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薰蒸提取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本文综述了薰蒸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的研究进展,着重论述了薰蒸提取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C,N,P,S的测量条件和影响因素。薰蒸提取法较薰蒸培养法,直接镜检法,SIR法,ATP法等测试方法简便,测定周期短、适用于大量样品的测定,且用于不同土壤类型。土壤微生物量测定方法的不断改进,对土壤中C,N,P,S养分的转化和循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崔骁勇  吴静  曹一平  张福锁 《土壤》1999,31(3):155-160
采用水培和土培方法研究两种豌豆基因E107和Sparkle在供应4种铁源时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地上地下部铁含量,根系质外体铁量以及根系铁还原力状况。结果表明,FeEDTA对豌豆的有效性最高,FeCl3次之;豌豆对难溶性的Fe(OH)3的利用程度取决于根系质子分泌能力和铁还原力,E107比Sparkle的利用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3.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森林碳储量计量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森林碳储量估算是在景观、区域甚至全球尺度上评估森林碳收支的重要手段,且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全球变化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森林植被碳储量的估计,常通过测定森林植被的生物量乘以生物量中碳元素的含量(0.45~0.55)推算而得。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森林生物量的估算方法主要有IPCC法,BEF为常数的生物量转换因子法,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和生物量经验(回归)模型估计法等。概述了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森林植被碳储量的4种定量研究方法,并提出了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建议。分析结果表明,在今后的森林碳储量研究中,需要加强遥感技术手段的利用,增加碳通量在森林资源清查中的调查,开发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反演模型。  相似文献   

4.
奶牛分娩前后血浆类固醇激素水平变化与胎衣不下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20头怀孕奶牛(其中胎衣不下(RFM)牛和正常(NRFM)牛各10头]产前10天到产后2天外周血浆孕酮(P4)、17β-雌二醇(17β-E2)和雌酮(E1)的水平。结果表明,产前6~3天,RFM牛血浆P4水平略低于NRFM牛(P>0.05),而于产前2天突然跃升并显著高于NRFM牛(P<0.05)。血浆17β-E2水平,RFM牛于产前7天到分娩当天显著低于NRFM牛(P<0.05),尤其是产前7天和5天。血浆E1水平,产前10~1天RFM牛显著低于NRFM牛(P<0.05),尤其是产前8天和4天极显著低于NRFM牛(P<0.01);而分娩当天,RFM牛却显著高于NRFM牛(P<0.05)。此外,P4/17β-E2的比值,在分娩前6天和2天RFM牛极显著和显著高于NRFM牛(P<0.01和P<0.05)。上述结果表明,分娩前6天时,雌酮水平显著下降和P4/17β-E2比值显著升高可以作为奶牛胎衣不下的指征。  相似文献   

