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新型聚流农业生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半干旱地区的气候受季风影响,气候干燥,降水量少且年内分布不匀。大量降雨集中在汛期,与农作物生长的需水规律不相吻合;加上汛期出现大雨、暴雨形成径流,加重了水资源贫乏程度,构成了对农业生产的干旱威胁。发展水利建设解决干旱的作用显著,但受水资源总量、地形条件、灌区布设范围及其它条件限制,不能满足大面积上的需要。因此,充分利用现有降水资源、径流资源发展聚流农业,是当地提高旱农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建立水土协调机制 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我国水土资源矛盾状况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剖析了降水径流、植被与土体“富水层”的拦蓄机制、塘堰水库的调蓄机制的关系,提出了允许水土流失的阈值,建立协调水土矛盾机制、确保农业与资源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针对我省农业环境保护中存在的化学农药和肥料的污染、土壤、水资源污染、水土流失和土地资源的减少等问题,提出了在控制农药污染、土壤退化及水土流失等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水土流失所导致的农业非点源污染已经成为赣江上游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以赣江上游的左马小流域为研究区,采用野外试验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源调查。在此基础上,针对赣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所导致的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特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讨论了小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生态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村落非点源污染生态控制技术、坡耕地非点源污染生态控制技术以及水系径流生态处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等,这些技术的有机结合可形成赣江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与管理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山西水土流失及其引发的农业水资源利用问题。结合水资源的特点,探讨了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水资源调控途径,主要包括:推行水资源需求管理及节水型旱作农业、实施旱作农业调水调控技术、小流域治理的工程措施等。  相似文献   

6.
以对现有可利用的农业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目的,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视角,研究其在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适用性,构建多层次的农业水资源配置复杂适应系统模型,并通过对模型的求解预测三江平原灌区2020年的供需水情况,给予分析,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地区应该加强对地表水尤其是地表径流的合理开发利用,从而缓解地下水开采过度问题。研究表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应用在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在坡地上通过坡面水系工程设计与建设,可改变水系紊乱的局面,达到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利用坡面径流水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旱涝保收的目的;其技术方法简单、实用、值得基层单位推广。  相似文献   

8.
山西农业水土资源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水土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贫乏、水土污染严重、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等。根据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水资源开源节流并重、积极恢复植被、强化土地管理、优化工业生产布局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平陆县位于山西省最南端,水土流失严重,人民群众生活贫困,但土地资源广阔,水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农业技术服务有保障,县委,县政府根据国家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精神,在充分调研本县自然,社经状况的基础上,规划布局了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公益林建设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和畜牧业建设工程,力争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0.
关于黄土高原径流农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径流农业实质上是增强人工对自然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的调控能力,实现高效用水的系列化技术体系。目前黄土高原径流农业的主要类型是控制径流非目标输出、径流在时间和空间上向农田聚集。为了促进黄土高原跨世纪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有必要深化对径流农业内涵的认识,分区位科学规划和规范化利用径流资源,把径流利用、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小流域为单元,加强对径流资源网络化利用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1.
“简易微喷灌技术”及其在旱塬麦田应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塑管渗灌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简易微喷灌技术,除具有渗灌的优点外,还具有可移动,投资小,简便灵活,适应性广等特点。小麦越冬期即使补水量不大,也可使土壤水分有明显的增加,到翌年春,50 ̄80cm土层含水量补水田高于对照2.57%,小麦反青期补水0 ̄30cm土层平均比对照高3.39%。  相似文献   

12.
东北漫岗丘陵黑土侵蚀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导致地力衰退、生态经济恶化。拜泉县从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入手,实行生物与工程结合,治理与开发同步,在不同类型区创立了岗坡洼综合治理开发、农林牧协调发展、基塘农业、庭院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四种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漫岗丘陵黑土侵蚀区的治理开发,展现出资源永续利用、经济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3.
山丘区输电线路工程对原地貌扰动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直接影响周围环境安全及资源安全。为研究山丘区输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特征及治理技术,通过资料收集整理与野外实地调查,对不同侵蚀类型区典型山丘区输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措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输电线路工程塔基和施工便道占地类型复杂,黄土丘陵区占地类型最多(5种),以耕地和草地为主,分别为49%和28%;红壤丘陵区以林地为主,占比为69%;黑土低山丘陵区占地主要为耕地、林地,分别为42%,40%;青藏高原占地主要为草地,占比达78%;新疆山地则主要是以裸地为主,占比高达98%。(2)输电线路工程不同水土流失地貌单元水土流失量差异显著,表现为塔基区和施工便道水土流失量较大,其次是牵张场,跨越施工场地水土流失量最小;塔基区土壤侵蚀模数表现为黄土丘陵区最大,是红壤丘陵区的2倍,黑土低山和漫岗丘陵区的5倍。塔基边坡的修复应该依靠自然与人工相结合方式,施工便道注意排水沟布设,牵张场土地恢复过程中应先进行深松翻处理。(3)对山丘区输电工程形成的各侵蚀单元进行近自然的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采取临时措施、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等组合。综上,研究结果可为山丘...  相似文献   

