化特征,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有效利用提供支撑。[方法]运用GPS定位技术对塔河下游灌溉用水、地下水以及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分不同季节进行调查与采样,并结合室内测定结果,对灌区内的盐分、盐分离子变化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区土壤呈碱性,盐分类型主要为硫酸盐—氯化物型,盐分含量在2.44~118.05g/kg之间,pH值范围在8.05~8.34之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盐分含量和pH值在各季节的整体变化均表现为:盐荒地>盐碱草地>耕地和林地。从不同土层深度来看,耕地的盐分在6月和10月呈表聚型,在3月和12月无明显规律,盐荒地和盐碱草地在不同季节下不同土层深度的盐分变化均呈明显的表聚型,林地在各季节下无明显规律。研究区受水库地理位置影响地下水水位较浅(1.4~3.51 m),地下水矿化度较高(1.56~21.30 g/L),灌溉用水、地下水中的盐分离子均以Na+和Cl-为主。[结论]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盐渍化特征主要是受地表覆盖度、作物种植类型、灌溉事件等...  相似文献   

2.
闽江口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N,P,K含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闽江口鳝鱼滩原生芦苇沼泽湿地以及由其转变的其它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草地、滩涂养殖地、水田、弃耕地、池塘养殖地)的表层土壤N,P和K含量进行测定.并研究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芦苇湿地转变为草地、滩涂养殖地、水田、池塘养殖地后,N平均含量从1.73 g/kg分别下降到1.60.1.3,0.69.0.65 g/kg,土壤剖面N素含量受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总体上呈现由上到下逐渐减少趋势,同时芦苇湿地开发利用后.土壤中的NO-3-N含量升高;6种类型土壤中P含量在0.44~0.90 g/kg之间,变异较小,P的水平、垂直分异规律与有机碳、N的分布基本一致;不同土地类型K含量在15.15~29.62 g/kg之间.普遍高于N,P的含量,芦苇湿地的泥炭土K索含量明显低于其它5种土壤的K含量.不同土地类型土壤K素在剖面的分布规律差异较大.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土层中有机碳、N与P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说明三者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而K与有机碳、N相关性差,表明K素具有不同于N,P的独特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玛纳斯河流域不同地貌单元弃耕地土壤盐分差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学涛  李品芳  侯振安  范远 《土壤学报》2012,49(6):1241-1246
本文在玛纳斯河流域中,选择冲洪积扇、冲积平原和干三角洲等不同地貌部位撂荒多年的弃耕地,分析土壤盐分动态变化及盐渍化类型的差异,探究土壤盐分的积聚特征,以期对弃耕地的生态重建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自冲洪积扇缘带经冲积平原到干三角洲地区土壤盐分逐渐降低,土壤盐分表聚发生在冲洪积扇缘带和冲积平原中部,流域下游存在盐分向底层聚集的漏斗效应。7~10月份除冲洪积扇缘带外其他地貌类型区土壤盐分没有显著变化。流域表层盐渍土在冲洪积扇区以硫酸盐型或氯化物硫酸盐型为主,在冲积平原中部则为氯化物型,经冲积平原下部到干三角洲地区又逐渐演变为以氯化物硫酸盐型为主。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区域盐渍化过程和分布特征,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地下水埋深、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种植年限对土壤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玛纳斯河流域土壤盐分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高盐分含量主要集中在海拔350~400 m,海拔高度与土壤盐分含量之间没有很好的变化趋势;土壤盐分含量在不同地貌类型的分布状况为:冲积洪积扇缘带冲积平原中部冲积平原下部冲积洪积扇中部干三角洲地区,冲积洪积扇缘带与冲积平原中部的土壤剖面盐分有表聚和底聚现象,冲积平原下部土壤剖面中间层盐分含量较高;地下水埋深对土壤盐分含量变化影响明显,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变浅,土壤盐分含量显著增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盐量具有显著性差异,荒地土壤盐分含量最高,表层和底层盐分高于中间层,耕地0~100 cm土层盐分含量均较低;随着滴灌年限的增加,0~100 cm土层盐分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滴灌1年与3年表层盐分含量差异不显著,其他土层差异显著,滴灌8年与10年的各层土壤盐分含量差异均不显著。综上,玛纳斯河流域土壤盐分含量受地貌类型、地下水状况、土地利用类型和滴灌年限因素影响显著,盐分在土壤剖面上也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典型干旱区绿洲春季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干旱区绿洲春季土壤盐渍化问题十分严重。以新疆第二师31团灌区为例,在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春季灌区内不同深度土层的盐渍化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探讨了这一地区土壤盐渍化规律,为当地农业生产和土壤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春季灌区内土壤pH值范围在8.01 ~ 8.32,总体呈碱性;土壤盐分呈表聚型,盐分阳离子以K+和Na+为主,阴离子在耕地土壤以SO42?