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中筋小麦济麦22为试材,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均补灌至70%和总施氮量为240kg/hm~2条件下,设置5个氮肥基追比例处理:0∶10(N1)、3∶7(N2)、5∶5(N3)、7∶3(N4)、10∶0(N5),研究测墒补灌节水栽培条件下氮肥基追比例对小麦植株氮素利用和土壤氮素表观盈亏的影响。结果表明:N3处理的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基追比例处理;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土壤矿质氮损失量、氮肥表观残留率和氮肥表观损失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与N1、N2、N4、N5处理相比,N3处理的氮素生理利用率分别高33.22%,12.60%,11.54%,98.14%,籽粒氮素利用率高148.65%,56.48%,59.63%,229.29%,氮肥农学效率高96.52%,34.86%,37.64%,204.98%,氮素表观盈亏量分别低35.04%,13.82%,30.36%,29.30%。根据不同氮肥基追比例下各指标的相关系数分析表明,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氮素生理利用率、籽粒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与土壤硝态氮积累量、成熟期0—200cm土层土壤矿质氮残留总量均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氮肥基追比例为5∶5的N3处理为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2.
追氮时期和施钾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运转的调控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氮肥追施时期和钾肥用量是影响小麦高产高效的重要因素,研究这两个营养元素的相交效应,为小麦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强筋小麦‘济麦20’为供试品种,设置盆栽试验。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研究。氮肥用15N标记,追施氮肥时期设返青期和拔节期两个施肥时期。施钾量设K2O 0(K0)、50(K1)、100 kg/hm2(K2)三个水平。于开花期采集全株样本,成熟期将植株分为籽粒和植株两部分,分析氮素含量,计算氮素吸收、分配以及氮素利用率。【结果】虽然追氮时期和施钾量互作对‘济麦20’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但钾肥对小麦氮素吸收、运转及分配的影响因追氮时期不同而有所差异。不施钾(K0)返青期追氮处理,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氮素转移量及贡献率均达到最高; 在施用K2O 50 kg/hm2处理(K1)下,拔节期追施氮肥能有效提高小麦开花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成熟期植株和籽粒来自土壤的氮积累量、氮素转移量及贡献率,并最终显著提高产量。由此,提高了小麦氮素积累量、转移量、籽粒产量、氮肥生产效率及收获指数,在施用钾肥100 kg/hm2(K2)条件下,两个追氮时期处理均不利于‘济麦20’氮素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的提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在K2O 50 kg/hm2施用量、拔节期追施氮肥条件下更有利于强筋小麦‘济麦20’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和高产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氮素水平对弱筋小麦植株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弱筋小麦品种宁麦13和扬麦13为材料,设置不同施氮水平(N 105、210和315 kg·hm-2),应用~(15)N示踪分析技术研究弱筋小麦植株氮素积累、转运与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弱筋小麦开花期、成熟期植株及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来源于肥料氮和土壤氮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且来源于土壤氮比例显著高于肥料氮。籽粒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高。弱筋小麦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率为29.44%~41.25%,对籽粒氮素积累的贡献率为36.51%~60.89%,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2个小麦品种的氮肥生产效率、氮肥利用效率均表现为N105N210N315,且N315处理的氮素收获指数低于N105、N210处理,即弱筋小麦籽粒氮肥生产效率、氮肥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本试验条件下,保证弱筋小麦籽粒品质的同时,又有相对较高的籽粒产量、氮肥生产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适宜的施氮量应在105~210 kg·hm-2之间。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氮磷对弱筋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及籽粒淀粉品质的影响,以宁麦13为材料,在施氮120kg/hm~2(N1)、180 kg/hm~2(N2)水平下,分别设置3个磷素水平(施P_2O_5水平为P1:60 kg/hm~2,P2:120 kg/hm~2,P3:180 kg/hm~2),分析氮磷素对弱筋小麦植株氮素吸收利用、籽粒淀粉粒度分布与黏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磷肥使开花期植株单株氮素积累量和成熟期植株与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加。在N1水平下花前营养器官氮素单株转运量无显著差异,N2水平下随施磷增加花前营养器官氮素单株积累量先增加后下降,且N2P2和N2P3无显著差异。N2水平下弱筋小麦花前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转运率、贡献率显著低于N1水平;增施磷肥不利于花前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转运率、贡献率的提高。N1水平下弱筋小麦氮肥生产效率、氮素利用效率高于N2水平;增施磷肥有利于氮肥生产效率的提高,但使氮素利用效率下降。施磷影响弱筋小麦淀粉粒度分布,增施磷肥提高了小麦A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降低B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增加了淀粉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和回升值等参数。本试验条件下增加施磷量显著提高了弱筋小麦植株与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加植株在开花后营养器官与籽粒的即时氮素积累量,进而提高氮肥生产效率;显著提高A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进而提高淀粉黏度参数。  相似文献   

