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利用细胞固定化制备苏云金芽胞杆菌LLP29-M19漂浮剂,为提高其漂浮效果,应用数学统计方法对该菌株漂浮剂配方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海藻酸钠质量分数为1.0%,CaCl2质量分数为2.0%,空心玻璃微珠质量分数为3.5%;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影响该漂浮剂漂浮效果的8个因素进行筛选,确定漂浮剂配方中的3个重要影响因子为CaCl2、固定化时间和黑色素;通过最陡爬坡试验逼近以上3个因子的最大响应区域后,采用响应面分析获得这3个重要因子的最佳条件,确定LLP29-M19漂浮剂最佳配方:海藻酸钠0.80%、CaCl24.90%、空心玻璃微珠3.2%、菌粉3.0%、黑色素0.012%、苯甲酸钠0.3%、小白鼠饲料0.5%,固定化时间4.74 h.优化后的漂浮剂漂浮效果为1698.25,与响应面数学模型预测值的误差仅1.8%,比初始漂浮剂配方漂浮效果(64.5)提高了25.32倍.  相似文献   

2.
海藻酸钠固定化中性蛋白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中性蛋白酶在海藻酸钠中的固定化技术,并对影响固定化酶的固定化率和固定化酶活性的 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酶的质量受海藻酸钠浓度、固定化酶量、固定化时间以及CaCl2浓度的影响,其 最佳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3.0%,固定化酶液量与海藻酸钠体积比1:2,固定化时间2.5 h,CaCl2浓度 3.0%,由此制得的固定化酶的固定化率可达97.5%,固定化酶活性为3 600 U/g,其热稳定性、pH值稳定性均极显 著高于游离酶。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吡丙醚加工剂型存在有机溶剂污染严重及漂浮、扩散性能差等问题,采用挤压造粒工艺,通过单一变量法筛选载体、润湿剂、分散剂、粘结剂、崩解剂和填料等配方组分,制备5%吡丙醚漂浮粒剂,并测定漂浮粒剂对蚊幼的防治效果.结果 表明:5%吡丙醚漂浮粒剂的优化配方为5%吡丙醚、35%空心玻璃微珠、8%分散剂Dis-201、4%润湿剂Wet-202、5% PVP、8%尿素和35%硅藻土.所获得的5%吡丙醚漂浮粒剂的悬浮率高,扩散性能较好,对淡色库蚊3龄蚊幼具有较高的致死活性,其LC50为0.1066mg· L-1.这一研究对农药省力化剂型的制备及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海藻酸钠法固定化酪氨酸酶的最适条件,以海藻酸钠为栽体,研究了海藻酸钠浓度、CaCl2浓度、固定化时间和固定化酶的最适pH、最适温度、最适底物浓度及反复利用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最适固定化条件如下:3%海藻酸钠、2%CaCl2、固定化时间2 h.固定化酶的最适pH 7.0、最适温度30℃、最适底物浓度0.01 mol/L,反应进行5次后一半酶活损失.研究证明海藻酸钠法固定化酪氨酸酶转化邻苯二酚效果好,实用潜力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定海藻酸钠和明胶复合载体协同固定化红茶菌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红茶菌饮料实现标准化工业生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海藻酸钠—明胶协同固定化红茶菌,利用响应面分析法探讨海藻酸钠浓度、明胶浓度、CaCl2浓度对固定化红茶菌的机械强度和总糖利用率的影响。【结果】固定化颗粒的机械强度随着海藻酸钠浓度与CaCl2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随着明胶浓度增加机械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固定化颗粒的总糖利用率随着明胶浓度和CaCl2浓度的增大均先增大后减小,随着海藻酸钠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小。【结论】固定化颗粒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5.50%、明胶浓度1.50%、氯化钙浓度0.51%,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固定化颗粒的机械性能好总糖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海藻酸钠和明胶复合载体协同固定化红茶菌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红茶菌饮料实现标准化工业生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海藻酸钠—明胶协同固定化红茶菌,利用响应面分析法探讨海藻酸钠浓度、明胶浓度、CaCl2浓度对固定化红茶菌的机械强度和总糖利用率的影响.[结果]固定化颗粒的机械强度随着海藻酸钠浓度与CaCh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随着明胶浓度增加机械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固定化颗粒的总糖利用率随着明胶浓度和CaCl2浓度的增大均先增大后减小,随着海藻酸钠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小.[结论]固定化颗粒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5.50%、明胶浓度1.50%、氯化钙浓度0.51%,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固定化颗粒的机械性能好总糖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以海藻酸钠为载体,采用交联包埋法固定化纤维素酶.考察各因素对固定化酶相对酶活力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纤维素酶最佳固定化条件为:以1%戊二醛为交联剂,给酶量为64.52 μg/mL,纤维素酶与海藻酸钠溶液在65℃条件下固定化2h,滴入2% CaCl2溶液中制备固定化纤维素酶.固定化酶酶活力较游离酶高约80%,其最适pH值向碱性方向偏移,最适反应温度不变,且固定化酶的酸碱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均优于游离酶.  相似文献   