、在非耕地土壤以Cl?为主;盐分类型耕地以氯化物-硫酸盐型为主,非耕地以硫酸盐-氯化物型为主。不同深度土层土壤盐分含量在水平方向均具有较强的变异性且大多具良好的空间相关性;其中,40 ~ 60 cm土层土壤盐分含量空间相关性强烈,0 ~ 20 cm、20 ~ 40 cm、80 ~ 100 cm土层空间相关性中等。在垂直方向上,0 ~ 20 cm、40 ~ 60 cm土层土壤盐分含量较高,在1.59 ~ 8.91 g kg ?1之间;20 ~ 40 cm、80 ~ 100 cm土层盐分含量相对较低,在2.44 ~ 3.95 g kg ?1之间。在水平方向上,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盐分含量空间分布状况基本一致,研究区中部及东北部盐分含量相对较高,且由中部向两侧逐渐递减。中部荒漠化程度高,地势低洼之处盐分含量达3.00 ~ 8.91 g kg?1;西北和东南部盐分含量相对较低,在1.59 ~ 3.00 g kg ?1之间。  相似文献   

6.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尺度上土壤有机碳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对上黄试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60个样点的采样分析,结合地统计学原理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有机碳存在显著性差异。表层0-10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9.544g/kg,明显高于10-30cm的7.10g/kg和30-60cm的4.63g/kg。通过Kriging插值法估算,其结果也表现出相同的规律。由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图可知,0-10cm,10-30cm和30-60cm 3层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均表现出天然草地和柠条纯林高于川台地和河滩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的特征,与动植物在土体中的垂直分布格局、人类社会活动及区域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海水倒灌农田土壤盐分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南省海口市三江农场为研究区域,采集并化验海水倒灌后土壤样品191份,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和空间插值法对区域土壤盐分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4个土层中土壤盐分的均值最大的为0~5 cm土层,土壤盐分平均含量达到9.63 g/kg,最小的是20~40 cm土层,盐分平均含量仅为4.36 g/kg;24个土层中第一层(0~5 cm)土壤盐分含量属弱相关性,第四层(20~40 cm)土层属于剧烈空间自相关性;3各土层土壤盐分分布格局差异明显,含盐量1 g/kg的各土层均没有分布;含盐量1~3和3~5 g/kg两个级别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面积逐渐增大,9 g/kg的级别则面积逐渐减少。不同深度土壤层土壤盐分含量差异明显,空间变异特征各不相同,总体呈现土壤盐分表聚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洪积扇是拉萨河流域珍贵的土地资源,目前西藏对洪积扇土地资源的管理还相当粗放,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等人为活动已导致部分土地资源土壤肥力低下。本研究根据实地调查所得的土壤养分数据,对拉萨河流域中下游洪积扇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为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方法】  选取该区域20个典型洪积扇,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7—8月采集土壤样本,测定土壤有机质(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 7个指标。基于主成分分析确定各养分指标的权重,以全国第二次土壤养分普查养分分级标准为依据,应用物元模型进行土壤养分综合评价。  【结果】  洪积扇土壤OM、TN、TP、TK、AN、AP和AK的含量分别为2.65~314.57 g/kg、0.14~17.55 g/kg、0.04~2.06 g/kg、7.71~25.57 g/kg、7.70~358.56 mg/kg、0.12~342.50 mg/kg和17~1350 mg/kg。在321个样点中,土壤TN和TP含量在Ⅳ级以下的样点分别仅占9.97%和15.89%,而土壤AN和AP含量在Ⅳ级以下的样点分别占46.42%和48.60%,土壤AN和AP含量缺乏;61.99%的样点土壤养分综合评价等级在Ⅳ级以上,土壤养分含量充足。洪积扇草地、灌丛和农田中Ⅳ级以上的样点分别占63.84%、55.77%和60%。土壤TN、OM和AN是影响土壤养分综合水平最主要的指标。土壤养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个洪积扇中有1个洪积扇为Ⅰ级,土壤养分含量极丰富;分别有9个洪积扇为Ⅲ和Ⅳ级,土壤养分含量较丰富或适中;仅有1个洪积扇为Ⅵ级,土壤养分含量极贫乏。 Ⅲ、Ⅳ和Ⅵ级洪积扇海拔和年平均降雨量逐级显著降低(P<0.05),年平均气温逐级显著升高(P<0.05)。  【结论】  拉萨河流域中下游洪积扇总体呈现出海拔越低,土壤养分水平越低的分布特征。20个洪积扇中,相对于土壤全氮和全磷,土壤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贫乏或极贫乏的样点数增加了36.45%和32.71%,并且在不同植被类型下均存在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9.
