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的协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付重林  黄劲松  周生路 《土壤》1999,31(5):270-27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配置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土地利用实行宏观管理的依据。为了充分发挥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作用,除了要在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上下功夫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统筹兼顾思想。要想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其它各业用地规划的关系,其中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与城镇规划的协调。本文将结合吴县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实践,通过分析二者的关系及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协调二者矛盾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仅是土地资源配置实现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而且也是保证土地资源安全的重要手段。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于缺乏生态学规律的指导,对生态问题考虑不足,极大地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与健康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注重加强生态理念的指导,并将其贯穿始终,充分发挥了规划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作用,协调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和定义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系统工程的概念,论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系统的特点及其编制与修编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通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偏离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控要求,对江苏省通州市1997-2005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通州市的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点为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大量减少,建设用地急剧增加,未利用地变化不大;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差异明显,以2001年为分界点前后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土地利用系统有序度较高且相对稳定,后一阶段土地利用变动相对剧烈,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得复杂.通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类用地控制目标偏离程度差异很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技术思路、技术要点,例举了应用实例,可供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参考。  相似文献   

6.
葛浩 《土壤》2008,40(4):534-539
当前形势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功能分区应进一步强化科学发展理念,除了要突出土地利用现状要素外,同时需要强调其与社会经济、生态保护的协调,以达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本文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首先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耕地保育潜力、经济与建设开发潜力、生态保护潜力的功能分区指标体系及其定量方法,确定了各组合所对应的功能区类型.然后,综合考虑资源、经济、生态特征组合,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采用聚类方法,以镇(园)为单元对宜兴市土地利用进行综合功能分区,将功能区划分为优先发展区、适度发展区、适度保护区、禁止发展区和灰色地区等5类土地利用功能区.文章最后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了各功能区的特征,提出了土地利用方向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多目标突变决策方法及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突变理论解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多目标突变决策问题。在推导并建立了多目标突变决策模型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该模型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具体应用。最后对照层次分析法,对多目标突变决策方法进行了优缺点评价  相似文献   

8.
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提供依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为基础,结合研究区实际确定的大庆市各种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的单位面积服务功能价值,根据大庆市规划期内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预测大庆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实施前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的变化,评价实施规划将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大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是切实可行的,方案的实施将给大庆市带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研究表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的引入,实现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的结合,对正确制定土地利用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空间吻合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定量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效果的有效方法,该文首先界定了基于空间吻合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概念和内涵,从地类图斑、功能区、区域3个层面分别构建了面向规划执行过程和规划执行结果的空间吻合度度量模型,并制定了相对应的空间吻合度分级标准;然后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的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每年的实施结果与规划目标的空间吻合性,及时发现数量和空间上的不吻合及其原因,指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进一步实施。该研究可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陆长林 《土壤》2008,40(4):529-53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耕地保有指标及其空间分布的确定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以南京市江宁区作为研究区域,运用多目标规划法,通过建立耕地生产力保护、耕地生态保育、经济发展 3 大目标函数以及区域发展平衡约束条件模型,以确定耕地保有指标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多目标规划方法可以较好地统筹区域耕地保有指标,保护区域耕地生态和生产力,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缓解区域发展效率与平衡的矛盾,为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长江特大洪水原因与防灾方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8长江大洪水波及到长江中下游的湘、鄂、赣、皖、苏5省,受灾面积1333万多km2,洪水前后持续2个月。发生大洪水的原因,既有天气因素的影响,也有上游森林破坏招致水土流失的作用,还有人为围湖造田带来的负效应的影响,但根本原因是天气因素所致。中下游地区湖泊水面积减小,人为在河道上圈地、设障,是导致洪水水位抬高、险情增加的重要原因。长江综合治理的目标与重点是,上游修建除三峡以外的控制性的调蓄工程群,实行蓄水、减沙与森林生态工程相结合,中下游进行固堤、河道清障,保护现有湖泊的调蓄功能。  相似文献   

12.
论陕南水土保持治理方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陕南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年输入长江泥沙量达 0 9亿t。该区山丘面积大、森林面积小、坡耕地多 ,重点应搞好封山育林和陡坡退耕 ,充分发挥生物资源潜力 ,形成主导产业 ,发展县域经济 ;建设基本农田应以深山平地改土、兴建石坎梯田为主攻方向 ,大力实现梯田变为水浇地和水田 ;实行生态移民和治山保川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方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21世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形势,提出了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优化组合综合防治、实施分区防治、转变职能加强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方略,并提出要处理好几个相应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东沟试验区将水土保持工作与沟坡经济开发利用 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市场经济机制调动群众对整个沟坡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在保护和改善资源环境的同时,使群众走向富裕的道路,已成为周围地区的先进典型。  相似文献   

15.
米脂县泉家沟实验区是陕西省黄土高原治理研究所1979年建立的综合治理实验区。经过十多年来的综合治理,区内生态,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趋于合理,1992年与1979年相比,人均纯收入由118元增加到707元,治理程度由32%提高到71%,土壤侵蚀模数由1979年以前的年均16279t/km^2,减少到“七五“期间的2330t/km^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生活稳步提高,取得  相似文献   

16.
杨京燕  黄琳 《南方农业》2010,4(4):35-38
介绍了浙江省磐安县城市民休闲广场的概况,设计依据、设计指导思想、设计目标,重要景观节点,市政设施设计,绿化配置。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十五”期间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 632 km2,涉及综合治理的小流域达373条,产生的直接经济收入达1.95亿元;全省水保配套制度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以形成合力的思想,推进了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水土保持工作新领域不断拓宽。“十一五”期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到2010年末使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以内,为构建和谐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和生态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8.
根据云南省晋宁县独有的自然风貌和地域特色,综合考虑居民游览、观光、祭祀等功能,将晋福生态墓园划分为福泽区、金福区、福寿区、祈福区、管理服务区和生命纪念殡仪服务区6个功能区,建设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墓园。  相似文献   

19.
余方处置一直以来是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中的棘手问题,本文以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潮水溪疏浚工程余方处置为例,综合分析河道清淤工程余方处置考虑的两个方向,结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将重金属超标淤泥单独划分并明确合理去向,以期为今后河道清淤余方处置方案提供实际参考范例。  相似文献   

20.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should be a key component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rogrammes since it underpins the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However, most such programmes are not currently assessed in terms of the rate of return on investment that they provide. The UK Government launched the UK Biodiversity Action Plan in 1994. We collected data from those responsible for monitoring this programme, then used a form of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to evaluate its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at meeting the targets of individual Species Action Plans. In this context, effectiveness refers to the goal of maximising total conservation gains, whereas efficiency refers to maximising conservation gain per unit cost. We define the latter as a basic economic objective for conserv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We fin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spending across plans was highly biased towards vertebrates and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cost and effectiveness. Non-vertebrate plans tended to be more efficient than vertebrate plans. However, following a species utility-based weighting, this tendency was less pronounced an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ost and effectiveness emerged. Nevertheless, this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efficiency of the UK Biodiversity Action Plan could be improved by correcting the imbalance in spending between vertebrate and non-vertebrate plans.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effective monitoring and reporting in determining the utility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rogrammes. It demonstrates how explicit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such programmes, and shows that it could also be adapted to accommodate other forms of ecological and social val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