5.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15N示踪法,设置不遮光(T0)、开花后1~10d遮光(T1)、开花后11~20 d遮光(T2)和开花后21~30 d遮光(T3)4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15N尿素作底肥+普通尿素作追肥和普通尿素作底肥+ 15N尿素作追肥两个15N示踪的微区,研究灌浆期弱光条件下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对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分配、转运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期不同阶段遮光均不利于植株对氮素的吸收、积累和转运,品种间表现一致,呈T0 >T3 >T2 >T1规律;小麦植株吸收的氮素68.0 %~71.39%来自土壤氮,对追施氮的吸收量大于底施氮,灌浆期遮光增加了土壤氮素在营养器官的分配比例,不利于营养器官中土壤氮素向籽粒中的转运;各处理籽粒产量、肥料氮吸收量、氮肥利用率和肥料偏生产力均表现为T0 >T3> T2 >T1.相同处理条件下,济麦22籽粒产量和对肥料的利用大于山农8355.小麦灌浆期阶段性遮光降低了植株对氮素的吸收、转运和籽粒产量,以灌浆前期遮光影响最大,中期次之,后期最小;相同遮光条件下济麦22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为合理利用秸秆,于2014和2015年两个水稻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以当地平均施肥量为标准,设置不同量的化肥配施秸秆处理,研究秸秆还田下水稻氮素吸收转运特征。结果表明:较纯化肥处理,秸秆替代一部分氮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素收获指数及氮肥生产效率无显著影响(P0.05);在不同程度上降低氮素在穗部的分配比例、营养器官吸收氮素向穗部转运量、转运率、转运氮对籽粒氮素贡献率;在不同程度上提高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显著提升抽穗后氮素吸收量及其对籽粒氮素贡献率(P0.05)。综合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川东北稻麦轮作区水稻季在化肥减施30%基础上,麦秆还田量以6 00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测墒补灌节水栽培条件下,氮肥基追比例对小麦植株冠层不同层次光能利用和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分配的影响,为确定合理的氮肥运筹模式提供依据。【方法】以‘济麦22’小麦为试验材料,在总施氮量为240 kg/hm^2条件下,设置5个氮肥基追比例,分别为N1 (0∶10)、N2 (3∶7)、N3 (5∶5)、N4 (7∶3)、N5(10∶0),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土壤相对含水量均补灌至田间持水量的70%。【结果】氮肥基追比例为5∶5的N3处理开花后的叶面积指数、冠层上层和中层的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率及截获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中层和下层的透射率显著低于其它处理,PAR转化率和利用率较N1、N2、N4和N5分别提高13.64%、8.02%、8.70%、14.38%和21.17%、8.50%、10.67%、23.88%。N3处理开花后干物质同化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及中层营养器官开花前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转运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籽粒干物质分配量较N1、N2、N4和N5分别提高11.37%、5.68%、6.03%和16.25%。相关分析表明,中层营养器官开花前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与中层PAR截获率呈显著正相关;籽粒干物质分配量与上层、中层及总PAR截获率呈显著正相关,与下层PAR截获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氮肥基追比例为5∶5的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冠层的光能利用,促进了中层营养器官开花前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获得了最高的籽粒产量,为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8.
不同施氮量及种植密度对小麦开花期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本文以小麦品种‘周麦22’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0 kg(N)?hm~(-2)、120 kg(N)?hm~(-2)、240 kg(N)?hm~(-2)和360 kg(N)·hm~(-2),以N0、N1、N2和N3表示]和种植密度(225×104基本苗?hm~(-2)、375×10~4基本苗?hm~(-2)和525×104基本苗?hm~(-2),以M_1、M_2和M_3表示)处理下小麦植株地上部不同空间分布各器官的氮素含量及其转运特性。结果表明:施氮量、种植密度及二者互作对开花期、成熟期植株地上部各器官氮素含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不同施氮量及种植密度处理小麦开花期至成熟期各营养器官氮含量和积累量下降。开花期和成熟期,植株单茎氮积累量为7.27~59.65 mg?茎-1和8.48~60.83 mg?茎-1,以N_0M_3处理最低,以N_3M_2最高。从空间位置看,植株地上部各营养器官开花期氮含量、氮积累量及花后氮转运量和对籽粒氮的贡献率均随空间位置下移而降低。营养器官氮含量、积累量及转运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呈递增趋势,上部和中部营养器官氮转运率高于50%。营养器官对籽粒氮的总贡献率高于67%。增施氮肥配套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促进植株地上各营养器官氮的积累和转运,对植株下部器官氮积累转运的作用尤为明显,高肥及中密度处理(N3M2)下倒四叶、倒四节及余叶和余节氮含量和积累量增加,缩小了与上部各器官的差异。植株地上部群体氮素转运量为28.56~549.49 kg·hm~(-2),亦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以穗部和茎节氮转运量较高。施氮量对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产量影响显著。施氮量与种植密度互作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及产量影响显著,种植密度对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亦达显著水平。从氮素转运和产量性状来看,施用氮肥240 kg·hm~(-2)配套225×10~4基本苗?hm-2的种植密度是黄淮小麦玉米两熟区小麦生产较为适宜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9.