8.
鱼腥草天然饮料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鱼腥草饮料的生产工艺、配方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及方差分析,确定出该饮料的最佳组合方式为A2B2C2D4E3,即澄清的鱼腥草汁用量35%,蔗糖5%,蜂蜜2.2%,柠檬酸0.4%,柠檬酸钾0.3%,水为57.1%。通过小试,还确定出产品最适稳定剂配方为0.12%CMC—Na和0.10%海藻酸钠复合使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确定低乳化剂加量气制油基钻井液体系的最佳配方,对主、辅乳化剂的比例以及各处理剂的加量进行了优化评价。优化配方为:320ml气制油+80ml 30%CaCl2水溶液+3%乳化剂(ZR4:FR2=60:40)+0.5%润湿剂RSF51.5%CaO+2%~3%有机土+1%~2%降滤失剂CLF+加重剂(石灰石)。该钻井液体系同时具有流变性能好、电稳定性强、高温高压滤失量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双载体法固定化黑曲霉发酵产壳聚糖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索玉米芯颗粒吸附、海藻酸钠包埋固定化黑曲霉(Aspergillus nigPr)孢子的方法以及双载体固定化黑曲霉发酵产壳聚糖酶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玉米芯颗粒对黑曲霉孢子的吸附容量约为5×10^7个/克;适宜包埋剂质量分数为1.0%;0.2g玉米芯颗粒经吸附、包埋与增殖预培养成熟的固定化黑曲霉细胞发酵产壳聚糖酶最适pH为5.0,适宜发酵装液量为25mL(250mL三角瓶),28.6℃,132r/min条件下摇床发酵48h产壳聚糖酶活力101.3U/mL。  相似文献   

11.
响应面法超声提取龙眼核黄酮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索龙眼核中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工艺,根据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中的Box-Behnke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建立了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方法,分别考察了提取温度、溶剂浓度、提取时间对龙眼核黄酮提取的影响,并建立了黄酮提取与各影响因素的多元二次回归数学模型。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得出龙眼核黄酮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提取温度71℃,提取溶剂甲醇的浓度为50%,提取时间为70 min,按照此工艺提取黄酮,测得黄酮得率为1.6388%,与模型预测值1.6164%相符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优化铁皮石斛原球茎富铬培养工艺。[方法]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对时间、温度、培养基铬浓度、NAA浓度、KT浓度和光照强度等因素进行考察,结果显示时间、培养基铬浓度和光照强度3个因素具有显著效应;接着,通过显著因素的最陡爬坡试验,逼近各因素最佳值区域;最后,进行响应面优化分析。[结果]最佳富铬条件为铬浓度0.37 mg/L、培养时间59 d、光照强度1 822.22 lx。原球茎铬浓度的预测值为5.08 mg/kg。[结论]响应面法能对铁皮石斛原球茎富铬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分析,获得最佳工艺参数,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甲胺磷降解菌响应曲面法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受甲胺磷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甲胺磷降解菌,采用响应曲面法对影响降解菌的5个因素培养温度(X1)、pH值(X2)、甲胺磷的浓度(X3)、装液量(X4)、接种量(X5)的最佳水平范围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二次多项回归方程求解得知,在上述自变量取值分别为:温度28℃,pH值7.0,甲胺磷浓度1 500 mg/L,装液量100 mL,接种量10%时,甲胺磷降解率为最大,预测值为73.65%。  相似文献   

14.
不同环境因素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量板半定量法研究影响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因素,同时模拟奶牛体内环境因素,如乳糖、酪蛋白和Ca2+等,探索不同理化因素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检测的3种培养基中,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yptic Soy Broth,TSB)培养基最有利于表皮葡萄球菌的生长及其生物膜的形成,且最适质量分数为3%左右;在pH中性条件下,NaCl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当pH大于7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明显减弱。在模拟奶牛体内环境因素中,一定质量分数的Ca2+(0.2%及以上)与高质量分数的乳糖(8%及以上)对生物膜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外源添加酪蛋白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邓安生  黎小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6015-6016,6022
[目的]采用响应曲面法对影响氧化乐果降解的因素进行优化。[方法]选取5个因素pH值(A)、接种量(B)、装液量(C)、温度(D)和摇床转速(E)的最佳水平范围进行研究。通过对二次多项回归方程求解获得氧化乐果降解的最佳条件。[结果]氧化乐果降解的优化条件为:pH值7.10,接种量9.46%,装液量86.38ml,培养温度30.25℃和摇床转速165.32r/min。在此最优条件下,氧化乐果的降解率最大,响应预测值为71.78%,验证值为71.40%。[结论]该研究为降低氧化乐果对动物体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纤维素酶处理苹果渣提取多酚,通过单因素试验选取影响因素与水平,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3因素3水平响应面分析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设计,建立了纤维素酶法提取苹果渣多酚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通过对二次回归方程的求解得到了最佳的酶解提取条件为:加酶量125 EGU/g、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22 min,苹果渣多酚的提取量达到最大,最大值为3.433 mg/g。并且对酶法与传统水提取多酚的方法之间的比较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酶法比传统水提取方法提取多酚高27%。  相似文献   