5.
用猪瘟兔化弱毒(SFV—C)牛睾丸细胞培养上清液,经PEG—20000沉淀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提纯制备SFV—C抗原,腹腔免疫Balb/c小鼠,取抗体阳性的免疫小鼠脾细胞,在50%(W/V)PEG—4000作用下,与SP2/0-Ag14小鼠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产生杂交瘤细胞。用间接ELISA法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通过有限稀释进行3次克隆,获得了2株分泌抗SFV—C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并对其染色体形态和数目进行分析鉴定。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 Lamb.)是典型的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 ECM)优势林,但是近年来受到松材线虫病的影响,生态服务功能下降,逐渐被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占优势的阔叶林所替代,但亚热带地区马尾松林转变为阔叶林过程中,优势菌根类型的改变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仍不清楚。以建德市马尾松林和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和中性脂肪酸、磷脂脂肪酸等技术,测定优势菌根真菌生物量、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含量以及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AM真菌占优势的阔叶林(AMD)取代ECM真菌占优势的马尾松林(ECMD),土壤有机碳显著提高了36.81%,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显著提高了53.85%,AM真菌生物量提高了25.57%,ECM真菌生物量下降45.04%,并且ECM真菌占优势的马尾松林受到更严重的氮限制。磷脂脂肪酸分析显示,相比于AM真菌占优势的阔叶林,ECM真菌占优势的马尾松林革兰氏阳性细菌(G+)以及革兰氏阳性与阴性细菌之比(G+/G-)分别显著下降了21.47%和6.46%。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结果表明,AM真菌占优势和ECM真菌占优势的森林之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AM真菌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异显著相关。GRSP含量下降以及不同类型菌根真菌招募微生物类群不同是导致ECM真菌占优势森林土壤有机碳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亚热带地区马尾松林被阔叶林替代后增加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森林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7.
利用 ̄(59)Fe研究了有机会合亚铁肥YATE防治花生黄化病的效果。结果表明,YATE在植株叶片中的数量明显高于FeSO4,FeSO4肥易随新生叶的生长而转移,YATE对老叶的转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朱永官  罗家贤 《土壤》1994,26(4):200-203
本文研究了供试土壤的钾素电超滤特性及其矿物学性质的关系。根据EUF-K曲线可将供试土壤中钾区分成矿物学性质不同的三组。同时实验结果还表明,EUF-K累积解吸总量与交换性呈极显著相关(r=0.814,n=12),由EUF-K曲线得到的固钾指数与土壤固钾量呈显著正相关(r=0.788,n=10),土壤EUF-K商可以用来判断土壤对K选择性的高低。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土壤系统分类命名及其类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勇  蔡崇法  王庆云 《土壤》1997,29(3):130-136
选取和分析了湖北省不同地带、地貌和母质上发育的30个土壤诊断剖面。以《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的诊断层、诊断特性和分段连续命名法为依据,拟订湖北省土壤系统分类命名。并与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FAO/UNESCO)、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进行类比。检索验证表明,与ST、FAO/UNESCO相关良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生长因子(EGF,PDGF)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与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本研究进行了两个实验。实验1:在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VM)中,将卵母细胞平均随机的放入表皮生长因子浓度为0,2.5,25,50μg/L的成熟培养液和对照组中。实验2:在早期胚胎体外培养(IVC)过程中,将受精卵平均随机分配入5个不同培养液的处理组:(1)TCM-199+10%阉公牛血清(SS);(2)TCM-199+EGF+PDGF;(3)TCM-199+EGF;(4)TCM-199+PDGF;(5)TCM-199+无生长因子、其中EGF:50μg/L,PDGF:0.1μg/L。2,3,4,5组有0.1%PVA和0.3%BSA,并与颗粒细胞单层协同培养。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IVM)、体外受精(IVF)和早期胚胎体外培养(IVC)的方法与Lu等(1987)报道的相同。结果表明:浓度为50μg/L的处理组分裂率与对照组无差异(89.0%,92.4%,P>0.05),而浓度为0,2.5,25μg/L的处理组分裂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8.6%,82.3%,84.3%,P<0.05),在囊胚率和第7d一级胚胎率上各组均无差异。EGF在体  相似文献   

11.
深入了解昆阳磷矿植被修复土壤理化性状指标与生物学各个性质指标之间的关系,可为进一步筛选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提供参考依据。选择了昆阳磷矿旱冬瓜人工林6个不同植被恢复年限样地,研究其土壤厚度、容重、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含水量、pH值、有机质、碱解氮、全氮、有效磷、全磷、速效钾、全钾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氮矿化速率、β-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脲酶的关系,综合土壤13个理化性状指标和6个生物学性状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得到4对典型变量,其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 0,0.988 9,0.879 9,0.856 8,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说明土壤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这两组性状的显著相关主要是由土壤碱解氮、有机质、有效磷、全磷、pH值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氮矿化速率、脲酶的密切相关引起的,其中有机质与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脲酶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有效磷、全磷与氮矿化速率、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也呈极显著相关,碱解氮、pH值与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脲酶呈极显著相关,全氮与β-葡萄糖苷酶、氮矿化速率、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存在有机酸时pH对镉毒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敏 《农业环境保护》2000,19(4):236-238
采用室内培养实验方法,研究了存在有机酸时PH对镉毒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存在一定量有机酸的镉污染土壤中,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和氮(Nmic)随着PH升高而升高,其中含胡和线条到为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和氮(Nmic)明显比含低分子量有机酸(柠檬要到、酒石酸、乙酸、草酸)的土壤增加的快,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Cmic/Nmic)随或高而降低,表明提高土壤PH可  相似文献   