探讨减氮模式下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氮素积累转运、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新疆麦区滴灌春小麦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以中筋型“新春6号”(XC 6)和强筋型“新春37号”(XC 37)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0∶0,2∶8,3∶7,4∶6,5∶5共5种氮肥基追比处理,研究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氮代谢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下,随氮肥基追比例的增加,氮代谢酶活性、氮素积累、氮肥利用率(NUE)、籽粒产量及蛋白质产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花前氮素转运率、花前氮素贡献率及氮肥生理利用效率(NPE)则呈相反变化,且同一氮肥基追比例下,上述指标均表现出XC 37高于XC 6。品种与氮肥基追比互作表现为,花前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积累量、花后氮素贡献率、NUE、氮肥农学利用效率(NAE)、氮肥偏生产量(NPEP)、氮收获指数(NHI)、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在3∶7处理下分别比其余处理提高了1.51%~34.93%,10.62%~83.63%,4.82%~25.38%,8.00%~45.11%,6.97%~19.84%,2.00%~5.80%,7.95%~40.38%,1.44%~84.86%,4.44%~98.04%。相关分析表明,NUE与蛋白质产量、籽粒产量、植株氮素积累量、GS、NR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在氮肥基追比例为3∶7时,由于氮代谢酶活性增强,有利于植株氮素积累,促进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秸秆还田是东北寒地水稻种植区培肥土壤的重要措施,研究调整水稻基蘖氮肥与穗氮肥比例,为促进寒地水稻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田间试验于2016、2017年在吉林省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吉粳511。上一季水稻收获后,秸秆9000 kg/hm2粉碎至10 cm左右,翻压还田。在总施氮 (N) 量200 kg/hm2不变的前提下,设置5个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处理5∶5 (N 5∶5)、6∶4 (N 6∶4)、7∶3 (N 7∶3)、8∶2 (N 8∶2) 和9∶1 (N 9∶1),以不施氮肥 (N0) 为对照。在水稻6个生育期调查植株生物量和氮素含量,成熟期测定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计算了氮素积累与转运特征,以及氮素利用效率。  【结果】  与N0处理相比,施氮提高了水稻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进而显著提高了产量,以N 8∶2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水稻返青期至拔节期,氮积累量随基蘖氮肥占总施氮量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而齐穗期至成熟期阶段则表现为随基蘖氮肥占总施氮量比例的增加先增后减,氮素积累总量以N 8∶2处理最高。施氮显著提高了氮素转运量和齐穗后积累氮素对籽粒氮积累量贡献率,其中氮素转运量随基蘖氮肥占总施氮量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而齐穗后积累氮素对籽粒氮积累量贡献率随基蘖氮肥占总施氮量比例的增加先增后降,以N 8∶2处理最高。随基蘖氮肥占总施氮量比例的提高,氮素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生理利用率均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均以N 8∶2处理最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水稻齐穗期前后氮素积累量与水稻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r = 0.8943~0.9476),其中水稻齐穗后氮积累量与产量的相关性高于齐穗前。  【结论】  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基蘖氮肥与穗氮肥比例为8∶2最有利于提高水稻齐穗期至成熟期氮积累量,促进氮素向籽粒的转运,使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协同提高。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总施氮量200 kg/hm2,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8∶2的施氮制度是优化水稻氮素积累特性及获得高产的理想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对小麦籽粒蛋白组分、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为黑龙港流域小麦高效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济麦22和藁优2018为供试品种进行了2年小麦田间试验。以不施氮肥(N0)为对照,在等氮肥用量条件下设氮肥基追比3∶7 (N3:7)、4∶6 (N4:6)、5∶5 (N5:5)和6∶4 (N6:4) 4个处理,氮肥追施在拔节期随灌溉一起进行。分析小麦生长关键时期的植株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籽粒总蛋白质含量及蛋白组分含量、氮肥效率和籽粒产量。  