14.
牡丹江市退耕还林对区域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GIS与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相结合进行牡丹江市退耕还林前后土壤侵蚀状况分析,评价退耕还林对区域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轻度侵蚀面积由退耕前的1 600.12km2减小到退耕后的1 296.41km2,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宁安地区;剧烈侵蚀由退耕前的3 161.52km2减少到退耕后的672.38km2,主要被极强度侵蚀代替,且集中分布在海拔较高的穆棱北部及林口南部、低山丘陵地带25°以下的旱田及林地上。总体而言,退耕还林工程缓解了区域严峻的水土流失态势,但仍需采取相关配套措施以期彻底改善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包括修筑梯田、水平等高耕作及深耕翻作业等,但根本措施在于发展区域经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保护退耕还林成果,从而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山地农业与水土保持相关产业的地位和配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牧草业开发的生态经济性、粮食生产的战略性和林业建设的生态性 ,决定了这些行业在山区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应从区域生态资源实际出发 ,按照林草建设疏林化 ,粮果生产梯田化 ,刈割草场轮作化 ,森林利用畜牧化 ,水土保持产业化的战略原则和技术要求 ,镶嵌配置。达到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开发相结合 ,这是实现山地农业和水土保持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总结土壤水研究现状和对土壤水的资源特性认识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土壤水资源,土壤水资源是指植物根系可吸收利用的范围,其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即能被植物(包括农作物)及土壤微生物所利用并可以恢复和更新的土壤水的数量;并阐述了土壤水资源的特征,它具有对降水依赖性与相关性,不易保存性或易耗散性,不可开采性与就地利用性,有效性和无效性,可调控性的特征;提出了土壤水资源的评价指标,包括土壤水资源最大存储量、可利用量、无效水资源量和实际存储量;根据评价指标初步计算了黄土丘陵区典型地区的土壤水资源。  相似文献   

17.
浅论节水灌溉与水土流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节水灌溉广义上包括水源开发与优化利用措施、农业耕作栽培、节水技术措施以及节水灌溉技术措施等.这些措施会单独或联合作用而改变影响土壤侵蚀发育的某些因子,从而起到减弱土壤侵蚀、保持水土的作用.笔者从不同的节水措施着手,综述它们对保护、改良及合理利用山丘区水土资源,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地面粗糙率和植被覆盖率,拦蓄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土壤冲刷,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抗蚀、渗透、保水性能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输电线路作为路径长、跨度大的典型线型工程,在生态环境脆弱的丘陵地貌、山地地貌等山丘区进行建设,会破坏该区环境,加剧水土流失。为顺应当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以沿线涉及黄土丘陵地貌、山地地貌和平原地貌的陕北—湖北±800 kV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和测钎法监测水土流失,对其水土流失特征、强度及其治理体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具有点状线型分布特征; 其工程空间跨度大,侵蚀环境差异显著,侵蚀类型多且复杂。(2)输电线路工程在黄土丘陵地貌的土壤侵蚀模数〔12 000~25 000 t/(km2·a)〕明显高于山地地貌〔3 600~9 500 t/(km2·a)〕和平原地貌〔950~2 000 t/(km2·a)〕,是该工程重点土壤侵蚀防治区。(3)站区和塔基区是输电线工程造成最大土壤侵蚀量的水土流失单元,其土壤侵蚀量分别为27 267 t和37 478 t,应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单元。(4)在水土流失治理的工程措施基础上,融入近自然治理思想,优先选择乡土草、灌、树种,以此集成针对山丘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的输电线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研究结果可为输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延安市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及承载力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客观分析延安市农业水土资源空间匹配状况,根据耕地、水资源量等数据,在分析延安市水土资源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洛伦兹曲线以及农业水土资源匹配计算模型,对延安市及其13个区县农业水土资源的匹配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延安市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0.26×104 m3/hm2,匹配程度较差,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0.54×104 m3/hm2,并且空间匹配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总体上呈现出南优北差的匹配格局。在全面分析影响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多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延安市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将粒子群优化算法与投影寻踪模型结合在一起,对延安市各区县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子长县和延长县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最低,承载力IV级;黄龙县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最高(II级),其他大部分区县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处于中等偏低水平(III级),研究可为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及区域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南充市GIS土壤数据库系统设计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罗明云 《土壤通报》2006,37(1):61-64
在调查、收集大量土壤资料的基础上,以地理信息系统(G IS)为支撑、以试验对比分析作验证,对南充土壤数据库设计与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次建立基于G IS的南充市土壤数据库系统,提出了建立市级土壤数据库系统的原则、方法、模式和土壤数据库系统推广应用新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