土壤盐渍化问题是干旱区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战略问题之一。分析土壤盐分特征,对治理土壤盐渍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采用统计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喀什地区叶城县土壤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盐渍化类型以硫酸盐渍土为主;盐分组成中,阳离子以K+和Na+为主,阴离子以SO42-离子为主;表层的总盐、各盐分离子含量均高于其余土层 ,即土壤盐分剖面垂直分布呈现表聚性;8月份土壤剖面各土层含盐量均高于2月份;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SO42-,K+,Na+为研究区土壤盐渍化状况的特征因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耕层土壤盐分平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旱地、盐渍地、耕地、核桃林、大棚。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坝控小流域土壤C,N,P计量特征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采集了陕西绥德王茂庄流域埝堰沟流域内沟壁裸露地、荒草地及耕地3种利用类型的土壤及坝地沉积泥沙,分析了小流域土壤及沉积泥沙中的碳(C)、氮(N)、磷(P)的化学计量特征,结合泥沙量与降雨侵蚀力的阶段性变化,对流域侵蚀环境进行反演。结果表明:(1)坝控流域内土壤C,N,P含量均值分别为3.36g/kg,0.35g/kg,0.68g/kg,C∶N,C∶P,N∶P均值分别是9.30,5.75,0.6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坝地泥沙的C,N,P含量均值分别为1.76g/kg,0.20g/kg,0.55g/kg,坝地养分未表现出富集效应,研究区土壤的C∶N,C∶P,N∶P比值反映出土壤矿化速度较快但氮素缺乏,限制植物生长;(2)C∶P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间、土壤与沉积泥沙中均有显著差异,因此可作为泥沙对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响应的敏感指标;(3)根据泥沙量的累积距平趋势变化曲线可以将流域侵蚀历史划分为4个阶段,结合降雨侵蚀力及C∶P值与泥沙量的回归关系,分析了不同阶段降雨和土地利用变化对侵蚀泥沙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盐荒地作为研究区的"临时盐库",其土壤盐分远高于研究区平均水平,因此探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盐分的光谱响应差异以及对盐分遥感模型的影响,是实现不同土地类型土壤盐分反演值更加接近真实值的重要途径。该研究以河套灌区永济灌域为例,针对耕地和盐荒地土壤分别进行原位高光谱测定(FieldSpec 4 Hi-Res,ASD),对光谱数据进行多种光谱变换(基础数学变换、导数变换及光谱指数)后,分别基于特征波长和特征光谱指数构建单一土地类型盐分反演模型(耕地(Agricultural Land,AL)、盐荒地(Salinized Wasteland,SW))和整体盐分反演模型(耕地+盐荒地(Agricultural Land + Salinized Wasteland,AL+SW)),对比分析2种建模方式下的模型精度,提出区域土壤盐分遥感反演的最佳建模方式。结果表明:AL、SW和AL+SW中土壤样本数据的平均含盐量分别为5.09、13.42和7.09 g/kg,且在各等级盐分区间内,SW的光谱反射率均大于AL,其中轻度盐化土、中度盐化土和重度盐化土的光谱反射率平均差值分别为0.040、0.020和0.034;光谱变换和光谱指数均能有效改善不同土地类型中土壤盐分与光谱的相关性。相比基础变换(倒数、对数、根式等),导数变换不仅增大了敏感波长的范围,还使得特定波长处相关系数得到显著提升。不同土地类型中基于特征光谱指数的模型精度均高于基于特征波长的模型;单一土地类型盐渍化反演模型明显提高了区域土壤盐分的反演精度,单一土地类型盐渍化反演模型中(AL、SW模型)各变换下光谱指数模型平均R2相比整体模型(AL+SW模型)由0.50提高到了0.61,其中基础变换、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模型平均R2相比整体模型分别提高了0.06、0.11和0.17,同时,基于最优光谱指数的单一土地类型盐渍化反演模型平均R2相比整体模型由0.74提高到了0.92。因此,当区域中存在盐分相差较大的多种土地利用类型时,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单独构建土壤盐分反演模型能确保反演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2.