【结果】  随氮肥基追比例的提升,两小麦品种的植株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随生育期的推进,两小麦品种的植株干物质积累速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氮素积累速率呈“升―降―升”的趋势。拔节至挑旗期是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的主要阶段,至成熟期藁优2018和济麦22分别以N4:6和N5:5处理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最高。N4:6处理的藁优2018具有最高的籽粒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含量,籽粒总蛋白质含量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3.66%~10.76%,籽粒产量是其他处理的1.07~1.13倍,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回收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均显著提升。N5:5处理的济麦22籽粒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和总蛋白质含量分别较其他处理高2.55%~4.78%、4.11%~16.92%、3.42%~10.39%、1.35%~10.32%和2.95%~10.06%,籽粒产量是其他氮肥处理的1.03~1.08倍,氮肥回收率显著增加。在挑旗—成熟期,藁优2018的氮素积累速率与济麦22相比较高,籽粒蛋白组分含量较济麦22高出1.17%~5.72%;而济麦22各氮肥处理的籽粒产量比藁优2018增加5.4%~15.21%。  【结论】  满足小麦氮素积累特性的氮肥基追比有利于小麦的高产优质。中筋小麦 (济麦22) 品种在挑旗至成熟期氮素积累速率变小,氮肥基追比为5∶5较为适宜,而强筋小麦 (藁优2018) 品种氮素积累速率大,氮肥基追比提高到4∶6,可以促进小麦高产和增加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强筋小麦施用氮肥的合理基追比模式,在山西中部麦区水地小麦田,研究了氮肥基施、拔节期追施和孕穗期追施的不同比例(10∶0∶0,7∶3∶0,7∶2∶1,6∶4∶0,6∶2∶2,5∶5∶0,5∶3∶2)对强筋小麦CA0547氮素积累转运及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适当追氮对强筋小麦CA0547氮素与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品质有显著的调节效应。(2)追氮能显著提高小麦拔节期后的含氮量,提高花前氮素转运量和花后氮素积累量,促进氮素向籽粒中的累积,同时增加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为产量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3)籽粒氮素中约有68.38%~75.18%是来自花前氮素转运,籽粒产量中约有55.12%~70.04%是来自花后干物质积累。追氮通过显著增加穗数和穗粒数来提高产量,并提高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4)追氮可提高籽粒醇溶蛋白、谷蛋白、总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提高面筋指数和淀粉含量,改善谷醇比和直/支比,进而改善籽粒品质。相关分析亦表明,提高干物质花后积累量与花前氮素转运量可以改善小麦品质。(5)拔节期和孕穗期2次施氮效果不如拔节期1次追施。综合分析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150kg/hm~2时,基肥、拔节肥、孕穗肥比例为6∶4∶0能较好的协调产量品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氮肥运筹对滴灌甜菜产量、氮素吸收和氮素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甜菜品种"Beta356"为材料,研究了氮素运筹[甜菜叶丛快速增长期、块根膨大期和糖分积累期的氮素追施比例分别为6∶3∶1、5∶3∶2、4∶4∶2(用N1、N2、N3表示),不施氮素的处理为对照(用CK表示)]对滴灌甜菜产量、氮素吸收和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甜菜产糖量为N3N2N1CK,氮素运筹间差异不显著。与N1处理相比,适当降低叶丛快速生长期的氮素施用比例,有利于提高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表观残留率,降低氮肥表观损失率。其中N2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表观残留率分别比N1和N3处理提高了-3.00%和22.00%,108.22%和-0.14%,N2处理的氮肥表观损失率分别比N1和N3处理降低了262.40%和65.25%。综合考虑产量、氮素利用和氮素平衡认为,N2处理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北疆滴灌甜菜合理氮素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优化氮肥用量和基追比例是实现氮肥减施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南方典型双季稻种植区进行定位试验,通过对土壤肥力与氮素农学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以期提出适合当地土壤和水稻种植条件的氮肥减施模式。 【方法】 以南方典型红壤区双季稻种植体系为研究对象,于 2014~2015 连续进行了 4 季大田定位试验,设处理:1) 不施氮肥 (T1);2) 当地农民习惯施氮 (T2),早稻、晚稻各施 N 165 和 195 kg/hm2,基肥∶蘖肥∶穗肥比分别为 60∶40∶0、40∶30∶30;3) 在 T2 处理基础上减施氮肥 20% (T3),即早稻施 N 135 kg/hm2,晚稻施 N 165 kg/hm2,基肥∶蘖肥∶穗肥比均为 40∶30∶30,并以 20% 有机氮代替普通化肥氮。