13.
气候因素对土壤有机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跃  姚天全 《山地研究》1994,12(3):163-168
云南省哀牢山徐家坝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的土壤有机质组成和性质与气候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的组成(H/F),胡敏酸的光学特征(E4/E6)和CaCl2的絮凝极限(FL值),除FL和E4/E6与年均降雨量不呈显著的相关关系外,其它数值均与年均温,≥10℃积温和年均降雨量呈著(p<0.01,n=7)的相关关系,并服从一元二方程Y=A+BX+CX^2。由此证明了气候因素对土壤有机质组成和胡敏酸的  相似文献   

14.
在常规大气CO2浓度(aCO2,400±15μmol·mol−1)和高CO2浓度(eCO2,550±20μmol·mol−1)下分别设置无氮(ZN)和施氮(CN,180kg N·hm−2)2个氮水平的交互处理,以夏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材料开展田间试验,测定花后功能叶碳同化物(可溶性糖和淀粉、总碳)动态和氮吸收及同化物组分(硝态氮、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非溶性氮化合物细胞壁氮素和类囊体氮素、总氮)动态以及碳氮比动态的变化及玉米产量,以探究CO2浓度升高和氮肥交互作用下,以玉米为代表的C4作物花后功能叶不同组分碳氮同化物质量分数及动态和产量的变化,以期为全球气候变化下玉米生理过程的变化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为玉米作物模型调参提供实证数据。结果表明:(1)本试验条件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夏玉米生物量及产量的作用不显著。(2)eCO2下夏玉米花后功能叶主要碳同化产物(可溶性糖和淀粉)和总碳的质量分数显著(P<0.05)增加,功能叶中氮同化物中简单组分(硝态氮、游离氨基酸及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和碳氮比、地上部生物量、产量也有一定增加,但未达显著水平;而氮同化物中的结构氮组分(如细胞壁氮和类囊体氮)质量分数显著降低,总氮也有一定降低趋势,显示出后期结构氮组分合成有一定不足。(3)氮肥施用显著增加了花后功能叶碳同化物(如可溶性糖和大部分时期淀粉)及各种氮同化物的质量分数和生物量及产量,对总碳的增加作用不显著。(4)eCO2下合理施用氮肥,会使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功能叶中简单碳同化物可溶性糖、简单氮同化物指标(硝态氮、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和总碳质量分数达到较优。因此,在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为特征之一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氮素合成的生理调控管理对促进碳氮代谢及玉米高产优质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放牧是最主要的草地利用模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草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放牧强度对草地的健康状况和演替方向起决定作用。本文基于40篇内蒙古草原放牧相关文献数据,通过meta分析探讨温带草原对放牧强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与未放牧草地相比,轻度放牧草地对群落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无显著影响,而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细菌和真菌数量分别显著上升3.60%、7.80%、11.40%和10.83%(P<0.05);中度放牧下群落植物地下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无显著变化,而地上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21.62%、4.44%、2.15%、8.35%和6.76%(P<0.05);重度放牧下群落植物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显著下降39.72%、16.30%、7.62%、6.46%、8.03%、8.76%、12.92%和18.27%(P<0.05)。以上结果表明轻度放牧有利于土壤肥力和草地生产力的保持和提升,而当放牧干扰超出一定的限度时,草地各项功能均显著下降而发生退化。本研究可为内蒙古温带草原的合理利用和适应性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阐明暖湿的气候趋势下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库不同活性组分和碳库稳定性的变化特征,对脆弱生态区碳库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评估区域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丘陵区自然撂荒草地为研究对象,人工模拟增温和增雨,分析了在增温(W)、增雨(P50%)及其交互作用(WP50%)下植被群落变化特征、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含量、碳库组分的分配比例以及碳库稳定性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增雨显著增加了植被丰富度指数,而增温和增温增雨显著降低了植被丰富度指数。(2)增雨处理下土壤有机碳、酸解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及分配比例在两个取样年均显著高于对照;增温增雨处理则进一步增加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以及分配比例。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各个活性碳组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3)增温增雨处理下土壤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以及碳库管理指数均高于其他处理。酸解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敏感指数在气候变化处理下相对较高。综上所述,暖湿化的气候背景下黄土丘陵区撂荒草地土壤有机碳、有机碳活性组分含量和分配比例以及碳库稳定性显著提高,有助于碳库良性发展,酸解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可作为未来土壤有机碳变化的重...  相似文献   