In the coastal area of eastern China with monsoon climate and high water table, soil salinity exhibits strong spatial heterogeneity at the field scale. Using basic tools of geostatistic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we explored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salinity under rain-fed conditions and subsurface draina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spatial variability in soil salinity could be reduced significantly by leaching with rain water and subsurface drainage (LD)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The variability in soil salinity after LD decreased from strong to moderate. (2) After LD, soil salinity remained at more than 0.85 g/kg irrespective of values before the rainy season. In other words, it was almost impossible to remove all the salts in the plow layer. (3)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il salinity showed a homogenizing tendency based on the critical point of 7 g/kg. Soil salinity less than 7 g/kg (79% of samples) homogenized to within 1.5–2 g/kg under LD and that more than 7 g/kg decreased to 1.5–4.5 g/kg. However, at this level, most salt-tolerant crops could grow. (4) The homogeneity was also reflected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alinity grade in different areas. Before LD, the moderately and heavily saline (2–10 g/kg) soil area accounted for 88% of the pilot field in which the heavily saline area constituted 57.45% of the total salt load within the 0- to 30-cm layer; after LD, the mildly saline (1–2 g/kg) area was dominant with more than 75% ratio, contributing 65.24% of total salt load. (5) Intensive and frequent rainfall and long-term LD may reduce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in salinity and allow for better recla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saline land. These results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ater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灌区土壤盐渍化特征及季节性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典型绿洲灌区土壤盐渍化特征和季节性变化规律,为农业生产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GPS定位技术在塔里木河下游三十一团灌区不同季节进行调查与采样,并结合室内样品测定结果,对该区土壤盐分含量和各盐分离子含量进行经典统计分析和地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区土壤的pH值范围在8.09~8.24之间,不同季节之间的差异不大,土壤呈碱性。土壤盐分含量受季节影响明显,在不同深度均表现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不同季节下各深度的土壤中主要离子均相同,土壤盐分组成中阴离子主要为SO■和Cl~-,阳离子主要为K~+和Na~+,土壤盐分类型春季和秋季以硫酸盐型为主,冬季以氯化物—硫酸盐型为主。秋季与冬季的土壤盐分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总体呈表聚型,春季与夏季的土壤盐分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总体呈底聚型。春季根域层(0—60 cm)土壤的盐分在东南部的含量较高,西北部的含量较低,而深层(60—100 cm)土壤盐分在东南部的含量较底,西北部的含量较高,夏季土壤盐分整体较底,且水平分布较为一致。秋季、冬季土壤盐分的高值区都出现在研究区的西南方向,靠近塔里木河,原始保留地和荒地较多的区域。[结论]三十一团灌区土壤盐分的周年变化总体表现为秋季、冬季积盐,春季、夏季脱盐,土壤盐分的水平分布主要受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因素以及与水源位置距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膜下滴灌系统不同应用年限棉田根区盐分变化及适耕性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盐碱地长期膜下滴灌作物根区土壤盐分是否累积及适宜耕作问题引起很多学者关注和思考,并成为制约干旱区农业生产、影响绿洲生态稳定和膜下滴灌可持续应用的重要因素。该文通过对新疆典型灌区5块不同膜下滴灌应用年限农田进行连续4a的定点监测,尝试揭示长期膜下滴灌农田根区土壤盐分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在现行灌溉制度条件下,新疆干旱区绿洲膜下滴灌棉田0~60 cm膜内根区盐分随滴灌年限呈降低趋势,在滴灌1~4年根区总盐变化幅度及降低幅度均较大,滴灌5~7a盐分继续小幅降低,根区平均含盐量均低于5 g/kg,棉花根系生境合适,基本满足耕种条件,棉苗存活率在60%以上,产量在5 250 kg/hm2以上;滴灌8~15 a盐分趋于稳定,根区平均含盐量均低于3 g/kg,且Cl-含量低于0.12 g/kg时,棉花成活率及产量较高且稳定,棉苗存活率在90%以上,产量在6000 kg/hm2以上,根区土壤盐分中Na+与Cl-随滴灌年限降低趋势明显。当地的灌溉制度是造成根区盐分降低的主要原因,坚持现行的灌水制度有利于膜下滴灌长期可持续应用,但应适当减少花铃后期及吐絮期的灌水定额以节约水资源。  相似文献   

15.