分析了成熟期水稻产量和植物样氮素含量,测定了 0—2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土壤 pH、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有效磷等理化指标,计算了累计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分别利用内梅罗指数法和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了土壤肥力效应以及各施肥模式的综合效益。 【结果】 1) 各处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 (IFI) 值由高到低为 T3 > T2 > T1;与 T2 处理相比,优化氮肥用量和基追比例的 T3 处理 IFI 值提高 2.34%,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提高了 4.37%~25.39%,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提高了 17.85%~29.24% (P < 0.05)。2) 与 T2 处理相比,2014–2015 年 T3 处理累计氮肥农学效率显著提高了 29.66% (P < 0.05),累计氮肥表观利用率显著提高了 28.82% (P < 0.05);2014 年各处理水稻总产量无显著差异,2015 年水稻总产量 T3 处理比 T2 处理提高了 5.26%,两年水稻总产量,T3 处理提高了 2.38%。3) 对土壤养分指标、土壤微生物指标和氮素农学效率指标进行关联度分析,2014~2015 年 T3 处理关联度最大,分别为 0.9999 和 1.0000,在土壤肥力和氮肥农学效应综合评价中最优,表明优化氮肥用量和基追比例能够实现氮肥减施以及肥料利用率的提高。 【结论】 在当地农民习惯施氮的基础上减施 20% 化肥氮,以有机氮替代,并适当提高化肥氮在抽穗期的比例,能够保证土壤综合肥力的可持续性、氮素养分持续高效利用和水稻持续稳产。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追氮量对不同黑小麦品种(系)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大田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11个黑小麦品种(系),副区为追施氮量0(N0,对照)、34.5(N1)、51.8(N2)、69.0(N3)kg·hm2,于小麦灌浆期测定旗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成熟期测定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籽粒氮素含量和品质指标。结果表明,旗叶SPAD值在追氮处理下均增加,除B145-2、L10056、L10058的旗叶SPAD值在N1最高,其余8个品种(系)的旗叶SPAD值均随追氮量增加而升高。追施氮肥均有利于增加黑小麦产量,与N0相比,N1、N2和N3的产量增幅分别为15.2%~99.7%、17.5%~80.9%和0.7%~69.9%。11个品种(系)获得最高产量的适宜追氮量因品种而异,其中L10056、B120-2、运黑14207籽粒产量随追氮量增加而增加,B145-2、L10058籽粒产量在N2最高,其余6个品种(系)籽粒产量在N1最高。追氮量、品种及二者交互均对产量及构成因素存在极显著影响。追施氮肥能够提高多数黑小麦品种籽粒氮素含量,其中B145-2、L10058和运黑14207在N2最高,18鉴46、临黑131、冬黑1号、临黑187、2002-4、运黑161在N1最高。追氮量与籽粒产量、氮含量、蛋白含量呈正相关(相关性不显著),而产量与籽粒蛋白含量及多数品质指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综合考虑黑小麦产量及品质的提高,追氮量在34.5~51.8 kg·hm2之间较为适宜。本研究结果可为黑小麦合理施用氮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追氮量对不同黑小麦品种(系)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大田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11个黑小麦品种(系),副区为追施氮量0(N0,对照)、34.5(N1)、51.8(N2)、69.0(N3)kg·hm2,于小麦灌浆期测定旗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成熟期测定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籽粒氮素含量和品质指标。结果表明,旗叶SPAD值在追氮处理下均增加,除B145-2、L10056、L10058的旗叶SPAD值在N1最高,其余8个品种(系)的旗叶SPAD值均随追氮量增加而升高。追施氮肥均有利于增加黑小麦产量,与N0相比,N1、N2和N3的产量增幅分别为15.2%~99.7%、17.5%~80.9%和0.7%~69.9%。11个品种(系)获得最高产量的适宜追氮量因品种而异,其中L10056、B120-2、运黑14207籽粒产量随追氮量增加而增加,B145-2、L10058籽粒产量在N2最高,其余6个品种(系)籽粒产量在N1最高。追氮量、品种及二者交互均对产量及构成因素存在极显著影响。追施氮肥能够提高多数黑小麦品种籽粒氮素含量,其中B145-2、L10058和运黑14207在N2最高,18鉴46、临黑131、冬黑1号、临黑187、2002-4、运黑161在N1最高。追氮量与籽粒产量、氮含量、蛋白含量呈正相关(相关性不显著),而产量与籽粒蛋白含量及多数品质指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综合考虑黑小麦产量及品质的提高,追氮量在34.5~51.8 kg·hm2之间较为适宜。本研究结果可为黑小麦合理施用氮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