17.
长期集约经营对雷竹林土壤碳氮磷库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涛  李永夫  姜培坤  周国模  秦华  林琳 《土壤学报》2012,49(6):1170-1177
为了研究长期集约经营对雷竹林土壤碳库与养分库的影响,在浙江省临安市三口镇选择了两块相邻的集约经营雷竹林样地(经营时间分别为1a和15a)采样,分析测定了土壤不同形态碳、氮和磷,并利用核磁共振方法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的波谱特征。结果表明:与集约经营1a雷竹林比较,15a集约经营雷竹林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热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含量分别增加了249%、197%、81.8%和116%,但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下降了17.6%。土壤有机碳的固态核磁共振结果表明,雷竹林土壤有机碳以烷基碳和烷氧碳为主。与1a集约经营的比较,15a集约经营后,土壤烷基碳和烷基碳/烷氧碳比(A/O-A)显著增加(p < 0.05)、芳香碳和芳香度显著下降(p < 0.05),而烷氧碳和羧基碳没有显著变化。与集约经营1a雷竹林比较,15a集约经营雷竹林土壤水溶性有机氮、NH4 -N、NO3--N、有效磷和有机磷含量显著增加(p < 0.05),但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分别下降了36.5%和22.7%。综上所述,长期集约经营导致雷竹林土壤碳库和氮磷养分库的贮量显著增加,而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却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8.
NDV北京强毒株F48E9经SPF鸡胚增殖,超速离心纯化,异硫氰酸胍法提取病毒NA后,用RT-PCR扩增,得到其融合糖白基因。将扩增产物与pGEM^R-T载体相连接转化,经过AmpIPTG-Xgal(AIX)平板筛选,HindⅢ酶切及PCR鉴定,初步获得了含F基因的阳性克隆。用渐近法对克隆片段进行全序列分析,证明得到了作长1744个核苷酸的NDV F蛋白基因。  相似文献   

19.
设施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定点取样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设施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生物量碳和5种酶活性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年限设施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随季节变化不一致,细菌数量先升后降,高峰出现在6月,10月最低;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在3月最多,而后逐渐减少。随设施种植年限的延长,微生物总数逐渐增加,但真菌和放线菌占微生物总数的比例却呈下降趋势。与露地相比,设施栽培中真菌增加快于细菌。(2)不同种植年限设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在3月和6月含量最高,随设施种植年限的延长,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也增加。(3)不同种植年限设施土壤酶活性季节变化明显,除过氧化氢酶外,脲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和转化酶活性高峰主要出现在3月,土壤酶的总体活性随设施种植年限的延长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0.
机械压实对新疆绿洲农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碳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究机械压实对绿洲农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碳排放的影响,在参考新疆农田耕作层土壤容重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选取1.15(T1.15)、1.30(T1.30)、1.45(T1.45)和1.60 g/cm3(T1.60)4个容重梯度模拟机械压实土壤程度,测定不同处理0~120 d内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酶活性以及碳排放速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试验周期内(0~120 d),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试验周期的延长而降低,随土壤容重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容重为1.45 g/cm3时最高。2)T1.15、T1.30、T1.45和T1.60处理土壤碳累积排放量分别为557.26、653.48、665.00和522.01 g/m2,也表现出随容重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T1.45处理最高。3)土壤碳排放与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氮、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土壤压实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影响土壤碳排放速率;当绿洲农田土壤容重大于1.45 g/cm3时,应进行适当的翻松,使土壤微生物活性达到最佳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