微咸水滴灌对绿洲棉田水盐运移特征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南疆绿洲棉田,以河水为对照(CK),利用咸水与河水混合方式,设置矿化度为3,5g/L的微咸水,研究微咸水滴灌对棉田水盐运移特征及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矿化度为3,5g/L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含盐量在整个生育期呈上升趋势,且随矿化度增加而增大,盛花期(7月21日)前土壤含水量差异不显著,CK的土壤含盐量最高,盛花期后土壤含盐量5g/L3g/LCK,差异显著(p0.05)。垂直方向,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大,且随着微咸水矿化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呈增大趋势,不同处理在盛花期以后差异显著;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含盐量呈下降趋势,滴灌次数越多处理间差异越大,至盛铃期(8月4日)达显著水平。水平方向,距离滴头越远土壤含水量越小,且随着矿化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大;3,5g/L土壤含盐量在盛花期前低于CK,盛花期后距离滴头越远土壤含盐量下降越小,且与矿化度呈正相关。与CK相比,3g/L皮棉产量下降2.1%,差异不显著,5g/L则下降9.6%,差异显著,产量下降主要原因是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显著下降,而对衣分影响不显著。因此,棉花盛花期前可利用微咸水进行滴灌,且微咸水矿化度不宜超过3g/L。  相似文献   

16.
环渤海低平原区土壤安全容盐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环渤海低平原区的土壤安全临界容盐潜力和最大容盐潜力分析,为保障土壤安全和粮食作物安全下的咸水灌溉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实验室数据和整合所搜集资料,查明了环渤海低平原区的0~40cm土壤含盐量现状,在此基础上,以不同盐分情况下的土壤安全容盐值、土壤化学类型和作物布局结构为参考指标,对研究区的土壤安全容盐潜力进行了评价。总的来看,环渤海低平原区的土壤安全临界容盐潜力变化区间为1.0~3.0g/kg,其中以2.0~2.5g/kg的潜力区为主,占总面积的81.3%,整体容盐潜力较大;其他等级1.5~2.0、2.5~3.0和1.0~1.5g/kg的潜力区,分别占10.0%、5.4%和3.1%。土壤安全最大容盐潜力区的变化区间为1.5~5.5g/kg,其中以2.5~3.5g/kg的潜力区为主,占总面积的68.7%,整体容盐潜力较小;其他等级3.5~4.5、1.5~2.5和4.5~5.5g/kg的潜力区,分别占25.2%、5.1%和1.0%。土壤安全临界容盐潜力区和最大容盐潜力区在空间格局上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临界容盐潜力大的地区,最大容盐潜力也大;反之,依然。  相似文献   

17.
为了建立面域三维土壤盐分信息精准解译与表征技术方法,该研究以反距离权重空间数据插值方法结合电磁感应式表观土壤电导率快速测定技术为基础,成功构建出典型干旱区土壤盐分分层精确解译模型,对研究区土壤盐分进行了精度解析与评估,以三维图形方式直观揭示了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区不同区位土壤盐分呈现出不同的剖面分布类型特征,研究区主体土壤属于中度以上盐渍化。该研究将为土壤盐分三维空间分布特征解析与评估提供可靠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基于反距离权重插值的土壤盐分三维分布解析方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建立面域三维土壤盐分信息精准解译与表征技术方法,该研究以反距离权重空间数据插值方法结合电磁感应式表观土壤电导率快速测定技术为基础,成功构建出典型干旱区土壤盐分分层精确解译模型,对研究区土壤盐分进行了精度解析与评估,以三维图形方式直观揭示了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区不同区位土壤盐分呈现出不同的剖面分布类型特征,研究区主体土壤属于中度以上盐渍化。该研究将为土壤盐分三维空间分布特征解析与评估提供可靠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河套灌区玉米耐盐性分析及生态适宜区划分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了探讨河套灌区盐碱地玉米对根区土壤盐分的生态适应性,本文基于田间定位观测,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数值逼近法建立玉米耐盐函数模型;同时根据耐盐性分析,提出玉米在该灌区不同生态适宜区的划分标准。结果表明,盐碱地地膜覆盖在生产上有较好的控盐效果,可以使玉米苗期0~10、0~20和0~40cm土壤盐分分别降低61.2%、53.8%、41.3%,能够增强玉米对盐碱地的生态适应性;分段式耐盐函数模型和S型耐盐函数模型均能较好地反应玉米相对产量对浅层土壤盐分变化的响应关系;浅层0~40cm土壤盐分作为玉米根层盐分来分析玉米的耐盐性最具代表性,其对应中玉9号玉米的耐盐指数为6.583;根据耐盐性分析,将区域耕地划分为玉米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对应玉米苗期0~20cm膜外土壤盐分分别为低于1.178、1.178~2.036、2.036~3.465和高于3.465g/kg。本研究将为当地玉米种植合理布局、高效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