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旅游开发类型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评价和分析新乡市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及影响因素,构建乡村旅游开发类型综合评价体系,权衡不同开发模式的利弊,根据新乡市乡村旅游的特点,将其开发类型归纳为五类:乡村风景型、红色旅游型、现代新农村型、农业资源型和自然风光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判法,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等三个准则层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自然风光型乡村旅游产业综合评价值最高,为0.82(最高为1.00)。自然风光型城乡环境建设、自然资源开发、景区投资环境、企业年终效益、游客满意程度方面表现突出,较之其他旅游类型,新乡市应优先发展自然风光型乡村旅游产业。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企业年终效益所占权重最大,为13.1%,成为衡量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笔者使用的综合评价计算方法简化了指标的量化,在权重的估算中去除了人为赋值的主观性,是一种新颖的综合评价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价和分析新乡市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及影响因素,构建乡村旅游开发类型综合评价体系,权衡不同开发模式的利弊,根据新乡市乡村旅游的特点,将其开发类型归纳为五类:乡村风景型、红色旅游型、现代新农村型、农业资源型和自然风光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判法,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等三个准则层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自然风光型乡村旅游产业综合评价值最高,为0.82(最高为1.00)。自然风光型城乡环境建设、自然资源开发、景区投资环境、企业年终效益、游客满意程度方面表现突出,较之其他旅游类型,新乡市应优先发展自然风光型乡村旅游产业。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企业年终效益所占权重最大,为13.1%,成为衡量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笔者使用的综合评价计算方法简化了指标的量化,在权重的估算中去除了人为赋值的主观性,是一种新颖的综合评价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陈晓磬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5):311-316
为了统计与测评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现状,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水平,以长沙市周边地区乡村旅游为例,构建了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项评价指标赋权,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测度了该地区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综合水平。结果表明:该地区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水平一般,且交通服务质量水平与社区支持质量水平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这说明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并没有跟上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步伐。基于此,提出了完善交通条件,提高社区支持与加强服务质量监测等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有利举措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乡村区别于城市的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和独特卖点,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指出乡村性的构成元素有地域条件、乡村意象、旅游产业本地化、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5个方面。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农民、旅游者、乡村旅游企业、政府)会不同程度地破坏乡村性,每一个利益主体的意识局限于本部门范围内,主要关心的是自己本部门的利益,为保持乡村性,利益主体的权益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协调与合作。  相似文献   

5.
基于旅游业对乡村社区可能产生的影响,从民主权力、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4个维度构建旅游目的地农民幸福指数测量模型.以泰宁世界遗产地的寨下村和下坊村作为实证地,采用深度访谈和调查问卷法,运用SPSS统计工具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下坊村村民幸福指数87分,寨下村村民仅为64分,旅游参与程度高的下坊村幸福指数显著高于参与程度低的寨下村;旅游业对乡村老人和妇女幸福感正向贡献最为显著;民主权力是影响社区农民从旅游发展中获取收益进而获得幸福感的根本因素,经济影响与社区农民幸福感关联性最直接也最密切,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对村民幸福感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研究表明,为确保旅游业与乡村社区协调发展,建立以社区居民幸福为导向的旅游发展评价体系有必要成为地方政府的施政参考.  相似文献   

6.
居民乡村旅游决策行为受众多因素影响,筛选影响乡村旅游决策行为的关键因子,将为景区管理部门提升景区吸引力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筛选了12项观测指标,从4个维度分析了新乡市居民的乡村旅游决策行为,构建了基于AMOS结构方程的决策模型。结果表明:居民收入水平、休闲时间和受教育程度是影响乡村旅游决策的重要因素。景区形象对旅游决策的直接影响最大,表明景区自身因素是促使居民做出最终决策的直接因子。旅游攻略主要通过旅游期望对决策产生影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乡村旅游景区品牌知名度将对城市居民乡村旅游决策的形成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这在资源依托型特色村表现更为突出。以祁杨村为例,在乡村产业振兴视角下研究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基于该村的现状,分析了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差距。在深入发掘该村乡村旅游资源、市场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祁杨村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可通过整合提升旅游产品、丰富完善乡村旅游吸引物、优化空间布局、完善旅游设施与服务等措施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创新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马亮  颜亭玉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2):404-408
笔者对中国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总结,指出乡村旅游产业创新乏力、效益低下、产品品质一般等一系列问题。对比欧美以及乡村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的乡村旅游依然比较落后,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创新理论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中国解决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乡村旅游创新体系,并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发展政策、企业经营管理等3个方面创新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希望对未来乡村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陇南山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决好山区乡村问题对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景观格局指数,以陇南市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GeoDa空间分析工具,从数量、规模、形态、邻近度出发,探索了山区乡村聚落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陇南市独院和小型聚落数量庞大,占乡村聚落总数的79.25%,大、中型聚落数量相对较小,但面积占乡村聚落总面积的79.66%;(2)西和县的中西部和徽县的中部是单位土地面积上乡村聚落数量和面积高值出现的热点区;(3)陇南市乡村聚落规模在东西方向上呈现“中部较东西两侧大,东部略大于西部”的特点,在南北方向上呈现“自南向北缓慢增加”的特点;(4)陇南山区最西端有一个狭小的聚落形态规整带,其余地方乡村聚落的形态普遍不规整;(5)陇南山区乡村聚落形状指数存在高值与高值聚集、低值与低值聚集的特点;(6)陇南市乡村聚落的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较高,聚落显著聚集的村有1937 个,占全市行政村个数的61.16%,并且显著聚集的村在空间上集中分布。  相似文献   

