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崔志伟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35):160-164
截至2020年底,全国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当前乡村经济,尤其是山区乡村经济的发展,还存在农民发展观念落后、生产方式单一、缺乏发展思路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山区乡村经济的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政府和社会聚焦现状,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共同携手建设和发展好乡村经济。本研究以河北省F县为例,结合河北其他脱贫山区的农村情况,分析现阶段乡村经济,尤其是山区的乡村经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乡村振兴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2.
研究旨在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民科普信息化服务工作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为全国各地各级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提供借鉴。在文献研究农业科学普及工作新模式、新方法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辽宁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经验以及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辽宁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创了“五位一体”农民科普信息化服务新模式,构建了国家、省、市、县、乡五级“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2019—2021年间,平台累计向全省提供科学普及服务1130.71万例,现已成为辽宁“互联网+农业”的典型案例,是辽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品牌。各地农业管理部门有必要借鉴辽宁12316平台的建设经验,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各级地方农业主管部门应重视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各省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有必要建立“星系式”科普服务体系,跨区域开展科普活动;各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要积极探索多元化信息服务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3.
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发展的新模式。大浦乡村世界是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实证研究大浦乡村世界的旅游产业融合路径。认为资源融合与技术融合路径是其主要融合路径;功能融合和市场融合是重要融合路径;资本融合、人才融合与组织融合是另一层面的融合路径。通过资源、技术、功能、市场融合创新旅游新业态与开发旅游新产品。资金、企业、人才融合不以产生旅游新业态为结果,是旅游新业态发展与旅游新产品开发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对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宁  瞿阳  冯献  李瑾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26):159-164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乡村文化建设与振兴,利用文献演绎法和归纳综述法,研究了当前中国乡村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发现中国乡村文化服务仍存在着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资源供给形式单一、治理机制尚未完善、数字型人才紧缺等制约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但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缩小城乡文化鸿沟、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等提供了全新机遇。应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加速乡村文化振兴,重点通过科学规划和政策财政支持,完善乡村数字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资源供给和治理机制等实现乡村文化跨越式发展,并通过鼓励数字消费和培养数字型人才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加速乡村文化振兴进程。  相似文献   

5.
乡村生态旅游是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乡村生态旅游非常适合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而生态环境较脆弱的欠发达县域开展。通过简述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进展,以贵州省黔西县为个案,对黔西县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研究,并从区位、客源、近邻旅游竞合关系、旅游资源互补性和景点离散度5个方面对其开发条件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笔者从乡村生态旅游的空间布局规划、旅游产品体系设计、旅游景观廊道构建、旅游品牌形象塑造和旅游制度建设5个方面提出了开发设想,以期对欠发达县域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论乡村产业振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如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产业兴旺,这是值得研究的紧迫而现实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从乡村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入手分析,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乡村产业发展的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并将其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7年,传统产业缓慢发展;第二阶段:1978—2000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第三阶段:2001—2011年,新型产业不断涌现;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乡村产业绿色“转型”。同时也指出了当前中国乡村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即:产业门类少、生产规模小、产业层次浅、产业链条短、生产效率低、特色产业弱、品牌产业缺、产业环境差、产品质量低和缺乏竞争力。最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要遵循的6大原则和10项具体措施,以期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李福明  李健 《种子科技》2021,(1):135-136
近年来,从江县柑橘产业迅速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带动了关联产业协调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起到推动作用,但同时该产业发展存在管理不完善、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基于从江县柑橘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从江县柑橘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刘昕  贾宁凤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21):141-149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整体发展中的关键一环。然而在中国欠发达地区,大部分的传统村落仍然存在发展滞后、聚落结构混乱、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是乡村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晋西北山区宁武县大水口村为研究区,基于1980、1990、2008和2020年四期遥感影像,利用参与式调研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建立数据库,分析大水口村40年来乡村聚落景观变迁特征,以期为山西乃至全国更多的传统乡村发展提供原型和参考价值。结果表明:(1)聚落私有空间的规模在40年来逐渐增大,斑块数量和斑块面积都有大幅度的增加;聚落的形状特征逐渐趋于简单,边界形状也变得更加规整。(2)聚落生产空间中农业生产用地减少,主要是转换为林地和居民点用地;工矿生产用地的增加主要为占用农业用地。(3)聚落公共空间并没有随着聚落的发展而发展,而是呈衰退和废弃状态;仅有部分基础设施稍有改善。本研究将为未来的村庄规划和管理提供更详细的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袁合涛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30):158-164