17.
应用响应面法优化精播排种器性能检测试验设计.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以合格指数为响应值,进行2因素5水平的响应面分析,建立二次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响应值的效应关系.优化后获得试验条件为:转速42 r/min,气压472mmH20,在此条件下测得合格指数为94.8712,与模型预测值92.7688基本相符.试验表明,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结合响应面法可用于排种器性能检测试验的优化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甘蓝型油菜种子黑色素提取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甘蓝型油菜种子黑色素提取的最佳条件。[方法]以中双5号甘蓝型油菜籽为材料,用碱溶解-酸沉淀法提取甘蓝型油菜种子黑色素,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提取剂NaOH浓度(1%、2%、3%、4%)、提取温度(40、60、80、100℃)、提取时间(1、2、3、4h)、提取次数(1、2、3、4次)、沉淀pH值(1、2、3、4)对甘蓝型油菜种子黑色素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提取条件。[结果]5种因素对甘蓝型油菜种子黑色素提取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甘蓝型油菜种子黑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是:NaOH浓度为3%,提取温度为80qC,提取时间为1h,提取次数为2次,沉淀pH值为4,其提取率为13.07%。  相似文献   

19.
菜粕生物熏蒸防控辣椒疫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菜粕生物熏蒸(biofumigation)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保护地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blight of chilli pepper)的防控效果。【方法】采用室内平板培养和模拟土壤熏蒸的方法,研究2种产地不同的菜粕(RSM1和RSM2)分解产物对辣椒疫霉菌丝和游动孢子的生长抑制效果;通过菜粕对土壤进行生物熏蒸,研究其对辣椒疫病的盆栽和田间防控效果。【结果】RSM1和RSM2挥发性和非挥发性分解产物对辣椒疫霉菌丝和游动孢子都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其中,RSM2的菜粕抑制效果好于RSM1。2种菜粕挥发性分解产物对孢子抑制强于对菌丝的抑制,而非挥发性分解产物对菌丝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孢子的抑制。同一种菜粕挥发性和非挥发性分解产物对辣椒疫霉菌丝的抑制作用差别不大,但对辣椒疫霉孢子的抑制作用有显著差别。室内模拟土壤熏蒸试验表明RSM2用量为0.2%(W/W)时,其挥发性分解产物可以完全杀死辣椒疫霉菌丝。盆栽试验中,采用定量PCR技术测定辣椒疫霉的数量,RSM2用量为0.2%时,虽然没有完全杀灭病原菌,但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可达到100%,取得与化学熏蒸相同的效果;生物熏蒸显著增加了土壤中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并增加了土壤中微生物总体数量和多样性。连续两茬田间试验表明,生物熏蒸对辣椒疫病的平均防治效果为82%,并使辣椒增产16.4%,应用效果明显好于化学熏蒸处理。【结论】RSM2菜粕对辣椒疫霉有较强的生长抑制效果,以菜粕为生物熏蒸材料进行土壤处理可以有效防控辣椒疫病并增加辣椒产量。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study, the Single Factor Test(SFT) was used to optimize the pre-freezing conditions of L. plantarum KLDS1.0391(KLDS1.0391). Further, the Freeze-Drying Protective Agents(FDPA) of KLDS1.0391 was optimized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 The optimum pretreatment conditions were as the follows: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KLDS1.0391 was 1011 CFU · m L~(-1) and KLDS1.0391 was pre-freezed at –80℃ for 8 h to achieve the survival rate of 46.21%. The main components of FDPA were skim milk, sucrose, sodium glutamate and Tween-80. And the influence of four factors on the survival rate of KLDS1.0391 in freeze-drying was in order as the follows: skim milksucroseTween-80sodium glutamate. The optimal FDPA composition was skim milk 11.3%, sucrose 9.8%, sodium glutamate 5.1% and Tween-80 0.2%. Under the above conditions, 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cells was 82.98%. Comparing the predicted values, the relative error was 0.37% 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established model could effectively reflect the actual protection of FDPA to KLDS1.03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