10.
山东半岛滨海乡村建筑聚落在早期建设中遗留了许多“城市化”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具体分析,提出山东半岛滨海乡村建筑聚落更新坚持动态保护、文化传承和可持续性三大原则,并以荣成市俚岛镇为例,从建筑聚落优化和加强对当地居民保护意识引导两方面提出保护与利用山东半岛滨海传统乡村建筑聚落的措施,以此优化建筑聚落景观。  相似文献   

11.
苏南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及有效途径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随着产业升级和市场需求,苏南地区乡村旅游得到长足的发展。不少乡村以其丰富多样的乡村文化景观和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深受欢迎,成为理想的投资场所和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旅游目的地。分析现有的开发模式,研究存在的问题,可以为苏南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建议。  相似文献   

12.
乡村休闲旅游是当今倍受人们青睐的一种休闲方式。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和合学的角度出发,解析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内涵,认为乡村是体现"天人和合"的典型地理空间,乡村休闲是人们实现自我和合的最佳选择,乡村休闲旅游是促进社会和合的新动力、新模式和新途径;以鹿鸣岭景区为例,对和合思想在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规划中的运用进行了实践尝试,认为将中华和合文化与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规划紧密结合,不仅有利于中华和合文化的研究与传播,而且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将具有长远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对中国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意义巨大。乡村旅游游客旅游行为研究,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作者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手段,以福建泉州双芹村乡村旅游区为案例,在分析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游客旅游行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游客的旅游决策行为、旅游偏好行为、旅游空间行为、客主交互效应和旅游体验评价认知等旅游前、中、后的行为进行研究,总结了福建沿海地区乡村旅游游客的旅游行为特征,并提出了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乡村地域系统退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安平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4):112-116
随着乡城人口迁移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大量乡村住宅闲置废弃,导致村庄“空心化”。村庄“空心化”的实质是以人口骤减、经济衰退、景观退化等为特征的乡村地域系统整体退化。文章界定了乡村地域系统退化内涵,梳理了有关乡村地域系统退化特征、成因、影响、重建方法以及研究方法等研究成果,得出了研究区域有待拓展、研究视野偏窄、研究方法综合少、3S技术应用不够、对策设计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最后列出山区案例研究、村庄空心化与乡村地域系统退化耦合机制、退化乡村地域系统重建策略、多学科交叉与系统综合集成等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促进数字时代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实现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基于对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价相关研究的梳理,本研究采用知识图谱法和模糊集法筛选出智慧城市评价共性指标,并在结合乡村地域特点选取特色指标的基础上,将智慧城市部分评价指标延伸至数字乡村,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本着科学、全面、可靠与可得的原则,本研究最终构建了包含发展支撑、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治理、数字民生、产业数字化等5个维度的数字乡村评价指标体系。与其他数字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相比,更加全面、科学,既体现了以智慧城市发展带动数字乡村发展的本质内涵,也较为客观地从县村之间的互动关系上体现了城乡在数字建设融合发展上的融合程度。  相似文献   

16.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21世纪后,乡村旅游实践的迅猛发展为国内学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案例,迫切需要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开发模式,以更好地指导实践。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出发,乡村旅游的要义包括空间属性、主体属性、资源(产品)属性等核心内涵。基于此,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总结亦应从关注乡村旅游的开发主体和发展阶段、乡村地区的地理区位及自然文化属性等核心影响因子切入,动态地考量各要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联。结果表明:不同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区位、资源禀赋、政策环境、所处发展阶段均不相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也存在很大差异。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要因地、因时制宜,不能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17.
王鹏  田至美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30):148-152
[目的]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21世纪后,乡村旅游实践的迅猛发展为国内学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案例,迫切需要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开发模式,以更好地指导实践。[方法]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出发,乡村旅游的要义包括空间属性、主体属性、资源(产品)属性等核心内涵。基于此,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总结亦应从关注乡村旅游的开发主体和发展阶段、乡村地区的地理区位及自然文化属性等核心影响因子切入,动态地考量各要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联。[结果]不同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区位、资源禀赋、政策环境、所处发展阶段均不相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也存在很大差异。[结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要因地、因时制宜,不能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18.
对四川省各县域单元的乡村性进行客观评价,科学判定四川省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及乡村性强度,明晰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四川省乡村性的时空间特征。基于2000—2016年数据,对四川省181个县域乡村类型进行划分,构建乡村性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1)四川省县域乡村宏观格局相对稳定,呈现出以均衡发展型、农业主导型为主,商贸服务型和工业主导型为辅的产业总体格局特征,部分类型时空差异显著。(2)四川省县域乡村性以中等和较强为主,乡村性指数均值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县域乡村性呈现显著的地理集聚现象,表现出以成都平原区为中心,向外围由低值向高值逐步增大的“圈层”空间格局。研究结果对建设四川省幸福美丽新村、推进四川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一套适合西藏高原人文社会类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大昭寺景区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包含自然环境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经济环境承载力3个承载力分量共27个评价指标的大昭寺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AHP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检验一致性,确定权重,建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依据景区特点,建立大昭寺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等级标准,对大昭寺景区各项指标进行测算,通过对上该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大昭寺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基本属于适载阶段,最后提出了改善大昭寺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机制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宋增文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6):217-220
乡村旅游新业态,是乡村旅游的新型营业形态,是根据时代的变迁和时尚的变化,根据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依托乡村旅游资源与环境,在市场力、政策力等共同创造出的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心理、情感、审美享受的新型旅游产品与服务形态。北京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呈现出规模快速增长、地位快速提升、体系逐渐形成的特征。北京乡村旅游业态越来越丰富,并首次推出了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家、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8种乡村旅游新业态。总结北京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机制,抓住乡村旅游新需求、推动乡村旅游分工细化、加速乡村旅游产业升级、促进乡村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是其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最后提出了北京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