在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科技创新是产业振兴的关键,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产业振兴的作用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陕西省安康市的实证,深入分析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微观视角和实证层面研究产业振兴对科技的实际需求,探索提升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创新能力、新兴工业创新水平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能力的有效路径,并从主导产业重大创新、创新平台升级发展、科技资源创新服务、科技创新生态营造等方面提出赋能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为同类地区科技创新助推产业振兴提供案例研究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贵州作为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大省,其协同发展存在着发展乏力,缺乏统一规划及缺乏人力支撑等问题。为实现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了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优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创新思维,统筹规划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协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郭耀辉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10):158-164
本研究根据国家关于乡村振兴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建立5 个准则层,结合贫困山区实际筛选出20 个反映乡村发展水平的指标,以四川省贫困县马边县为案例,综合德尔菲法(Delphi)及主层次分析法(AHP)评价分析马边县乡村发展指数及障碍度。根据乡村发展指数将马边县20 个乡镇分为3 个梯队,比较分析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差异性。同时根据障碍度分析,得出影响马边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依次为生态适宜性(45%)>产业发展水平(34.3%)>生活水平(10.7%)>乡村治理(5.1%)>乡风文明(4.9%)。建议:(1)树立生态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宜居乡村;(2)选好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3)持续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提升乡风文明水平;(4)激活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针对乡村中赋存的地质遗迹和化石资源,探讨如何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发挥其科学普及和研学旅游功能,以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就业。文章提出了“化石村”的概念以及如何建设化石村的建议。总结了中国第一个化石村——湖北远安化石村的建设成效和建设经验,并提出了在全国推广化石村品牌的设想。为指导化石村的建设,避免盲目开发,笔者建立了一套化石村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付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35):156-164
以京郊旅游专家入户诊断式培训涉及的140个行政村为对象,运用最小方差法和空间分析方法,在全面分析各村包含的业态种类的基础上,对京郊乡村旅游业态的主导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京郊乡村旅游业态化大多呈组合结构,以采摘篱园化和休闲农庄化为主,其次为休闲农庄和山水人家,且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多业态化结构及其分布深受地理区位、自然条件和产业投入等因素的影响。水元素是京郊乡村旅游业的重要符号。近年来出现的新的经营方式应当纳入新业态范畴。  相似文献   

14.
基层党组织是农村最主要的领导力量,村域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凝聚和协调作用。针对很多地区产业不断发展而农民依然贫困、集体经济实力依然薄弱、基层党组织引领经济发展能力不够等问题,本文基于我国基层党支部的发展历史,结合各地区党组织的经济发展实践,提出了打造“支部+”平台为核心的利益联结机制设想,并以江苏省句容市唐陵村“支部+”为例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发现,唐陵村通过构建“支部+”平台利益联结机制,很好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当地村民对党组织和经济发展效果具有很高满意度。以“支部+”平台为核心形成的利益联结机制,为我国村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路径。通过“支部+”平台整合各方面资源,激发各经营主体积极参与产业发展,而且通过党组织把握村级产业的性质与发展方向,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西南地区乡村衰落具体表现及诱发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丽桂 《中国农学通报》2020,36(10):158-164
为研究乡村衰落问题,以重庆3个村庄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西南山区乡村衰落进行研究。调研发现,受地理地貌、生产条件、居住方式等条件制约,西南地区乡村衰落的现象与问题更加突出,表现出人口大量外流、耕地撂荒增加、农房闲置率提高、务农人员老龄化、农民务农意不高、农业经营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下降、义务教育外移、村自治组织弱化等多重现象,并诱发了严重的乡村养老问题、农业产业发展问题、乡村治理问题和乡土文明断裂问题。研究提出,推进乡村振兴,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因地施策;应重视乡土文化和乡村养老问题;应激活农村资源,丰富农业形态,兴旺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四川省典型的丘陵、山地乡村旅游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差异,为乡村土地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以四川丘陵区的平乐镇和高山峡谷区的梭坡乡为研究区,收集乡村旅游相关文献和资料,使用遥感影像和外业调查绘制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分析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特征和变化强度,比较不同乡村旅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呈耕地和林地减少、交通道路用地和住宅用地增加的趋势,存在明显的农林地相互转化现象,旅游业、农林产业发展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2)不同乡村旅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存在明显差异,丘陵区平乐镇的变化强度大于山地区梭坡乡。四川丘陵、山地乡村旅游地区宜根据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区位条件等制定农林业、旅游业综合规划,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机制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宋增文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6):217-220
乡村旅游新业态,是乡村旅游的新型营业形态,是根据时代的变迁和时尚的变化,根据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依托乡村旅游资源与环境,在市场力、政策力等共同创造出的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心理、情感、审美享受的新型旅游产品与服务形态。北京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呈现出规模快速增长、地位快速提升、体系逐渐形成的特征。北京乡村旅游业态越来越丰富,并首次推出了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家、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8种乡村旅游新业态。总结北京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机制,抓住乡村旅游新需求、推动乡村旅游分工细化、加速乡村旅游产业升级、促进乡村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是其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最后提出了北京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